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甸七昼夜--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林、伍奇主编的《鲁甸七昼夜——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主要以云南鲁甸抗震救灾为主要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抗震救灾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地震无情,人间有情”的互帮互助的精神,也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在灾难面前,社会各界伸出援手,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受灾的人们,体现了“大爱无疆”的精神。

内容推荐

王林、伍奇主编的《鲁甸七昼夜——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是第一本反映云南鲁甸地震的新闻报道集。收录了上百篇文字新闻稿件、近两百幅新闻图片和一个视频专题片,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鲁甸地震发生后,灾区民众的悲情、抢险救援的艰辛和大爱流淌的感动。

希望通过此书能全面反映自然灾害造成的灾难与苦痛,团结互助中闪现的人性光辉,抢险救灾中的中国力量和“鲁甸速度”,为灾后的重建工作提供参考,为灾区民众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灾区民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心,在全社会倡导正能量。

目录

2014 8 3 灾情如令

 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已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中国地震局为云南鲁甸6.5级地震启动II级救灾应急响应

 云南省领导已赶赴灾区指挥救灾

 习近平对云南鲁甸地震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李克强就云南地震作批示,八部门联合工作组赴灾区

 云南地震局:鲁甸6.5级地震灾区人口密集、房屋抗震差

 专家解析鲁甸地震系近14年云南最高震级

 云南力保鲁甸震区移动通信 目前通信已基本恢复

 云南高速开通“绿色救援”通道

 震区第一夜:会泽伤员平静入梦

 鲁甸地震为典型浅源地震 震区建筑物抗震能力弱

 中国央企支援云南灾区通信、供电、交通全面恢复中

2014 8 4 救人第一

 国家减灾委将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应急响应等级提升至I级

 中国各地救援队驰援灾区

 云南鲁甸6.5级地震余震逾400次 现场指挥调度平台已搭建

 直击现场 抢夺救援黄金时间

 震中 我们的村子不见了

 七岁男孩与死神竞速

 趟过废墟的“正能量”

 花椒树救下的生命

 李克强急赴灾区 机上部署救灾工作

 李克强徒步震中 龙头山救灾正忙

 李克强:多救助个生命就能多幸福个家庭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李克强看望云南鲁甸灾区群众侧记

 震后的云南鲁甸县城:悲伤尚未退去,生活仍将继续

 山坡上的“诺亚方舟”

 堰塞湖逼近沿岸村庄 村民撤离难说“再见”

 废墟上的巾帼身影

 废墟上的生命接力

 云南鲁甸地震24小时:近400余人逝去 全国紧急驰援

 灾后第天:救人!救人!

 乌蒙山群像

2014 8 5 中国力量

 云南鲁甸地震已造成410人死亡,12人失踪

 特殊的午餐

 加油站里的悲情与温情

 喝一碗坚硬的稀粥

 李克强看望地震伤员,住院救治费用全由政府承担

 归来

 帐篷里的礼拜

 “我要赶去帮别人”

 昆铁首趟专列转运17名伤员抵昆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派出近万名官兵投入地震救援

 铁路总公司:一切为抗震救灾物资让路

 灾区银行网点大多数恢复营业 存款支取正常

 交通运输部下拨1000万元支持救灾

 鸡鸣三县乡 救灾重建忙

 鲁甸200余年清真古寺 经历强震完好无损

 震中部分商店恢复营业

 救援见证中国速度与力量

2014 8 6 绝不放弃

 遇难人数大幅攀升 增至589人

 灾区雷阵雨持续 滑坡等灾害气象风险突高

 社区党支书的抗震“保家”记

 云南地震灾区“大家长”:八个孤儿需照顾

 88岁老人被埋50小时获救 生命体征平稳

 云南巧家灾区见闻:归来·温暖

 灾民:先送走亲人 再把生活好好过下去

 红石岩村救灾侧记:“恨不得有三头六臂多救一个”

 七旬老人:“把生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灾区“熊猫血”伤员成功手术

 震区的通信“卫士”

 震区的摩托救援队

 “6995”架起鲁甸灾区民众自救互助桥梁

 云南官方详解遇难人数激增原因

 生命不息 救援不止

 近600人死亡 救灾任重道远

 定格鲁甸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永不放弃 共渡难关

2014 8 7 重燃希望

 云南发布鲁甸6.5级地震烈度图

 国家防总:红石岩堰塞湖已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震中龙头山镇卫生院的晚餐

 病床旁的陪伴

 断壁残垣旁重新开始的生活

 “切糕王子”阿迪力捐5吨切糕抵达地震灾区

 72小时后未曾终止的生命接力

 熄灭的红烛 不灭的希望

 中国首支女子救援队的抗震救灾80小时

 回族救援小分队:以土豆为食 坚守多个日夜

 灾区见闻:为每一个互帮互助的画面感动

 直击云南边防总队震区救援感人瞬间

 立秋,在悲凉中收获希望

 这人世间最艰难的团聚

2014 8 8 守望家园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已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

