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启扬、林琳著的《爱情催眠术(第2版)》是“邰启扬催眠疗愈系列”中的一本,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形形色色的爱情现象,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命题——爱情中的人们被催眠了。
本书通过大量鲜活的例证与深度心理分析,多方面、多维度分析林林总总的爱情现象如初恋、网恋、闪恋、暗恋、忘年恋、失恋、偷情、同性恋、殉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
| 书名 | 爱情催眠术(第2版)/邰启扬催眠疗愈系列 |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作者 | 邰启扬//林琳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邰启扬、林琳著的《爱情催眠术(第2版)》是“邰启扬催眠疗愈系列”中的一本,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形形色色的爱情现象,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命题——爱情中的人们被催眠了。 本书通过大量鲜活的例证与深度心理分析,多方面、多维度分析林林总总的爱情现象如初恋、网恋、闪恋、暗恋、忘年恋、失恋、偷情、同性恋、殉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 内容推荐 每时每刻发生于人类社会中的爱情现象竟有那么多的难解之谜。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什么“坏女人”却那么有魅力?为什么有人爱到非死不可?原来,他们都是被催眠了!邰启扬、林琳著的《爱情催眠术(第2版)》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与深度心理分析,让这林林总总的谜团大白于天下。 目录 一 日常生活中的催眠现象 1.一宗谜案的两个主角 2.巴黎惊演系列催眠谋杀 3.教徒的试罪 4.非专业催眠大师——诸葛亮 5.林林总总的非理性行为 二 情场就是催眠场 1.不可理喻的爱情 2.美丽的“荒唐” 三 情人眼里出西施 1.我们生活在臆想的情境中 2.被严重歪曲的世界 3.晕轮效应 4.受知觉模式影响 5.爱情会让人变傻 四 英雄难过美人关 1.史上最著名的“连环计” 2.不爱江山爱美人 3.克格勃的必胜之招 五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1.激情如海水退潮 2.不能延续的新娘情结 3.审美疲劳与“性趣”下降 4.婚姻使人恢复了视力 六 初恋:终身难以释怀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2.印刻效应 3.契可尼效应 七 网恋:在虚幻中满足 1.乌托邦:这里众生平等 2.网络才是我人生的后台 3.匿名:我们可以放肆 4.距离产生美 八 闪恋:爱在一念之间 1.丘比特与月下老人 2.生物学的原因 3.非汝之美,美人之贻 4.谁触动了你无意识中的原型 5.你正是我心中的爱之图 6.封建社会对生理欲望的压抑 7.小心情景催眠场 九 暗恋:秘密的美妙 1.我爱你,你是我的影子 2.你是我心灵的救世主 3.把萤火虫当作太阳 4.爱在心头口难开 十 忘年恋:因相知而忘年 1.恋父情结——在恋爱中和爸爸团聚 2.不能忘却——老男人爱上小女孩 3.恋母情结——大媳妇与小男人 4.师生恋——老师竟是催眠师 十一 失恋:跳不出那个迷人的圈 1.有一种人是主动失恋者 2.非他(她)不可 3.失去的就是最可贵的吗 4.失恋就是失败吗 5.在自酿的苦酒坛子里游泳 十二 偷情:罪恶感与快感交织 1.隔锅的饭香 2.最棒的两性享乐 3.毒汁的力量 4.鱼和熊掌综合征患者 5.被时尚催眠 6.精神出轨 7.没人能保证自己不出轨 十三 青楼:“坏女人”的魅力 1.猎奇心理 2.感官刺激 3.本我释放 4.无条件的母爱 5.英雄梦 6.文化知音 7.上帝的感觉 十四 同性恋:不被理解的爱 1.鸟瞰同性恋 2.为什么是这种性取向 3.同性恋的快乐与纠结 十五 殉情:爱到非死不可 1.文化传统:我们共赴黄泉 2.错误观念在作祟 3.弱者的精神胜利法 4.那一刻,是场景在催眠 5.被美感忽悠 试读章节 2.被严重歪曲的世界 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中国四大美女之首。相传越王勾践采用谋臣范蠡的计策,将西施献与吴王夫差,致使夫差因荒淫误国,西施的名声因此流传,成为后世“美女”的代称。“情人眼里出西施”意思是说,恋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就会觉得对方像西施一样美丽无比。 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个体差异所致,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女作家夏洛蒂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就曾说过:“美与不美,全在看的人的眼睛。” 美学家普洛丁认为,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而是靠心灵才能体验到。心灵判断它们,美并不凭感官。他的看法是把人的外在形体排除,强调要了解人的内在美,须靠心灵来判断。情人之间的审美,由于接触较多,彼此理解,自然了解得较深。不仅熟知其形体美,也深知其内在美。比起一般人来,有时还会有美的独特发现。可见,“情人眼里出西施”,要基于深入地了解所爱对象,要用心灵去感应。有了美的独特发现,才会更加钟爱其人。“西施”有时就是这样才发现的。