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莫德·蒙格玛丽著的《彩虹幽谷(全译本)(精》是“安妮系列”丛书之一。约翰·马瑞迪斯牧师一家新搬到了溪谷村,带给了村民们无尽的好奇和流言蜚语。牧师家的孩子们——杰瑞、菲斯、尤娜、卡尔,与壁炉山庄的孩子们——杰姆、楠、黛、华特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经常在美丽的彩虹幽谷玩耍,还从脏兮兮的旧谷仓里捡回了一个叫做玛丽·旺斯的流浪儿。天真无邪的他们惹了不少麻烦事,屡屡招致村民非议,但每次都化险为夷,终于成功地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本书讲述的是继绿山墙的安妮长大成人之后的另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而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吹魔笛的人”的故事那样,令人惊心动魄的未来面纱也即将被揭开……
“红发安妮系列”是一套著名的加拿大儿童文学。
露西·莫德·蒙格玛丽著的《彩虹幽谷》是第七本。彩虹幽谷是孩子们的天下。村子里新搬来了个鳏夫牧师和他四个吵闹的孩子。在彩虹幽谷,这个美好浪漫的小天地里,这个心灵的栖息地,壁炉山庄的孩子和牧师家的孩子们嬉戏玩乐,无忧无虑,并结下了纯真、深厚的友谊。
又回到家了
那是五月的一个苹果绿的晴朗傍晚,金色的晚霞洒在四风港和海岸上。大海即使在春日里也悲惨地号叫着,可红色的海港口却吹拂着快活的微风,此时的科尼莉娅小姐正向圣玛丽溪谷村走去。科尼莉娅小姐实际上应该叫作马歇尔·艾略特太太,她已经结婚十三年了,但即便如此,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称她为科尼莉娅小姐而不是艾略特太太。前面的称呼对她的老朋友来说显得更为亲切,只有少数的人不肯再那样叫她。壁炉山庄布里兹家的那位忠诚女佣苏珊·贝克就是这样一个例外,她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称她为“马歇尔·艾略特太太”,而且她每次还要特意加强语气,好像在说:“你既然想当太太,那就得为此付出代价。”
科尼莉娅小姐正准备去壁炉山庄看布里兹医生和太太,他们刚从欧洲回来。他们离开已经有三个月了。二月份的时候他们到伦敦去参加了一个著名的医学会。在他们不在家的这段日子里,出现了一些事情,科尼莉娅小姐急于想和他们讨论。其中有一件事就是新来了一家牧师。这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啊!科尼莉娅小姐想着他们,不禁摇了摇头。
苏珊·贝克和安妮·雪莉——如今的安妮·布里兹看到了她的到来,她们那时正坐在壁炉山庄的门廊处欣赏迷人的风景,打瞌睡的知更鸟在枫树林里叽叽喳喳地叫着,草坪边那古老的红色墙角开满了一朵朵水仙花。
安妮双手抱膝坐在台阶上,她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少女,而不是六个孩子的母亲。她那美丽的灰绿色的眼睛正凝望着港口大道,仍旧充满了梦幻的色彩。她身后的吊床上躺着一个胖嘟嘟的六岁小姑娘,她叫里拉,是壁炉山庄最小的孩子。小里拉有着红色的鬈发和淡褐色的眼睛,不过她现在正闭着眼睛睡觉呢。
雪莱,家里人都称之为“小布朗”的小男孩正在苏珊怀中熟睡。他有着褐色的头发,褐色的眼睛,褐色的皮肤,红彤彤的脸颊,他可是苏珊最宠爱的宝贝,她对他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疼爱。安妮自从生下他后,身体一直不太好,苏珊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那种待遇是其他孩子都不曾享受过的。连布里兹医生都不得不承认,要是没有苏珊,雪莱可能活不下来。
“亲爱的医生太太,我和你一样给予了他生命。”苏珊自豪地说道,“他是你的宝贝,也是我的宝贝。”雪莱也很喜欢苏珊,经常跑到她怀里去,哪里碰疼了都要她亲,还要她摇着睡觉,要挨打的时候就跑到苏珊那儿去躲起来。苏珊惩罚其他孩子的时候绝不会觉得良心不安,可她就是舍不得打这个孩子,而且也不允许孩子的父母动手打他。有一次,布里兹医生打了他,苏珊对此大为不快。
“亲爱的医生太太,他居然会打一个天使,他居然下得了手。”她生气地说。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她都不为医生做水果馅饼。
