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精)/南开百年学术经典
分类
作者 李何林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李何林所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分三编,第一编,“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运动”:由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起,到“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对立及“革命文学”思想的萌芽止;第二编,“‘大革命时代’前后的革命文学问题”:由1926年郭沫若发表“革命与文学”一文提倡文学革命起,到1930和1931年进步的文艺理论及文学团体的建立止;第三编,“从‘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由1932年文艺创作自由论辩到鲁迅逝世前后的文艺界的团结止。

目录

一九七九年重版说明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自评

第一编  “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运动

 绪论 由“五四”到“五卅”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第一章 概论——从一九一七年到“五卅”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一 文学革命的经过

二 林纾的反对

三 “五四”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

四 “学衡派”的反对

五 整理国故问题

六 “甲寅派”的反对

七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对立

 第二章 文学革命运动的“思想和形式”的主张

一 “历史的观念”和进化论的思想-

二 反“文以载道”和反封建的思想

三 主张“写实文学”和朦胧的社会思想

四 反文言文的不彻底

五 白话文不与口语接近

 第三章 与反对者的论争

一 林纾

二 “学衡派”

三 “甲寅派”

 第四章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一 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同时存在的社会基础

二 写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

三 浪漫主义的创造社

四 对立的统一与“革命文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编 “大革命时代”前后的革命文学问题

 绪论 由“五卅”到“九一八”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第一章 概论——从“五卅”前后到“九一八”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第二章 创造社的革命文学主张.

一  创造社的进步

二 为什么要提倡革命文学

三 对于革命文学的作者、内容及作者世界观的主张

四 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

五 文学的阶级性-

六 文学的宣传作用

七 唯物的文学论

八 结语

 第三章 鲁迅的态度和茅盾的意见

一 鲁迅的态度

二 茅盾的意见

 第四章 “语丝派”及其他作者的意见

一 所谓“语丝派”

二 侍桁的意见

三 甘人的意见

四 郁达夫的意见

五 冰禅的意见

 第五章“新月派”及其他反对者的论调

一 与“新月派”斗争的历史任务

二 “新月”的态度

三 梁实秋的论调

四 安那其主义者的空谈

 第六章进步的文艺理论及文学团体的建立

一 认识了共同的敌人

二 科学的文艺论的输入与“左联”的成立

三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昙花一现

第三编 “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

 绪论 由“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第一章 概论——从“九一八”到“八一三”的

中国文艺思想界

引言

一 文艺的阶级性的再研讨

二 文艺的武器作用的再研讨

三 艺术的价值问题

四 大众文艺用什么话写

五 由反对“文言复兴”到建设“大众语”

六 由“大众语”的标准问题到“拉丁化”运动

七 新的政治形势与文艺运动的新动向

八 一九三六年文艺论争的收获

 第二章 文艺创作自由问题

一 问题的开端

二 论辩的主体

三 “左联”的结论

 第三章 大众文艺问题及语文改革运动

一 序说

二 新的文学革命

三 文言一白话一大众语

四 普通话—土话—拉丁化

 第四章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之争与鲁迅逝世前后文艺界的大团结.

一 文艺界“联合战线”与“国防文学”运动

二 机械论者的反对与克服

三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提出与“国防文学”论者的反对

四 并非“第三种人”的“创作自由”问题——“宗派主义”和“机械论”的再检讨

五 鲁迅逝世前后文艺界的大团结

参考书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