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人的易堂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谢帆云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易堂史》是江西宁都作家谢帆云精心书写的一本力作,文学性与史学性俱重,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书主要为大家呈现您所不知道的“易堂九子”,您所不知的那些人、那些事。

这是一部独特的史学著作。其独特之处在于:一、独特的史学眼光;二、独特的编撰体例;三、独特的语言风格。

大咖力荐,您还不看就OUT啦!

内容推荐

易堂九子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遗民文人团体,以文学、教育、经术、气节垂名后世,他们以江西省宁都县翠微峰易堂为大本营,在艰难困苦中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反对清朝初年的残暴统治,其志坚,其言纯,其行洁,堪称坚守理想不改初心的典型范例。他们在文学上,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的观点,提出并实践了“文以经世”的文学思想;在思想上,注重事功,对王阳明“知行合一”作了创造性的解释,主张由术而仁、因用为体;以真治伪,以实救虚,为扭转明末“虚”和“伪”的文风、学风、士风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其主要成员为宁都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姐夫邱维屏及其南昌友人彭士望、林时益、宁都友人李腾蛟、彭任、曾灿。其精神领袖之一魏禧名列清初古文三大家,代表作《大铁椎传》长期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近年来,易堂九子的研究渐渐复兴,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辽宁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多家大学均出现了易堂九子相关课题的研究。

谢帆云著的这本《一个人的易堂史》为文化散文集,以散文笔法,以易堂九子的生平、交友为线索,披露其为人所忽略的细节;以通俗的诗文解读,揭示其心路历程。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力图还原真实而有血有肉的易堂九子。

目录

母亲的叮嘱

易堂之谜

曾应遴的幸和不幸

文乡诗国和杨文彩们

杨文彩的弟子

神人邱维屏

旋涡之前

林时益的病

落空的奇策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

易堂

方寸桃源

易堂读书法

1647年的危机

山变

易堂家法

魏礼的悲伤和愤怒

魏禧的《三愁诗》和《四愁诗》

祭拜与寻访:魏禧一游吴越

在黎川

意外的声名——魏禧二游吴越

未知的谋划——魏禧三游吴越

伯子之殇

冠石

辞举——易堂九子最后的姿态

挽歌——魏禧四游吴越

歧路的伤疤

青草湖

遗民的遗传

附录

翠微四趣

宁都诗文简述

《易堂九子的生平和诗文》代序

路过苍山

易堂故事:一个文人群体至死不渝的坚守

魏禧寿李腾蛟诗写于何年

易堂九子(电视专题片)

魏禧论王阳明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家在宁都县城南门,很小就听说过易堂和易堂九子,老街坊说,易堂中人精通易经,法术高强,其中以邱维屏为第一。那时是3岁还是4岁,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街道安详,道路宁静,我和两个小伙伴从南门出发,沿着中山街,穿出北门。北门外有亭子岭垴,一个平缓上升的丘陵,顶上有亭子,是古人送别客人的地方。翻过丘陵有个村庄叫刘城塘,那里有小伙伴的亲戚,在亲戚家里吃过了午饭,我们就返回了。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冒险,很久以后我有了距离的概念,知道这一次走出了五里之外。家里人当时发疯似的找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当然只是六条街、三十六条巷子,那时有这么多街巷的县城已足够大了。母亲慈爱,回到家中我并没有挨打,也不记得是否受到过安慰,所谓冒险实在过于平淡,或许只有我自己觉得是冒险,旁人就当我躲在哪个角落睡着了。

但我看见了翠微峰,或者说近距离地看见了翠微峰,那座上有易堂的山峰。宁都县城在梅江河谷中段,东岸武夷山脉、西岸雩山山脉奔腾不息,有比梅江更壮阔的波浪。雩山山脉到达城西,连天绿色中突然烧起火焰——翠微山那方圆78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像屏风排开,而翠微峰正是翠微山的主峰,云烟缥缈中现出霞光,古来被视为神仙区宅。我第一次走出城外,那巨大的丹崖披着青衣占据了我的整个视野,清新的红与绿似乎还带着露水,仿佛是为了接见我,刚刚才从海底升起。在刘城塘,能清晰地望见翠微峰自峰顶至崖底的巨大裂坼,登翠微峰的唯一路径就在裂坼之中。当时还不知道有震撼一词,我还未上幼稚园——现在叫幼儿园,园中的小孩能背很多诗、识很多字,这让我感到惭愧,但当年的幼稚园确实做不到这一点——我只是觉得冥冥之中有什么在喊我,果呆地望着,我想这座山一定和我有某种关系。

