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尧天舜地溪之源/万象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一个历史遗址与历史地名都有着它们相对独立的历史故事。

在河北省涿鹿县西南的笔架山下,距县城14公里处,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山村,叫溪源。它是武家沟镇的一个行政村,笔架山是它的背后依靠,其面对的,则是虞舜曾经耕耘过的历山480多亩农田,当地人呼之为“四顷地”,在四顷地下面的山坡上有个四顷梁村,是溪源的一个自然村。

霍万清编著的《尧天舜地溪之源》用艺术笔法记录古往今来世间百态,以文学体裁彰显中华大地万象更新。

内容推荐

霍万清编著的《尧天舜地溪之源》以尧舜传说为背景,围绕有关尧舜的历史文化遗迹,以优美的文字记述了相关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貌,借景抒情怀古,并收录了大量历史文化名人的相关诗词篇章,阐述了风物景貌背后的文化意蕴,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目录

历史遗址

 舜都潘城

 妫汭旧迹

 潘泉今昔

 舜耕耘过的历山

 尧庙遗址

 舜庙遗存

 瞽叟祠遗迹

 舜烧陶的河滨

 历山主峰上的鸿蒙寺旧迹

 舜母原居地姚家沟

 姚墟名称的变迁

 舜牧牛之黄阳山

 舜捕鱼的澡泽

圣地景观

 高山盆地

 笔架彩霞

 黄阳雨笠

 龙门叠翠

 魁星高阁

 蜘蛛古寺

 溪源古刹

 龙门书院

 绝壁秘洞

 龙潭翠霭

尧舜遗诗

 神人畅

 思情操

 卿云歌

 南风歌

咏赞古诗

 帝尧赞

 帝舜赞

 叠翠岩

 龙潭

 妫川

 妫州

 春日妫州东上

 龙门暖翠

 龙湫钓月

 笔架彩霞

 笔架彩霞

 笔架明星

 登楼望笔架山

 对笔架山勉诸生

 龙湫湛碧

 黄阳雨笠新编

 笔架彩霞

 龙门叠翠

 黄阳雨笠

 笔架彩霞

 龙门叠翠

 笔架彩霞

 黄阳雨笠

 龙门叠翠

 春日过龙门山观叠翠

 望笔架山

古今文章

 唐虞之道

 龙门叠翠记

 龙门冰景记

 龙门十奇

 舜都潘城

 附会黄阳错更名

 关于黄帝的“有云瑞”和“以云纪”

 历山与釜山合并不了

千年沧桑话妫州

 千年沧桑话妫州

 高开道怀戎称王

 怅望魁星楼

 潘泉

 历山下的石头街巷

 村戏

 我的家乡美在水

 溪之源

 故乡的水磨

 故乡的梆子戏

 故乡的苇田

 故乡的油坊

 故乡的小米粥

 再上笔架山

 魁星楼下话沧桑

 家乡的石磨

 溪源村的油房

 我的家乡溪源村

 家乡的古道

 故乡的小溪

 溪源美景

美景摄影

 笔架彩霞

 虞舜帝耕耘过的历山农田

 溪源村龙王庙

 龙王庙内柏树

 溪源魁星楼

 龙门峡

 溪之源

 曲径通幽

 溪源村景

 九龙湖一角

试读章节

故乡的梆子戏

霍汉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多数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还没有通电,文化生活极为贫乏,除了个把月县里的电影放映队来演几场电影。夏目的晚上坐大街,冬天的晚上坐炕头,只要生产队不开会,人们或聚集在豆腐房的热炕头上摆龙门阵,或在生产队部拉家常,有的干脆蒙头睡大觉。除此以外,最红火、最高雅、最受欢迎的就要数村子里业余剧团演出的梆子戏了。

我的故乡溪源村地处冀、晋、蒙交会的张家口地区,山西梆子是这一带的主要地方剧种。据村子里的老人讲,早在元末明初,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这里,看到这里的青山秀水后断言说:“这里的人不久就要扮帝王将相,穿才子粉衣了。”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不幸被风水先生言中,戏曲果然在这个小山村逐渐兴盛起来了。从村口半坡上现存的龙王庙和古戏台及其壁画中我们就可想象到当年兴盛的情景。

