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劭著杨新平、张锴生注译刘昞注的《人物志(典藏版)(精)/国学经典》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昞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该书是在国学经典丛书平装本的基础上所做的精装本。
| 书名 | 人物志(典藏版)(精)/国学经典 |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 作者 | (三国魏)刘劭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劭著杨新平、张锴生注译刘昞注的《人物志(典藏版)(精)/国学经典》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昞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该书是在国学经典丛书平装本的基础上所做的精装本。 内容推荐 刘劭著杨新平、张锴生注译刘昞注的《人物志(典藏版)(精)/国学经典》是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人才理论的典籍,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汤用彤认为,从《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学术杂取儒名法道诸家的特点,“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 目录 自序 卷上 九征第一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卷中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卷下 七缪第十一 效难第十一 释争第十二 附录一 人物志序 跋 序人物志后 重刻人物志跋 人物志提要 附录二 刘劭传 刘昞传 附录三 读《人物志》(汤用彤) 略述刘劭《人物志》(钱穆) 试读章节 人的德才的本源,是出自于人的思想与本性。这种哲理,首先由古代的圣贤考察研究出来,的确是非常深奥与微妙的。至于人体自身的素质能量,以各种性情中的中正和谐最为珍贵,惟有它才能协调发展成仁、智、忠、信、勇五种品德。所以,观察人的品质,首先要看其是否有平淡中和的素质,尔后再探求其聪明程度。聪明这种品德是人身上阴阳二气凝聚的精华,如若阴阳二气清纯和畅.则必定是内含智慧,外露聪明。圣人之所以能正大光明照耀众人,即是因为其同时兼具智慧与聪明这两大美德,既可以明察微小的变化,又可以洞知沧桑巨变。这些关于人的美德与才能是由人的性情中的中正和谐素质协调发展而来的理论,是糅合了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并借鉴于兵书《六韬》关于德才的论述综合而成的,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考察和确信无疑的结论,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作者能把这种深奥与玄妙的人才理论阐述得如此详细,真是令人不可想象。 在衡量人的才能与资质方面,作者还运用“五行学说”,认为构成人体筋、骨、血、气、肉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形成义、仁、智、礼、信“五常”品德的本源,由于本源不同,这五种品德,在人体内外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人的各种性情特征,都可以从形体容貌、声音脸色、个性趣味上显现出来,因此,不同品德的人的仪容举止,必形成不同的样式。“五行学说”认为五种物质构成人体的五个方面的观点带有朴素的唯物论,这五种物质又是形成义、仁、智、礼、信“五常”品德的本源的看法,却为“五常”品德这些精神行为找到了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意义。至于这五种品德,在人身上表现的不同特征,却是观察不同人才的可靠方法。 人的仪容和举止变化,发自于心气;心气外在的征兆,则又体现在声音的各种变化中。人的五德所表现的温柔、明达、忠贞、诚实、坚强五种神色呈现在容貌上就是所谓的“征神”。人的“征神”表现在容貌上,而情感浮现于目光中。五种品德不同的目光,表现的是人体内部不同部位的精气。由于它是通过某种特别突出的形体特征表现出来,所以并不精纯,属于偏才的范畴,以至于人体上的整体机能就得不到充分的控制与发挥。而中庸的品德是与此不同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合而为一,中和成一种平淡的品质,五种品德的资质内充于心田,五种品德的精华外聚于目光。“征神”也即是五种品德之灵魂在声音、颜色、目光上的综合表现。“征神”问题的提出,对于观察人才、识别人才具有较大的意义。