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托姆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赢得了世界上众多读者的喜爱。在中国,他被视为“五四”以来最受欢迎、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本书共选了施托姆的9篇小说和1篇童话,包括《骑白马的人》、《格里斯胡斯春秋》、《双影人》、《汉斯熊》等。以其中的《茵梦湖》一篇命名,它讲述的是一个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
| 书名 | 茵梦湖(全译本)/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德)施托姆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施托姆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赢得了世界上众多读者的喜爱。在中国,他被视为“五四”以来最受欢迎、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本书共选了施托姆的9篇小说和1篇童话,包括《骑白马的人》、《格里斯胡斯春秋》、《双影人》、《汉斯熊》等。以其中的《茵梦湖》一篇命名,它讲述的是一个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 内容推荐 《茵梦湖》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通篇充满浓郁的伤感情调。主人公莱因哈德和伊莉莎白青梅竹马,情爱甚笃;长大后感情愈深。可是伊莉莎白的母亲却把女儿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梦湖的庄园,旧日的恋人相见却是一片惆怅。小说谴责了包办婚姻,不仅主题鲜明,而且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 此外,本书还收录作者施托姆的另外8部中篇小说和1篇童话,包括《在大学里》、《来自大洋彼岸》、《三色紫罗兰》等。 目录 茵梦湖 老人 孩子们 在林中 路边的孩子 回到家中 一封信 茵梦湖 是我母亲的意愿 伊丽莎白 老人 在大学里 罗拉 舞蹈课 在水磨池上 在宫殿花园里 在大学里 一次散步 在郊外林中 在海滨 来自大洋彼岸 三色紫罗兰 缄默 双影人 格里斯胡斯春秋 第一卷 第二卷 骑白马的人 汉斯熊 试读章节 夏洛特似乎没有看见罗拉流泪,她的注意力集中在那敞开的门上。我很惊讶,我竟在门口看见法国裁缝的黄面孔出现在那些看热闹的仆役的头脸当中。他一脸喜悦的样子,手里转动着他的陶瓷烟壶,用他黑色的眼睛兴冲冲地往大厅里看。 “那是您的父亲吗,罗拉小姐?”她用手指着门口问。 罗拉朝那儿望去,不禁吓得缩手藏头。“妈妈!”她喊了一声,就不由自主地抓住还在我们面前忙碌的那位太太的手臂。 波莱佳太太现在也看见了她丈夫正在兴致勃勃地打着手势,对他的出现她很不高兴,但她竭力控制着自己。“他是从小酒店来的,”她说,“他想看看你跳舞。” 罗拉向大厅门口走去,我无意地跟在她身后。她还没走到门口,市长已经来到罗拉父亲跟前,请他到大厅里去喝一杯潘趣酒。但裁缝站着不动。“我是您最驯顺的奴仆,市长大人!”他说,同时躬身向后退了一大步。 “但愿我像我祖父一样在路易十六宫廷里当差!——不过,我知道我现在的地位。” 市长走开了,弗里茨拿了一杯酒给他送到门口。“请用吧,师傅!”他温和地说,“现在我要跟罗拉跳舞了!她跳得极好。” 但就在此刻,其他男孩子也都手里端着满杯的酒蜂拥而至。他们跟他碰杯,模仿他猫腰耸背的样子,他跟他们每碰一次杯都要那样躬一次身;他们还一个劲儿地做着各种各样滑稽可笑的恭维姿态。 罗拉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她的父亲。我听见她的小牙齿咬得咯咯响。 当乐师又奏起乐来,其余的男孩子都跑回大厅里去了,我和罗拉还站在门口。 “啊,菲利普先生,”裁缝叫道,一边伸手给我,“都是漂亮的可爱的小少爷!但是要信任——您和罗拉,您和罗拉,菲利普先生!”这时,他那对小黑眼睛饱含着赞赏的温情,望着他女儿的面孔。好像出千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他把他的长臂伸进大厅,把她拉到自己的胸前。“我的孩子,我的宝贝!”他小声说。女孩吻他,怀着热烈而痛苦的温情用手臂搂住他的脖子,同时让她那小巧的头枕在他的肩上。但随后她松开胳膊,抓住他的双手,小声而急切地对他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懂她的话,但我看见她的眼睛恳求似的望着他的眼睛,她的小手,有时好像在抹平他的痛苦,颤抖着抚摩他那瘦削的面颊。开始,他还微笑着,好像不信任似的摇头;但是渐渐地,从他的眼睛里失去了那种用来维护自己地位的自信。“我知道,我知道,”他喃喃地说,“你是爱你的可怜的老爸的!”这时奏起了四组舞的乐曲,他握了握女儿的手,就一声不响,也不往大厅里再看一眼,沿着长廊走下去了。 恰在此刻,弗里茨走过来,请他的舞伴去跳舞。——她跳得像往常一样稳重,只是往日的那种无忧无虑的梦幻般的神情不见了,相反,有的是一种优雅端庄的神态,她就这样跳完这轮舞的每一节。间歇时,她像石雕一样愣愣地直视,同时用两手把贴在太阳穴上的乌黑油亮的头发撩到后面去。他说的笑话,仿佛是耳边风,她半句也没听见。 我们学习的舞蹈,以四组舞结束,但我们跳舞的兴趣并没有终止。在我们的节目单上还有华尔兹舞、苏格兰舞和加洛普舞,甚至有高替洋舞,我本想在跳这种舞的时候,把我选中的蝴蝶结和鲜花作为礼品送给罗拉留作纪念。 但罗拉不在大厅里。别的女孩子分别站在自己的母亲身边,母亲替她们整饰弄歪了的饰带和发结。波莱佳太太刚好端着新的饮料走进门来,她没有看见她的女儿。这时,我来找弗里茨。