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纪录电影,以直接摄录生活实体,真实全面深入地记录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刘德源同志是记录这一历史进程队伍中的突出贡献者,他的人生创造生涯,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中。
《从白山黑水到南海天涯--刘德源电影之路》收录了刘德源本人记录解放前参加新闻摄影的经历;收录了他对新闻纪录电影的思考,主要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理论及拍摄实践的思考,还收录了其亲友和战友对刘德源的回忆文章。
| 书名 | 从白山黑水到南海天涯--刘德源电影之路/中国电影艺术家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刘德源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纪录电影,以直接摄录生活实体,真实全面深入地记录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刘德源同志是记录这一历史进程队伍中的突出贡献者,他的人生创造生涯,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中。 《从白山黑水到南海天涯--刘德源电影之路》收录了刘德源本人记录解放前参加新闻摄影的经历;收录了他对新闻纪录电影的思考,主要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理论及拍摄实践的思考,还收录了其亲友和战友对刘德源的回忆文章。 内容推荐 刘德源,新闻纪录电影摄影师,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修班主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等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从白山黑水到南海天涯--刘德源电影之路》为摄影师刘德源传记,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为战地日记、追忆往昔、理论思考、访谈评论、深深的怀念。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战地日记 东北解放前夕 1947年9月16日—1948年5月23日 随军南下 1949年5月27日—9月28日 参展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1951年7月3日—9月5日 第二部分 追忆往昔 摄影工作——在前方 我们等了十九年——老苏区见闻二则 胜利的号声永存不息 铁人 母亲们的鼓励 给我们学习的方向——记《中国人民的胜利》观后感 英雄笑指黄河水——《黄河巨变》拍摄记 为历史留下活的形象 从自山黑水到南海天涯 心碑 血与火的年代——回忆抗美援朝摄影队 感谢志愿军学习志愿军——记《抗美援朝》第二辑的拍摄 第三部分 理论思考 新闻电影要为新长征贡献力量 电影的轻骑兵 百花吐艳祭英灵 在新的路程上——关于纪录电影特性的探讨 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和变化 要把真珍品献给观众 新的历史使命 作品需要个性和艺术特色 改进影片解说词 未能摆脱的思虑 把握纪录电影特征 在探索中开掘新路 提高影片质量和思想水平是时代的要求——在杂志片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纪录电影的传统与革新 纪录电影特性再认识 把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电影新观念与纪录电影 纪录电影的反顾与取向 周总理体恤下情 春风送我去傣乡 第四部分 访谈评论 记录历史的人——访抗美援朝战地摄影师刘德源 一部被忽略的影片——《朝鲜西线大捷》 《不屈的阿尔及利亚》 东方之子——《东方时空》主持人白岩松采访刘德源 第五部分 深深的怀念 忆 怀念父亲 我的父亲刘德源 令我敬佩的人 忆恩师益友刘德源 怀念战友——德源同志 勇敢攀登的人 一忆德源 我所敬仰的德源同志 悼念刘德源同志 往事 致萧树琴的一封信 后记 试读章节 九月十八日 是祖国雪耻后第二年的“九一八”,哈市的市民、机关、学校都热烈地庆祝这个日子。我想,当人民大反攻胜利的前夕,我们纪念“九八”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尤其我们的东北同胞,从“九一八”这天起,遭受十四年之久的苦,这一切我要追根求底地回忆一下,究竟这些痛苦是谁加在我们的身上的。 人民觉醒了,老人及孩子们亦觉醒了。看,他们在鼓舞,他们高喊起来,奋勇起来。 九月十九日 早饭后大家去总卫生所注射。最近哈市的鼠疫闹得很厉害。完后即去道外买修理工具。 在街上遇到王、唱两同志,他们亦是出来买东西的。后来,他俩说是要去看电影,我亦跟去了,在兆麟电影院看的《宣誓》。