凡不是情人的局外人,就终隔一层,由于仅能从外在的形貌去看其美,所以了解和发现的就很有限了,而且眼里也就出不了西施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把这句话转换为心理学术语,那就是在爱情状态中,人们的知觉被歪曲,直至被严重歪曲。关于人们知觉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日常概念中是有误解的。人们常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真实的情况是:耳听固然有虚,眼见也未必是实。究其原因,在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心理定式的影响,受先前经验的左右,受情绪状态的干扰。所以,你眼中的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个完全真实而客观的世界,这还是在你意识清醒的时候。而恋爱中的人们,情感高度卷入,他眼中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他想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他,当然希望她是白雪公主;她,当然也企盼他是白马王子。好的,既然你这么想,在你眼中也就真的如此了。于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应也就出现了。 伊丽莎白·芭蕾特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的一位著名女诗人。她的诗作使许多人感动,也有许多人慕名求见。而芭蕾特却是个终年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她身躯娇小,瘦得皮包骨头。因此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以避开那些倾心追求她的人。故而到了40岁,还是个老姑娘。可一位青年诗人布朗宁却打开了这位女诗人的心灵之锁。布朗宁知道她比自己大6岁,仍深爱着她,爱她写的诗,爱她的灵魂。在经过几个月信来信往的倾心交谈后,两人终于见了面,见面的那一天,布朗宁就说:“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为什么在一般人眼里并不漂亮的芭蕾特,在布朗宁眼里却是美极了。可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一个经典例证。 还看到过这么一篇网文——果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以前不怎么相信这么一句话,但是现在我是口服心服了…… 我的一个好朋友,是个男的,属于高大英俊、条件好的那一种。所以择偶的要求很高,极有原则的那种……可是最近这小子说自己谈恋爱了,从电话里都可以感觉到这小子兴奋的表情。我就一直要求见见那位幸运的女孩,可是我这个朋友说自己的女朋友特别多疑,所以不敢让她轻易见我(我和这个男的有种红颜知己的感觉)。所以啰,我就叫上了我的男朋友,我们四个约好一起吃饭。结果…… 足足在风里把那个女孩等了半个小时,那个女孩子迈着细细的步伐走到我们身边时,一点歉意都没有,她只是瞟了我一眼,说:这是你朋友?我还是保持风度地冲她打招呼。对于我的男朋友,这个女孩倒是很有兴趣的样子,说:哟,帅哥呀,很高兴认识你呀……我男朋友本来就嘴巴笨,被她这样一说,更不会说话了,我们都尴尬地笑了笑。然后,这个女孩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小坤包往我朋友怀里一放。我个人觉得,一个大男人在外边一定要有自己的形象,像我朋友那么巨大的身形,拎着一个女式包走在路上确实够可笑的。不过好在我的朋友不介意……不介意就好,不关我的事。到了吃饭的地方,这个女孩拼命表现自己飞扬跋扈的一面,对服务员指手画脚,对饭菜百般挑剔,好像自己贵为女王似的,最过分的是在饭店里她非要让我的朋友给她喂饭吃。我和我男朋友面面相觑,都快崩溃了。看看我的朋友,还是一脸幸福的表情……呵呵,幸福?! 之前我没见这个女孩之前,我一直把她想象得很好,温柔可爱,充满了魅力,因为她在我朋友的心里简直就是个天使。于是我在她饭桌上即兴表演时,细细地观察了她。首先,她的长相,说实话,实在很是一般,而且还有很多密密的青春痘。身材?一般,瘦瘦的,要什么没什么。个子?高也不高,矮也不矮。家庭条件?好像父母都是工人吧。工作?在一家小企业打工,当出纳。学历?职业中专毕业……我对她没有歧视,只是觉得这么普通的一个女孩怎么就命好地遇上了我的这个朋友呢? 后来,本来计划要唱歌去,我和男朋友像是达成一致一样都说自己有事,开溜了,我们俩实在受不了这个女孩在我们面前作秀。 在回来的路上,我和男朋友下意识地握紧了手,说: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呀…… 别想不通!你的朋友不是搭错了神经,而是被催眠了。在催眠状态下不要说是产生知觉偏差,就是出现错觉、幻觉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种知觉偏差的存在本来就很普遍,意识清醒的普通人,也不见得就能做到公正客观。做教师的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下课的时候,有两个女生蹦蹦跳跳地从你身边走过,你对其中一个女生印象不错,你的感觉是:小女孩活泼可爱;你对另一个女生印象不好,你的感觉是:这女孩疯疯傻傻。又如,自己的孩子再丑,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别人家孩子虽然很好看,在你眼里还得打点折扣。也不能完全把这理解为人性的弱点,如果人的认识都高度客观,这个世界不知要少了多少乐趣,少了多少故事。 P49-53 序言 你听说过“巴乌特症候群”吗?那是一生都在拼命工作,突然有一天,就像马达被烧坏了一样,失去了动力,陷于动弹不得的状态。具体表现是:焦虑、抑郁、孤独、健忘、与他人的情感投入低,甚至对性生活也失去兴趣…… 你听说过现代人身心症吗?