他站在乐师桌旁的角落里,正在往那些空杯子里斟酒。“罗拉在哪儿?”我问。“我不知道,”他没好气地回答,“她总是闷声不响,没告诉我她上哪儿去了。” 我把他拉到外面走廊里。我们走到放客人大衣的房间时,她迎面向我们走来;她已经穿好大衣,戴上她的黑绸帽。 “罗拉!”我喊,想抓住她的手,但她抽回手去,从我们面前走了过去。 P36-37 序言 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洲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反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这就是现实主义。它很快就成为主流,崛起了一批又一批跻身世界文坛的大作家大诗人。在法国出现了像斯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人,在英国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特·勃朗台、盖斯凯尔等,在俄国是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而在德语文学则有斯蒂夫特、施托姆、默里克、凯勒、冯塔纳等人活跃于文坛。这些现实主义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作品,它们成为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珍品,永远熠熠生辉。 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法、英、俄不同,分裂的德国政治上窳败、经济上落后(这种支离破碎的格局直到1871年德国统一才得以改观)。因此德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有着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它没有无情地揭露现实的勇气,缺乏尖锐的批判社会的精神,不具有一种清晰的先进的思想;这一批现实主义作家在生活观察上,在时代剖析上缺乏足够的胆识和犀利的目光。正是因此,从文学成就上来看,德国的现实主义作家难以与法、英、俄的现实主义作家相颉颃,难以跻身世界级作家之列。但尽管如此,他们却是德国文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批作家是德国当时社会环境下所能造就出的文坛上的佼佼者了。 德国现实主义比法、英、俄现实主义统领文坛的时间稍晚。1848—1849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不仅在政治上、精神上,而且也在文学上引发起了巨大的变化;现实主义即是以此为契机应运而起。然而由于先天上的不足,德国现实主义缺乏批判的力量,而有了“诗意的”现实主义之称,尽管这一名称并不为文学史家普遍认同,但是“诗意的”这个定语的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德国现实主义的本质。诗意的现实主义追求的不是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在批判和神化之间找平衡,是对现实和这个现实中的人进行象征的诗化;不是社会性的批判,不是去揭示鄙陋现实的根源,而是在有限的生活领域里去保持和发展人性。这正如一位德国文学史家所说:“……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在逝去的东西中寻找持续下来的,在时代中去寻找无时代的东西……与稍后的自然主义不同,是在现实中寻找美;因此它对所表现的世界多数情况下是说一个肯定的‘是’字……”(见《插图本德国文学史》六卷本,第四卷,KOMET出版社)。随着1871年德国的统一,民族主义的高涨,经济上的“起飞年代”,为这种文学思潮提供了进一步发展和某些冲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 德国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固然无法与同时代的法、英、俄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等量齐观,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文学上的成就。他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他们对现存秩序的矛盾心态,他们对现实的失望情绪,政治上对民主和对一个人类美好未来的朦胧追求,就使他们经常保持清醒和文学实践上的能时而突破诗意的现实主义的温柔之网,创作出一些批判性的作品。 上面稍多地谈了德国的诗意的现实主义,这是为我们理解包括施托姆在内的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提供了一个文学背景,便于对他们的文学作品作出更好的判断。 在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群中,台奥多尔·施托姆(1817—1888)是一位重要代表者。他的早期作品典型地表现出了诗意的现实主义特点,而在晚期,他的作品突破了诗意的现实主义,有了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生于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胡苏姆,这是一座濒临北海的风光绮丽的小城。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个佛里西亚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定居于佛里西亚群岛及北海沿岸)。