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许我一段光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潘丽萍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搽春饼

搽春饼的感觉,像是在画一幅简约明快的画。

取一撮小面团,在平底锅上画一个圆圈,再点满圆心,烘干,揭下薄薄的一张,这就是春饼。

搽春饼是一项技术活,面粉加上水和盐,要揉匀打透,稠稀适度,太稠了搽出来的春饼容易碎掉,且保存时间不长;太稀了搽春饼的时候容易沾手,且饼太厚。火候不能太旺,也不能太文,要恰到好处。手法也很关键,面团的大小、搽春饼的速度和力度都会影响到春饼的口感。

春饼是新昌的风味小吃,用新昌话来讲,制作春饼就叫搽春饼。我一直在想,这个搽字用得特别好,搽本来就是涂抹的意思,图画是用颜料来涂的,比如水粉画、油画、山水画,而春饼是用面粉来涂的,底色是白色,火候能调配出颜色来,微黄或是金黄,各得妙处。

春饼形似圆月,薄如蝉翼,白中透黄,是新昌小吃界的“皇后”。一张太薄,六张错落排开叠成一“打”,一“打”春饼,若裹以精肉、油条、油氽豆腐,卷起来就可以吃,而最乡土的吃法,当属马兰头或炒榨面,马兰头是春天里的野菜,与香干丝、笋丝、肉丝炒一炒,别有风味。

有朋自远方来,如果要品尝新昌特色小吃,春饼是必备的。春饼是什么?春天里做的饼吗?夏至问。夏至是山东人,在新昌一酒店当老总,忽然爱上了春饼,宁愿从五星级酒店跑出来,拉我去街上春饼摊嘬一顿。后来去杭州创业,一直有此嗜好,有空去看她,别的不带,春饼足矣。随便唠叨一句,春饼这玩意儿经得起长途跋涉,耐得住高温寒潮,放上十天半月而不会变质,早年当地人外出,常常作为干粮携带。

“圆似夜月添新样,巧学秋云擅薄搽。”这是何止清《咏春饼》的诗。早在1000多年前,新昌春饼就走上了街市,落户在饭店酒家之中。春饼与镬拉头是同门一宗,都是面粉做的,镬拉头相对粗犷些,家里普通的饭锅就可以做,抓来面团一搽就一个,简单方便,是农家平时的主食。而春饼似乎天生不是寻常食物,很难落到农家餐桌,不知道是没有平底锅的缘故,还是它过于精致漂亮,主妇们能搽镬拉头,但一般不会在家搽春饼。

小时候吃春饼是一件奢侈的事,只有客人来了,母亲才会从街上买来两斤春饼。儒岙春饼一直名声在外,下横街有一个春饼摊,摊主是一个叫“三角老太婆”的女人,长得黑黑的,一根长辫子拖到腰际,一到冬天,鼻涕也会跟着拖下来。不很卫生的一个女人,但搽的春饼特别好吃,孩子们口袋里有一点零花钱,就往她那儿跑,油氽豆腐筒春饼,好吃看得见。

如今,想吃春饼并不难。小城的某一个墙角,某一条巷弄,某一处临街的小屋,突然有香味飘过来,闻着就知道是春饼摊了。一边等,一边看女人搽春饼,想象一幅画的样子,春天便在心里了。  新昌小京生

在新昌的土特产中,小京生花生是最有名的。

小京生以前不叫小京生,而是叫小红毛花生,当然还有叫麻皮花生、落花生的。后来,因为打品牌需要统一改了名,如同要去大城市谋生的村姑,穿上新衣,换了名字,梳妆打扮,就正式上道了。

如此甚好。

新昌小京生,这名字悦耳,而且喜庆,有中国味。据传,新昌小京生花生在明清时被选为贡品,也有说法是清朝末年从北京引进,民国时期就驰名国内外了。

小京生,千丝万缕地连着京城,沾着皇家的喜气。难怪,当地婚庆嫁娶,炒花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果品,还有染得红艳艳的花生,不过红花生一定要生的,寓意“早生贵子”。

很多地方都种花生,但产地不一样,味道就两样。为什么山东的苹果特别脆?为什么新疆的葡萄特别甜?淮南的柑橘到了淮北,只能收获枳橘,老天注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小京生自然无法脱俗,不要说千里之距,品种要变异,就连相差几十里,也能分出一个上下高低来。新昌小京生,数大市聚一带为上乘,玄武岩台地上的红黏土、棕泥土是种植花生的最好土壤,所以打从“娘胎”里出来,这里的小京生品貌和风味独领风骚。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一对白胖子。”这是最早学到的关于花生的谜语。但我更愿意相信小京生是一位小巧玲珑的女子。小京生饱满丰润,色泽光滑,质地细嫩,农人不会引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类的词,说某女子漂亮且丰满,就爱用“小红毛花生”来形容。在他们眼中,这女子长得像小京生,是多么有张力有味道的啊!

