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中的歌/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了广泛传播重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优秀精华,保护传承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源转化,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得以代代相传,特别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编写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共13卷,刘德奉编著的《心中的歌/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是民间文学卷中的其中一卷。

民间文学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广泛存在于民间大众之中,数千年来,代代传承至今,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

本书介绍了渝中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北碚区、大足区、酉阳县、石柱县、丰都县等十几个区县的民间故事情况,基本体现了重庆的人文思想、巴文化精神、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风民俗。每篇文章中不仅有当地民间故事的由来、发展、主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介绍,还配有图片,图文并茂,其中列举的代表性民间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些对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很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容推荐

刘德奉编著的《心中的歌/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其中的民间文学卷。书稿中主要收集了体现重庆人文思想的有《说不尽的巫——巫溪民间故事》《酉阳古歌》等;体现巴文化精神的有《这是我们的根——巴文化传说》《哦,重庆人——巴将军传说》等;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有《面对当石说人话——大足石刻传说》《天上掉下个石坨坨——石宝寨的传说》;体现民风民俗的有《水边码头说天下——广阳民间故事》《你来听听又何妨——石柱酒令》等。

目录

你嘴我舌慰寂寞——走马镇民间故事

神秘犹存——酉阳古歌

水边码头说天下——广阳民间故事

这是我们的根——巴文化传说

哦,重庆人——巴将军传说

说不尽的巫——巫淫民间故事

石头情——男女石柱神话

文化故事说文化——此碚民间故事

请你快点打捞——善书

面对刀石说人话——大足石刻传说

丰都不姓鬼——丰都县民间故事

听听文字里的声音——石柱酒令

天下神女在巫山——巫山神女传说

望娘滩头说望娘——望娘滩传说

天上掉下个石坨坨——石宝寨的传说

你想不想做这样的人——林责福的故事

土家族姑娘——吴幺姑传说

一个癞子也留念——吴癞子的传说

附录1 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附录2 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试读章节

走马民间故事人很多,主要的有魏显德(1923-2009),他有68年的故事讲述史。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生活在一个民间文学世家,从小就受到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的熏陶,成长在摆龙门阵、唱山歌的环境里,吸吮着民间文学的乳汁。因此,他的山歌听得多,故事装得饱,民间文学的积累十分丰富。这种文学修养和资料积累,对于他后来能讲很多传说故事,能唱很多山歌,能说很多谚语、歇后语,能融会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到目前为止,他的故事多达1367则(据他自己估计应在1500则以上),1990年被重庆市评为“特级民间故事家”,199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

魏显发(1931-1999),走马镇人。魏显发的父亲魏炳南很会讲故事,对民间风俗、地方传说等颇为了解。魏显发也继承了这一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对周围的人和事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喜欢听评书、听故事和讲故事,对有关阴曹地府和风俗习惯方面的故事特感兴趣。他讲故事非常生动,常常一大屋子的人都被他吸引过去。他现已记录下来的民间故事就有1141则,1992年被重庆市文化局评为“特级民间故事讲述家”。

张祥模,1934年出生,走马镇人。他不仅是庄稼能手,而且是厨工能手,见多识广,从16岁开始就能讲述民间故事,到现在能讲述民间故事400多则,能唱山歌300多首。特别是他所讲的《重庆杨柳街的来历》《马方桥的来历》《安世敏的故事》等让人听了开怀大笑,余味无穷。

当然,还有像袁后成、罗象俊、范明福、刘远扬等人所讲述的故事也非常之多,听起来动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走马镇原住民为濮人,后巴人进入建立巴国。巴人崇蛇,在走马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些有关蛇的故事,如《蛇齐会》《蛇吞象》等。历史学家说巴国已亡,巴人已远,然而在距重庆市中心只有20多公里的走马镇的民间生活、祭祀和他们的民间故事中却保留着浓厚的巴蛇信仰痕迹。

