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将元曲融入其间的情感散文集。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不同于一般的散文集,它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元曲的体会融为一体。纵使只是寻常生活,因着经典文学的加入,日子也可以变得如诗如歌,隽永有味。
55个温暖动人的故事,给年轻人带去生活的正能量。
每篇文章讲述一个真实动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可能也就发生在你我身边。这本书能让人更加理性地看待当下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更有诗意。
琹涵是知名散文家,她的书无一不美,本本都是带着阳光和祝福的礼物书,在台湾地区一版再版。著名山水画家毛树来,亲自为本书绘制插图,图文并茂更加好读。
元曲不假雕饰,是来自内心的呼唤和呐喊。仿佛冲破了一切世俗的樊篱,直指本心。我手写我口,最是酣畅淋漓,元曲最接近我们的真实性情。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作者琹涵深入寻常生活,当心情相近时,便援引元曲,或为印证或为画龙点睛,将对生活的体味与对元曲的感悟融为一体。
元曲让我们明白,风雨困顿都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坎坷和不幸都会过去,还赠给我们更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又能重新领受阳光温暖的俯照。
倾听
平日,你是个乐意倾听的人吗?
我安静,也常有倾听的机会。多年倾听下来,逐渐修正了我的一些想法。那些省思和启发,也让我变得更好。
说话的人常需要别人的倾听,就像演戏的人需要观众一样。要不,说给谁听,演给谁看呢?或许,你会说,也可以自说自话,说给自己听啊。只是,老是喃喃自语,说个不休,不也显得有些寂寞和奇怪吗?
我想,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希望被理解,有所共鸣吧?
那么,你是那说话的人,还是倾听的人呢?
记得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母亲都在厨房里忙,我就跟前跟后,忙着把学校里发生的事一一告诉母亲。母亲不得闲,不可能停下手中的活儿来听我说,但她偶尔会回答我一两句,让我知道,她都听进去了。我有一种笃定的安心,也觉得很快乐。
母亲是个善于倾听的人,亲子关系非常好。即使在她辞世多年以后,我们仍然深深思念着她。
来自母亲的身教,我也愿意倾听。
听大自然的天籁,风声雨声、鸟鸣虫唱,大自然的声响从来是尘世中最美的乐章,足以为我们洗涤尘劳,更觉得清心自在,充满了力量。有谁能说,那不是酷暑中的一贴清凉剂呢?尤其,在历经挫败困顿的时刻,常给了我们最大的抚慰和鼓舞。让我们仍然愿意鼓起勇气,继续前行。借此,得以一一走过各种艰难的关卡,平安涉渡所有红尘的风雨忧愁。
大自然,的确是我们心灵的导师。
有一次,我在元曲中,读到一首关汉卿的《大德歌·秋》: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秋风飘飘吹拂而过,秋雨潇潇下个不停,扰得即使是“睡仙“陈抟也睡不着了。越想越懊恼,越听越伤心,泪珠就像是窗外那止不住的雨点,成串地落了下来。等到秋蝉安静了,想不到蟋蟀又跟着叫起来。天啊,还有那淅沥沥,细雨不断打在芭蕉上的声音。
好有趣味。全篇描写的都是声音,借大自然的种种声响来烘托出秋夜的凄凉。然而,真正的主旨却在相思。也由于声音的描述传神,还被认为是曲中的《秋声赋》呢。文学家的高妙,多么让人佩服。
当然,我也听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什么是自己人生真正的向往,如果我有理想,不就应该奋勇前行吗?纵有忧患,也应视为寻常。越是困难,越应该有大无畏的精神,倘若就此裹足不前,怀忧丧志,不也显得可笑?
如果能审慎遵从内在声音的指引,相信我们都可以活出真正的自己。
听别人的倾诉,则是一种尊重和同情。尘世的苦楚如此繁多,未必时时都能顺遂。愿意倾听,也是一种陪伴。即使未必有什么真知灼见可以倾囊相授,然而,倾听和陪伴里另有温暖,也让人觉得不孤单。
尤其,在人生有些阅历之后,我发现,那些在事业上卓然有成的人都善于倾听。他们清楚自己内在的憧憬,积极地追求,也愿意聆听别人的建言,有容乃大,而且在不断的修正里,步履坚定,也更快地接近人生的理想。
的确充满了智慧,而智慧使他们成功。
至于,倾听是一种艺术吗?我不知道。
平凡的我,由于乐意倾听,我的人缘也向来很好,或许,这是额外的收获吧,哪是事先所能预知的呢?
P3-6
走向豁达洒脱的人生
人生是一条漫漫长途,我们茁壮成长,也在其中努力地学习。
年少的时候,我们执着专注,不肯妥协,我们一板一眼,向着理想迈进。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有的实现,有的失落。我问自己:这样的人生,你满意吗?更重要的是,你快乐吗?
如果是不快乐的一生,纵使飞黄腾达,又有什么意义呢?纵使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值得吗?