当他们去度假的时候,苏珊就带着雪莱到了她兄弟家,而其他几个孩子都去了安维利。这三个月她和雪莱过得很愉快,不过苏珊很高兴再次回到壁炉山庄,回到周围喜爱的事物当中。壁炉山庄就是她的全部世界,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即便是安妮,有时候也会向她征询意见,这可让绿山墙的雷切尔·林德太太不高兴,每当她拜访四风港的时候,都会告诫安妮不要让苏珊太掌权了,否则她以后会以下犯上的。
“亲爱的医生太太,科尼莉娅·布朗特从港口大道走过来了。”苏珊说着,“她会把这三个月发生的事情向你说个遍的。”
“我希望如此。”安妮拍了拍膝盖,说道,“苏珊,我真想听听溪谷村这三个月都发生了什么。我希望科尼莉娅小姐能把一切都告诉我——一切——谁又生孩子了,谁又结婚了,谁喝醉了,谁去世了,谁远走了,谁回来了,谁打架了,谁丢了头牛,谁恋爱了……回到家真好啊,又可以见到溪谷村的人了,我真想知道他们的所有事情。啊,我记得在参观威斯敏斯特教堂时,心里还惦记着米莉森特·德鲁究竟会和两个小伙子中的哪个结婚。你知道吗,苏珊,我觉得我特别喜欢这些八卦消息。”
“那当然了,亲爱的医生太太。”苏珊附和道,“每个正常的女人都对这些感兴趣。我自己也对米莉森特·德鲁的事情很感兴趣呢。我连一个情人也没有,更别说两个了,可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时间久了就慢慢习惯了当老姑娘。米莉森特的头发在我看来就跟扫帚扫过一样乱糟糟的,可我真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男的却一点儿也不在乎。”
“他们只在乎她那迷人可爱的小脸蛋,苏珊。”P1-3
寻访露西·莫德·蒙格玛丽
◎ 李文俊
1989年的6月,我寻访了一位女作家。这次走得还真够远的,一直去到大西洋西北角圣劳伦斯湾的一个海岛上。这一次我寻访的是加拿大儿童文学作家,《绿山墙的安妮》( Anne of GreenGables)一书的作者露西·莫德·蒙格玛丽(Lucy Maud Montgomery)。
我最早知道这位作家的名字,还是得自1986年我国某份报纸上的一篇报道。那篇《渥太华来讯》里说:“加拿大青年导演凯文·沙利文将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丽的名著《绿山墙的安妮》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该剧在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台播放,收看人数达550万,超过了其他电视片。”报道里还提到: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发表于1908年,写的是一个孤女的故事。马克·吐温读了这部小说后曾说:“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
1988年的夏天,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中译本,马爱农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我也曾注意过一些书评报刊,却从未见到有文章提到《绿山墙的安妮》的中译本,哪怕是一句。小安妮在中国的遭遇太可怜了。要知道这本书不但在英语国家是一本历久不衰的畅销书, 而且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拍摄成无声、有声电影,搬上舞台,又改编成音乐喜剧。我一直为安妮在中国的命运感到不平,正因如此,在一次加方资助的学术考察活动中,我报了去蒙格玛丽故乡参观并写介绍文章的计划。
我动身之前仔细阅读了莫莉·吉伦(Mollie Gillen)所著的蒙格玛丽的传记《事物的轮子》(The Wheel of Things,1976)一书。下面的叙述基本上都取材于这部著作。