看后颇觉满意,同时更感到剪接的手法生动而有力。 晚上,吴本立同志把去前方的手续办好,交给我们,他于明日重回兴山办事。 九月二十日 午前给同志们代买东西,顺便看了一场电影《波兰游击队》。看后觉得情节紧张,光线更使人觉得气氛十足。回招待所后,试验了一下机器。结果出了故障,修理了一下,直到晚上还是没修好。后来大家商量的结果往厂打电报告诉。 九月二十一日 昨夜大家商量好往厂内打电报告诉,今天一早老唱写好了稿,我便到了道里的电报局发出电报。 九月二十二日 今天要走了,早饭后大家一同去注射,完毕,我取背包。回来后忽知机器又出故障了,老唱已修理半天了。当时我真发急,也不知是谁弄坏的,心里很不痛快。出发的时间眼看就要到了,叫我如何来得及修理呢?那也没法,只好加急修理。可是客观困难又出现了,机器本身已年久了,各部分的筋骨亦不结实了,好歹算修理好了。这时招待所开饭了,吃过饭就得到东站,到东站一看时间才四时左右,发车的时间是六时五分,有空闲的时间,又跑到道里买了一副背包用的绳带。 五时三十分开始乘车,六时五分发车。经过一夜的长途行进,翌日的黎明六时车已驰进牡丹江东站,下车后即换去图们的火车,七时发车。 晚上十时四十分车驰入图们,我们夜宿在一家朝鲜旅馆。 ——于图们车站 九月二十三日 秋天的太阳是那样的温暖。 解放区的大农田,正是秋收的前夕,谷子、苞米、高粱、大豆在金黄色的阳光下,肥胖的穗子直往下耷拉。大地里的农民都面含笑容,这是东北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翻身后头一个好秋收呀! 庄稼人辛苦了一年,盼的就是秋收呵!要是没有共产党领导穷人翻身,又分房子又分地,又贷借种子,哪有今天这样。咱们饮水不要忘记挖井人呵。 火车不停地往前驰进,一片片成熟的庄稼拂过我的眼前,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愉快。午后三时到敦化,去蛟河的时间是七时。 九月二十四日 晚上十时到达蛟河,住宿于兵站招待所。 九月二十五日 介绍到兵站的信上写的不详细,我和张永。跑了好多地方找到了六纵的张部长。他很关照我们,后来我们和他商量好到他这里住。他知道刘伯羽。同志的住所,让通讯员领着我们见了刘伯羽。我们把行李搬来了,这时又遇到画报社的几位同志,他们很亲热地帮助我们找房子,同时因为大家都去前方,约定一同出发。 真气死人,机器没等上个十下八下的弦又折了,多麻烦人哪,眼看就要出发了,没法,还得加急修理。等他们吃饭回来能否修好我没有自信,恐怕以后还要坏。如果在实际工作时突然坏了,那时叫我咋整呵!我时刻在担心着。 九月二十六日 早晨急忙买了一点干粮,大家吃了。这时大车亦来了,大车运输队都集合在蛟河的一家大店里,他们都是阿城县的老乡来支援前线的。正午时大车运输队要出发了,天黑的时候到达了四道沟。在这里的兵站领米。大家自己动手做起来,我去买柴火及挑水、洗菜。当天夜里宿于一家朝鲜族老乡家,本来他家里早已被我们先到这里来的担架队住满了,那位朝鲜族老太太看见了我们要到外面棚子里住,她很关心我们,恐怕夜里冷着,后来她把自己住的那铺炕紧了一下,容出四人的地方给我们。 昨夜又一场大雨,好像老天故意跟我们开玩笑。记得我第一次由东满去前线的时候亦是下雨,回来时亦下雨,今次又遇上下雨了,真捉弄人,下得道更难走了。 早晨由四道沟出发,这里到处都是盘山的道路,又加上连天的下雨,道路更难走了。我们为了先去找住宿的地方,我和张永.另有画报社几位同志一同先到目的地。 P4-6 序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纪录电影,以直接摄录生活实体,真实全面深入地记录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 刘德源同志是记录这一历史进程队伍中的突出贡献者。他从始至终用新闻纪录电影摄影机工作在三年解放战争前线。辽西会战等东北多次战役后,随部队进关,拍摄平津战役,南下,直至解放海南岛。1950年10月赴朝鲜战场,拍摄朝鲜战争纪录片。之后拍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影片。听从组织调动任北京电影学院教学领导工作,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创作领导工作(任总编辑、副厂长)。刘德源同志为新闻纪录电影记录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事业奉献一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社会将向何处?刘德源同志坚决地跟随尚处于敌强我弱形势中的中国共产党。是党把他从旧社会的苦难中唤醒,看到祖国人民光明的未来,申请加入共产党。他坚定地依靠党的组织,听从党的领导,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革命实践锻炼中,树立起全心为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的人生观,把个人利益融入党和人民整体利益之中。 刘德源同志善于捕捉代表事物本质的典型形象进行拍摄。 拍摄1949年解放北平入城式时,他带领助理到东交民巷。