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存必须要懂的互联网95条军规!
世界各地企业领袖竞相学习!
500多种图书引为参考!
《哈佛商业评论》、《华盛顿邮报》、汤姆·彼得斯、塞斯·高汀一致推荐!
《互联网的本质(传统商业的终结与超链接企业的崛起)(精)》作者里克·莱文、克里斯托弗·洛克、道克·希尔斯、戴维·温伯格指出,互联网的真正威力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它对人们处理商务方式的巨大改变,这些改变不仅深刻影响了市场,同样也影响了公司的性格。
本书从人际关系、技术的视角探究商业与市场的属性,指导企业进行再造与重新定位,在网络世界中生存、茁壮发展,破茧而出。
互联网的真正威力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些改变不仅深刻影响了市场,也影响了公司的性格。
由里克·莱文、克里斯托弗·洛克、道克·希尔斯、戴维·温伯格著的《互联网的本质(传统商业的终结与超链接企业的崛起)(精)》是互联网经济的前瞻性作品,阐明了互联网的95条军规,论述了基于工业时代的传统商业模式的终结,指出互联网超链接的本质属性,这是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的深层巨变。
从重新定义商业到企业再造,在新经济条件下,只有顺导互联网超链接力量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壮大。本书从战略定位、商业架构、市场格局等方面,指导企业应对变革,顺势而为,建立良性循环机制,破茧重生。
前言:真正的商业语言
线车宣言:互联网的95条军规
十周年纪念版序
第一章 互联网启示录 克里斯托弗·洛克
第二章 互联网带来真正的声音 戴维·温伯格
第三章 发声的权利 里克·莱文
第四章 市场就是对话 道克·希尔斯,戴维·温伯格
第五章 超级链接化的企业 戴维·温伯格
第六章 消失的权威 克里斯托弗·洛克,戴维·温伯格
第七章 互联主义未来 克里斯托弗·洛克
附录一 作为一种对话形式的新闻业
附录二 乐高是如何搭上互联网列车的
附录三 办公室里的互联网列车
提前举行的葬礼
人终有一死。在电视广告里,你永远不会听到这句话。但正是有关人类生存的这一重要事实,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给生活在世间的我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存体验。
“人生太短暂了。”人们总是这样说,的确如此。人生太短暂了,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在办公室里的钩心斗角,浪费在行政事务和漫无目的的文书工作,浪费在经受严峻考验和给自己遮丑,浪费在逢迎取悦、谨小慎微,浪费在一刻不停地追逐永远遥不可及的成功定义上。人生太短暂了,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担心我们是否买到了刚好合适的西服、刚好合适的早餐荞麦片、刚好合适的笔记本电脑、刚好合适的腋下芳香剂。
人生太短暂了,因为我们终有一死。当我们孑然独处时,我们可能会静下心来,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爱人,还是我们失去的东西?事情在不断地变化,而变化往往令人痛苦。人们会被裁员,会搬家,古老淳朴的乡邻之风
已经不复存在。孩子们会生病,康复,然后对一切感到厌倦,让我们头痛不已。他们长大以后,会从这个世界的各种新闻中了解到,世界远不像古老的童话那样美好。邪恶的女巫不会当真把你推进烤炉,亲爱的,但是你得在课间休息时当心AK-47突击步枪的枪口。
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学会了适应,人类的恢复能力令人难以置信。我们知道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们既不能挽留美好时光,也不能挽回过去犯下的错误。我们蹒跚前行,经受打击,振作起来,治愈创伤,再做尝试。我们领悟到,生活就是如此这般。这一番看似简单的领悟,蕴涵着深邃的智慧。
在现代生活中,各个地方的人们都怀有一种深切的渴望,这种渴望正是源于这一番领悟。在生活中,我们渴望某种与日常生活经验截然不同的东西,渴望我们真正在乎的东西能与谋生的职业建立起更多的联系,渴望让工作不再是不断盼着下班的苦差事。我们渴望展现自我,让人们看到我们真正的一面,而不只是把我们当作面目模糊的零件。我们想成为合乎情理的世界的一分子,而不愿接受庞大的市场力量—这股力量太过强大,我们无法掌握,甚至无法捉摸—强加给我们的出人意料的疏离,这种市场的力量太过强大,让我们无法掌握,甚至无法捉摸。
这种渴望可不只是苦闷的怀旧,也不只是某种一厢情愿的幼稚梦想。它真切地展示了人类的心灵,正是心灵使我们拥有了强烈的人性。
但企业并不喜欢我们这种人性,他们利用我们的欲望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如果我们感到不满足,就会有某种产品来填补这种不满足的空白,他们利用人们狂热的物质欲望,用少许拜物的魔法让我们感到心满意足。也许是一辆新车,也许是加勒比海之旅,一套新的CD(激光唱片),或是一套闪闪发亮的Ginsu(忍者)牛排餐刀。什么都行,什么都要,只要给我们更多的物质就行,我们的空虚会把这些都消费掉。