蒙格玛丽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她出生的地点是加拿大最小的省份爱德华王子岛北部一个叫克利夫顿的小村子。她的父亲是个商人,经常在加拿大中部经商,母亲在小莫德出生21个月后就去世了。莫德只得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她来到卡文迪许,这也是一个小村庄,离她出生地只有几英里。莫德对大自然的热爱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是与她在海岛上度过的童年生活分不开的。这个小女孩在森林、牧场与沙滩间奔跑。美丽的景色也培养了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母亲早逝,父亲经商在外,她没有兄弟姐妹,无疑有些孤独,她有时会对着碗柜玻璃门上自己的影子诉说心事。小莫德9岁时开始写诗,用的是外公邮务所里废弃的汇单。莫德15岁时写的一篇《马可·波罗号沉没记》在一次全加作文竞赛中得到三等奖。这是她根据亲眼所见的一次发生在海岛北岸的沉船事故写成的。1890年8月,莫德由外公带着来到父亲经商的艾伯特王子城。继母要她帮着带孩子。她不能上学,自然觉得很痛苦。但是她能通过写作把痛苦化解掉。她写了一首四行一节共三十九节的长诗,投稿后居然被一家报纸头版一整版登出来。当时她还不到16岁。她继续投稿,报纸上当时已称呼她为“lady writer”(女作家)了。不久,她的短篇小说又在蒙特利尔得奖。1891年,父亲把她带回到故乡,此后,在父亲1900年去世前的几年里,父女很少见面。莫德幼年丧母,又得不到父亲的抚爱,她作品中经常出现孤儿形象与孤儿意识,便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了。
莫德回到爱德华王子岛后进了首府夏洛特敦的威尔士王子学院,1894年毕业,得到二级师范证书。在岛上教了一年书后,她又进了哈利法克斯的达尔胡西大学学文学。在大学念书时,她仍不断投稿。
1895年7月,莫德得到一级师范证书,她教了两年书。1898年3月,外祖父去世,莫德为了不使外祖母孤独地生活,回到故乡。从这时起除了当中不到一年在哈利法克斯一家报馆里当编辑兼记者兼校对兼杂差,直到1911年外婆去世,她都过着普通农妇的生活。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莫德都没有停止写作。她仍然不断向加、美各刊物投稿。有时,发表一首诗只拿到两元钱。
说起《绿山墙的安妮》之所以能写成,还得归功于莫德的记事本,她平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喜欢往本子上涂上几行。有一天她翻记事本,看到两行不知何时写下的字:“一对年老的夫妻向孤儿院申请领养一个男孩。由于误会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女孩。”这两行字启发了她,使她开始写小孤女来到一个不想要她的陌生家庭的故事。莫德把“一对夫妻”改成“两个上了年纪的单身的兄妹”,因为单身者脾气总是有点孤僻,这样,与想象力丰富、快言快语的红头发、一脸雀斑的小姑娘之间的冲突就越发尖锐了。小说的第一、二、三章的标题都是“×××的惊讶”,使读者莫不为小孤女的遭遇捏了一把汗。小安妮也确实因为性格直率、不肯让步与粗心大意吃了不少苦。但是最终的结局还是令人宽慰的。儿童文学作品总不能没有一个“快乐的结局”嘛。
《绿山墙的安妮》在1908年出版,很快就成为一本畅销书,到9月中旬已经4版,月底6版。到1909年5月英国版也印行了15版。1914年,佩奇公司出了一种“普及版”,一次就印了15万册。以后的印数就难以统计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读者都想知道“小安妮后来怎么样了”,出版社看准了“安妮系列”是一棵摇钱树,蒙格玛丽自然是欲罢不能了。其结果是她一共写了8部以安妮与其子女为主人公的小说。它们按安妮一家生活的年代次序(而不是按出版次序)为:《绿山墙的安妮》(1908年出版,写安妮的童年)、《安维利镇的安妮》(1909,写安妮当小学教师)、《小岛上的安妮》(1915,写安妮在学院里的进修生活)、《白杨山庄的安妮》(1936,写安妮当校长时与男友书信往来)、《梦中小屋的安妮》(19l8,写她的婚姻与生第一个孩子)、《壁炉山庄的安妮》(1939,写她又生了五个孩子)、《彩虹幽谷》(1919,孩子们长大的情景)、《壁炉山庄的里拉》(1921,写安妮的女儿,当时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创作方式自然会使真正的艺术家感到难以忍受。出了第一部“安妮”之后莫德就在给友人的信里说:“这样下去,他们要让我写她怎样念完大学了。这个主意使我倒胃口。我感到自己很像东方故事里的那个魔术师,他把那个‘精怪’从瓶子里释放出来之后反倒成了它的奴隶。要是我今后的岁月真的被捆绑在安妮的车轮上,那我会因为‘创造’出她而痛悔不已的。”
