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出孤岛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陈华清
出版社 希望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特别的男生

1.新来的男生

华汇嘉从来没有见过像夏多吉这样的男生。

秋高气爽的9月,新的学期到来了。同学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自己的教室,叽叽喳喳地说着暑假里的见闻。

教室外面的走廊,刚才还像大海涨潮一样喧闹,现在却像退潮一样安静。

华汇嘉从教师办公室出来,看见一个男生正站在四(2)班教室外面,眼睛直直地望着教学楼外面的大榕树,一动也不动。她盯着他看了几分钟,他也没有发现她,还是盯着大榕树,姿势一直没有变。她故意从他前面走过,他却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华汇嘉怏步走进教室。班主任钟云韵老师也走进了教室。她左手拿着教科书、教案,右手牵着一个男生,对全班同学说道:“这是我们班新来的男生,叫夏多吉。欢迎他加入我们四(2)班这个大家庭。”

“噼里啪啦”,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

新同学就是刚才站在教室外看大榕树的男生。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好像没听见似的,眼睛不敢看同学,只是面带微笑。

这个男生看起来有点儿特别。华汇嘉这么想着,不由地细细打量起他:白嫩嫩,胖乎乎,圆嘟嘟,圆头,圆脸,圆眼睛。总之,从头圆到脚,是个“白圆圆”。

云韵老师安排夏多吉坐在华汇嘉的前面,第一组第三排。华汇嘉发现,他似乎总是望着黑板左边的方向,那里贴着一幅画。他定定地看着那幅画,足足看了大半节课。华汇嘉用手推了推他的后背,小声地说:“认真听老师讲课。”夏多吉这才回过神来,把头转向讲台,看着老师开始听课。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出笼一样冲出了教室,走向操场去做课问操。夏多吉没有动,还是坐在座位上。

作为班长的华汇嘉喊他出去做课问操。

夏多吉跟在华汇嘉的后面,不是走向操场,而是拐到教学楼的右面。他一直往前走,又往右拐,那里有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鱼。池中间有一个人工小岛,岛上有玄武岩石,还有树木花草。水池里的鱼优哉游哉,快活地游来游去。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鱼看。

这里真安静。教室里人多,嘈杂,他喜欢这里。

水池里没有路可通到人工岛。他想,要是能走到小岛里就好啦,可在那里看看花,在树下乘乘凉。

做课问操的时候,华汇嘉发现夏多吉不见了。班里如果少一个人,是要被扣分的。这个新来的男生去哪里了呢?华汇嘉心里着急,但是又不能去找他。一直等到做完课问操,她才去找。几乎找遍了整个校园,才在小岛的旁边找到他。

华汇嘉有点儿生气,才开学第一天就不遵守纪律跑来这里玩,这还了得?

“夏多吉!”华汇嘉大声叫道。

见夏多吉没反应,她重重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夏多吉正看得入迷,突然被人拍了一下,他条件反射地转过身,原来是班长华汇嘉。他有点儿恼火地看了一下她,没说话,转过身继续看小岛。

新生就敢把她这个班长不放在眼里,华汇嘉有点儿恼火。

“上课了,回教室!”

华汇嘉伸手去拉夏多吉。他很不乐意,但还是讪讪地跟她往教室走。

夏多吉从西河小学转到东河小学,就是想换个环境。没想到,来到新学校不久,就遇到一件让他很不爽的事情。

他的同桌叫米大重,是个“捣蛋大王”。

米大重个子矮小,皮肤有点儿黑,奇大的鼻子傲然挺立在不及巴掌大的小脸上,看起来怪怪的。他走起路来像虫子蠕动,加上“重”字和“虫”字谐音,班里的同学就叫他“米大虫”。

米大重是个“富二代”,他的爹是老板,可有钱了。他整天炫富、摆阔,从头到脚都是名牌。

“哼,你们全身穿戴的东西,还比不上我一只袜子的钱多呢!”