而母亲似乎预先就知道了命运,从那时起,每当她出门或者我出门,叮嘱的话就增加了一项,从不要爬树不要游泳变成了不要爬树不要游泳加不要上翠微峰。后来我知道,上翠微峰在宁都话中约等于当土匪,易堂九子当时占山为王,行径似乎和土匪也差不多。但母亲不是这个意思,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大道理,只用行动树立慈爱坚韧的榜样,她只是担心我从那裂坼中摔下来。毕竟那里摔死过很多人,摔而不死的据记载只有魏禧,而魏禧是那种所谓天命所归的人物,普通人是不能比拟的。母亲的叮嘱一直延续到我十八岁的夏天,有一天我告诉母亲说,我上翠微峰了。当时我正陪母亲吃饭,母亲的饭菜很香,吃完放下碗筷,我说出来,然后垂头等待责骂。无声地等了一会,突然觉得母亲不会骂我,我抬起头,看到母亲平静的目光。一霎间我明白,其实母亲知道我总有一天会登上翠微峰,这一天总会来临,或许,她每一次叮嘱就是提醒我:翠微峰就在那儿。

是的,十八岁那年,我身体瘦削,眼光敏锐,手脚灵活有力。宁都是落后的小地方,就连体育也是这样,直到今天连一个省冠军都没有过——但攀岩除外。宁都籍的选手,屡屡斩获世界攀岩冠军,甚至有一届世界青年锦标赛,宁都籍的女子选手竟然包揽前三名!只是因为一个奇怪的规定,说此项比赛不能由同一个国家的选手包揽奖牌,所以组委会把第三名拿下,让第四名顶上去。这种奇怪的结果本应记人中国体育史乃至世界体育史的,没有记人的话,在我看来比竞赛结果还更奇怪——这是题外的话,我只是想告诉读者,因为一代又一代从小翻山越岭,良好的登山攀岩能力似乎已经录入宁都人的基因,我当然也具有这种遗传优势。但即使这样,当我从翠微峰下来,全身衣衫没有一寸是干的,从衣衫的任何一角都能拧出水来——不是累的,是吓的。我最后在母亲跟前忏悔,承诺此生不再上翠微峰,因为正如母亲所说,这无异于把生命等同儿戏,与勇敢一词毫无关系,非男人所为。

但我在求学的阶段零星地了解了许多有关易堂九子的知识,魏禧,这位多病而狂狷的书生正是我心中愈来愈清晰的偶像,他并不像街坊所言拥有法术,却因为通晓历代治乱规律并勇于为理想牺牲而具备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气概,在文明史上留下了比法术更为深刻的印记。作为他的粉丝,我有疯狂的权利,我并不后悔我的冒险,虽然我珍爱我的生命。当我从那巨大的裂坼中再次走出来,仰躺在草丛中,我看见天空现出本相,白云给永恒旋转的轨迹涂上色彩,那旋转着的中心就像台风眼高悬在我头顶,青草为这中心所吸引,在耳边眼前翻动着形状各异的翅膀,蓝天洒下花朵和积雪,翠微峰有折叠整齐的温存,静静地堆放在一边。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坦,感觉到地老天荒。不知过了多久,我似乎清醒,身下青草和灌木枝条扎疼后背,慌忙起身。那一刻我知道,翠微峰只属于易堂九子,只属于魏禧,他人不可染指。

P1-3

序言

这是一部独特的史学著作。其独特之处在于:

一、独特的史学眼光。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其所著史学理论著作《史通》中提出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就是说,作为一个著史修史者,必须兼具才华、学问、见识三方面的长处。清人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第四长”——“史德”,强调史家应有董狐之笔,不虚美,不掩恶,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掺杂任何私人感情。我以为,本书作者为易堂著史,是完全具备“三长”或“四长”的。而在这几“长”之中,尤以“史识”最为突出,最为宝贵。作者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独具慧眼,洞幽发微,抓住本质,明辨是非,总结出符合实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譬如,书中对宁都三个文化高峰期如何形成的分析;对易堂九子反思大明亡国,集中读史讲易,探讨历史经验,批判晚明士风和学风,形成经世致用之学的评判;对大清、大顺、南明三足鼎立局势的透彻分析,及南明弘光对满清心存幻想的严厉批判;对弘光朝重臣史可法,一方面肯定其民族气节,另一方面指出其战略失误……这些独到而精彩的论断,令人拍案叫绝!