尽管莫德自己这样说,她的“安妮系列”后几部都还是有笔者本人就见过中国出版的一种“海盗”影印本,上面没有任何说明。从版式、纸张、封面推测,大约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印制的。可取之处,其中以《小岛上的安妮》更为出色。作者笔下对大自然景色的诗意描写,对乡村淳朴生活的刻画,对少女的纯洁心态的摹写,还有那幽默的文笔,似乎能超越时空博得大半个世纪以来各个阶层各种年龄读者的欢心。这样的一个女作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哲人与思想家,而像是读者们自己的姑姑、姐妹或是侄女甥女。给莫德写信的除了世界各地的小姑娘之外,还有小男孩与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海员,也有传教士。两位英国首相斯·鲍德温与拉·麦克唐纳都承认自己是“安妮迷”。一位加拿大评论家在探讨“安妮”受到欢迎的原因时说,这是因为英语国家的人民喜欢小姑娘。不说英语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在生活与艺术中对天真幼稚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率直的天真,不扭扭捏捏的天真,却又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美的境界了。凡人都有天真的阶段,当他们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莫不希望早日脱离,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一旦走出天真,离天真日益遥远,反倒越来越留恋天真,渴求天真,仰慕天真了。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心理,连城府极深的政坛老手也希望能有几分钟让自己的灵魂放松放松?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71岁的马克·吐温给34岁的莫德写去了那样的一封“读者来信”?
美学家们对这样的现象可能早已有极为透彻的论述,还是让我回到莫德生平上来吧。她的外祖母于1911年逝世,莫德不愿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搬到几英里外另一个村子去与亲戚一起住,不久便与埃温·麦克唐纳牧师结婚。他们恋爱已有8年,订婚也已有5年了。婚后除了做妻子和母亲(她生了三个儿子,活下来两个)需要做的一切家务事外,她还要担当起牧师太太的一切“社会工作”。
除了8本“安妮系列”之外,莫德还写了自传性很强的“埃米莉”三部曲。当然,还有其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和诗歌、自传之类的作品。莫德是1942年4月24日去世的。丈夫和两个儿子把她的遗体送回到卡文迪许小小的公墓,她的墓碑与如今已成为“蒙格玛丽博物馆”的“绿山墙房子”遥遥相望。
此后便是我去“绿山墙的房子”朝圣的日子了。
“绿山墙的房子”不算大,呈曲尺形,两层,每层也就有四五个房间。我们听完讲解员的话便拾级而上,到楼上去看“小安妮的卧室”。房间里沿墙放着一张硬板床,旁边是一只茶几。 莫德就葬在西边不远的地方。小说里写到的“情人巷”“闪光的湖”和“闹鬼的林子”也都在附近。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少是来验证自己读小说时所留下的印象的。
第二天,我冒着蒙蒙细雨,步行了几英里去看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校园的气氛有点像旧时上海的沪江大学或圣约翰大学。我在楼里楼外漫步了近1小时,几乎没有见到一个人,似乎是苍天有意安排,让我可以独自与莫德的幽灵相处,细细体味一个未踏进社会的女学生的多彩幻想与美丽憧憬。
我在岛上住了3夜之后按原定日程经由哈利法克斯飞往多伦多。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未能看到音乐剧《绿山墙的安妮》,它要到7月才开始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