那时正热播《钱多多嫁人记》,大家又叫他“米多多”“钱多多”。

当有人叫他“钱多多”时,米大重可得意了。

“我就是钱多多嘛!你们有吗?”说着,就会从裤袋里掏出几张百元纸币,“啪”的一声拍在课桌上。

上英语课,英语老师在讲台上大讲“英格利是”。

夏多吉听着听着,不一会儿上下眼皮就开始打架。瞌睡得越来越厉害,他实在受不了,就用双手支着脑袋,呼呼睡着了。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不时地点头。老师一开始还以为他在思考问题呢。P1-3

后记

《走出“孤岛”》是一部关于爱心与成长,以及艺术疗愈与融合教育的儿童长篇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患有轻度自闭症儿童的成长历程,还有他的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相关人员的成长故事。

多年前,我认识一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她原本是一位人人羡慕的“白富美”。结婚后,生了漂亮可爱的胖小子。可是,随着三岁的儿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她的幸福从此变味儿。她一度痛不欲生,怨天尤人,但最终选择了坚强面对。为了给儿子治病,她辞掉高薪的工作,带着儿子跑遍全国,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幸运的是,儿子的病情有所好转。

在带儿子治病的过程中,她通读了大量的自闭症资料,几乎成了半个专家;通过接触很多自闭症患儿家庭,也了解到如何有效使自闭症患儿康复。推己及人,她创办了一家“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以帮助更多自闭症患儿及其家庭。

在她的康复中心,我见到不少自闭症患儿及其家长。有些家长很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有些家长则坦然面对,积极带孩子去做康复训练。

我关注起这个群体,利用工作之便,到幼儿园、小学去了解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情况,零距离接触他们。

其中有一个教师讲的故事,深深触动我的灵魂。

她的班里有一个学生不爱说话,不爱跟人来往,上课老是不认真听课,乱涂乱画。作业不按时交,成绩不好,老师说他是“双差生”,拖班里的后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有的学生笑他是傻子,欺负他,他就打自己的脸。甚至部分家长联名要求开除他。这个学生越来越孤独,无法承受多重打击,家长只好无奈地让他退学。

后来,这个老师听说这个学生是患了自闭症。她是第一次听说这种病症。当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自闭症后,非常震惊,更是深深自责。她说,如果早点儿了解自闭症儿童,就不会用这种粗暴的方式对待这个学生了。他们并非不爱学习,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来自星星的孩子。

我们的学校、社会、家长都对自闭症了解得太少。没有相关知识、不了解自闭症的老师,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像对待普通儿童一样,严格要求自闭症儿童,不按他们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仅是教育的失败,也是对自闭症儿童的伤害。

她的话引起我的沉思。我也是一名教师,原先对自闭症也是一知半解,回想起我的教书生涯,或许也因为无知做了本来可以避免的事。

我们要好好补上这一课。

当我向同行问起知不知道自闭症的时候,不少人摇头。少数了解的,多是来于自闭症题材的电影,比如《海洋天堂》《雨人》《守望的天空》等。深入了解的则是寥若辰星。

由于自闭症患儿的容貌不受症状影响,跟正常人一样,所以往往易被人们忽视,不知道他们是患者。这看上去是好事,其实也是坏事。

为了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以及对自闭症患者的关注,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虽然如此,很多人对自闭症还是一无所知。

因为不懂,家长错过自闭症患儿的最佳康复期;因为不懂,老师不自觉地伤害了自闭症患儿;因为不懂,社会没有给予这类学生恰如其分的爱。

由此,我决定写一部关于自闭症儿童的长篇小说,让我们的家长、老师,还有社会了解自闭症患儿,关注他们的成长。

为了写好这部小说,我多次深入学校、康复中心去接触自闭症患儿及其家长、老师,还查阅相关资料。在这些走访、查阅中,有悲痛,有欣喜,也让我感到责任重大。

自闭症,在医学上也叫孤独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表现为在言语、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人往往表现为兴趣不广、行为方式刻板等,其中以男性居多。

由于自闭症是一个尚未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有些对自闭症一无所知的人,谈病色变,视之为绝症。其实,0-6岁是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期,有些家长早发现、早干预,早发掘其特殊才能,患儿基本能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学习,融入正常的社会中。而有些错过最佳干预期,且不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患儿则一辈子都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

自闭症患者的比率有多大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表明,美国自闭症患病率在1%~2%。而据广东201 0年的报道,自闭症患病率是0.67%,深圳地区则高达1.32%。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自闭症患者的确为数不少。他们中有些人是傻子,有些则是天才。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耶鲁大学的专家共同研究自闭症儿童,他们研究的八个天才儿童中,有三个以上患有自闭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神童和自闭症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天才儿童与自闭症患儿有着某些共同特征,但某些物质抑制了天才孩子们表现出与自闭症相关的一些缺陷。”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智力》杂志上。