早在清咸丰年间,我们的祖辈霍常老太爷就带着戏班子走南闯北了。到了民国年间,村子里的业余剧团(乡里人叫作秧歌),在附近一带就小有名气了,而且出现了“六六旦”霍成义、“玻璃翠”霍兴基等远近闻名的“角”儿。他们先后在专业戏班子里供职,走遍了坝上坝下,唱红了山城内外,曾与山西名角丁巧云、筱吉仙等“大腕”同台演出,使村里的戏班名声大振。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及众多人士的积极参与,致使一大批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琴师霍仲庭、鼓师霍汉武、武生霍仲堂、花脸霍荣山、须生韩喜亮、丑角刘生林等。到了1960年前后,村子里的戏班正处于巅峰时期,并由各家捐款添置了新戏装和道具,能够满足像《打金枝》、《二进宫》、《算粮登殿》等传统剧目的演出。同时把已经在国营矿山就职的霍成义老艺人请回村里担任剧团的教师和导演,更是如虎添翼。至此,村业余剧团发展为行当俱全,文武场兼备,服装道具全新,能够上演30多出传统剧目的业余文艺团体了。

1966年秋天,我随父亲及全家回到了故乡。

忙过秋收,业余剧团便开始活跃了。

虽然已经进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戏被禁演了,开会,学文件,搞批斗,业余剧团的名称也随形势改为“毛泽东思想红色宣传队”,古装戏变成了现代戏,可村里的领导和乡亲们对梆子戏的情感却丝毫未减。

冬季的农村,老乡们为了节约粮食,一般都吃两顿饭。于是,每当晚霞飘洒在西边的天际,袅袅的炊烟刚刚在村庄上空泛起,劳作了一天而晚上又闲暇无事的乡亲们便三三两两的,陆续地聚集在刚刚新建的大队部。

头通锣鼓过后,“天不下雨地干旱,累得我老汉汗流干”——一声荡气回肠的介板,打断了我年幼的思绪。

今天排演的是现代戏《三世仇》,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贫农王老汉祖孙三代为了一块土地被地主王二爷逼迫得家破人亡,最后孙子虎儿参加了解放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地主,翻身做主,报了三世之仇的故事。现在看来,故事情节结构与戏剧冲突及艺术方面虽还不够严谨,但在当时万马齐喑的年代,老百姓能够看上戏剧,也就很满足了。实际上,演员还是那些演员,唱腔还是老腔调,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罢了。

这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山西梆子,当时我虽读不懂什么叫戏剧,但那虽不够专业却非常认真的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以及那铿锵的马锣,悠扬的胡琴声,时而粗旷、时而婉转细腻的梆子腔深深地吸引着我,并已在我心中落下永不磨灭的烙印,以至影响了我的一生。

从那天开始,只要大队不开大会,或者大会散了以后,这里的煤气灯便会天天点亮,锣鼓声、胡琴声,以及那熟悉的梆子腔就会响起。每当此时,我都会同好多人一样站在那里,直到后半夜排演结束,才依依不舍地随人们一起散去。

转眼到了春节,排演了一个冬天的《三世仇》,还有一个短剧《红色联络站》(又名《三月三》)就要正式演出了。

村里的戏台坐落在村口东沟油坊旁边的山坡上。这座建于清康熙六年,重修于清道光年间的戏台,坐西朝东,台基建在溪源河河边裸露的山石上,后面由石头砌成的地基足有五米多高,加上戏台本身的高度,在空旷的河边显得那样高大、挺拔。虽然历经了近三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巍峨地矗立在那里。戏台下面,有一片五米宽的开阔地。戏台对面,顺着山势,是用石料砌成的两米多高的、三米来宽的台阶,相当于现在剧场的二层楼。再往上又有一道五米多高石料砌成的石墙,一条用碎石子铺成的甬道的东面,便是三里五乡有名的龙王庙了。平时人们看戏,年轻人一般都站在台下的平地上,年老的和妇女们坐在台阶上面,孩子们跑上跑下,有的干脆坐在龙王庙的山门口,居高临下,倒也逍遥自在。

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戏台下面,二层台阶上已堆满了人。

P145-147

序言

如画山水传尧舜

在河北省涿鹿县西南的笔架山下,距县城14公里处,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山村,叫溪源。它是武家沟镇的一个行政村,笔架山是它的背后依靠,其面对的,则是虞舜曾经耕耘过的历山480多亩农田,当地人呼之为“四顷地”,在四顷地下面的山坡上有个四顷梁村,是溪源的一个自然村。

