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大系·小说卷”是太白文艺出版社岁末年初的重点图书。所收入的女作家:张抗抗、方方、林白、叶广芩、邵丽、乔叶、鲁敏……皆为获过各种国家大奖又为读者熟知并喜爱的作家。作者简介是一张精美彩色折页,分别有十多幅她们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记录着她们在文坛上一些重要时刻和岁月留影,非常珍贵。作品之后,附有一篇访谈或综述性评论,以及创作年表。使得这套丛书更具资料性、学术性,也有研究价值、收藏价值。
《子在川上》收录阿袁的9个中短篇小说。阿袁的小说像极了张爱玲,但细看之下却又分明有几分钱钟书的做派,其作品开启了当代文学一种清新的学院派写作。
《子在川上》收入阿袁的9个中短篇小说,《长门赋》《郑袖的梨园》《鱼肠剑》《汤梨的革命》《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守身如玉》等。作品多反映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教师的情感与生活,女博士、大龄女、恨嫁女……揭示她们学术之外世俗生活的一面,为我们撬开象牙塔的一角,展示不一样的高校人生与情感。浓厚的古诗词功底,在作品中应用得恰到好处,机俏的语言,活泼中透露着古典之风,文雅之气。深得评论界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与喜爱。
长门赋
我怎么会这么无聊呢?和沈安僵持到第九天的时候,小米想。
不过是沈安接了一个女人的电话。要说小米也没有真吃醋,吃什么醋呢?那个女人是沈安的弟媳阿媚。惹小米生气的其实不是沈安,是阿媚,阿媚有事没事便要打电话问好,虽说这不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了,可一个做弟媳的用得着常常向大伯子问好吗?真想问好的话,想必也应该问大嫂吧?按小米的家教,至多她只应该捎带着问候一声大哥,才合礼节。可阿媚却不,电话哪怕是小米接的,她也会说,是大嫂呀,大哥在家吗?这种时候小米常常二话不说,把电话摔给沈安,心里恶狠狠地骂一句,什么东西!不管小米什么脸色,沈安对电话那头的阿媚依旧会保持当大哥的温和。看着满面春光的丈夫,小米猜想,他或许真的很受用吧。
哥哥最近还好吗?哥哥什么时候回家呀?无论如何,这是来自妻子以外的女人的关怀。逾越礼节的寒暄不再是寒暄,小米想,关怀只是表面,骨子里是一个轻佻的年轻女人对自己丈夫明目张胆的挑逗。
碰到这种事情,小米就迁怒于沈安,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癞狗不钻扎实的篱,总是你沈安有意无意地流露了些什么。这么一想的话,小米就生气了。生气中的小米不发一言,安静地做饭,洗衣服,心平气和地检查女儿桃子的作业,表现得和平日截然不同。平时的小米是很多话的,也喜欢沈安沈安地叫,沈安,把衣服拿到阳台上去晾;沈安,替桃子拿双袜子来。可一生气起来,眼角也不扫沈安一下,到了晚上就抱个枕头到沙发上去睡。沈安呢,虽然是寡言的书生,可哄老婆的习惯也是由年轻时就保留下来的,所以小米一生气,后半夜沈安就会到沙发边去哄。本来也就是小事,不十分顶真的,并且小米又是个拐弯快的女人,当时是因为情绪来了,过后一想,也知道自己是无理取闹,所以一有台阶就下了。于是,每次都像游戏似的,结婚十年了,两人一直都是这样生气,可这一次,情况却有些变了。
问题出在沈安身上,都第九天了,沈安也不去把沙发上的小米抱到床上来,这在他们的婚姻史上是空前的。夜里卧室和客厅之间的门是开的,沈安总是这样,从来不做一件过头的事情。沈安的作息依然和平常一样,在电脑前坐到12点左右,上床后再看半小时的书。在沈安的鼾声没有传出来之前,沙发上的小米屏声静气,虽然全身酸痛,也不愿意辗转一下,小米不想让沈安觉察到她还没有睡着,失眠就意味着示弱。这时的小米非常后悔,为什么自己跑出来睡呢?倘若真生气的话,不会让沈安睡沙发吗?身边的女友好像都是那样做的,吕小易还把丈夫赶到过门外呢。原来大家说笑的时候,小米不以为然,觉得还是自己的做法比较有女人味,既表达了态度,又不会伤了男人的自尊。可现在才知道自己蠢,这种方法原来是有致命缺陷的——它太被动了,如果沈安一年都不缴械呢,你小米岂不要睡一年的沙发?看沈安这次的架势,似乎是真不想理小米了。