刘劭认为,五德的任何一个单项都不精纯,都属于偏才的范畴,而只有中庸的品德把五德合而为一,才是人类至高无上的品德。 人的性情之所以能够充分体现,就在于九种本质特征的准确应验。这即是:善良与邪恶的资质全在于元神,明慧与愚蠢的实体全在于元精,勇猛与胆怯的态势全在于筋腱,坚强与懦弱的培育全在于骨骼,暴躁与镇静的先决全在于气血,悲伤与欢喜的情感全在于脸色,衰退与端正的形态全在于仪表,奸邪与宽容的变化全在于面容,和缓与急躁的情状全在于语言。如若要达到九征完备,那就必须具备资性平和而宁静淡泊,内心聪慧而清朗爽直,筋腱强劲而骨骼刚硬,声音清和而面露微笑,仪表端正而容貌庄重,这就是九征齐备,这就是纯粹的品德!如若九征不完备的,就属于偏才。刘劭对人类的心理活动的考察比较细致而精确,“九征”理论是对人类心理现象首次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无论在当时,还是科学发达的今天,都有其巨大的价值。 在科学发达的当今社会,虽然人类在心理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有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但像刘劭的全面系统的人才心理学理论,他的中正和谐、性情协调发展,进而形成人才的品德和才能的观点,他的“九征”观点,都是历久而弥新的人才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再认识价值。现代各级领导和企业家都可以把它作为识别人才、了解人才的法宝。 P47-49 序言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岁月和思想历程中,遗留下来许多光照千古、传之万世的不朽著作,闪耀着中华民族杰出人物光辉思想的千古火花,并在世界思想史、文化史的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感知万物、预测万事的《易经》,阐述道化、无为而治的《老子》,中庸处事、可治天下的《论语》,奇正变化、百战不殆的《孙子兵法》,载叙人物、纪传传世的《史记》,资于治世、以史为鉴的《资治通鉴》,但在识才用人、成就大业方面,却有一本藏之名山、登峰造极的不朽著作——《人物志》。由于此书所涵盖的理论,融会贯通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先秦两汉时期的学术思想,在知人、识人、用人、培养人诸方面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博大精深的论述,并把它们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宋代阮逸评论说:“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明代郑曼评论说:“三代而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能逾之矣。”前人都对此书评价极高。20世纪30年代,此书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莱奥克(J.K.Shryock)译成《人类能力之研究》。并在美国出版,至今在欧、美及日本仍有众多的研究者,并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人物志》一书的作者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刘劭。据《三国志·魏书·刘劭传》所记载: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他的生卒年月在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故暂无可考定。 关于刘劭之名,《三国志·魏书-刘劭传》上为“劭”字,隋唐《经籍志》著录《人物志》皆为“刘邵”撰,唐代刘知畿《史通·自序篇》却提“故刘劭《人物志》生焉”,宋代阮逸《人物志序》及明清两代各种版本中如《四部丛刊·人物志》(据明正德本影印)与《四库全书·人物志》本大多皆为“邵”字。《四部丛刊·人物志》中所载《刘邵传略》中宋代宋庠考证说:“据今官书《魏志》作勉劭之‘劭’,从力。他本或从邑者,晋邑之名。案:字书此二训外,别无他释。然俱不协孔才之意。《说文》则为‘邵’,音同上,但召旁从耳耳,训高也;李舟《切韵》训美也。高、美又与孔才义符。扬子《法言》日周公之才之邵,是也。今俗写《法言》亦作邑旁。‘邵’,盖力、耳文近易讹,读者又昧偏旁之别,今定从‘邵’云。”我们认为:刘劭本名应为“劭”字。后来,到南北朝西凉时,刘晒为其书作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凉州后,士庶东迁,夙闻刘晒其名,拜为乐平王从事中郎。刘昞所注刘劭的《人物志》一书,也必流传于北魏。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之兄彭城王名元劭,当时所流传之《人物志》为避元劭之讳,故改为“邵”。