从县城出发向西,溯着桑干河北岸公路向笔架山行进,穿过山峡中架有大秦铁路的天桥洞,就能看见龙门山峡西侧明朝初年所建的魁星楼和观音庙了,这便是溪源村的中心。溪源村的北面,便是依轩辕黄帝之“黄”、其子青阳之“阳”而命称的黄阳山,山下就是“五帝时期”虞舜牧牛的地方。站在魁星楼下,可以看到岚气缭绕中的龙门山峡,山峡内龙潭沟是一片碧水和叠翠岩,山峡外是古老的龙王庙,以及隐藏着千古难解之谜的蜘蛛寺遗址。在重山、复水、树丛、芦荡、道路、田野之间,桑干河水从36号隧洞经过蜘蛛寺、穿过渡槽连接外龙门之后,就从虎头山流向桑干河南岸的万顷良田之中。作为溪源村千年万代看守门户的“上护路”、“下护路”两个村子,与溪源村南面的护路湾村,则正好围绕着溪源村东古老的历山,形成了一个大三角形的保护区。在这个三角区域内的大小山头上,则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

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这秀美的山村,慢慢地品读它,就会感受到一份历史的厚重、家国兴衰的责任,当然也会欣赏这个山青水绿、风光秀丽的“桃源”美景。

山水如画的“桃源”美景

溪源村因溪水之源而得名。那是在四顷梁村村口的谷底处,有60多个泉眼,泉水从细沙里、草丛中、石头缝隙里湫湫渗出。最大的一个水眼叫五福泉,其名因出于五福山下而得称。它就像从一个微合的手掌心中流出,滋润着周边万物。清版《保安州志》记:“五福泉在州西南三十里,坐五福山、四顷梁两山下,即其流为龙门瀑布者。”清澈的泉水流到沟谷的宽阔处存留起来,形成一个大水潭。1958年前,“龙门叠翠”是这方土地上的著名美景,这里还有三个神秘的“龙洞”,招惹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遐想。当年,泉水从龙洞溢出沿岩壁上的三个天然岩阶飞泻而下,形成瀑布。水流连续三叠形成三层水帘。龙门之下又是一个百米大的石滹,飞瀑跌入石滹之中,然后溢出山外。瀑布飞空,龙门三叠,蔚为壮丽的奇观。传说,北魏皇帝拓跋珪第一次率领文武大臣从大同到历山来祭舜帝,行到历山西三里处,发现泉水透明,水草丰美。抬头望去发现有一丈多高的三个台阶,泉水垂直而下,形成波浪。就高兴地说:“好一个龙门叠翠!”从此,“龙门三叠清泉翠”就代代相传,并被列为涿鹿古八大奇景之首。

800多年前,溪源村的先民们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村东北九龙壁巨大的岩石上修建了龙王庙。清康熙六年(1667年)有黑龙殿;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风雨损坏龙王庙,有霍姓人家牵头集资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在新建黑龙殿的同时,对五龙殿进行了重修;清道光年间,又由霍姓家族发起修建了财神殿,形成现在的规模。2004年,村民霍仲永倡议,先期由刘有、霍仲堂、马明山等个人垫资,发起重修。倡议既出,村民纷纷响应,共捐资人民币15588元,义务出工1600余人次。重修殿宇,再塑神像,历时四月有余,工程于2004年8月24日告竣。五龙殿内五龙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画梁雕栋,斗拱飞檐,彩绘绚烂,气势非凡。这龙王庙经过一代又一代后人的维修,现在保存完好。院内四棵柏树参天而立,遮满整个庙院。庙院门下是古戏台,每年,这里都好戏连台。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拜神看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011年12月,溪源龙王庙被张家口市政府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后期,溪源村来了从山西移民的霍、支等六对夫妇。由勤劳而家业兴旺,便请来地理先生,谋划搞个建筑,以壮村容。地理先生说:“村西有个笔架山,应该给村东建个魁星阁,请魁星来点状元。这样,就会使后代奋发读书,出现为国效力的人才。”于是,霍家牵头,六大家族纷纷筹款,请来工匠在村东南建两层魁星楼。魁星楼六个角,四个窗,门朝东:“两层”表示学者要更上一层楼;“六角”表示六个姓氏;“四个窗”表示四季平安;“门朝东”,表示村里每天都迎着东升的旭日,望着舜帝耕耘过的历山,后代子孙即使不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至少也是像虞舜那样的孝子。清咸丰七年(1857年),修建泰山圣母殿时重修了魁星楼,民国年间再次重修。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又一次重修,使魁星楼始终屹立在龙门山巅。魁星楼经几代人的维修,至今依旧保存古建筑的原貌。现为涿鹿县政府的文物保护单位。

溪源村的龙门书院就建在魁星楼下,康熙八年(1669年)《保安州志》编纂者杨养正曾在书院读书,《保安州志》记载,清末宣府乡试秀才第一名霍仲霖在此读书,涿鹿名人吕复先生少时曾多次到龙门书院学习。1949年后,龙门书院改为溪源村的学校,村里50岁以上的人,大多都在此读过书,经考试外出工作的人员很多,诚可谓地灵出人杰。1976年龙门寺及龙门书院被夷为平地,现只留下两棵柏树树干。