小米一时悲从中来。天蝎座的人本来就喜欢上纲上线,现象暗示本质。小米想,沈安是不爱我了,为了一个女人的电话竟让我睡九天的沙发,以前什么时候他舍得这样呢?记得恋爱的时候,有一次沈安和一个漂亮的女生多说了几句话,小米就小题大做地要分手。虽说是赌气,但如果沈安不低声下气地挽留的话,那时的小米也是能说到做到的。爱情是什么时候走的呢?蛛丝马迹似乎也有,比如原来小米去买菜,沈安喜欢跟着去;小米动不动回娘家呢,沈安也喜欢跟着;结婚好多年了,小米的指甲还是沈安剪的。可后来呢,沈安就总是说忙。忙什么呢?忙着上课,忙着写论文,忙着做课题,即使是假期也得忙着看书。小米和沈安虽然一样都是师大的老师,但小米是没有什么想法的,得过且过地教教书。可三十多岁的沈安,扛着个博士的学历,在教研组是有很大压力的。这些小米原是理解的,正因为理解,小米就忽略了一些细节背后所隐藏的变化。小米想,我真是个粗心的女人,竟然不知道那些都是借口,不知道这个男人对自己的爱情早就没有了。爱情没有了,那还怎么活?小米是个爱情至上的女人,黑暗中躺在沙发上,不禁泪如雨下,万念俱灰。
这时的小米便真的恨起沈安来了。咬人的狗不叫,看来是真的,自己吃了暗亏,却说不出理来,小米和沈安的关系总是这样。小米是花拳绣腿,又在明处,是连沈安的毫发都伤不到的,而沈安的功夫呢,却是绵里藏针,一出手招招着人要害的。表面看来是小米兴风作浪,可实质呢,却是由沈安在幕后操控,收收放放,长长短短,都是沈安说了算的,其中的微妙外人不知,可沈安和小米却是心照不宣的。但小米表面也不是能咽下气的人,兵来将挡,刀来剑去,你用阿媚来伤我,难道我就只能哑子吃黄连吗?要不珍惜大家就都不珍惜,小米恨恨地想。那时,小米也有一件事瞒着沈安:有个叫杨杲的广西学生,爱上了小米。年轻的时候碰到这类事,小米都是会对沈安如实以告的。不都是因为磊落,也是带有夸耀的意思,想让沈安好好珍惜她。谁谁谁的语言不检点啦,谁谁总爱来串门啦,尤其是沈安在外地读博的时候。别以为自己是博士就了不起,小米说,假如你敢在外面拈花惹草,我一样红杏出墙。小米喜欢在电话里和沈安做这样调侃似的要挟,沈安表现出来真真假假的不安,让小米觉得很甜蜜。可杨杲这个人,小米一直没对沈安说过,也不是有意的,只是不知如何说起。小米是中文系的老师,在系里主讲唐宋文学,虽然个子小,上课的时候却充满激情,每次讲到李商隐之类的大家时,差不多都是手舞足蹈的,学生都喜欢听她的课。小米呢,心态又年轻,不喜欢端架子,所以课间课后总有些学生会来找她聊天。一开始,也不过就是借借书。杨杲是个很爱读书的学生,也读了不少书,只要是时下畅销的小说,杨杲都会来向小米借,像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杨杲要借的书,小米每每都有,小米是个爱看小说的人。小米如果没有,杨杲就去买,看完后又借给老师,两人常常会就小说里的人物争论开来,比如《长恨歌》里的王琦瑶,小米觉得自古都是红颜薄命,在劫难逃的,可杨杲却说这是她性格决定的人生悲剧。小米觉得杨杲是更像朋友不像学生的。
P1-3
社会变革中的女性声音
何向阳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目睹社会进步的中国作家,未曾缺席于社会变革的记录,而在中国社会前进历程的忠实的录记者中,当代中国女作家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于新时期蹒跚起步、于新世纪日臻成熟的当代女作家,无论其社会观察的视野,人性探索的深度,还是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借鉴,对艺术风格与艺术手法的积淀和历练,就整体风貌而言,都较20世纪初、中期女作家写作有极大的进步。文学史将会对这一代,甚或几代女作家的写作成就做出高分值的评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受益者的当代女作家,正以她们敏锐的洞察和细腻的书写,投入中国突飞猛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并为后人提供着观照和研究这一时代变化的精神档案。
20世纪末,我曾以《夏娃备案:1999》为题,对1999年的由女作家写作、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十二部小说加以梳理。20世纪、21世纪的世纪更替之年,中国女作家经由写作提出的一些与自身、与人类相关的问题,给出了寻勘身心发展的道路,其对于性别心理与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不仅丰富了文学的承载量,更提供了人类认知自我的新经验,比如铁凝《永远有多远》传递给我们母性教育的传统乃至本能;王安忆《剃度》展示了特立独行的时代女性的决绝个性;而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让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在亲密关系中寻求自我的渴望或是在他者身上印证自我的失败。分歧的,共生的,冲突的,裂变的,未成型的,已板结的,需解冻的,身体的,心灵的,灵魂的,我们从她们的文学中得到的东西根植于一个国度一个时代却终将超越对一个国度一个时代的了解。
