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赵家三郎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集心学智慧之大成的王阳明,看透世道人心,是历史上罕见的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文武双全且二者都做到了极致。

王阳明创立了自成一体的“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的心学概念。他用心学去做官,用心学去打仗,用心学去为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阳明心学影响了明朝以降一直到当代;中国乃至日本等不少国家的社会进程,都或多或少地被阳明心学所改变。如今,阳明心学在世界范围内依旧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更是断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赵家三郎著的《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讲述王阳明的传奇经历,心学的神奇智慧。通俗中不乏深度,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有收获。

本书没有细说,毕竟王阳明和心学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但也并非板着脸装深沉,而是像聊天一样,跟读者交流王阳明的经历,以及心学的重要概念。

内容推荐

赵家三郎著的《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写的是王阳明的经历以及心学的来龙去脉。心学在王阳明之前已经有,只是王阳明将心学集大成;“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创立了自成一体的“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概念,影响此后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五百年。这和王阳明自己的经历,以及对心学的不断深入地研究密不可分。本书即是将王阳明的历史经历以及心学的不断发展穿插叙述和分析,深入浅出,让人读来能更清楚地知道王阳明到底是什么样的神人,心学到底有多么神奇。

目录

第一章 知昼夜,即知死生

 一、陨落

 二、死亡

 三、从祀

第二章 圣人者,生知安行

 一、阳明降世

 二、生知安行

 三、琅琊王氏

第三章 持志如心痛

 一、蔽月山房

 二、第一等事

 三、凭吊英烈

第四章 圣人必可学而至

 一、阳明婚姻

 二、中国主流思想变迁

 三、姚江之学,娄谅为发端

第五章 格物只在心上做

 一、守仁格竹

 二、格物致知

 三、两次落榜

第六章 做圣贤,先科举

 一、明代科举制度简述

 二、弘治科举泄题案

 三、《陈言边务疏》

第七章 为学大病在好名

 一、江北决狱

 二、求仙访道

 三、文学运动

 四、复思用世

 五、山东乡试

第八章 正德元年“大地震”

 一、郑旺妖言案

 二、督造龙衣事件

 三、“八虎”的逆袭

第九章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一、《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

 二、月明飞锡下天风

 三、明代驿站小考

 四、《瘗旅文》无悲以恫

第十章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一、龙场悟道

 二、陆王心学

 三、心即理

 四、知行合一

 五、心学影响

 六、龙场教化

第十一章 心外无物

 一、安化王之乱

 二、天诛刘瑾

 三、晓谕诸生

 四、明代的公文与报纸

 五、《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

第十二章 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

 王阳明必须选择站队……

 一、京城讲学

 二、道统道学与内圣外王

 三、“万物一体”论和“变化气质”论

 四、“尊德性”与“道问学”

 五、赶出北京

第十三章 心学的实战应用

 一、君子素位

 二、赣南巡抚

 三、心学的实战应用

第十四章 精一之训

 一、十家牌法

 二、变革兵制

 三、奋怯为勇

 四、削平漳寇

第十五章 圣人之心如明镜

 一、《告谕巢贼书》

 二、古者赏不逾时

 三、奇招迭出

 四、擒斩巨寇

 五、偷袭桶冈

第十六章 善恶只是一物

 一、群盗祸根

 二、互为博弈

 三、引君入瓮

 四、诱杀巨寇

第十七章 心无私欲即天理

 一、宁王履历

 二、明代藩王制度

 三、政治神棍

 四、明武宗执政盘点

 五、宁王的逻辑

第十八章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一、孙许抗争

 二、北上讲学

 三、武宗警觉

 四、宸濠起事

 五、良知及致良知

第十九章 千古一圣

 一、安庆保卫战

 二、攻陷南昌

 三、宁王致命的弱点

 四、鄱阳湖决战

第二十章 天地之心是灵明

 一、武宗南下

 二、南昌博弈

 三、群小乱国

第二十一章 心向光明

 一、治理江西

 二、武宗殒命

 三、嘉靖风暴

 四、立诚及独知说

 五、“事上磨练”说

 六、《尊经阁记》

第二十二章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一、天泉证道

 二、王门学派

 三、思、田之乱

 四、知天命,死何可惧?