人说溪源村美,使其美得最为传神的,那就是村子背依的这笔架山了。在全国,叫作“笔架山”的,有二十几处,但是哪里的笔架山都没有涿鹿县溪源村背依的这座酷似笔架。每当傍晚,在晚霞映照之下,笔架山之美真是美得难以言表。明朝嘉靖戊戌进士、后任锦衣卫经历沈铼的后代沈存德,在他的《笔架彩霞》诗中,是这样说的:

明霞如绮烂高天,

山学浓装染黛鲜。

日下依稀凝海蜃,  雨余氤氲湿炉烟。

泉飞瀑布来何地?

金削芙蓉自几年?

我欲登临最高处,

仅收佳胜入诗篇!

尧天舜地说历山

四顷梁村东是虞舜帝曾经耕耘过的历山。历山,本名按此山西侧有龙门山峡而称作“龙门山”。上古时候当黄帝、炎帝同为有熊国首领之时,炎帝登临此山,发现山顶四周是山石岗埠围合如城墙,中间平展展的黄土地上,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炎帝带领众人放火焚烧山林后,就在这里耕种。史书记其事,便依是时“烈山而焚,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记此山为“烈山”;史书记之曰:“炎帝兴于熊耳、龙门。”当炎帝之子“柱”继父耕种在此山之后,史书为与其父炎帝史事相区别,便记之为“厉山”;而当舜帝在此山长期耕种后,史书便记载为“历山”了。

在历山主峰上,历史上有过一座鸿蒙寺,鸿蒙寺之“鸿蒙”二字,是取人类社会鸿蒙初开之意而得其称,里边供奉的分别是伏牺、神农、少典和黄帝。此后,渐渐发展演变成了有72座庙宇的庞大道教圣地。据说,此庙在明初因道人作恶受到天谴,遭大火烧毁。

在历山的东侧,是唐尧庙和虞舜庙遗址,它是历代帝王五年大褅之时帝王们亲自祭祀唐尧、虞舜的地方。在历山南面的一个山湾里,还建有瞽叟祠,其规模不大,汉代在此还建了一座砖塔,最后毁于“文革”。

距历山东南三华里,便是唐尧、虞舜的国都潘城遗址了,唐朝时曾设为妫州治,后来又曾叫作舜乡堡。现在此遗址便被称作保岱。

在历山北面有一处山洞,人称黄酒洞,传说是中国北方黄酒的发源地。当年,炎帝在四顷地耕种黍米时,把籽种存放在温度适宜的“龙洞”中。有一年,雨水流进洞中,浸泡了籽种,发酵后变成了一大潭红水,味道醇香,有人品尝后献给了轩辕黄帝,黄帝取名为“鬯”。现有赤城人在怀来县创办了“张家口北宗黄酒酿造有限公司”,其酿酒的原料黍米,就是历山上种植的黍子。

地灵人杰展新颜

溪源是桑干河流域自然景观最美的村子,同时又是桃、李、枣、杏、香椿、芦苇等集中产地。它是集历史遗址、自然景观、生态林果以及农业生产于一体的村子。溪源泉水日夜不断向外喷涌,大自然赠给村民一个健康长寿的风水宝地。厚重的历史,则赋予溪源人以爱家、爱国的忠孝情怀。

2012年秋,霍家子弟们与村委会倾力协作,初建了龙潭沟生态园,正式迈开了溪源村文化、民俗旅游建设的步伐。

2013年初,溪源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聘请历史学家、河北北方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曲辰先生及本村籍在张家口市工作、原任张家口市桥东区档案史志局局长霍万清女士为溪源村人文、民俗、观光景点设置建设顾问,于2013年3月16日制定了《涿鹿县溪源村人文、民俗观光景点设置与建设规划》。

2013年8月12日至18日,溪源村举办了第一届民俗文化旅游节,祭拜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唐尧、虞舜,盼望国泰民安。四面八方的百姓们祭拜魁星阁和龙王庙,乞求风调雨顺。村里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聚五湖四海之宾朋,招远近宾客前来享受文明、生态、环保、风景旅游之乐。

现在,溪源村村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正利用唐尧、虞舜历史遗址、龙门峡、笔架山、魁星阁,以及明清四合院等景观,开展了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发展民俗文化派游活动而紧张地工作着。

可以预料,这个“世外桃园”式的美丽村庄,将会越变越美,居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对于远近游客,会越来越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霍万清

写于2014年仲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