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附日文版别册)》浓缩了毛丹青在日本的人生经历,呈现出了最富感官体验的异国生活。受到不同文化的侵染与融合,毛丹青的文字有其独特的魅力,轻松,安静,又有些近乎可爱的庄重与朴实。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这个复杂的国家日常的一面,也能够看到一位学者对岁月的凝思和对人生的感悟。
| 书名 | 在日本(附日文版别册) |
| 分类 | 教育考试-考试-其它语种 |
| 作者 | 毛丹青 |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日本(附日文版别册)》浓缩了毛丹青在日本的人生经历,呈现出了最富感官体验的异国生活。受到不同文化的侵染与融合,毛丹青的文字有其独特的魅力,轻松,安静,又有些近乎可爱的庄重与朴实。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这个复杂的国家日常的一面,也能够看到一位学者对岁月的凝思和对人生的感悟。 内容推荐 《在日本(附日文版别册)》为旅日作家毛丹青对于日本的领悟和感受。书中文章的日文部分已在日本出版多年,得到了日本人的高度认可。作者将其译为中文,让中国读者也能感受到特有的、震撼人心的当代日本文化。书中含大量摄于日本的彩图实景美图,配上作者优美的文字、幽默的笔调以及独特视角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不为众人所知的日本。本书另附赠日文别册,让读者中的日语爱好者感受作者在中日两国双语之间的游刃有余。 目录 与莫言一起出游日本 我的城市——神户 落樱的季节 夜山樱 舞伎纯子 防府站的落叶 专修寺的清晨 花讯 末班车 东京归途 地下蔬菜店 蝉舞 明石飞鸟人 卖天岛和金枪鱼的眼睛 太阳之门 青蛙祀 吉田山庄 隔岸钟声 我们总有好玩儿的去处 享受静音时的淡定 神户的圣灯 红点鲑 TED×chongqing:知己知彼 智慧自来 尾语 试读章节 我拼命地拉到灯绳,灯不亮,停电了。黑夜让人伸手不见五指,慌乱中,我用两臂硬撑着过道的墙,脚和膝盖在瓶瓶罐罐的碎片里艰难地趟开路,好容易爬行到楼道门口,大约二十多秒的震动终于缓和了,震波已经明显退潮。 公寓楼外是安静的,一时间就让你觉得刚才的地震像假的一样。不一会儿,居民们开始陆续推开房门,偶尔能听见幼儿的哭声和大人们的低语,但没有惊慌。黑夜里人们的手电筒打出的光柱相互交叉,有的光照在楼层上变成畸形的光圈,有的光直射天空。从楼里陆续走出来的人们脚步并不乱,始终是平静的,但很急促。 女人怀抱小孩,男人肩扛棉被之类的大包裹往停车场走。汽车启动的声音逐渐密集起来,人们纷纷躲进车内。我也把车打着火,让暖气温暖发凉的手脚,然后急忙打车上的电话,想尽快知道北京同乡们的安全。电话全是忙音,根本不通。打开车上的收音机,广播说:“刚才5点46分,兵库县一带发生强烈地震,震源不明,现正在紧急调查中。有部分地区已经停水、停电和停煤气。往神户方面的电话很难打。请大家一直开着收音机,注意消息。” 这时,我发现周围的车里也传来同样的广播声,显然人们在这突变的事态当中,正努力获得准确的信息。我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震后的五分钟左右。广播不停地重复,我从头到尾并没听到类似“不要惊慌,不要混乱”的呼吁内容,但是,四周却井然有序。 天亮了。黑夜看不到的震灾现场此时在展曦中丝毫不漏地映入了我的视线。楼园的宅墙被震塌成一片片的碎石土块,迎面高架桥上的路轨倒栽葱式地直戳地上。数座两层小楼朝北倾斜,有的塌陷得只剩房顶还弓在地面,有的幸亏靠门前的大树拦腰托住。地下水管破裂,冲出地表露出直径一米多的颈口。整个街道灰蒙蒙的,倒塌的房屋、桥梁,还有错节的路基使空气里一下子翻腾起大面积的尘土,使阳光都不像平常那样耀眼。 我开着车,想慢速通过信号灯不亮的十字路口。大家相互礼让,只有致意的手势,没有鸣笛也没有语言。街道显得很沉重,车辆开始在沉重的气氛当中缓慢流动。 首先我想绕到东滩区,先去公司看看,然后去确认一下我的同乡们是否安全。我住在神户的西头垂水区,公司在市中心的三宫。平常我早上都是开车到舞子车站,把车放在站前的停车场,然后换电车上班。但这天我完全不能按平时的日程走了。 舞子站与2号干线公路平行的一段路正好是一座高架桥。当我靠近那座桥的时候,才清楚地看见桥的东端的路轨已经变形拐到地面,而且就在离它方寸之地的后面,停着一辆三节车厢的电车,车体的前半部分已经明显倾斜。如果这个时候的乘客发生混乱.一窝蜂涌向车门使平衡破坏的话,这趟电车很可能会翻到桥下面。想到这儿,我不禁为乘客捏了一把冷汗。但是我的担心好像是多余的,车厢里的人泰然自若,没人走来走去。我睁大眼睛使劲看,居然还看见有的人在座位上看书,就像外面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从这座桥下穿过去,汽车就进入了2号干线公路。这是横穿神户市最重要的道路,也是贯通日本东西的咽喉要道。震后的当天,在这个上百万人口的城市里,大概所有遇震的人都为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安全而担心、焦急。这时,铁道瘫痪、电话又不通,于是街上一下子挤满了私人汽车、摩托,还有骑自行车的人,道路水泄不通。 P5-6 序言 我是近30年前来日本的。