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而有大量历史文化故事流传民间。方北辰、谭良啸主编的《三国故事真与假100例》以通俗活泼的风格来解读广为流传三国故事中的历史真相,在回归历史真实中揭示三国故事演变历程被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群所赋予的思想、情感和寄托。
| 书名 | 三国故事真与假100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成都时代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而有大量历史文化故事流传民间。方北辰、谭良啸主编的《三国故事真与假100例》以通俗活泼的风格来解读广为流传三国故事中的历史真相,在回归历史真实中揭示三国故事演变历程被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群所赋予的思想、情感和寄托。 内容推荐 方北辰、谭良啸主编的《三国故事真与假100例》是国际国内知名的本土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和积淀的成果,其集结出版,能发挥传播三国文化、增强文化交流、展现成都意蕴的重要作用。 目录 刘备【织席贩履】的真与假 刘关张【桃园结义】的真与假 关羽青龙偃月刀的真与假 张飞丈八蛇矛的真与假 张飞【鞭打督邮】的真与假 陈宫【捉放曹】的真与假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真与假 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真与假 刘关张【二英战吕布】的真与假 孙坚求婚吴氏的真与假 孙坚藏匿传国玺的真与假 孙策用黄祖交换父亲遗体的真与假 貂蝉与【连环计】的真与假 陶谦【二让徐州】的真与假 孙策用传国玺抵押兵马的真与假 孙策【酣斗太史慈】的真与假 孙策【大战严白虎】的真与假 吕布【辕门射戟】的真与假 曹操【割发代首】与【望梅止渴】的真与假 吕布死于【白门楼】的真与假 刘备【皇叔】称谓的真与假 汉献帝【衣带诏】的真与假 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真与假 祢衡【击鼓骂曹】的真与假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真与假 关羽【挂印封金】的真与假 关羽【千里走单骑】的真与假 刘备君臣【古城会】的真与假 孙策被刺杀的真与假 孙策【怒斩于吉】的真与假 孙策临终嘱托后事的真与假 刘备【马跃檀溪】的真与假 孙权弟媳徐氏为夫报仇的真与假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真与假 诸葛亮【火烧新野】的真与假 刘备【携民渡江】的真与假 赵云【单骑救主】的真与假 张飞【大闹长坂桥】的真与假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真与假 陆绩【怀橘奉母】的真与假 曹操【欲揽二乔】的真与假 周瑜请诸葛瑾劝留孔明的真与假 周瑜三江口起心杀刘备的真与假 蒋千【盗书】的真与假 诸葛亮【革船借箭】的真与假 黄盖【苦肉计】的真与假 阚泽【密献诈降书】的真与假 关羽【华容道放曹】的真与假 诸葛亮【二气周瑜】的真与假 刘备【借荆州】的真与假 关羽【义释黄忠】的真与假 刘备【甘露寺招亲】的真与假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真与假 鲁肃护送周瑜灵柩回故乡的真与假 曹操【割须弃袍】的真与假 张松【献地图】的真与假 赵云【截江夺阿斗】的真与假 庞统死于【落凤坡】的真与假 张飞【义释严颜】的真与假 张飞【夜战马超】的真与假 诸葛瑾奉命【索还荆州】的真与假 关羽【单刀赴会】的真与假 张辽【威震逍遥津】的真与假 甘宁【百骑劫曹营】的真与假 左慈【掷杯戏曹操】的真与假 张飞【智取瓦口隘】的真与假 黄忠【刀劈夏侯渊】的真与假 曹操【梦中杀人】的真与假 【鸡肋一与杨修之死的真与假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真与假 关羽【水淹七军】的真与假 关羽【刮骨疗毒】的真与假 吕蒙【白衣渡江】的真与假 关羽【败走麦城】的真与假 华佗【破腹治病】的真与假 曹操【七十二疑冢】的真与假 曹冲【称象】的真与假 曹植【七步成诗】的真与假 陆逊【火烧连营】的真与假 孙夫人长江哭祭刘备的真与假 诸葛亮【八阵困陆逊】的真与假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与假 刘备爱哭的真与假 诸葛亮【五月渡泸】南征的真与假 诸葛亮【祭泸水】的真与假 诸葛亮【八出祁山】的真与假 诸葛亮【计收姜维】的真与假 诸葛亮【空城计】的真与假 周鲂一断发赚曹休】的真与假 诸葛恪【子瑜之驴】的真与假 诸葛亮【木牛流马运粮】的真与假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真与假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真与假 诸葛亮【遗计斩魏延】的真与假 丁奉【雪中奋短兵】的真与假 孙峻【席间施密计】的真与假 丁奉【定计斩孙缣】的真与假 姜维【沓中屯田】的真与假 邓艾【偷渡阴平】的真与假 姜维【假降复国】的真与假 试读章节 公元208年,在孙吴政权的议事大厅内,诸葛亮与江东群儒正展开舌战。孙吴方面又有一人向诸葛亮高声问道:“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总还是相国曹参的子孙。你家主公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家世却无可稽考,不过是织席贩履之徒而已,怎能与曹操抗衡?”诸葛亮一看,原来是曾经在袁术的宴席之上,往怀中偷藏橘子,准备拿回家去的陆绩。于是诸葛亮微微一笑,朗声回答道:“我主乃堂堂帝室子孙,当今皇帝按照族谱,尚且要尊称他为皇叔,这事如何能假?再说当初的大汉高祖只是亭长,却能一统天下;织席贩履,又岂能算是耻辱呢!”陆绩听了,无言对答。 这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关于刘备出身的一段生动对话。在书中,刘备多次被人称为“织席贩履小儿”。这一说法,究竟是有根有据的历史事实,还是无中生有的编造故事呢? 据史书《三国志·先主传》明确记载,刘备早年生活艰苦,确确实实贩卖过鞋子,编织过席子。