哲人曾言,“女性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足见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文化亦然。女性的文化进步是社会文化进步的投影,其实两者更是深层互动的,女性对于文化、身份、性别、社会的思考,已成为推动整体社会向前运动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成因源于中国女性在20世纪经历的三次解放。1919年,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妇女从封建性的三从四德中解放出来。这次的解放,思想解放意义大于经济独立意义,男女平等平权的思想深入人心,于此,如丁玲、冰心、林徽因、萧红等女作家写出了她们年轻时期的代表作。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生死场》影响深远。1949年,新中国成立,宪法规定男女平等,中国妇女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上的独立使其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而在各领域取得进步与成就。女作家得益于这一社会风气之先,丁玲、杨沫、茹志鹃等均有佳作推出,中国女作家的写作开始受到国外研究者的重视。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思想上的解放使作家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女作家作为思想活跃、敏感的一个群体,在思考社会问题的同时,更注重对性别文化的勘探。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宗璞《三生石》等作品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探索。三次思想文化上的洗礼和社会发展的互动,使得中国文学在1978年之后迎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近四十年来,女作家写作发展迅速,可以说,就是从这个新时期开始,中国女作家集体发声,并以其强劲的写作,呈现出时代女性对于社会发展的文化“干预”。巾帼不让须眉,这种独有的文化现象引人瞩目,以致在新世纪成熟壮大,被一些文化研究者们称为她世纪。20世纪80年代,女作家的性别觉醒与文化自觉开始较早,她们在关注外部世界变革的同时,开始关注内心,关注精神。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抗抗《隐形伴侣》写社会问题,但却是女性立场上对于情感的深度审视与叩问。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关注精神上的两性平等与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知识分子女性在爱情与自我之间试图寻找到一个两全存在空间的努力。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反思男性文化传统,也对传统女性化写作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刘西鸿《你不可改变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的女性书写,将“我”与“你”即女性与男性的一系列性别问题提出来,并均做出了来自女性个人的答案——你别无选择!你不可改变我!其勇敢的姿态更是对历史框定的女性顺从与懦弱的文化性格的诘问与反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叶文玲、池莉、赵玫、范小青、裘山山等佳作频仍,其在多个文体间的跨越更打磨了小说的锋芒;90年代始,林白、陈染、海男等期望通过身体而将视点拉回到性别关注上来。这种写作在历史、个人、身体、社会、情感间跳跃,呈现出女性写作的犹豫和艰难的自我调整。而从20世纪80年代《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90年代《羽蛇》,到21世纪《炼狱之花》《天鹅》,三十年跨度始终坚守女性精神自我深度写作的徐小斌引人瞩目。新一代女作家,注重隐藏在身体性后面的社会文化,不那么尖锐,更倾向温暖、幽默、智性的表达,但她们心底仍然保留着一个完整的女性空间,如徐坤《厨房》、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潘向黎《白水青菜》、魏微《大老郑的女人》、盛可以《手术》、叶弥《小男人》等,都体现了以女性文化视角介入历史现实的丰富性追求。