 五、要烧好纸钱

 六、尽人事,知天命

王阳明年谱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知昼夜,即知死生

一日。

学生萧惠问死生之道。

王阳明答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一、陨落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十日,王阳明以羸弱之躯,提万众弱卒,偷袭了八寨、断藤峡贼巢,大破之,轻而易举地剪除了流毒多年的匪患。这是王阳明继赣南剿匪、南昌戡乱后再次上演的军事奇迹。

奇迹就是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别人不行的,他行。

别人不能的,他能。

剿抚并施,地方安定,广西平。

王阳明上疏乞归乡。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集体沉默了,久久无回音。

王阳明等之不及,此时他的身体情况极其糟糕,遍身肿毒、咳喘不息、饮食难进、不能坐立,这种情况通常用四个字形容——病入膏肓,他的人生已没有那么多时间供他挥霍了。圣学常说“人伦之外无学矣”,父子相聚,承欢膝下,世上纯粹真挚的感情莫过如此,他好想回乡抱抱牙牙学语的亲生儿子王正亿。但今日看去,唯这人伦一念变得遥远不可及,似要断了。

王阳明先后两次上疏请求回乡,未得朝廷批复。

继续等待,却等来内阁大学士桂萼的命令,要求他进军安南(今越南),进一步扩大战果。

王阳明断然拒绝。

他已感到来日无多,什么命令都是扯淡。

回家才是人性。

王阳明下定决心回家,这一走,为王家带来了四十年的政治灾难。

十一月,王阳明从广州府出发,途经韶州府、南雄府、梅岭关,二十五日进入江西南安府。

南安府的冬天是南方的冬天。

寒冷伴着江水的湿气往骨头缝儿里钻。

船舱里生着炭火,却暖不了众人的心。

王阳明时昏时醒,时醒时昏,眼神迷离。醒时望向外,侍者打开窗,远处是一座山,山的旁边还是一座山,瞥了眼,又昏睡去了,如此反反复复,咳喘日甚。

周积,王阳明的学生,时任南安府推官,正七品,掌推勾狱讼之事。

周积久立,见老师这般模样,惊诧愕然。他想到了先生有病,但万没想到已至病危。此外,他发现侍者竟然瞒着先生随船带着寿木,以备临期手忙脚乱,而观之这一日愈发近些了。

一阵剧烈的咳嗽,像四处漏风的老风箱,伴着尖锐的哮鸣,王阳明悠悠转醒。侍者扶他坐起,王阳明见是周积,徐徐乃问:“近来进学如何?”  周积说学得挺好的,以政事应对。随后问,先生身体怎么样?

王阳明说:“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

周积面色沉重,退而迎医。

这一切,当然只是徒劳。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五十七岁的王阳明已达至化境,在他的眼里万物一体,生死如一。这种境界是经过大是大非大起大落,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早在正德三年(1508年)他已然看破生死,也因此方能悟道,继后而有心学。所以此时对他来说尤其轻松洒然——知身已死,只是比只剩下一口气强点罢了。

二十八日晚泊,王阳明从昏睡中醒来问道:“何地?”

“青龙铺。”

王阳明命人召周积,说罢又昏睡过去,似乎永远醒不过来。

次日,周积早早来到。

王阳明还在昏睡。

辰时。

雾气朝露渐渐散开,一道阳光从浓云的罅隙里不小心地漏将出来,参差裹向大地山川。

风一吹,天地涤荡,碧空万里。

王阳明开目视曰:“吾去矣!”

等待,远比死亡更为碾压人心。

早晚要说这句话,但真到了这一日,谁都无法接受。

周积泣下,问还有什么遗言。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淡然无求,只此一念,笑容留给了众生,光明留给了人间。

言毕。

死亡。

在江西一个小山村的平静的早上,一代巨星陨落。

王阳明走完了光辉的一生,终年五十七岁。

地点: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府大余县青龙铺(今江西赣州市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时间: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即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许

死因:肺结核并发症心肺功能衰竭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最能代表心学精髓,最能代表王阳明的人格宏旨,可惜这句遗言是钱德洪在编纂《王文成公年谱》时后期整理的,来自王阳明的《中秋》诗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临终遗言最为可信的是黄绾《王阳明先生形状》的记载:“无他所念,平生学问方见得分数,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黄绾是王阳明的弟子、铁粉,又是王正亿的岳父,他没有必要说谎。