因此,说他是“织席贩履小儿”,并没有冤枉他。 但是,他又确确实实是汉家皇室的后代,这在史书中也有明确记载。而且他的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对刘胜,你可能不熟悉,但是说起他死后留下的那一座在河北省的“满城汉墓”,可能就有印象了。1968年,在他与夫人窦绾的陵墓中,第一次发现了两件完整的“金缕玉衣”,还有镶玉漆棺、长信宫灯等一大批极其珍贵的文物。刘备的家族,就出自刘胜的儿子刘贞这一支。 你可能会有疑问了,既然“满城汉墓”那些价值连城的殉葬品,证明刘胜是一个顶尖级的富豪大款,那么作为刘胜后代的刘备,又怎么会沦落为“织席贩履小儿”呢? 原来,他家的衰败,与深层次的社会背景有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表面上是对诸侯王子弟的恩赐,实际上却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身为武帝侄子的刘贞,因推恩令被封为亭侯,却又因“贡金”这种“莫须有”的问题,被削去爵位和封地,变成了平头百姓。刘贞的后代,下传到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虽然曾经在地方上的州、郡政府中任职,却只是小小官吏。刘备出生之后,又接连遭遇两大不幸: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碰上了东汉后期的社会大动荡;接下来是家庭小环境,作为家庭顶粱柱的父亲又撒手人寰。双重的巨大打击,迫使相依为命的刘备母子,就只能以织席、卖鞋来谋求生存了。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恰恰又是早年“贩履织席”的艰苦生活,磨砺成了刘备极其坚毅不拔的性格,使他能够在此后长达三十多年的创业奋斗中,面临屡起屡败,却能屡败屡起,最终打拼出一个亮丽的蜀汉王朝。《三国演义》中,多次以“织席贩履”这一特殊的措辞,巧妙地表达出对刘备坚强人格的高度赞赏,达到了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的艺术效果。 三国故事中,“桃园结义”不仅最为著名,而且影响巨大。 东汉后期,朝廷腐败,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有志欲破贼安民”,于是在张飞家的桃园中,杀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立下“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结义之后,三人终其一生,祸福与共,保持着至死不渝的忠诚和情义。从此,“桃园结义”的故事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使得这种“结义”行为受到高度赞赏并为众人纷纷效仿,于是结义拜把之风盛行,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几百年来,“桃园结义”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成为“义”这一核心价值的典型诠释。 非常遗憾的是,“桃园结义”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无记载,所以并非确有其事,而属于艺术的创作。不过,“桃园结义”故事的创作,又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因而也不能视为纯粹的虚构。《三国志·关羽传》就记载说:刘备在家乡招聚人马时,关羽和张飞一同参加,为刘备抵御外来的欺侮;刘备同关、张二人同床睡眠,情谊如同亲兄弟一般;在各种场合,关张二人在刘备身边整天侍从站立;二人追随刘备四处征战,从不畏惧艰难险阻。《张飞传》也有记载说:张飞年轻时就与关羽追随刘备;关羽年长他几岁,他把关羽当作哥哥看待。 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这在当时为人所共知。如蜀汉大臣费诗就对关羽说过:“汉中王与君侯您,就像是同一个身体,喜忧共尝、祸福同当。”又如,曹操的谋士刘晔曾指出:“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名义上是君臣,但情感上犹如父子。” 史书上的“恩若兄弟”“譬犹一体”,意思就是一家人,这就是“桃园结义”的依据。 “桃园结义”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元代。元代《三国志平话》中有《桃园结义》一节,元代杂剧中也有无名氏撰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剧。为什么“桃园结义”故事出现在宋元时代?这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宋代商业繁荣,城市发达,农村人口不断拥入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只身到城市闯荡谋生的农民,孤苦无助,深感朋友相帮的必要,渴望有亲如兄弟的朋友。而刘关张三人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名为君臣,情同兄弟,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这种关系正好符合他们的情感和企求。民间文人和艺人,适应市民的这种迫切需求,于是依据史书,对刘关张的事迹进行润色加工,“桃园结义”的故事应运而生,最后在《三国演义》~书中得到定型。 “桃园结义”的故事来源于史实,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所表达的“义”,不仅适应了底层市民的需求,而且因为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也能为上层统治者所接受。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历史故事,有着特定的内涵,既有可继承的精华,也有必须扬弃的糟粕。 P1-6 序言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而有大量历史文化故事流传民间。