表现在外的生理症状是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过敏性大肠炎、支气管哮喘以及自主神经失调症等,但致病的根源却是心理因素。服药、打针或其他生化治疗方法每每难见成效。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经济高速增长,科技曰新月异,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但硬币总有两面,世间的事总是有一利必有一弊,高速度、快节奏、竞争激烈、变化太快的社会牛活使得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期而至且挥之不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逾3亿人罹患抑郁症,约占全球人口的4.3%,近10年来每年增速约18%,中国约有5400万患者。该组织还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会成为影响寿命、增加经济负担的第二大疾病。 除了抑郁症,还有一堆的其他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呢。 怎么办?问题无可避免,应对才是积极的作为! “邰启扬催眠疗愈系列”丛书向您推介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催眠术。 催眠术具有强大而独特的作用,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工具。 催眠状态下,可以直接进入人的潜意识,绝大多数心理疾病的深层次根源就潜伏在潜意识中。 催眠状态下,可以让心理得到彻底的放松——情绪宣泄,任何一个人在这种宣泄后得到的感觉就是轻松,就是愉悦,就是感到重新有了活力。 催眠状态下,心理暗示的作用将得以最充分地发挥与表现,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催眠状态下,开发人类潜能、调节心理状态可实现最大的功效。 强烈推荐自我催眠术。自我催眠术除具有上述功效,还有几个更诱人的特点。 自我控制——许多人对看心理医生本身有心理障碍,即害怕被别人控制;担心说出自己的隐私,自我催眠就没这种顾忌了。 简便易学——操作过程简单,经过一两个星期的学习,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自我催眠的技术。 方便快捷——随时能进行。初学阶段可能对时间与场所还有一些要求,熟练以后,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 不需费用——使用心理咨询师或催眠师的服务需要一笔很大的开支,至少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是如此。自我催眠则不需要任何费用。 如今,催眠术已成为影视作品的话题与素材,它更应当成为人们调节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的工具,那才是这门学科、这门技术的初心。 1990年我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催眠探奇》,至今已过去27个年头。27年间,虽时有种种杂务缠身,但我始终没有离开催眠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前后共写了12本催眠方面的书,蒙读者厚爱,还算畅销;也帮助过不少有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人们,虽然不敢说救人于水火之中,但助人走出心理困境后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真的是享受过多次,那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另外,通过书这一载体,与一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人结缘,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不亦乐乎? 本次出版“邰启扬催眠疗愈系列”丛书计七种,它们是: 《催眠术治疗手记》(第2版) 《催眠术:一种奇妙的心理疗法》(第3版) 《爱情催眠术》(第2版) 《自我催眠术:健康与自我改善完全指南》(第2版) 《自我催眠术:心理亚健康解决方案》(第2版) 《催眠术教程》(第2版) 《自我催眠:抑郁者自助操作手册》 其中大部分是以前出版过,印刷多次而目前市场脱销的,也有的是新近的研究成果。 估计读者阅读本系列丛书不是仅仅出于理论兴趣,而是面临着这样那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别担心,更不用害怕,问题是生活的一部分,企求它不发生是空想;想逃避它则无可能。唯一的选择是让我们一起直面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让我们一起应对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好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沟通的便捷,除了阅读本丛书外,我们还可以在我的微信订阅号“老台说心理”里作进一步交流。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政法分社的同人为本丛书出版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路正长,心路更长,我愿与大家结伴同行! 是为序。 邰启扬 2017年9月28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