当然,光有新车恐怕还不够,得有意义更重大的东西才行。披着头纱的新娘要比对着饭菜发牢骚的老女人强很多,当然,她得了解我们内心深处的需要。如果我们带着她出席盛大的高尔夫球赛,将会何等引人瞩目!没错,这样的宝贝美人我得要一个。不是为了性爱,而是为了彰显权力—这是令没有权力的人垂涎的最大诱饵。
或者说得更透彻一点,企业还利用了我们的忧虑。电视广告中说,只要买一罐花生酱,你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每个孩子都想要这样的好妈妈。买了这种花生酱,你就可以在完美的郊区后院里,看着孩子在屋外快乐地玩耍,眼前也没有邪恶巫婆的身影。你会发出满足的感叹:生活是多么美好,就像电视上演的一样。
我们终有一死,要想早早辞世,方法不止一种。如果您想将您的葬礼提前,广告业有不少服务建议。
P105-107
前言:真正的商业语言
接一壶温度刚过冰点的水,把它加热,静静等待。水温开始逐渐升高,再多等一会儿。等到水温一直上升到99.9摄氏度,这时,还看不出有何变化。但接下来,只要水温再提高一点点,猛然间,这壶水就会变得沸滚起来,热气腾腾。
尽管眼下您还看不出,但您捧在手上的,正是这样一种催化剂。《互联网的本质》一书将教会您的企业如何“把水煮沸”。
我是如何了解到这个“引爆点”的呢?且请听我一一道来。不久前,我出席了《前线》(The Front Lines)在旧金山的日航酒店(Hotel Nikko)举办的一场报告会,《前线》是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每周专栏,我为该专栏写稿已有4个年头了。会议期间在采访活动的间歇,我查看了读者发来的电子邮件(互联网使我与上千名读者建立起了联系,他们为我充当了耳目)。就在当天,有一位读者强烈建议我去看看这个新成立的网站年来,我当过记者、编辑、总编、报纸专栏作家,而我这些年来的心得体会竟然被这个网站用寥寥几页的篇幅,在一份宣言里简明扼要地归纳了出来:商业归根结底是有人情味的;缺乏美感的技术只能是二流的;朴实、有人情味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商业语言;只有当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与企业以外的人充分接触时,企业运营才会臻于最佳状态。
最重要的是,这些古老、永恒和真实的商业原则,如今在商界再次风行起来。当然,促成它们再次风行的,是一种全球性通信系统的问世,它恢复了市场上买卖双方轻松惬意的对话交流,拆除了权力架构和不合理的官僚制度,使所有人都能畅通无阻地建立联系。
有几百人签署了这份宣言,浏览这些签名让我由衷感到:我可以在自己主笔并且最为中意的这个专栏里,把自己未曾诉诸笔端的真知灼见一吐为快,真是一桩幸事。
由于《前线》栏目刊登的通常是叙事文章,因此我对这份宣言的由来做了一番调查。据我所知,这份文件起源于4名分散在美国各地的网民长时间的网上交流,其作者并不像我原先设想的那样,是大学刚毕业的新新人类网友。他们分别是里克·莱文,规模庞大的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工程师;克里斯托弗·洛克,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MCI(世通公司)和卡耐基梅隆等公司和大学的顾问;道克·希尔斯,著名的硅谷评论家;戴维·温伯格,来自波士顿,常年从事高科技市场销售,我是从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考虑周全》(All Things Considered)节目中认识他的。
他们都是高科技行业中的资深权威人士。他们身为权威人士的过硬资格,使他们发出的这一呼吁—号召企业摆脱传统企业模式—显得更有分量。
刊载这份宣言的网页被人们竞相传阅,有些读者觉得这份宣言有点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对敏感的人来说,的确如此),有些读者觉得这份宣言有点无法无天(其实并非如此)。但所有人都觉得这份宣言引人瞩目,不容忽视。这份宣言一举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某种“用户说明书”。构成互联网经济这一领域的,正是下面这些人群:新出现的网络群体、自发组织起来的企业员工、诸如Linux(一个操作系统)等看似凭空出现的“开源”活动团体。因此,我们为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份宣言的人,以及想要了解更多详情的人出版了《互联网的本质》一书。
平日里,我大量浏览商务书籍,其中有一部分,我确实通读过,我还就更多书籍发表过评论。下面我来说说《互联网的本质》有哪些独到之处。