 卫计委:紧急落实各项卫生防疫措施

 抗震救灾战士溺水失踪 父母牵挂:你在哪里

 救灾失踪战士谢樵遗体找到 告别仪式在震中举行

 从昼到夜,李善云在龙头山镇忙碌的一天

 地震之后首个“主麻日”

 “羊肉串慈善家”阿里木为震区送来新疆美味

 八旬地震伤员昆明就医 叮嘱儿子支援灾区

 泪与希望中守候家园的甘家寨子人

 3个月大的宝宝在地震中失去母亲 正适应奶粉喂养

 心中的“余震”

 中国军方万余救援力量基本覆盖三县重灾区

 直击堰塞湖排险:一刻不停 挥汗如雨

 七省区市专业照护人员进驻昭通医院

 鲁甸“8·03”地震救援:把时间延长再延长

 废墟上的坚强新生活

2014 8 9 山河永存

 地震灾区伤员康复和心理干预同步开展

 七日祭:在哀思中反思 在灾难中砥砺

 七日祭:雨中不灭的红烛

 鲁甸声音擂响新希望

 别让贫困成为地震的帮凶

 震区的“帐篷派出所”

 废墟中的铿锵玫瑰

 震区民族情“都是一家人”

 英雄搜救犬

 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爱

 希望工程发出“集结令” 资助鲁甸重灾乡镇大学新生

 救援官兵为震区民众心理疏导

 鲁甸地震3分钟默哀:亲人一路走好 灾难后会无期

 云南震区民众:洗尽苦难 重新出发

 龙头山镇,太阳照常升起

 永远的鲁甸永远的家

记者的话

鲁甸,这场灾难如此沉重(代后记)

大爱无疆

试读章节

堰塞湖逼近沿岸村庄村民撤离难说“再见”

4日下午,震后24小时,鲁甸县火德红乡大坪社村民马美琴红肿的双眼还挂着泪水。她在地震中失踪的儿子至今没有找到,怀里3个多月的小女儿和站在一旁的大女儿已整整一天滴水未进。

“小宝,你到底在哪里?”随着牛栏江对岸不断传来如惊雷般山体垮塌的声音,马美琴站在人群中号啕大哭起来。

她告诉记者,地震前一天,恰好是她儿子的3岁生日,一场地震过后,孩子杏无音信。

时间倒退24小时,地震前一刻,马美琴的丈夫张兴旺下地去摘花椒,儿子跟马美琴说要去地里找爸爸,当时马美琴正在照顾两个女儿,无暇顾及他,便随口答应了。可没想到儿子刚出家门没多久,地震就来了。

“当时我想着他不在房子里面应该很安全,就带着女儿逃跑。”马美琴回忆、兑,当她抱着女儿跑到半山腰时,村子里的人也都陆续逃离出来,但村民们都说没有见到过她的儿子。

地震渐渐消退后,马美琴和丈夫汇合,又冒着生命危险,沿着牛栏江搜索了一遍儿子的踪影,但始终没有找到。

地震及其引起山体垮塌形成的堰塞湖给村民们带来双重打击。和马美琴一样,居住在牛栏江沿线村庄里的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有的甚至不得不与亲人永远地说再见。

记者沿着盘山公路从鲁甸县县城一路下到火德红乡红石岩电站附近,沿途不断有村民从河谷往高处撤离,而救援队及运送物资的车辆则排成长龙赶往山下。

李家山村11岁的小姑娘肖心莲带着两个弟弟站在路口与其他村民一起等待救援车辆。她告诉记者,她的母亲在这次地震中受了重伤,被父亲带到昭通市医院进行救治。原本她打算带着两个弟弟继续留在村子里等父母亲回来,但眼看湖水逼近村庄,他们只能跟着大部队一起撤离。

“你们不要下去了,下面路断了,湖水涨得很快!”看到记者驱车往下赶,村民们说。地震引发了正在建设的红石岩水电站上游河段一处山体滑坡,致使牛栏江堵塞形成堰塞湖,目前湖水水位正在急剧上涨。

