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孩子,对神奇的昆虫世界深深着迷,那么就请读读这本书;如果你是一个大人,忘记了孩提时代对昆虫世界的感受,也请你读读这本书。
在这本《昆虫记》中,作家法布尔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本领、它们的长相特征、它们的生活习性、它们的繁衍后代以及它们的死亡的描述中体现出自己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螳螂、蛐蛐、蚂蚱、蝈蝈、蝉、金步甲、蝴蝶、食粪虫、隧蜂、蝎子……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被作家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情感;作为生灵,它们与人类有着缕缕共通之处,让你不得不为此吃惊、神往……
本书选出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章节,配上美妙的插图,将使你对周围万物充满兴趣,你的生活亦将变得愈发精彩。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依据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的作品。本书符合青少年阶段对名著的阅读水平及要求,主体部分节选了最精彩的篇章予以呈现,中间穿插设置了“昆虫档案册”,结合具体描述,将昆虫的各种本能特性凝练地概括出来。书中的插图精美有趣,并且在部分插图下富有解说的文字,能帮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昆虫的形状和习性。相信这部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能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书中的多幅精美插图不但有助于你了解故事情节,还能有效提高孩子阅读的积极性,给他们以美的享受。
我与荒石园
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我常常思忖这样的问题。我向来想为自己在荒郊野外准备一间实验室,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况我每天还要为填饱肚子而费心。凭着我不屈不挠四十年如一日与贫苦打交道的勇气,我终于等到了有实验室的这一天。过程无须再提,梦寐以求的实验室终于到手了!为此,我也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了。想想从前,我真像一个腿上拖着镣铐的犯人。梦想实现并不论早晚。虽然除了那些已经失去的东西,我无悔于这二十年的时光,但同样不再怀有期待——种种世态炎凉令我心灰意冷。虽然当初那广阔无垠的视野如今已经缩小低垂,并且日益变得狭窄,但我也不用再担心桃子成熟的时候牙齿已经不在。可爱的虫子们哪!
这里是我的梦想之地,是我最钟情的地方。那样一块地,哦,一块并不太大的土地,却如世外桃源一般,有围墙将公路上的诸多麻烦隔开;一块经受雨打风吹的不毛之地,然而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的好去处。没有过往行人的打扰,我可以专心致志地与泥蜂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通过实验,既不用消耗时间出远门,又不用伤神到处奔走,只要按照我的计划,设计圈套,然后耐心观察结果就可以了。我的世外桃源,是的,那里有我的愿望和梦想。
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废墟,只有中间矗立着一堵以石灰和泥沙作为基础的断墙——它就是我对科学真理热爱的写照。有人说,我的语言不严谨,说白了,就是没有学院的干巴气。他们总觉得,读起来不费劲的作品就没有表达真理,那么只有佶屈聱牙的文章才算思想深刻喽。不管你们这些带螫针和盔甲上长鞘翅的小伙伴们有多少,都来为我辩护吧。我跟你们是多么亲密,我观察你们是多么耐心,记录你们的行为又是多么仔细。你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做证说:“是的。”我的作品没有空洞的公式和不懂装懂的白话,只是准确地记录我所看到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让那些不懂的人去问你们吧,你们一定会这样说的。我亲爱的虫子们,如果这些对你们不够生动的描述无法说服自谓“正直”的人,我将告诉他们:“当你们剖开虫子的肚子时,我却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时候研究它们;当你们把虫子变成恐怖或可怜的东西时,我让人们爱它们;当你们在实验室里将虫子切碎时,我与蓝天一起听着蝉鸣观察它们;当你们把细胞放进化学反应堆时,我在研究生命的本质;当你们关注死时,我关注生。”再进一步说明吧:博物学对青年来说原本是好专业,却由于科技的发达,已如此令人生倦。与其说我是为了对生命感兴趣的学者、哲学家们来写这本书,不如说我是为了年轻人。我多想让他们热爱这门已经变得恶心的博物学。这就是我坚持实事求是,又不采用学术写法——好像休伦人①(休伦人:讲易洛魁语的北美印第安人。)的土话似的——的原因。
哦,我灵巧的膜翅目昆虫啊,我能否用这份热爱来书写你们的故事呢?我的体力还可以支撑吧?为什么我这么久都对你们不闻不问呢?有的朋友已经在斥责我了。啊,告诉它们吧,告诉我们共同的朋友,并非我健忘、懈怠才把你们搁置一旁;我想念你们,一如我相信节腹泥蜂的巢里还有尚待探寻的秘密,飞蝗泥峰的捕猎里也有令人惊奇的故事。我缺少的只是时间,还有旁人的支持,以便我能继续跟不幸的命运做斗争。先要活下去,才能够高谈阔论。这样告诉它们吧,它们一定能谅解的。
现在我要做的不是这些,而是要说说我的圣地——它将被我改造成活昆虫实验场。我是在一个荒僻的小山村里找到它的。当地人叫它“荒石园”,就是一块除了百里香和石头之外什么都没有的荒地。这种贫瘠的土地甚至不能通过勤于耕种来改良。不过我的这块圣地里有零星的红色土壤,所以长些植物,据说从前这里种过葡萄。当我为了种树而挖掘土地时,我的确会挖出些根茎,部分时间久远的都已经变成炭了。我唯一能使用的工具是三齿叉。过去的葡萄都没有了,真是很遗憾。剩下的百里香、薰衣草、灌栎——它们连成的小荆棘丛人们一抬小腿就跨过去了——也都荡然无存。而这些植物对我来说是有用的,它们可以为膜翅目昆虫提供食料。不得已,我只能再把它们种回去。
P1-3
读书乃人终身之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之端,莫出其右。