施托姆大学时在基尔和柏林攻读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做律师。时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在丹麦统治之下。他积极从事反对丹麦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1853年被迫流亡,在波茨坦等地做法院推事。1864年爆发普鲁士一丹麦战争,丹麦失败。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并入普鲁士。施托姆返归故乡任行政长官。但他对普鲁士推行的统治深为不满,却又感到无能为力,极度沮丧。在1864年到1870年,如他在仕途上一样,他的创作也处于消沉时期。他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公共关系是如此令人厌恶,它使每一个正直的人的生活都不得不变得痛苦不堪。”1880年他退出政界,专事创作。在此后的八年间他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感和批判精神的重要作品,如《缄默》(1882—1883)、《箍桶匠巴施》(1885—1886)、《双影人》(1886)、《骑白马的人》(1887—1888)等。 施托姆是从诗歌走上文坛的,他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称自己本性是一个抒情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找到他的整个性格、激情和幽默。他从40年代后期开始写小说,他不写长篇(Roman),只写小说(Novelle)。他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说道:“我的小说出自我的抒情诗。”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保尔·海泽称他的小说是“抒情的小说”。1850年发表的《茵梦湖》使他名声大噪。在此后直到他辞世共写有50多篇小说,此外尚有一些童话。在多以故乡为背景的作品中,他以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又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娓娓动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感伤的故事,一曲又一曲令人为之叹息的恋歌。它们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今世的断念,表达鄙陋现实中一种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灰色情绪。 施托姆的小说多是采用框形结构的表现形式,所谓框形结构即是借助一个机缘、一个景物或一种象征物而用倒叙、回忆的手法,几乎是线式地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最后回转到故事的起点。在这样一个框架展开情节,敷演事件,描绘景物,塑造形象,最后结束故事。框形结构是德语文学中许多作家惯用的一种形式,可施托姆是此中能手,他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甚至能进一步发展成双重甚至三重的框架。 本书共选了施托姆9篇小说和1篇童话。除这篇童话,皆以创作年代为序排列。这里毋须对它们一一加以介绍;我想只对他早期引起轰动的《茵梦湖》(1850)和他最后一篇力作《骑白马的人》(1888)略微做些叙述或许有助于读者理解,也可以对施托姆的创作及其发展有一个总的印象。 《茵梦湖》写了一个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主人公赖因哈特暮年形单影只,他沉浸在少年时代与伊丽莎白青梅竹马的情景。那时两人相爱甚笃,心心相印。可在赖因哈特外出求学时,伊丽莎白屈服于母亲的意愿另嫁。在她婚后赖因哈特来茵梦湖庄园拜访,再度重逢燃起的情愫只能深埋内心,他俩都默默地听从命运的安排。面对一个狭隘的生活环境,一个鄙陋的现实,他们无力抗争,只能顺从地忍受;习俗、偏见和财富毁灭了这对本应成为爱侣的恋人的爱情和幸福。小说充满了怀旧和断念的情绪。掩卷之后一种怜其不幸、哀其不争的思绪便涌上心头。 《骑白马的人》是施托姆辞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它写了一个有才干有意志力的人在一个充满市侩气的现实中的悲剧。农民之子豪克·海恩聪颖勤奋、年富力强,他在担任水电站堤防督办时热爱自己的事业,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但他的超前观念和先进思想及独行其是,孤行己见,引起目光短浅、思想保守的众人非议。说他被魔鬼缠身,不信上帝:所骑的马是淹死的马的骨骼所变。但他一如既往,把整个身心都投入新堤的建造;他的成就为农民带来了益处,但当他发现新旧堤结合部是一处危险所在而应进行必要的加固时,却遭到了反对和讥讽。一天夜里狂风暴雨骤至,堤坝崩塌,他的妻子和孩子身葬海潮。豪克目睹家破事毁,于是投入水中自尽而死。可以明显地看出,施托姆已经突破他一向热衷和习惯的爱情、婚姻、家庭的题材,也在突破诗意的现实主义美学的束缚而着笔于社会的先进和保守,因循守旧和励精进取,保守和变革这一类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大课题,并且有了鲜明的社会批判的色彩。 高中甫 2004年11月22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