第一,这不是一本教人盲目乐观的书,尽管全书的主题基调是乐观的,但细节方面却会让你坐立不安。它是传统企业的讣告,它向你表明,你制定的互联网发展战略有多么陈旧过时,互联网如何让你的新员工与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裁一样能干。您不妨想想《屠场》(The Jungle)给肉类加工业带来的影响,想想《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给化工业带来的影响,还有《再慢也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给底特律带来的影响。《互联网的本质》一书也给那些对电子商务不以为然的企业,带来了同样的当头棒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最宝贵的素材源于作者本人在大公司任职时的切身体会,而且他们在讲述这些经历时是指名道姓的)。
第二,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事的书,除非您需要在“怎样才能更有人情味”方面补补课。尽管诸位作者对于互联网变革抱有合情合理的信念,但他们并未贸然对您应该如何经营企业、如何干好事业指手画脚。种种一步到位的“系统安排”和“方法论”,不过是企业顾
问欺骗客户和商家诱使人们买书的花招而已。而本书原原本本地勾画出了企业的本来面目,以及它的未来发展趋向。读完本书,你会获得一种崭新的眼光,重新调整你的事业方向,并根据企业自身独有的环境因素,使企业蓬勃发展。
第三,本书并不沉闷无聊。总体而言,全书的主旨是让你用富有人情味的口吻说话。这意味着本书用故事取代了说教,用幽默取代了盛气凌人的架势,用描述取代了死板的分析图。您上次阅读商务书籍被逗得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为什么不笑呢?笑正是人们在交流时发出的、带有鲜明特征的悦耳声调。这本书表明,为什么平等对话构成了企业活动的基础,为什么企业一度失去了平等对话的口吻,为什么多亏了互联网科技(它鼓励我们,往往也要求我们,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使这种平等对话的风气回归企业。
容我套用摇滚乐评人乔恩·兰道(Jon Landua)评价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话说一句:我已经看到了企业的未来,那就是《互联网的本质》。起初,你可能会因为有了customers.com之类的网站,而将本书束之高阁。但是,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开始畅销。本书终究会被人们接受,哪怕不是全部接受,它注定会成为必读书籍,为什么我这么有把握?因为本书别具一格,它向我们展现了如何把握商业和科技中人性化的一面,还向我们表明,尽可能地富有人情味,是我们永远不可推卸的使命。
小托马斯·派特辛格
——《华尔街日报》编辑、记者、专栏作家
田国强教授一直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不仅在理论和政策讨论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在改革实践中以他十足的正能量引领社会和同仁。过去三十余年的改革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基本哲学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中国很幸运,始终顺利成功。可是,到这个转折口上,“摸石头”越来越难以持续。田国强教授和陈旭东研究员合著的这部著作正是“雪中送炭”,为我们更加主动、明确目标和方向的改革铺路指引,这是关心中国发展前途和改革前景的同仁都应该细读的著作。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历史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交融。历史逻辑将中国改革置入近170多年来的四次大变革图景中;经济逻辑则是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改革路径的形成过程。两者结合,本书给出了一个中国改革内在逻辑的全面解读,对思考和推进中国未来变革很有启发。·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田国强、陈旭东二位的力作,大历史、宽角度,纵横交错,把对改革历史与现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讲理论、重实践,相形得益,把对改革问题的探讨,建立在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之上。本书结构宏大,内容丰富,理论前沿,分析严谨,思想深刻,结论给力,故对所有关心改革者,该书均属“必读”之首要选择。
——王一江 长江商学院教授
本书是海归之作。自近代中国留xue潮以降,海归向有深浅之分。本书作者无疑是“深海归”:入外洋学海深,归本土士林也深。本书分明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好领略作者历经多年的思维对撞、融会和贯通,所练就的这门的经济学功夫。其中精彩的看点,是依托机制设计理论,对中国改革的历程做出独到的系统梳理与总结。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