这个研究真是应了那句话: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可是很多人只是看到被关闭的那扇“门”,而没有去找那扇“窗”。

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上帝为自闭症儿童打开的那扇“窗”,把他们带出孤独的世界。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不是停留在普及自闭症的层面,而是以“爱与成长”为主题,通过故事的演绎、人物命运的推进,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闭症常识,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状况,呼吁全社会给予自闭症儿童特殊的爱,不歧视,不放弃,发挥他们天才的一面,使其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即是以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根据其死后的诊断结果,贝多芬患有自闭症障碍。在《走出“孤岛”》里,还有患有自闭症的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的影子,这就使小说更真实、更励志。

2012年,这部小说初稿完成了,我投给某出版社,其中一个编辑回复我,说小说写得不错,她也接触过自闭症儿童,患儿和家长太痛苦了。她要求我把自闭症儿童改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书中不要出现自闭症的字眼。我不同意。

我告诉她,我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关注自闭症儿童,使我们的教师、家长懂得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以便能区别对待,并采取相应的方式去关心这类儿童,使他们能快乐成长。

我的观点没有得到这位编辑的认同,出版之事不了了之。

尔后,我把此稿放在一边,又写了反映留守儿童的长篇小说《海边的珊瑚屋》。《海边的珊瑚屋》比较幸运,得到广东省文艺精品专项创作扶持,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出版。

2016年底,希望出版社的张编辑和我聊最近创作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我提起这部写自闭症儿童的小说,也谈起我的创作设想。她挺感兴趣,表示出版社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的成长样态,会出版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反映特殊儿童成长的儿童文学。2017年,出版社通过层层论证,顺利和我签约了。

现在,回头看这部几年前写的小说,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希望出版社的编辑也给出一些至关重要的建议。必须做大的修改。

我重新走访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拜访当年接触过的自闭症儿童,了解“夏多吉”们的现状。他们现在已是十多岁的少年,有的正在读初中,有的以艺术特长生考上高中,信心满满地说三年后要考大学。这些都是轻度自闭症患者。而重度患者,还是像当年一样生活无法自理,成了父母永远的心病,担忧他们离开后“星儿”无法生活。

这些年,对自闭症儿童,国内外大力提倡“融合教育”“艺术疗愈”。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帮助自闭症患者的民间志愿团体,我大学的一个同学就是其中的志愿者。我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他发布的活动照片。而在残联办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对6岁以前的自闭症患者免费提供康复训练。面对为数不少,且程度严重的自闭症患者,还需社会各方伸出援助之手,整合多方的资源,帮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早日走出“孤岛”。

结合新材料、新思考,我对原稿大刀阔斧,删掉了几章,“砍掉”了几万字,重新写了几万字,保留的章节也是再三打磨。另外,又增加了许多雷州半岛的元素,使这部小说更具民族特色,可读性更强。这个过程,比我重新写一部长篇小说还要费心。但是,这样做又觉得很有意义,相信所有的辛苦劳累都不会白费。