走马民间故事的繁盛,与明清之际走马场镇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到了清中叶和民国期间,这里更是繁荣。据老人讲,民国年间仅走马场上,百米长街就有60余家商铺,其中客栈、饭铺、茶馆、烟馆样样俱全,十分热闹。场上还有广东会馆、山西会馆以及两座戏台。其中关武庙戏楼建于明朝,现在仍然保存完好。走马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重庆去往成都的第一站,肩挑马驮之行商小贩,每日清晨从重庆出发,当晚即抵走马镇。这种情景当地人至今印象深刻,在他们的故事中也多有反映。行商之人一要歇宿,二要吃饭,三要娱乐,这自然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客栈满员,饭馆生意兴隆,茶馆、烟馆更是人群拥挤。戏台上一本本戏接连演出,少有空座。用一些小商贩的话说,他们白日里紧赶慢赶,就为了早些到达走马,吃了饭好看夜戏。据当地老人回忆,他们年轻时,大多喜欢赶走马场,去后总是习惯在买卖完后坐坐茶馆,听人摆龙门阵;更有甚者,要看完夜戏才回家。另外,走马镇当时有大小庙观15处,各种法事和庙会吸引了大量人群,增添了场镇的活力,促进了民间故事的繁荣。当时除故事以外,走马镇的民间文艺活动还有川剧、评书、打花鼓、打合叶、讲圣谕、卖唱、杂技等,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下,民间故事自然得到了良好发展。

P4-6

序言

民间文学,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底层的精神反映,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为珍贵的文化宝藏。

民间文学存在于广大的民众之中,数千年来,生生不息。

民间文学所反映的全都是劳动人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无论是关于人的,还是关于物的;无论所讲述的是神仙妖怪,还是英雄事迹;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动物、植物、民间习俗,如此等等,都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或者心灵安慰。这里所收集的作品全部是被列入重庆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民间文学作品。

从内容上看,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基本体现了重庆的人文思想,比如有体现重庆地区古代巫文化精神的《巫溪民间故事》《酉阳古歌》,有体现巴文化精神的《巫山神女传说》《巴文化传说》《巴将军传说》,有体现重庆地域特色文化的《石宝寨的传说》《男女石柱神话》《大足石刻传说》,有体现重庆民俗生活的《走马镇民间故事》《广阳民间故事》《石柱酒令》,还有体现重庆人性格的故事如《林贵福的故事》《吴癞子的传说》等。这里所做的归纳也只是一个简单梳理,或者是与之相关的例举,并不是内容的全部,所以要真正了解重庆的民间文学,还有赖于大家阅读全书,更有赖于大家广泛阅读重庆民间文学研究成果。

从思想上讲,无论是古代的传说还是近代的故事,无论是与人相关还是与物相关,无论是直接说物还是间接说事,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反映,都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经过千年流传仍然保存至今,这本身就说明了它们的文化价值。当然,在现代人看来有的可能消极,有的已经过时,这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问题,但从了解重庆人文历史的角度讲,从认识我们过去的精神存在讲,都是重庆地区传统文化的瑰宝,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都值得今人保护和科学地吸收。

从文化价值上讲,这些内容全都来自民间,而且依靠了民间的力量延续和传播,已经数千年了却仍然流传至今,这充分说明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民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深厚的土壤和旺盛的生命力。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现代生活、现代文化虽然已经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这些传统文化、民间文学仍然是今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它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来路、生活的环境,它会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发展自我的信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还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因为它是一个外来词,且时间相对较短,再加上只是业内运用得多,对外宣传得少,又与人民群众直接关联不够。如果再深入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更是非要考倒一些人不可。所以,我们推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民间文学卷》,其目的就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学样式积极宣传重庆非遗文化中的民间文学。

近年来,重庆非遗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民间文学作为其中之一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全市非遗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市民间文学非遗保护对象和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已经普查出了500多个保护对象,并有3项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18项被列入市级保护名录,110多项被列入区县级保护名录。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保护对象进行进一步资料收集整理,对老艺人进行传承性保护,其成果有的已经编撰成书,有的已经录制成片,有的已经进入数字化传播,有的已经建立了传习平台,有的已经培养了传承群体,还有一些内容已经演化成文学作品、舞台艺术。当然,保护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的工作还很繁重,还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我们出版这本通俗的、图文并茂的读本,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它,支持它,并参与进来,一同为重庆的民间文学保护做出积极的努力。

在这里要深深地感谢各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他们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专业的图片,为顺利编著这本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由于时间关系,再加上能力有限,书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6年2月12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