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场五彩斑斓的梦,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人生仿佛是一次探险之旅,旅途中充满了惊喜,也布满了荆棘;人生又是一场竞争激烈的马拉松比赛,终归要决出个胜负……这便是人生,有苦也有甜,有喜就有悲。生活总是变幻莫测,让我们捉摸不透,然而,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有些事,如梦中花,开了又谢;有些事,如山中雾,聚了又散。纵使心中有千万个不舍,但我们知道,我们尝试过了、努力过了,这便已足够。得与失、成与败,不在于客观存在的好坏,全在我们自己的心如何看。人生本无所谓输赢,只有太较真,才让你真正地输了。
卜翔宇编著的《太较真你就输了》围绕“舍与得”这个似乎人人熟悉却又难以参悟透彻的命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舍与得的智慧娓娓道来,哲理深邃,寓意深远,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健康智慧的人生心态、一种正确的哲学态度、一种走向幸福与成功的处事方法,希望对读者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成就事业,赢得友谊,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会有一定的帮助。
卜翔宇编著的《太较真你就输了》将教会读者如何以不较真的心态去对待幸福、爱情、金钱、欲望、名利、权力、心态、苦难、失败、生活、健康、生命、快乐、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人生问题。一个人有了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就能自信达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和逆境,并从中解脱出来,视世间的千般烦恼、万种忧愁如过眼烟云,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就能以不较真的大度去容忍别人和容纳自己,遇事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悬崖深谷处,撒手得重生
禅宗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放掉,万缘放下,才能够逍遥自在,万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在圣严法师看来,“必须放下”归因于因缘的聚散无常。
人的聚散离合,都是基于种种因缘关系,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还有不可抗拒的“无常”,事情的发展不会总是按照我们的主观想象进行,沟沟坎坎不可避免,大多数时候,万事如意只是一个美好的心愿罢了。
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为此备受打击,一病不起。
这时,一位过路的僧人得知这个情况,就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来到他的床前,从怀中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了一眼,摇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尸体埋了。
书生正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的丈夫掀起了盖头。书生不明就里,就问僧人。
僧人解释说:“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个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书生听后,豁然开朗,病也渐渐地好了。
书生之所以会病倒,是因为他不能承受这样的打击,也无法坦然地放下曾经的感情,但是前世的因造就今生的果,前世只有以衣遮身的恩情,今生也就只有短暂相恋的回报。书生放下了,也就解脱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适时的放开不仅是治病的良药,有时甚至会成为救命的法宝。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了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能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悬崖深谷得重生看似一种悖论,实际上却蕴涵着深刻的禅理。佛法中有言:悬崖撒手,自肯承担。“悬崖撒手”是一种姿态,美丽而轻盈。放手之后,心灵将获得一片自由飞翔的广袤天空,在瞬间释放与舒展。在英雄传奇与武侠故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主角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下面是湍急的流水,身后是凶悍的追兵,主角仰天一叹,回眸一笑,纵身一跃,与飞流激湍融为一体,令众人不由得扼腕叹息。但是,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没有摆脱这样的后续:崖壁上的一棵怪松,或崖下的一泓深潭,总会像母亲温暖的手掌一样,稳稳地将其托起,备受青睐的勇士们还往往能够在这常人到达不了的奇异之地意外发现千年宝藏或旷世秘籍。
这样的故事无意中契合了禅宗的某些观点,禅修者必须有所舍得,才能有所收获。圣严法师说唯有能放下,才能真提起。放得下的人,不仅要放下自己,还要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放下也并非完全失去自我,而是指不再存对抗心,也不再有舍不得,要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没有丝毫的牵挂或舍不得,能如此,才谈得上是自在,是解脱。
所谓回头是岸,岸貌似远在天涯。天涯远不远?不远。放下的时候,天涯就在面前。
P13-15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壁虎临危弃尾,得生命保全;雄蜘蛛舍命求爱,得繁衍生息;溪流舍弃自我,得以汇入江海;凤凰舍其生命,得以涅槃重生。人舍墨守成规,得别具一格;舍人云亦云,得独辟蹊径。可见,只有懂得了舍得的人生大智慧,才能够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活得精彩,活得快乐。
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人们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考验,“得”是本事,“舍”是学问。正如一位高僧所说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关于舍得,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其实,懂得舍与得的智慧和尺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们需要通过“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体现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
舍与得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处世的艺术。我们生活的世界原本纷繁复杂,很多东西在追求和面对的时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大部分时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得与失当中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所以,需要我们有“看开、放下、平和、淡然”的良好心态来面对。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舍,才会有得,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巅峰。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紧密相连的。舍,并不是全部舍掉,而是舍掉那些沉重的、让你走不远的负累,留下那些轻快的、灵性的美好,从而让你闪耀着含蓄、内敛、从容的光芒。
舍与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对生活的领悟。有人说,世上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患得者得不到,患失者必失去。佛教导我们要舍得,只有舍掉陈旧不堪的执着,才能得到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只有放下不切实际的妄想,轻松上路,你才有机会比别人跑得快,才有体力比别人跑得远。人生充满变数,所以人生必然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获得与失去的过程,如果没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那么不管是多么幸运的人,都不会拥有真正完美快乐的人生。人不可能永远只是获得,而从不失去,珍惜曾经的拥有,就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方式。
舍与得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在人生的旅途中,懂得舍与得的智慧,你才会快乐,才会让自己无怨无悔。星云大师说:“心随境转则不自在,心能转境则无处不自在。”舍得是一种好心态,会让你拥有一个好人生。对于想要成就大业者来说,看破了得与失的玄机,学会从得到中失去,就能从失去中获得,成功即是由此而来。我们都希望长命百岁、荣华富贵、眷属和谐、名誉高尚、身体健康、聪明智慧,但先要问:你想要秋天的硕果,可否在春时播种?只有真正懂得舍与得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善待自己。要知道,人生苦短,不过是来去匆匆的几十年,与其在抱怨中度过,不如为自己营造一方快乐的天地。
泰戈尔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是愈得愈少,愈舍愈多。本书围绕“舍与得”这个似乎人人熟悉却又难以参悟透彻的命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舍与得的智慧娓娓道来,哲理深邃,寓意深远,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健康智慧的人生心态、一种正确的哲学态度、一种走向幸福与成功的处事方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成就大业,经营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