二、独特的编撰体例。本书名叫《一个人的易堂史》,这书名就够独特了。我猜想,作者无非是为了表明,这不是什么正规的史学著作,只不过是个人的一家之言罢了。翻开目录,也与一般的史书不同,但确确实实,这是一部为易堂和易堂九子立传的史书,或者推而广之,是一部反映明末清初历史文化的地域文化史著作。此书大体以历史演进的时空为经,以人物故事为纬,历史风云始终伴随着易堂九子的脚步,在易代之际,动乱之世,如何从遗民到学者群体,从讲学到砥砺节操,从反清到不与清王朝合作的整个历史过程,均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活灵活现的描述。每篇之间,看似无关,实际上都有内在的脉络相连,往往读完一篇,结尾处就交代了下一篇的内容,使你欲罢不能,这些都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之处。

三、独特的语言风格。当我看到书名和目录的时候,以为是一部散文集。没错,本书完全可以当作散文来读,因其文学色彩太浓了。前面提到作者兼具史家“三长”,对史实和文字的把握颇具功力,且看,书中是这样描写翠微峰“世外桃源”般的景色的:“春天的翠微峰是美丽的,冬天凋残的万物渐渐养好了伤口,重新发芽、抽条、开花。方塘虽然高悬于绝壁,也和平地的池塘一样,有柳枝飘拂,细碎的飞絮在模拟了飞雪之后,又把鹅黄新芽拉出了不苟言笑的枝条。”再看魏禧是如何“倒屣相迎”彭士望的:“魏禧一听,丢下洗脸巾就窜出门,挽起的衣袖也没褪下来,眉毛上、胡须上的水珠一滴滴往下淌,他就这样急匆匆迎了上去。”如此须毫毕现的细节描写,一看就是脱胎于《史记》笔法的。这样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文字,书中俯拾皆是。

还有更独特的是,作者不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也不是高等学府的教授,而是一位基层的公务员——宁都县政协副主席。毫无疑问,作者撰写此书的目的,是要弘扬宁都作为“文乡诗国”的文化传统,挖掘宁都先贤们的精神遗产。显然此书已远远超出了这一目的,作者轻而易举地超越了一般性介绍地域文化的著作,成了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文学意味的力作。

我与作者相识于去年在宁都召开的一部文学作品研讨会上,他作为地方领导与会,并热情地陪同我们游览翠微峰等名胜,这是我们之间的缘分。更远的缘分,是三十年前我在大学与胡守仁等几位先生一起校点《魏叔子文集》,当时不仅仰慕魏禧等易堂九子的学识与气节,而且多少次梦游翠微峰,想象易堂讲学论道的风采。尤其不可意料的是,《魏叔子文集》在中华书局出版之后,成了此书作者研究易堂九子的参考资料,并邀请我为之作序。这难道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还是滚滚红尘中的巧遇。

回想去年我与谢帆云等在翠微峰顶领略天险的雄奇,寻觅易堂的踪迹,如今面对这些鲜活的文字和逝去的人物,时空悠远,遐想无尽……

是为序。

王能宪

丁酉(2017)仲春

于北京钟鼓楼下之忘机斋

后记

顾名思义,《一个人的易堂史》当然是史,不过这史仅仅是个人的,仅仅是笔者自己对易堂的认识、理解和取舍。

易堂九子“以经济文章显天下百余年”,经历之丰富,交游之广阔,远非一本20万字的小册子所能尽说。他们生逢乱世,皎然守节,所著文字为统治者所忌,因而散侠甚多。与此相联系,他们的行状也有大量的空白,引发后人的想象和争议。笔者所谓“史”的部分,大都见于九子自己的叙述,部分来自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一些较为特异的说法,行文中已经指明。至于九子诗文的解读,以及九子行事之原因猜测,则是笔者个人见解,不一定符合九子的原意,当然也不一定就符合历史本来的面目。以九子思想之超卓、行止之高洁,无论如何深思熟虑,笔者恐怕也难逃一个“妄”字吧,惟愿有万一之幸,愚者一得,能给读者以少许启迪,便是笔者的荣幸了。

附录六篇,文体不一,内容都和九子有关,因为写作、发表的时间有先后,对九子的叙述、评价并不完全一致。笔者并不想趁着结集让它们一致起来,因为不一致也是历史。其中散文《一个文人群体至死不渝的坚守》和电视专题片《易堂九子》,可以当做本书的简介,因为篇幅小,难免有大而化之的粗率,这是笔者学力和笔力的双重局限所致,万请读者原谅。

小书得以出版,感谢赣州市文联的扶持和资助,感谢江西省作协江子老师、赣州文学院简心老师、散文家龚文瑞老师的鼓励和鞭策,感谢家兄直云对书稿的校正和指正,感谢江西新华发行集团监事会主席曾瑞生先生、江西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辛勤而无私的工作,他们严格的要求、踏实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使一本普通读物有了品位。特别要感谢的是,原中国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王能宪先生在百忙之中阅读了这本小书,亲笔写了序作。王先生当世大儒,著作等身,易堂九子研究只是先生学术建树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这很小的一部分也蔚为大观,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感谢!最后要感谢的,是阅读小书的方家和读者,小书是笔者的第一个散文集,盼望方家和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谢帆云

2017年1月23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