恰是盛夏,小京生也成熟了,大街小巷散落着提篮小卖的老太太,篮子里的嫩花生分明粘着泥土,湿湿的,柔柔的,溢出一股清甜。都是自家地里一颗颗摘来的花生,老的留着炒,嫩的自己吃,间或捎到市场上卖,贴补家用。

嫩花生最招人喜爱了,花生虽未完全成熟,但颗颗有内容,即使果实尚未形成,胚肉也同样好吃。洗干净了用清水煮,放点盐,连壳带肉都是成的,烧熟了盛起来就是一碗菜,或者装在盆子里端出去,在池塘边,石凳上,月桂下,一家人围着吃,用手剥,手是湿的,干脆丢进嘴里,直接用牙齿嗑开,鲜嫩而糯。

除了嫩花生,最常见的吃法是炒花生,也就是所谓的新昌小京生了。花生要挑老的,捏着硬邦邦的那种,然后放在强烈的太阳底下晒,晒得更老些,麻点也更深些、更皱些,抓一颗在手里摇摇,会晃出“咔咔咔”的声音,证明那花生干燥了。带着阳光的味道,花生放在大铁锅里用沙或盐翻炒,微微焦黄了,便是最佳。  喜欢小京生花生,一直喜欢。倘若刚摘下的嫩花生是水润清纯的青春少女,那么炒花生便是优雅风韵的知性女子,无论怎样,都是秀色可餐的样子。

P21-24

目录

记忆

 小镇集市

 许我一段光阴

 露天电影里的幸福时光

 让我们慢下来,可好

 村野桃花三两枝

 山村的夏夜

 沦陷在一场桂花香里

 梅

 搽春饼

 新昌小京生

 这是芋饺

 一贴榨面

 零食记忆

 早餐记

 一种叫“青”的植物

 风中飘来酒的香

 我家弯弯

 海黄,海黄

 会呼吸的青菜

 有味在人间

 去茶楼小坐

 散落在乡下的年味

 老手艺时代的美好时

 质朴的山里人家

 春日,与老屋的一次邂逅

 水一样的越剧

 借书那些事儿

 味道

 花布上的光阴

 冰雪之趣

 花事

 古石磨

 清明忆父

 母亲的暖

 失联

 来,跳个舞

 一间自己的屋子

 杜鹃花开的春天

 喊你小名那个人

 一个有颜色的村

 乡村之美

相见欢

 萌男这盘菜

 美食不如美色

 暖男,又是暖男

 红玫瑰和白玫瑰

 老了也要爱

 不想再婚

 “犯贱”就输

 微信摇不来爱情

 找情歌来陪

 破镜圆不了

 嫁宝玉,权当红楼一梦

 转身,爱已不在

 无法泅渡的蚕马之恋

 等到风景都看透

 只因看了你一眼

 当弃妇遇上前夫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莫若浅喜

 邂逅

 戒不戒烟,与爱无关

 盼望七夕

 若有来生

 相敬如宾

 淡了就散了

 忘记

 相思有毒

 独爱

 分手

 沉迷

 最浪漫的事

 忽然就爱了

 爱情落地

 如果男人对你好

 暖男时代,硬汉的出路在哪里?

 把你宠坏

 你要记得我

 只想和你在一起

 那一季浅舞的忧伤

 绸缎里的女人

 有一种爱叫心疼

 比爱情更真实的是生活

 结局无言

 嫁给谁

 遇见爱

 失恋不会死

序言

光亮照耀我们平凡而质朴的生活

◎海飞

春天来临以前,我在狭小而温暖的书房里啃读文字,胡乱生活。终于有一天开始翻阅潘丽萍早前寄到的书稿,让我在文字中见着了她的从前,见着了当年她和我们差不多一样的蒸腾着水汽的曾经的青春,见着了她生活过的江南小镇和小城里黑白的旧光阴。所有的事物,都似曾相识,像是一场电影里最深情的回望。我向来对声音有着一种莫名的迷恋,比如雨敲青瓦,比如电影机转动时有序而充满着生命的声音,比如老火车在铁轨上滚动时发出的震颤。为这些生活中最初的本真,有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