东交民巷是外国列强侵入中国,百年间禁止中国军队进入的“国中之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东交民巷表明,新中国将推翻一切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他随军南下直至南海边时,整卷的电影底片已用完。怎么办呢?他将几个剩余底片头在黑布袋里用针线串起,拍摄胜利红旗飘扬在南海之边。 拍摄朝鲜战争纪录片时,他用摄影机记录下美军飞机对朝鲜居民狂轰滥炸,人民生命与家园陷于涂炭的惨状,揭示帝国主义侵害人民生存权的本质。 拍摄《反对细菌战》影片时,克服摄影机镜头设备不全的困难,将摄影机镜头倒过来使用,拍摄美国战机投放在中国与朝鲜大地上的毒物、病毒和细菌。把敌人丧尽天良的罪行记录在形象史册中。 刘德源同志始终心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抱负来完成任务。他秉承共产党员的品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任劳任怨。在解放东北的一次战役中,曾踩到地雷,险些命丧,而继续勇往直前。 在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前,为了迂回歼敌,夜间我军后撤六十里,冒冬雨行军。他以棉大衣当雨衣,全身被浇透,真是雨汗交融,寒水贴身,投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拍摄工作。 在前线,他与苏中义、孙树相两位助理转移阵地时,与打散的三名美国兵相遇。双方开战。苏中义手持缴获的卡宾枪,他手持加拿大手枪,经二十余分钟的战斗,终于使三名美国兵举手投降,成为俘虏。 在和平建设时期,刘德源同志仍兢兢业业,不论在黄河之滨,在西藏高原,在觉醒的非洲,无论是进行影片创作,还是在教学、领导岗位上,都继续保持战争年月艰苦奋斗、认真负责、不骄不躁的作风。在十年动乱中所受到的屈辱,仍毫不动摇他对党伟大事业的忠诚。 十年动乱结束后,刘德源同志在新影厂领导岗位上任职,认真贯彻与宣传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领导创作队伍,拍摄了多部记录新的历史时期的影片。 刘德源同志的人生创造生涯,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中。 2014年7月8日 后记 我很愧悔,我和德源共同生活了49年,竟不知他留有《战地日记》,也从未听他宣扬过自己,倒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功绩。前几年我整理他的遗物,方知《战地日记》。但我不忍打开看,心想留给女儿们以后去处理吧。 时光飞逝,德源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一日我偶翻文化部电影局出版的《新闻纪录电影创作谈》一书,内收录德源的文章《在新的路程上——关于纪录电影特征的探讨》。文章写得很好,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有评论,见解新颖有说服力。看后,感到我过去从未读过这篇文章似的。因此,产生了把德源发表过的作品尽量收集起来,整理出版,以留后辈。让后人了解他们的先辈中有一位随军摄影师,不惧艰辛劳累,不怕流血牺牲,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为历史留下来活的形象。 外甥茹济川不辞劳苦,废寝忘食,把德源的《战地日记》从模糊的字迹中辨认出来,打字,复印,我才得以在60多年后,首次阅读德源留下的《战地日记》。读后,我深为德源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东北解放战争开始时,德源才是一个21岁的小青年,却对党无限忠诚热爱,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充满信心。手持摄影机和其他几位战友一起投身在战火中,并且总是要求到战斗最激烈的前沿阵地上。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里,爬冰卧雪;在三四十摄氏度的酷暑,翻山越岭,日行军百余里。从白山黑水到南海天涯,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性的战绩都记录在影片中,把真理和希望告诉人民。 在工作中,德源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从不强调客观因素,不埋怨别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经受着各种艰辛和复杂环境的考验,最后克服一切困难去更好地完成任务。作为一个20余岁的小青年是很难做到的,而德源做到了,这恰恰是德源人格魅力所在。读过《战地日记》以后我常想,我何德何能,上帝却赐我良缘?有了德源,我的人生之旅是美好的,我可以回归永恒的家与德源相会,永不分离。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亲友和同志们! 2017年6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