新世纪伊始,女作家写作成果斐然,杨绛等老一代作家也有新作推出。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在坚守其新时期开端之作《北极光》的浪漫主义理想底色的同时,强化了传统知性写作的典雅;叶广芩《梦也何曾到谢桥》《黄金台》为代表的我称之为“后视镜”式的写作,在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索方面可谓独树一帜;方方的《水随天去》等探讨经济不平衡发展对于纯真爱情的挤压;蒋韵《心爱的树》《完美的旅行》《行走的年代》试图在对“已逝”岁月的追踪中确立传统价值的独立性;林白《长江为何如此远》和《妇女闲聊录》提供给了我们回溯历史与观察现实的与众不同的角度;孙惠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等系列作品将观察点定位于出走与还乡两大母题,使其作品在现实性的叙事之上平添了哲学的意蕴;葛水平《喊山》《地气》承续了中华山川地气中深藏的诗意之美,其利落的行文中苍凉的味道耐人寻味;邵丽《明惠的圣诞》聚焦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日常生活的个人体验与情感微澜;金仁顺《云雀》《桃花》等根植饮食男女,其心思缜密又声色不动的叙事兼具温润与冷凛两种魅力;乔叶《走到开封去》等承续了她个人创作中对“慢”的探求,审视的目光于小事情间不经意扫过,却如探照灯一般揭示出最深处的幽怨和最原始的黑暗;鲁敏的写作确如“取景器”,隐秘的、细微的、节制的,带有缠绕感甚或是残缺的生活,成就了她小说的“气象与光泽”,《思无邪》《饥饿的怀抱》均写日常生活的不如意处,却在极简主义式的写作中透出干净与温暖;付秀莹《爱情到处流传》《六月半》篇篇出手不凡,以感伤与坚忍并存的从容气度体认着中华美学的精髓,并使诗化小说通过个人的写作向前推进了一步;滕肖澜《美丽的日子》等笔触在沪上弄堂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间腾挪有致,有柴米油盐的实在,也有细碎世俗中的温情;阿袁《长门赋》《鱼肠剑》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丰富驳杂,其小说的精神分析与反讽意味承接了现代写作的传统。
以上列举的只是活跃于文坛的当代女作家群体的一小部分。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写作环境,当代女作家们都身处一个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时代。1977年以来,作为中国文学长篇小说最高奖的茅盾文学奖,评出九届,有四十余部长篇小说正式获奖,女作家占八部,所占比例五分之一。1995年以来,作为除长篇小说以外的其他门类文学作品的最高奖鲁迅文学奖,已评六届,共有二百多人获奖,女作家超过四十人次,所占比例五分之一。1980年以来,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出十届,获奖者中,女作家在小说、童话、幼儿文学(绘本)等均有收获。20世纪70年代始评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者中多次见到女作家的身影。而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下属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会设立的中国女性文学奖,有效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创作与理论探索。获奖只是专业荣誉,更广泛的社会承认,还包括作家文学作品的读者拥有度、文学作品的文化艺术衍生品以及国外研究与译介,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女作家无论创作还是思想,都表现出不让须眉的强劲实力,她们通过文学所表达的对于社会人生诸多问题的思考,在整体上已然超越了文学史上她们前辈的书写。
这就是我们今天编选《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大系》的原因。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是作家们的幸运,作为中国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女作家,她们的录记、思考与贡献,我们不能忘记。
2017年10月12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