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潘丽萍的眼里,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色洒遍大地的晚上响起。在她生活过的地域。水汽氤氲,大地葱茏,这些若妖若仙的江南之气,总是能让她清晰地触摸到淡淡的、有质感的生活底色。因而她的文字细腻、准确、生动,写尽家乡物事,比方说花花草草选择的是哪一种姿势在风中摇曳,比方说对亲情、友情的感知,对老物件的怀恋,哪怕是对当地一些特产和小吃的描述,让我们见到的是人间烟火里的烟火,岁月锦绣里的锦绣。

潘丽萍在绍兴日报社工作了整整20年,当一名记者,业余写她喜欢的散文和诗歌。1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新昌作为《诗刊》“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公益活动的分会场,在江滨公园搞活动,不是诗人的我也来到了新昌冒充诗人,与潘丽萍有过一面之缘。当时我是《诸暨日报》的记者,只知道她与我是同行,也在业余写作。后来在报纸上经常看到她写的新闻,当然也有零零星星的散文和诗歌。那么细碎的文字,像我们杂乱无章、琐碎却又繁华的生活,真切,甜蜜,以及些微的疼痛。

2006年开始,潘丽萍在《绍兴晚报》上开设了散文专栏,每周一期,后来被她整理成书出版,书名叫《女人有味》。2013年,她又在《绍兴晚报》上开设了“生活大爆炸”随笔专栏,刊发在副刊“鉴湖月”上,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喜爱的栏目。如今这些文章,都被收集在这本书里。这是潘丽萍告诉我的她的一些过往,其实每一个隅居各地的写作者,有着大抵相同的写作经历与经验,连每一份欢欣都差不多来自于样刊的清香。

相比于以前的散文,这本书更接地气、更富内涵。“地气”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种“生命蓬勃”的表现。潘丽萍的那些小而精华的文字,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有精到之处。她要告诉我什么?她要告诉我们的是拙朴的生活,零碎的生机,被忽略的美好……这些我们视若无睹的碎片,被她小心翼翼地捡拾、收藏以及虔诚地分类。比方讲,她在《小镇集市》里写到:“我的故乡,是在一个叫儒岙的江南小镇。儒岙的集市,曾经与许多乡村的集市一样,热闹而又质朴,能从心底里长出温暖的花来。……集市是喧闹的、平民的,甚至是俗气的,但我异常喜欢带着泛黄味道的集市,还有那淳朴乡音的叫卖声,犹如一种古老的意象,沾满了质感的温柔,以最朴实、最原始、最热烈的形式记录着耐人寻味的画卷,定格在童年的温情里……”这样温暖、逼真,同时又充满了画面感的文字,在潘丽萍的文章里比比皆是。它让任何人都感知到故事、故乡、故人的美好。

潘丽萍曾经说:文字于我,是另一个自己。所有来自内心的细微的无法言说的东西,最好的表达方式是付之笔端。潘丽萍又这样讲,今生今世,愿意以书写为生,用笔墨走路,天天在文字的天空里游来荡去。那么作为一个读者,同行,或者说老乡,我不说祝福的话,只讲,文学是灵魂里的一道光亮,她让生命从此沉潜、充实而饱满,以及无与伦比的丰沛。并且,让光亮照耀我们平凡而质朴的生活,直到年华老去。

是为序。

2017年1月10日

内容推荐

潘丽萍著的《许我一段光阴》是一部散文集,共分两大部分:“记忆”和“相见欢”。“记忆”部分,主要是对过往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事、物以及传统手工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和由衷的赞美,哪怕是那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平淡无奇的,作者也能写得很生动很美很煽情;“相见欢”部分,针对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发表了自己独到而新颖的见解,诸如“美食不如美色”“破镜圆不了”“嫁宝玉,权当红楼一梦”等等。

编辑推荐

潘丽萍著的《许我一段光阴》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一个可感知、可触碰的江南小城,以及这个小城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在描写的细致上,在心灵透现的深入上有更精彩的表现。

本书更接地气、更富内涵。那些小而精华的文字,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有精致之处。作者从指缝宽的罅隙中寻找生活中原本存在却被我们大多数人忽略的美好与诗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