其中,三国故事又是人们最为喜爱和熟悉的部分,流传甚广,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不过,现今人们依然在不断传诵的三国故事,主要是从宋元时期的讲三分、平话和杂剧,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以及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而来。而其中影响最大者,当然要数《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包括由此改编的戏剧、曲艺、影视、美术、电脑游戏等作品。这些林林总总的各色作品,虽然追溯其源流,都是起源于正规的史书,即西晋陈寿《三国志》,但是,由于中间经过了无数作者不断进行的大量艺术加工,包括使用了更改、移植、拼合、虚构等多种加工手段之后,如今人们所熟知的三国故事以及其中的人物,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历史的真实,因而变得亦真亦假、真假混杂,甚至以假代真了。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再加上辗转不断的传播,广大受众在充分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会产生两种问题:一是误解——以为这些故事所反映的,就是三国时期真真实实的历史文化;二是误判——就是把这些故事作为根据,来对三国时期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进行评判和褒贬。由于论据只是真假混杂的故事,比“差之毫厘”更为严重,得出来的论断,自然也会更加“失之千里”。然而,这样的现象,在当今一些著名作家的专著中也有出现,可见这并非是杞人忧天。 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现今还时时刻刻对人们产生着潜在影响的三国故事,认真做出一番追溯、分析、鉴别和清理,对其中的真假成分和相关情况,作出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说明,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进行这一工作的用意,并不是要贬低、否定甚至推翻这些故事,而是耍弄清楚历史渊源与艺术流变的区别,既尊重历史的本真,同时也尊重艺术的创造。对历史本真有所了解,才能够对艺术创造的部分做到准确欣赏;对艺术创造能够准确欣赏,反过来又能够加深对历史本真的了解。总之,对于三国故事的“真与假”两部分而言,这一工作是想要最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国故事,凝聚着宋元以来社会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理清三国故事的真与假,可以揭示它们在演变过程中,被赋予的思想和情感,被植入的民族文化血脉优秀基因。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应当“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习近平语)。按照这样的精神,认真对待和继承三国历史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梳理和发掘其中具有正面价值的闪光点,服务于今天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的建设,是编写这本通俗文史读物的根本目的。 本书的撰稿者,大多都是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从事文博工作的年轻人。他们从与广大海内外参观者的接触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00例真假问题,作出生动而简明的解读。尽管编者和撰稿者都尽心竭力,想把这一工作完成得更好,但是鉴于自身水平,不足、失误、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广大读者指正。 后记 本书的撰稿者,大多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从学校大门出来,踏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从事文博专业的工作。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和三国优秀历史文化,并且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作为基点和平台,努力探求三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有益营养,并且以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加以弘扬和传播;使大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进而由衷喜爱,然后从中不断吸取向善向上的正能量。这是年轻文博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和义务,他们希望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种种收获,因而积极撰写文章,汇成此书后出版。 本书在立项、出版过程中,得到成都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对其价值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时代出版社给予了热情帮助。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也给予全力支持,并慷慨提供馆藏的资料。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编者和所有撰稿者,都怀着一颗深深感恩的心,对所有得到的鼓励和肯定,所有得到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编者2015年5月于成都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