此事当有旁例,如北齐有邢劭其人,《北齐书·邢邵传》、《北史·邢邵传》皆作“邵”字,《北齐书·邢邵传》云:“少时有避,遂不行名。”故《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四胡三省注“邢子才”条却云:“邢劭字子才,避魏主兄彭城王劭讳,故以字行。”《三国志》为晋人陈寿所著,当时还未有北魏王朝,自然不应避讳,在年代上又离曹魏很近,档案资料尚存,在刘劭之名上似不应出现错误。所以,我们认为,刘劭之名是在北魏时期为避彭城王元劭之名讳,在《人物志》一书上被改为刘邵的,隋唐《经籍志》和后世《人物志》版本又大多从之。 刘劭在东汉建安(196年一219年)年中,曾做过府郡的计吏之类的小官。到许都后,曾在尚书令荀或处所倡言不必为日蚀废辞朝会与聚会,深得苟或嘉许。后拜为太子舍人,又升迁为秘书郎。 魏文帝曹丕黄初(220年一226年)年间,又改任尚书郎、散骑侍郎。受魏文帝诏,集五经群书分类汇辑,作《皇览》一书,以供君王择要分类阅读。从这点可以看出,刘劭博览群书,深谙先秦两汉各家流派学术思想渊源。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刘劭出任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太守,治绩卓著。朝廷又征召他为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册定法律,作《新律》十八篇,又著有《律略论》,由此可见,刘劭在法制上也颇有建树。后来,又升任散骑常侍。当时传闻辽东公孙渊受了东吴孙权封予的燕王称号,大臣皆主张派兵征讨,独刘劭以为不可。他认为公孙渊之父公孙康当年曾斩袁尚兄弟之首效忠朝廷,现在应该加以宽贷,以待其变。后来,公孙渊果然也斩孙权使者之首送来魏都。魏明帝青龙(233年一236年)年间,东吴军队围困合肥,当时,东方守边的将士都在休整,征东将军满宠上表请求朝廷派兵,刘劭建议先派数千精兵,虚张声势,使东吴军队以为魏国大军赶到,惊恐逃走。后来,果如刘劭所言。从这些事件的处理上,又可以看出刘劭具有卓越的谋略才能。魏明帝景初(237年一239年)年间,刘劭受诏著《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开官吏考核的条文制定之先河。此外,刘劭曾写过《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等,文辞优美,深受魏明帝的赞美嘉许。另外,为移风易俗,刘劭还著有《乐论》十四篇,不料,恰逢魏明帝驾崩,来不及颁布施行。从这些又可以看出,刘劭又富有文学艺术才能。 当时,魏文帝下诏求贤,散骑侍郎夏侯惠上书推荐刘劭说:我见《人物志》的丛书版本有以下几种: 《汉魏丛书·子籍》(万历本、景万历本) 《广汉魏丛书·载籍》(万历本、嘉庆本) 《两京遗编》(万历本) 《快阁藏书》(天启本) 《增订汉魏六朝别解·子部》(崇祯本) 《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乾隆本) 《增订汉魏丛书·子余》(乾隆本、红杏山房本、三余堂本、大通书局石印本) 《墨海金壶·子部》(嘉庆本、景嘉庆本) 《守山阁丛书·子部》(道光本、鸿文书局景道光本、博古斋景道光本) 《畿辅丛书》(光绪本) 《玉尺山房术数奇书》(光绪本) 《玲珑山馆丛书·术数编》(光绪本) 《龙谿精舍丛书·子部》(民国潮阳郑氏用守山阁本参中州彭氏本刊) 《四部丛刊·子部》(初次印本、二次印本、缩印二次印本) 《四部备要·子部儒家》(排印本、缩印本) 《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两京遗编》《人物志》的单本版本有如下几种: 明嘉靖八年顾定芳刻本 明隆庆六年梁梦龙刻本 明万历五年李苘刻本 明刻本 明钞本 在以上诸本中,最早的当是《四部丛刊·子部》中据明正德刊本影印的《人物志》,我们遂依据此本为底本,参校以《汉魏丛书》本、《两京遗编》本、《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龙谿精舍丛书》本等。 在注释与译文中,为了不与刘晒的注释混淆,我们采取只注刘劭《人物志》原文,不注刘日丙注文,个别脱字的地方才加以注释。在原文和译文的排版中,刘劭《人物志》原文和译文以大一号字体排出,刘晒注文与译文用小一号字体并加以括号排出。刘晒注释因对刘劭《人物志》原文是一补充,故一并译出。 在注释与翻译的分工中,杨新平负责前言、刘劭原序、九征第一、流业第三、材能第五、利害第六、接识第七、英雄第八、附录二、附录三等部分的注译与撰写。张锴生负责体别第二、材理第四、八观第九、七缪第十、效难第十一、释争第十二、附录一等部分的注译。 刘劭的著作博大精深,我们注译的能力水平有限,错误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 ——宋·阮逸 三代而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能逾之矣。 ——明·郑旻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