感谢为我写好这部小说提供帮助的人,感谢希望出版社的厚爱,让我出一部“有良心”的书的愿望得以实现。

2017年8月

陈华清 修改于雷州半岛西海岸之遂溪

目录

第一章 特别的男生

第二章 “孤岛”之谜

第三章 猫狗做伴

第四章 闯祸

第五章 身世揭秘

第六章 让我帮助你

第七章 秋游孔圣山

第八章 谁对谁错

第九章 偶像的力量

第十章 八哥事件

第十一章 变身风波

第十二章 海岛奇遇

第十三章 情缘西溪河畔

第十四章 孤独渐消

第十五章 芳姑姑来访

第十六章 走出去的春节

第十七章 寻找夏多吉

第十八章 爱的传递

第十九章 解开疑团

第二十章 绘画大赛

后记

序言

儿童小说创作的责任与担当——陈华清长篇小说《走出“孤岛”》

情系岭南风物,书写半岛文章,陈华清老师是一位令我感佩的作家。陈老师近年来创作成果丰硕,出版多部文学作品集,尤其在儿童文学创作的领域更是深耕细作,卓有建树。陈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她的创作计划,她想以雷州半岛为题材创作儿童文学三部曲。以留守儿童为主人公的《海边的珊瑚屋》是第一部。以自闭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是第二部。《海边的珊瑚屋》获得了广东省文艺精品专项创作支持,于20l 7年1月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并获得读者认可和专家好评。20l 7年8月10日,广东茂名举办南国书香节,作家陈华清老师远道赶来参加活动并聆听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国内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的讲座。活动间隙,陈老师把一部书稿清样送给我看,真诚又谦虚地征求我的意见。这部书稿就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走出“孤岛”》。从这部作品中,我读出了作家的责任与担当。

一、题材价值

在此之前,我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来源于一部电影和一个电视节目。在电影《海洋天堂》中,李连杰主演的父亲带着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相依为命。孩子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到处遭受别人的白眼。父亲知道自己患了绝症以后想带孩子跳海自杀。当然,父亲最终并没有选择轻生,而是忍着病痛的折磨一点一滴地训练孩子生存的基本能力。父亲的苦心没有白费,在他离世之后,孩子获得了活下去的技能和勇气。另一个电视节目是东北的一位单身母亲得知孩子患上自闭症后,绝望地想从医院的楼顶跳下去。后来这位母亲最终忍住痛苦,坚强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母亲发现孩子对音乐比较敏感,就送孩子去专业老师那里去学琴。专业老师发现孩子的情况之后,把孩子拒之门外。不得已,母亲在网上一边自学,一边教孩子。经过多年的苦练,当孩子在台上流畅地弹出难度很高的钢琴曲时,台下的评委和观众都流下了眼泪。可以说,家有自闭症儿女,父母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作品的价值与题材有关系,题材虽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但可以影响作品的价值。特殊的题材可以让人知晓不一样的人生,体会陌生化的情感。以自闭症儿童为题材的小说很少,陈华清老师的这部《走出“孤岛”》在题材上具有别开生面的探秘特殊儿童成长的价值。小说对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展现,让读者看到一个孤寂又充满理想,封闭又渴望敞开的内心世界。这些特殊儿童可以说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关爱和陪伴,呵护和温暖。

二、诗情画意

由于文体特点,诗歌可以写得美,散文可以写得美。不知道读者想过没有,小说能不能写得美?从文学史来看,有些小说是美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受戒》,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既然小说也可以走美文的路子,那么,小说怎样才能写得美呢?我们来看《走出“孤岛”》这部作品。夏多吉的家在西溪河畔,独立小院,房子建得像蘑菇屋。这样的房子是怡情养性的雅合,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在台北就是临水而居,挥洒才情。东方老师是一位作家,有审美眼光,有人文情怀,把家建在这样的地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趣味。当然,如果是在北上广,文化人住的可能是蜗居,就不一定是雅舍了。红房子是美的家庭住所,孔子文化城是美的区域景观。我认为,一个地方能让人向往,光有好山好水还不够,也应该有历史文化底蕴。作品中的孔子文化城就担当了这一职能。云韵老师把班级出游定在孔子文化城就是让孩子们能受到文化的浸润。除了美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景观,《走出“孤岛”》还写了美的民俗,夏多吉去乡下看游鱼一章写得很美。游鱼表演是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民间的聪明才智和独特技艺,寄托了人民美好的愿望,增添了节日喜庆氛围,延续了本土文化传统。以作品人物而论,周围围钟爱写诗,诗情丰沛;夏多吉酷爱画画,画意飞扬。将诗情画意注入作品,小说就有了美的品格。

三、生命意识

作品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周围围患病之后,全班同学行动起来,帮助他圆梦。而周围围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与时间赛跑,写诗抒发心声,在世间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以此证明自身的生命价值。周围围的坚强感动了同学们,对夏多吉产生了精神的巨大冲击,使这个自闭症少年对生命的可贵与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打开心扉,走出孤岛,走向社会。我认为,儿童文学不仅应该让小读者体会到童心、童趣、童真,还应该让小读者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生命意识就很强,作者以小女孩的视角回忆小偷的被抓、保姆的离开、父亲的病逝,其中的感情丰富细腻,感人至深。在《走出“孤岛”》中,周围围的经历唤起了夏多吉的生命意识,也引发读者对生命进行重新思考。