数据统计,截至4日10时,堰塞湖已致5个村民小组800余人受灾。已有54户房屋因水淹没倒塌,堰塞湖以每小时1.1米水位上涨。

“地震过了,垮的房子可以再建,但是湖水不断上涨,我们很害怕,只能撤离了。”热心的张天虎问明记者的来意,带着我们沿一条羊肠小道往谷底走,因前一夜的大雨,路面十分湿滑,但不时还有村民手拿肩扛生活用品从江边赶上来。

牛栏江两岸,如今只剩下土石瓦砾堆砌而成的废墟和一潭浑浊不清的江水。

“儿子没找到,我不会走远。”马美琴说,她的丈夫已经组织村民在寻找儿子的踪迹,她会带着女儿与村民们一起到附近的李家山小学安置点等待消息。

废墟上的巾帼身影

“嗅!嗅!嗅……”在云南鲁甸县龙头山镇的地震废墟上,一个身穿橘红色救援服的女兵牵着一条搜救犬正在展开搜救,尤为引人注意。

她叫熊洁,是陆军某集团军工兵团的大学生战士,和另外4名女兵战友一样,都是第一次参加地震救援,也是该工兵团云南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第一批女队员。

4日早上,救援队刚抵达震中龙头山镇,就被一位村民拦住:“快救人!镇子里有四个人被埋了。”

“我们去!”女兵下士班长田洪娇主动清缨。五名女兵各自背起几十公斤重的救援设备,随救援队徒步行进二十多分钟,来到一座山体下的废墟前。

眼前的废墟原本是一座两层楼房,地震导致山上的巨石滚落,把楼房碾成碎片。

听这家房主沈亮星说,里面被埋压了四个人——三个亲姊妹,最大的23岁,是他妻子,最小的才14岁,还有一个是自己3岁的儿子。“昨天下午,他们三姊妹上山采完花椒回家休息,没想到……”沈亮星几度哽咽,他自己是出去拉沙子,才幸免于难。

“可房子被砸成这样,人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还救不救?”女兵邓小雨有些迟疑。“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救!”副团长陈代荣说。

因为现场条件限制,专业救援器材根本施展不开。救援队员们只能直接用手刨,女兵们各个巾帼不让须眉,尤其是年龄最小的女兵邱泽敏,直接搁下药箱,跟男兵一起参与到救援行动中,还不时对着废墟深处被掩埋的人进行喊话。

救援行动持续三个多小时后,一具蜷缩的遗体从废墟中显露出来,第一次面对生命如此脆弱的现实,哽咽的女兵们深深向遗体鞠了一躬。

陈代荣说,女兵在救援行动中有超越男兵的细心和细腻。直到记者离开时,这几位女战士还顶着烈日在继续救援。

P64-69

序言

再一次从鲁甸出发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昭通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深处乌蒙山腹地的小城鲁甸天崩地裂,这场发生于农忙时节的地震,目前已造成617人遇难,114人失踪。遇难者多为孩童和老人,他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倒塌的房屋、落石砸倒在地。

公安、消防、解放军、武警、医务人员、志愿者、新闻工作者……上万人当日奔赴地震灾区。

4日一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急飞灾区,徒步5公里多来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龙泉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实地察看灾情,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为加快救援速度,直升机、救灾航班、救灾专列……在条件比蜀道更为艰难的乌蒙山腹地开辟出一条条陆空立体救援通道。

灾难中,人们始终坚守着对生的希望。88岁的老奶奶熊正芬,在倒塌的房屋构件下,与死神对峙50个小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0岁的小女孩杨正巧,在废墟上疯狂地用双手挖创,刨断了手指。尽管最后刨出来的只是哥哥杨正权的尸体,但她的双手没有停顿过一分一秒。

李善英一家老小从破碎的家中翻出仅有的食物,生火、忙碌,让救援人员和灾区的民众喝上一口热呼呼的稀饭,“只要人还在,希望就在,日子还要过下去,还会好起来”。

灾难中,新闻工作者以独特的方式守望生命。

几乎在每一个受灾点,在每一个救助站都可以看到忙碌的记者们,电视直播、应急广播、报纸头条、网络专题、新闻客户端、新媒体推送……鲁甸地震灾区的情况通过全媒体快速向外传递。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房屋倒塌,交通阻塞。通信中断,余震连连,中国新闻社的同仁从昆明、从北京、从成都、从贵阳赶往鲁甸。他们白天徒步冒险深入重灾区,夜里不顾疲劳持续赶稿,用感人肺腑的文字、震撼心灵的图片、催人泪下的镜头,以最快的速度把灾区的情况客观、真实地向外界传递。