人之将死是复杂的生理状态,有的恐惧、有的坦然、有的执念。中外贤达,古今俊杰,不管此人生前如何伟大、如何神奇,有一点亘古不变——人在死亡时会褪下神的光环,回归人的本性。所以,有诸多伟人留下了莫名其妙的遗言,这方是真正的历史。

按照黄绾《王阳明先生形状》的记载可见,王阳明的遗言中流露出了与门人共倡圣学的强烈愿望,让他说出这句话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的两位高足王龙溪与钱德洪的理解不同,心学史上称之为“天泉证道”。王阳明看到了学生对心学领悟的不同,看到了分歧,也看到了心学的分裂,但他已无能为力。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做到了先知觉后知,启迪众生,匡扶圣学,他的历史任务结束了,阳明心学的接力棒将交给弟子们和万千百世的来者。

P1-4

序言

阳明心学的启示和意义

梁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元前50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人类思想大爆发,出现了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一人类文化突破现象被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命名为人类的“轴心时代”。该时代各个文明分别孕育出了希腊哲学、犹太教、印度教与佛教、中国哲学,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世界各地分别成为智慧的象征。

孔子提出“仁、义、礼”,初步构建了儒家道德体系的价值观。《大学》(传为曾子所作)提出了个人的修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及个体的价值观(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子思所作《中庸》,在道德修养方面展开论述,深化了儒家的道德观。

孟子继承先贤,将儒家道德观延伸为“仁、义、礼、智”,所提出的“仁政”对儒家的经世致用(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另一位儒家集大成者荀子,继承孔子的“礼”,并融合法家的思想,形成了“隆礼重法”,对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再次丰富了儒家的方法论,成为儒家思想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至此,儒家思想由道(核心价值观)、学(道统学派)、政(方法论)三大方面组成,儒家思想体系得到了完善。

孟子继承了子思《中庸》思想,提出了“良知”(《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成为儒家心学的肇端,学术上将子思、孟子这一脉称之为“思孟心学”,其核心价值是——善性。

儒家思想几经沉浮来到了宋代,此时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并立。儒家思想出现了短板,其核心价值观讲不通了,缺少终极的人文关怀。如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与道冥和”;佛家是核心价值观是“彼岸性”,也就是“立地成佛”。

儒家原有的“道”,本是拿来主义,借用了道家的概念,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无法由一个概念统一,也就无法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于是,宋儒学者如周敦颐、程颐、程颢等对儒家进行了改造,提出核心价值观为——理。这样一来,与道家直接区别开来,“理”能统一其他道德概念,“仁义礼智信”等都是“理”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其后的儒家思想出现两大分支,一派以朱熹为主,讲的是外在的“天理”(存天理去人欲),称之为“程朱理学”,属于主流学派;另一派以陆象山为主,讲的是内在的“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后由王阳明继承发展,称之为“陆王心学”,属于非主流学派。

王阳明确定“心即理”为儒家核心价值观,他认同陆象山所说的“理”是内在的,同时肯定了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他发展了孟子的“良知”为“致良知”。知善恶、明是非、识对错,是人理性的根本,所以良知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致良知”也成为阳明心学区别于其他儒家学派的标志。他又提出“知行合一”,是心学在道德修养及道德实践方面的重要方法论。

阳明心学对我们今日社会有哪些启示?

阳明心学重视个体的认同与价值。

若干细胞构成组织,再构成器官,再组成一个人。人若失去了健康,器官必然衰竭,细胞必然成群坏死。成群的坏死细胞也必然从一颗细胞最先坏死开始。人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就好比是一颗细胞,其作用不言而喻。《传习录》中王阳明曾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这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仁道是一脉相承的。阳明心学强调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个体如果做不好,会危及整个社会,如同水污染必然会引起社会环境的改变。同样,个体做好要推己及人,循着儒家伦理圈向外波及,亲人、朋友、社会、民族,乃至整个天下。

王阳明历经“刘瑾弄权”“武宗怠政”“宸濠之乱”,根据自己的经历感受到了,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自我道德必须更新,从而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人的道德原地踏步,而科技与日进步,那么则是科技愈进步人类就愈危险。

对于今日,阳明心学的启示尤为重要。重视个体价值与道德自我更新,是作为个体的人生长“必需元素”,这也是今日学习阳明心学的意义所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