但愿我拥有的是一个豁达洒脱的人生。
在我读元曲时,更是感慨很深。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为我们文学史上的三大韵文文学,地位无可摇撼,可见其崇高,的确,这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唐诗曾经是我们童年时的歌谣,陪伴着我们长大,自然耳熟能详。中学时代我们读宋词,仿佛是唐诗的“进阶版”,和我们幽微的心事相结合,也不曾有困难。那么,元曲呢?为什么一般的人知道元曲的不是那么多?
元曲的出现比较晚,被后世创作者引用的机会也没有那么频繁,读者只是因为接触较少,共鸣不多。我们对熟悉的事物总觉得比较亲切,对元曲,因疏离而感到陌生,多么可惜。
脍炙人口的元曲名作,我们还是熟悉的。只是数量上,恐怕远不及唐诗和宋词。
唐诗、宋词固然精美,还伴随着背后的故事,或感人或有趣,一代又一代地流传,几乎成为我们民族的印记,当然更是深刻而不可忘。
元曲呢?这些年来有更多的人投入挖掘和整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成绩也会斐然可观。这么丰美的文化遗产,当由全民所共享,全世界的华人所共有。
元曲最吸引我的,是它的真性情。那种不假雕饰,来自内心的呼唤和呐喊,仿佛冲破了一切世俗的藩篱,直指本心。质朴动人在此,震撼的力量也在此。
因为元曲是最接近庶民生活的,真实的平凡百姓哪里需要文绉绉地说话?我手写我口,最是酣畅淋漓,直抒胸臆就好,这般活活泼泼的生命,是元曲最迷人的地方。真挚豪放,不拘小节,马致远、张养浩的作品多是这样的。马致远的襟抱性情不愧为大家,张养浩则磊落深厚让人佩服。
读元曲,让我们明白,风雨困顿都是人生的常态。然而,如果我们够豁达洒脱,必要时试着放下,留白天地宽;甚至,有时候,舍与得的关系微妙,有大舍,才有大得。只是,年轻时候的我们又如何明白这些呢?
我愿意相信,生命中,所有的坎坷和不幸毕竟都会成为过去,而还赠给我们更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又能重新领受阳光温暖的俯照。
《聆听元曲》中所选的不乏名家之作,我以为,名家名作必有其高妙之处,值得再三观摩欣赏,当然不宜错过。特别的是,也选了不少无名氏的作品。无名氏就属于非名家吗?我从来不是这样看待的。由于年代距离今日久远,加之天灾人祸不断,有的作者,姓名或亡佚,或不知所终,幸好有作品流传下来,却只得以无名氏示人。虽然不尽公平,但我们感谢这些留下的作品。能如此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淘洗,依旧是珍贵的。
对这许多“无名氏”,我们心生敬意。
现代的人生活都太紧张了,面对着各种沉重的压力,在求好心切之下,更产生了许多精神上的问题,例如失眠、焦虑、胸闷、恐慌等等,还有抑郁症缠上身来,都应该正视,而不宜掉以轻心。
去运动,去唱歌,去阅读,去游山玩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许可以得到部分的纾解。
元曲充满了奔放之美,能抒发内在的抑郁,也让我们因此取得了心灵的平衡。的确,朗读元曲也是纾解压力的方法之一,要不要试一试呢?
大家一起来读元曲吧。
美,从来就是一种心灵的疗愈方法。
这本书我们选的,多为小令。
重读这本书,我发现选用最多的是张可久和乔吉的作品,他们都是清丽派的代表人物。想来,学习中文系对我是有影响的。他们的文字清新典雅,也是我所喜欢的,尤其,元曲中,张可久在小令的创作上用心最勤,着力最深,留下的作品也最多。
到底创作者凭借的是他的才华,还是努力呢?
最近,我读卡恩的《白鸟之歌: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的音乐和人生》。书里,卡萨尔斯有一段敦促年轻音乐家的话,最是深得我心:不要因为你刚好有才华而感到虚荣。那不能归功于你,不是你的成就。重要的是你用你的才华做了什么。你必须珍惜这份礼物,不要贬低或浪费你的天赋。要努力,不断努力来滋养它。所有对艺术极致的追求,所面临的艰难和困境都是相似的。他卓越的见解,其实,也更周延地阐发了才华和努力的关系。
已经决定重新出版《聆听元曲》,就在再次修订一字一句之余,我发现所选的散曲都是自己很喜欢的,而且我尽量做到不偏废。
如果你问我:到底元曲中的清丽派和豪放派,在心里,我更爱哪一种呢?
我其实是一样地喜欢。就像我们的性格,有阳光的明亮照眼,有时也会有阴雨的低回缠绵。平日我以温良恭俭待人,偶而也会有率直、不顾情面的痛陈,如怒目金刚的一面。那都是我啊,只是未必为别人所尽知罢了。
所以,我会喜欢元曲,也在于它更接近我的真实性情。
孜孜矻矻,我以欢愉的心情重加整理《聆听元曲》,努力想做到最好。 这多么像是我呈献给您的一束花,缤纷而且美丽,其间还有我真诚的心意。
当您打开了书卷,请读慢一点,再慢一点,跟飞扬的心情一起,愿您走向豁达洒脱的人生,并且永远快乐。
琹涵
二〇一七年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