前后方参与报道的人员中,多数为“80后”“90后”,他们在此次异常艰苦的报道中得到锻炼与成长。他们中有人本应举办婚礼,但面对灾难没有片刻迟疑,推迟婚期,请缨赴震区采访;有人刚当了父亲,地震发生后接到指令,立即安顿好孩子,赶赴一线;有人已安排好婚纱照拍摄日期,接到任务后立即推迟拍摄,奔赴云南。他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中新精神”,用独特的“中新视角”传递了震区的“正能量”。

截至12日,中新社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共计发出文字电讯通稿216篇;图片通稿349张,图片网稿405张;视频稿件近百条;为海外24个国家27家华文媒体制作了鲁甸地震专题近百个;中新网稿670条,发布文图稿件1740条,视频稿l 98条。  从鲁甸回望玉树。

从鲁甸回首汶川。

从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报道中,中新社人淬练着“中新精神”。“生命至上”犹如一次再一次吹响的集结号,它一再感召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生命至上”的伟大信念,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鲁甸——一次又一次地震,惠及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精神遗产”。“以生命的名义”,是我们一次再一次对地震灾难报道的历史命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命名下,我们用笔和镜头,用心灵和泪水,记录了在巨大灾变中——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命名下,我们追问人类与自然何以共生,我们追问一场6.5级地震何以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我们追问破碎的土地何以重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命名下,我们的新闻传播不仅要有信息价值,还要有历史的认识价值——真实地描绘历史变迁中那些生生不息的人群,那些普通而伟大的建设者。

“以生命的名义”,让我们再一次从鲁甸出发。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 章新新

后记

鲁甸,这场灾难如此沉重

经历过汶川,经历过芦山,鲁甸地震,2014年8月的这场灾难,在我们这个蓬勃的国度和以及这个繁荣的时代,如此突兀,如此沉重。

最多的时候,中新社有近20位记者同在鲁甸灾区,一天的发稿量超过1 00篇幅……

这些数字,纪录了我们的参与。在鲁甸地震发生一个月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将地震发生7天的报道稿件集纳成书。我想,这样做不是要急于自我标榜,我们不要建立生命和苦痛之上的专业荣耀,只是希望留住一份记忆,留住一份我们日渐淡忘的的苦痛,警醒浮华的世象。

8月3日16时30分,一场里氏6.5级的地震在云南东北部的乌蒙山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地震已造成600余人遇难。昭通,天理不昭,家园破碎,这个“总是以贫穷与灾难、铁血和悲怆向世界展示自己存在的地理坐标”,又一次被灾难拆解。

3日下午到晚上,随着震情加重,我们先后派出三支小分队赶赴灾区。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目光坚定,热血奔涌。他们冒着滚石、余震,一直向前——通过自己的笔和镜头迅速告诉外界,一个贫穷的、悲怆的、铁血的、卑微的、温情的,更是真实的震区。

没有人能比震区的人们更懂得路的意义。在那儿,天空永远呈线状,大山永远翻不完。当你走在碎石散落的盘山路,眺望对面那座山,必须再将头上扬30度,脚下是万丈深渊。对面的山就在眼前,却只能用生命去丈量和翻越。外界可能不知道,很多遇难者,到生命终止都没去过县城。震前,很多人离开了这里:震后,幸存的人、返乡的人回到残破的家中,那堪称是人世间最艰难的团聚。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地震之痛,痛在贫困与无助。受灾最严重的几乎都是交通最不便、经济最落后的地方。他们的声音不被外界听见,即使听见的,只有撕心裂肺的哀嚎,不是要向外界述说,只是一种天问……

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有很多无法完成的采访;因为能力,我们写不出所有的伤痛。大灾当前,对于记者来说,在场,是天职,我们仅仅做到了这一点。

地震已经过去,但思考不应停止。

面对形形色色的灾难,人类该如何应对?在巨灾中,媒体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怎样报道才算是尽到了一个媒体的责任?新闻人如何更为专业?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索。

本书虽只是此次地震报道的简单集纳,但也有着特殊的质地和分量——我们选择原貌呈现一周时间每一天发出的稿件,尊重前线记者的勇敢、智慧,也尊重他们的困惑、痛楚和无奈。我们希望读者可以依凭这些亲历资料,去触摸一个真实的灾区,去感知灾难中人性的力量。

愿灾难永远远离我们的父老乡亲!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 刘小青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8: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