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1
客气的香港人
日常生活中,香港人非常客气,从生活口语到正式演讲,都有一套完整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些是独特方言,有些是地方习惯用语。对于这些表达方式,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一代代传承不止,历久弥新。
如港人平时总把“唔该”“唔该”挂在嘴边。普通话中并无该词,亦无完全对应的翻译,可理解为“谢谢”或“劳驾”。当别人帮你开了门,你要说“唔该”;请别人让路,也可以喊“唔该”;甚至餐厅里招呼服务员,也可用到这词。无论在大型超市,还是普通街市,只要买了人家的东西,店家一定要说声“唔该”。他们认为顾客来店惠顾,就是对他们的帮衬,要予以感谢,即便你买的东西很少,很不起眼,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来了。一声“唔该”叫得人心里暖洋洋的,并无半点功利之感,完全是一种礼仪。可贵的是,香港人从没有嫌它麻烦,所以也从不省略。
在香港,若遇正式场合的演讲,一定要先说“尊敬的××、××”。从地位的高低或官职的大小依次排列,不能混乱,否则被视为大不敬。这些规矩还只是语言上的,日常生活中,港人的行为给人的感觉也特别客气。社交场合中,主办方必须赠送纪念品给与会人员。若是普通人相识,则一定少不了喝顿早茶,或吃顿夜宵。有时夜宵的时间可晚至夜里十二点,往往令内地来的朋友意想不到。
我在长洲见过一个异常客气的香港长者。他负责管理某单位别墅,少不了迎来送往,招呼客人。别墅在半山腰,出来进去很不方便,一般步行到码头来回要四十多分钟。但他每次都不厌其烦,坚持送客人下山,直至码头。那次,我们一行回去,他又坚持送我们下山。到码头后,我们劝其返回,对方还是不走,一直陪我们等了二十分钟轮渡。船进港后,我们以为这回他要回了,没想到,他又坚持陪我们走进船舱。船就要开了,几经辞让,他才反复叮嘱,依依不舍地慢慢离去,弄得我们感动不已。
据说,服务业是香港的金字招牌。我以为,这一方面得益于良好的商业运营环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香港规范的西方管理文化,但谁都不能否认,其真正的灵魂还是来自中华民族的血脉,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说广东话最接近中国古汉语的发音方式,那么,这些凝聚在古老文言中的精神特质,多少还在为我们当今的国人折射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2006/12/30
夜临香港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准备,作为2006年的赴港记者,我终于出发了。2006年12月27日晚上20:30,飞机准时到达香港。 香港的机场路虽然不是很宽,但车辆不多,而且光照很好,所以视线非常清晰。收费站没有人,经过站点时,开车的老马穿堂而过,吓了我一跳,以为他忘了缴费。后来才知道,香港的过路费是提前买卡缴费,各个站点都有监视器自动识别车牌号,自动放行,所以做到了无障碍通行,通行效率很高。
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片灯火通明,我以为进了市区,仔细观望,原来是个码头。走近一看,码头上移动吊车纵横交错,层层叠进,错落有序。吊杆上布满照明灯,与水面的倒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煞是好看,把普普通通的工业码头装扮得像一个繁华的闹市区。
四十分钟后,终于进了市区,车窗外更是眼花缭乱,时而是商业大厦霓虹闪烁的灯光,时而是儿童乐园七彩绚丽的摩天轮,城市夜景满溢了喧闹和华丽的气息。街区里,古老的有轨电车和新潮前卫的高级轿车相互争道,枯藤老树的垂柳与圣诞树上的彩灯相辅相成,又有高楼大厦和小巷幽径自眼前掠过,可谓气象万千,扑朔迷离,使人宛若置身于童话世界。
第二天醒来,俯瞰四下,才发现眼前180度角全是高楼。香港的广厦有个特点——瘦高,俗称“瘦楼”,像烟筒一样挺拔。我所住的公寓就是一栋每层两户高达二十八层的“瘦楼”。“瘦楼”的优点是省地儿。香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限,所以地价很高,只有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最大空间才能满足开发商的需要,“瘦楼”应运而生。此楼也有缺点,那就是挡光。记得以前去过内地一个旅游景区,内有一峡谷,俗称“落帽沟”,意思是只要你抬头望顶,帽子必掉,以此形容此沟的深度。在我看来,整个香港就是一个巨大的落帽沟,不管身处何处,抬头望去,都是高耸入云的大厦,偶有一片云彩从楼顶飘过,在玻璃墙面留下一幅移动的云景,赶上阳光正好路过,一个太阳的倒影耀眼眩目,晃得你睁不开眼。
这,就是香港。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