在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尚未全面展开,日本电影的出现是突然的,为什么会有日本的电影出现,至今我也不明白。 但是,把同一个时代的日本形象通过电影带给中国,对于当时的我们无疑是一种震动,同时也成为改变我们对日本印象的一个契机。比如高仓健(1931-2014)主演的电影《追捕》就是一例。在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面,政治家的美丽女儿为了保护一个逃犯,毅然地追上了他骑的马,要跟他一起逃走,在受到逃犯的拒绝后,她迎着风,突然大声喊:“我是你的同谋!” 这个电影场面曾经感动了许多中国人,其中也包括我。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从“文化大革命”的创伤中刚刚苏醒过来的,而那个时代,“同谋”这个词几乎意味着遇难与受刑,甚至是死亡,但是这个画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意义,一匹骏马和一名逃犯,还有一位为他而献身的姑娘,奋勇地奔向深山老林之中…… 这样的场面,对当时的日本或许只是一个娱乐电影中*普通的表达方式,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其深刻的含义也许是日本人想不到的。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通过政治、经济、金融、外交等这些属于行政上的往来方式而建立的,但是,作为文化的往来,国与国之间更应该建立起相互能够看见对方面孔的关系。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一部电影的影响力或许是相当大的。 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日本发生了兴趣,尤其对当代的日本,这个从来没有机会进入我们知识视野的社会,似乎变得新鲜起来。我的愿望得助于我所供职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当时,那里为我提供了许多日本文化的书籍,并供我阅读到了在日本很少发生内战的那段历史,还欣赏了日本女人的文学史,据说这就是日本文学的主流,在当时这是让我费解的一个现象。总之,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我对日本理解的入口处,它为我展示的并不是概念上的日本,而是需要我的某种切身体验,或者说,需要的是我个人的感受。 来到日本以后,这种感受是不是已经得到了呢?尽管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这里面也存在了一个意外。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所谓的感受,有很多部分是从语言内部发生的,而且这种感受有时比真实还生动具体,正如有的学者认为“语言不等于真实”。 比如说我所喜欢的城市京都,它具有一种细腻而古朴的文化,日本读者比我更有直接的感受。前些天,我从神户开车到京都的中途,在一家咖啡馆里休息,听见一个男人与穿和服的妇人之间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京都市每年一到秋季就砍路边的树桠,这真是太过分了!” “不砍不好办呀,下雨的时候,落叶都变成了泥巴,走路也难。” “可是落叶不单单是落叶啊,我们从小就是踩在落叶上获取了对季节的那种特别的感受呀,你说不是么?” “……” 听了妇人的这句话,跟她争论的男人居然不出声了。我猜不少市民会跟那位妇人一样反对京都市的做法吧。这种来自于对自然纤细的感受,以及对季节景观的推崇是那么具有说服力,好像日本的风土中潜藏了某种日常性的执着,这种执着或许就是为了一种进入细腻的感受。无疑,在我的周围,也可以说在我的日常 生活当中,经常能够与这样的对话相遇,同时也能转换为心灵上的细腻的感受。如果说,来日本以前,我对自然以及人文的感受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或者说是存在于知识记忆中的内容的话,那么我现在的日常所感所知,乃至于所想所思,就像突然退回到了少年时代一样,便成了追求直观的,感受的,从而能够排斥空洞理念的人。 这样的气质当然不靠外部的指教而获得,它是从内心深处萌发出的一种领悟。 后记 编辑这本书的过程起初让我有点儿拿不定,因为从编辑那里所得到的都是崭新的理念与要编好这本书的劲头。不过,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的拿不定被出版社充满魅力的想法逐一打消了。而且,从中还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一直居住日本时的日常生活与各地的人们,甚觉愉快。每篇文章都是从自己长年的写作中选出来的。组成这本《在日本》的书,犹如一道闪亮的光束,让我与其相遇。感谢本书编辑王一佼女士及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团队,专此敬礼。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