本套书系在选择书目上挑选了部分畅销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可以说是人之初之学。儿童文学脱胎于文学本身,和其他类文学作品在本质意义上并无壁垒分明的界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儿童的群体性越来越明显,特征性越来越被强调。时至今日,儿童不再是“缩小的成人”,而是早已成为区别于成人的独立群体。与之相对应,儿童文学也不再是成人文学的“脱脂产品”,其理论体系、创作要旨、审美素养、人物谱系等构成因素早已成型并日趋完善。我们要为广大儿童量身定制专属他们的文学作品,就要在艺术质量和审美标准上将其与成人文学区分开来,不可视同一律、等量齐观,如此,才能保证儿童文学的文学属性。
确实,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之间有着迥然有异的特定要求。“儿童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成人。”(卢梭教育小说《爱弥儿》)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要旨,鲁迅先生曾经呼吁:“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儿童本位”可谓儿童文学创作及其相关活动的理论总纲。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都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因此,一切不深入探究儿童心理,不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应该为我们所抵制和摒弃的。
一本好书,滋养一生。好的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终生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养成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过来人”的我们,有义务承担起为孩子甄别和遴选的责任——选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选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作品,选能给孩子带来心灵洗礼、精神感悟、情感快乐的儿童文学作品。
我们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至少应该具备两种属性:第二,文学属性;第二,教育属性。文学属性保证作品艺术水准高,教育属性确保其思想不偏颇。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这是我们衡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标准,也是这套书所有作品选择的标杆。
在“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的策划编撰过程中,我们邀请了著名作家、高校知名文学研究专家、中小学教育专家,从文学属性和教育属性两个角度对本套书进行审定,致力于把本套书打造成中小学生新课标课外阅读读物的首选读本,让中小学生在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制订的阅读方案的帮助下,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套为老师和学生精心打造的教学方案和阅读方案。在确定入选作品的时候,我们着重考虑了以下因素:
一、辞章精彩,内容品质上乘。“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一套优秀的中外文学原创作品的总汇。我们本着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三方面的衡量标准精心挑选入围作品。其中有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也有文质兼美的现当代作品。这些作品或是在思想意义上有着卓越建树,在艺术审美上有着突出作为,是影响中国孩子的文化标杆式的作品,如叶圣陶创作于民国时期的中国第一本针对儿童编写的文学作品《稻草人》;声是善于把握时代动向,勇于承担美学责任,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的创新型作品,如冰波的非常具有美学意境的动物童话《蓝鲸的眼睛》。
二、多民族多地域,展示时代风貌。大陆及港澳台和国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在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均有选入,目的是让青少年儿童在阅读时不为狭窄的生活圈和阅读圈所囿,全景式体验不同时代的人情风貌。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就是一部充斥了厚重的历史面貌和怀旧情绪的时代佳作。
三、文体类型齐备,文风别具一格。“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优秀文学作品的归总。沉淀经典,张扬个性。那些在语言锻造和文体创作上进行了创新性尝试的作品,在本套书中尤为受推崇。如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在诗体小说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就值得珍视。
四、名家指导阅读,文学性教育性兼顾。一套阅读套系不应只是对文学作品的简单罗列,那种过度倡导泛式阅读、文学自由的做法大谬不然。“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在选题策划上具有以下特色:(一)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设计了图谱,进行了精当评价;(二)以图代文,对关键情节进行了提示和分析,以帮助孩子把握阅读重点,明辨阅读方向;(三)文中、文后附有“人物档案册”“情节档案”和“阅读要点卡”等,可作为教师教案使用,另附有一些学生的读后感佳作,可资学生模仿借鉴。三个步骤因势利导、逐次推进,既能保证学生最大程度地汲取原著精华,又不妨碍阅读的流畅性,且能做到及时回顾和总结,提升阅读效率。
儿童文学不啻是个大有可为并可发扬光大的领域,也是个方兴未艾、常谈常新的话题。我们愿通过编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这样的形式,为儿童文学贡献绵力,使之在褒贬与夺中获得持久、良好的发展,在可期的未来呈现出粲然可观、本深末茂的景象。
刘心武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