直到战争结束后,替代1939年10月29日由陆军总司令部拟制的“黄色进军计划”,并构成我们西线攻势基础的那个计划,才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所知晓。根据那个计划,我们在西线迅速战胜法、英联军以及比利时和荷兰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对这个“新计划”进行报道的大概是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他依据的是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我们的作训处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的报告,并以我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计划。
因此,我认为,我作为主要参与者,现在应当依靠现有资料,对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作战计划的产生过程做一个描述。实际上,这个计划的基本思想确实出自我的头脑。我亲笔起草了多份备忘录,由集团军群司令转呈陆军总司令部。我们是想提出一个进攻作战的构想,以便能按照我们的观点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后,在我已经离开“A”集团军群参谋长位置后的1940年2月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我亲自向希特勒陈述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通过集团军群司令向陆军总司令部提出后,一直杳无音信,而在我见到希特勒后仅仅几天,陆军总司令部就依据我们的思想和建议,拟制了一份新的进军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将军以及我的同事布卢门特里特和特雷斯科夫一直同意我的思想,而且龙德施泰特先生还在我们呈送的报告上亲笔签名,以表完全赞同和全力支持。没有他的首肯,我们根本不可能一再向陆军总司令部呈文,以说服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
对于研究战史的军官和历史学家而言,对这个围绕一份作战计划所进行的思想上的争论进行全程分析,或许是值得的。但是,我不想重复介绍集团军群司令部呈送给陆军总司令部的呈文,以免使读者感到厌倦。那些呈文所提出的要求和理由,对今天已没有什么价值,它是专门针对当时那个特定时刻的,当时如果争取的话还有可能实现。如果想进一步研究西线攻势前期的历史,可以将陆军总司令部的进军指令(其中的主要段落)和本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呈文当作基础资料。
因此,我将首先介绍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的基本作战思想,然后再解释我是出于什么原因认为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希特勒)的战略方案是不完善的。接着,我将阐述与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相对立的基本作战思路,这也是我集团军群司令部战略方案的依据。最后,我还要简单地描述一下,在经过长时间的无谓争论之后,原来依据集团军群司令部思路拟定的作战计划最后又是如何被修改的——毫无疑问是根据希特勒的指示。
陆军总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战计划
如果根据手头的陆军总司令部(和希特勒)的进军指令,首先对西线攻势所采取的基本战略思想做一个概述,我想这样来介绍: 陆军总司令部(根据希特勒10月9日的指令)企图利用强大的右翼兵力,通过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击溃可能位于比利时的法、英军队以及比利时和荷兰军队。这个强大的翼侧突击应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主要突击。它由“N”集团军级支队A和“B”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大将)组成,在下莱茵和北艾费尔展开。“B”集团军群由三个集团军编成。德军北翼共计30个步兵师和快速师的大部(9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相当于德军在西线总兵力102个师的几乎一半。
“N”集团军级支队的任务是击败荷兰军队,“B”集团军群的三个集团军则从吕蒂希B南、北两侧,经比利时北部向前推进。进攻中,将利用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强大装甲兵力,一举将敌人击溃。(关于“A”集团军群的任务,我在下面再谈。)
10月29日,对(10月19日下达的)第一个进军指令(见附件1)做了修改,荷兰被排除在外。这或许是依据陆军总司令部的建议。
根据新指令,“B”集团军群以两个(第4、6)集团军为第一线,另两个(第18、2)集团军为第二线,由吕蒂希两侧向前推进。后来,荷兰再次被纳入作战计划中,并由第18集团军负责对付之。
担负决定性作战任务的“B”集团军群,其南翼安全由“A”集团军群负责。“A”集团军群下辖的两个(第12、16)集团军共22个步兵师(但没有快速部队),在艾费尔南部和洪斯吕克展开,经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向前推进。
第12集团军在“B”集团军群左翼成梯次配置,随“B”集团军群一起推进,以避免“B”集团军群在进攻中翼侧遭敌攻击。