四、教育理念

《走出“孤岛”》塑造了两个女教师的形象,一个是夏多吉的妈妈东方老师,另一个是班主任云韵老师。东方老师深知儿子的病情,出于保护儿子的心理为他办了转学,结果到了新学校以后儿子仍然被同学嘲笑和欺负。儿子成绩不好,不愿意与人交流,只愿躲在“孤岛”中画画。作为母亲的东方老师不断努力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鼓励孩子发展绘画特长。而夏爸爸则要求儿子提高分数。为了儿子的教育问题,夏爸爸与东方妈妈不断争吵,这是家庭教育观念的分歧。在学校里,云韵老师发现夏多吉的特殊情况后,联想到以前一个女孩被迫退学的事情,痛悔不已,所以改变教育方式,给夏多吉以更多的关爱,不料引起班上同学们的误会,连懂事的女孩华汇嘉都觉得老师偏心。面对同学们的误解,云韵老师调整教育方式,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夏多吉的情况,让全班同学给他以关爱和包容。可以说,夏多吉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好妈妈,又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这样才有了走出“孤岛”的可能性。

五、艺术手法

儿童小说要想吸引读者,不仅要有教育意义,还应该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纤毫毕现的细节。《走出“孤岛”》讲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围绕夏多吉有两条线并驾齐驱,第一条是家庭线,第二条是学校线。两条线索时而分进,时而合击,场景互相移位,人物该登场的时候就登场,例如小姑来夏家,夏多吉把小姑的皮草藏起来,自然弓l出夏多吉去小姑家看游鱼。因为去看游鱼,夏多吉收到一些红包,由东方妈妈代管。东方妈妈发现红包中的钱不见后,去接夏多吉回家,导致夏多吉半路脱逃。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当夏爸爸和东方妈妈找到甘蔗林中瑟瑟发抖的夏多吉时,情节推进到一个高潮,情感得到一次爆发。再如在帮助周围围事件中,情节也是充满波折,让人意想不到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这就是小说的魅力。小说是用调动叙事的各种手段巧妙表现主题思想,就像把糖或盐调在水中,我们看到的是水,喝起来感到的是甜或成的。

总而言之,《走出“孤岛”》在儿童文学领域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塑造了一个自闭症儿童的特殊形象,有文学价值。作品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艺术疗愈的方法,给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以启示,有社会价值。关注边缘儿童,给他们关爱,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有爱才有现在,有梦才有未来,儿童文学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担当。预祝《走出“孤岛”》早日出版,希望这样有良知的作品能走入读者的心中。

2017年9月29日

(姚国军,教授,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内容推荐

陈华清著的这本《走出孤岛》是一部关于爱心与成长、艺术疗愈与融合教育的儿童长篇小说,是一个患有轻度自闭症男孩和一群人的成长故事。

夏多吉不喜欢跟人交往,对池人有排斥心理。他成绩不好,在学校常受欺负。他爱躲在自家楼顶的一间屋子里,并把它叫作“孤岛”。他在“孤岛”自个儿玩,画画,觉得非常快乐。妈妈知道他跟别的孩子不同,不要求他考试总能拿一百分,但人格要一百分。通过艺术疗愈,他的绘画天才得以发挥。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夏多吉走出“孤岛”,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快乐男孩。

小说以当下的雷州半岛为写作背景,探讨边缘儿童的生活及教育问题,反映基础教育的现状,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塑造了夏多吉、华汇嘉等不同类型的少儿群像,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暖心之作。

编辑推荐

陈华清著的这本《走出孤岛》讲述的是夏多吉三岁时还不会说话,被专家判为自闭症,说他不会像别人一样科科考一百分。果然,他二年级以后就没考过一百分,甚至不及格,学习方面有障碍。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学校仍是分数至上。成绩不好的夏多吉在学校常被欺负,他厌恶上学,用抽打自己、撞墙等自虐的方式对抗。他的妈妈美娘关注儿子以及像他这样被权威“判刑”的孩子的成长。她对儿子说:我不要求你考试总能拿一百分,但人格要一百分。她和班主任朱莉老师发现夏多吉的画画天分,告诉他人的智能有九种,鼓励他成为像台湾朱德庸那样的画家。夏多吉以朱德庸为偶像,积极画画。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他走出心理阴影,在绘画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快乐男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