第16集团军在通过卢森堡之后,向南转,在萨尔河与色当东部的马斯河之间,紧贴着马其诺防线的北沿构筑防御阵地,以保障整个作战行动的纵深翼侧安全。
P74-76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我曾推荐看三本书。有三位德军的著名将领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第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对如伺用新技术改变战争模式以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有细致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这个日记是英国大战略家李德·哈特亲手整理的,看这些内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要领悟他决战欧洲大陆的战略是怎么构想出来的,马奇诺防线是怎么被废掉的,他构想这个战略所依据的战略原则是什么。
——华为总裁任正非
曼施泰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将帅中善用头脑打仗的人,西方将他与著名的法国贝当元帅相提并论。他将拥有先进军事技术的装甲兵、航空兵等应用于作战,与古德里安的“闪击战”思想不谋而合。他重视研究敌情我情,做战前周密思考,制订详细的计划;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大胆修正预案;进攻时敢于冒险,大胆奇袭;防御中力避消极被动,主张攻势防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戴耀先
这本书是一个军人的记述。我有意避开对政治问题或与军事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的阐述。人们或许记得英国军事著作家利德尔·哈特的一句话:
“此次战争中的德国将领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称得上是他们这一职业中的成功产品。如果他们能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的理解力,会更优秀。但是,如果他们成为哲学家,那也就不再称其为军人了。”
我尽量不从事后的角度,而是以当时的眼光描述我的亲身经历、个人所想和自己的决断。写此书的人不是历史学者,而是一个亲历这些事件的人。尽管我努力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当时的事、人及其决定,但仍是一个当事者的主观判断。尽管如此,我依然希望我的记载对于历史学家们不无价值。因为,他们即使依靠档案和文件也无法获得事情的真相。最重要的东西,即当事者的想法和判断,很少存在于档案或战时日志中,即使有也绝不会完整。
在叙述1940年西方战局计划的形成时,我偏离了冯·泽克特大将提出的“总参谋部军官要甘做无名英雄”的准则。我认为,在西方战局计划早已成为众人研究对象之后——我个人并没有介入——我可以将其公之于众了。是我过去的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以及我的作训处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将这个计划的来龙去脉讲给利德尔·哈特的(可惜我本人并不认识利德尔·哈特)。
当我在描述军事问题和事件时,也插入了个人的东西,这是因为个性的东西在战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书的后几章中缺少了这种个人的回忆,原因是那段时间里忧虑和责任的重负使我无暇顾及其他。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担负的职务,使我基本上是从高级指挥官的立场去看待所发生的事件。我只是希望我的描述不要使大家忽视了,决定性的东西是德国军人的忘我、勇敢、忠诚和尽职,以及各级指挥官的责任感和能力。正是这些素质使我们赢得了胜利。也正是凭借这些品质,使我们能够与占压倒优势的敌人对垒。
同时,我也借撰写此书的机会,向在战争初期担任我的司令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致以谢意,他对我一直充满信任;我还要对曾在我指挥下的全体各级官兵,以及我的助手,尤其是我的参谋长和参谋们表示感谢。
最后,要感谢在撰写这本回忆录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人,他们是:我过去的参谋长布塞将军,以及我的参谋冯·布卢姆勒德尔、艾斯曼和安努斯;此外,还有建议我撰写这本回忆录的格哈德·京特先生,向我提供宝贵帮助的弗雷德·希尔登布兰德先生,以及为该书绘制地图的马特讷先生。
曼施泰因(签名)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波兰战局中的最大合围战;法国战局中的追击作战;苏联战局中的克里木会战、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作战、斯大林格勒解围作战、库尔斯克会战、顿河河曲地带防御作战、哈尔科夫会战……《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回忆了作者冯·埃里希·曼施泰因亲身经历的二战战局,此外,还分析了成败原因,结合战例总结出许多指挥经验和作战指导原则。这不仅对军事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为战争指导者和各级指挥人员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