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洋画框中国心(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贾建京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2006/11/11

客气的香港人

日常生活中,香港人非常客气,从生活口语到正式演讲,都有一套完整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些是独特方言,有些是地方习惯用语。对于这些表达方式,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一代代传承不止,历久弥新。

如港人平时总把“唔该”“唔该”挂在嘴边。普通话中并无该词,亦无完全对应的翻译,可理解为“谢谢”或“劳驾”。当别人帮你开了门,你要说“唔该”;请别人让路,也可以喊“唔该”;甚至餐厅里招呼服务员,也可用到这词。无论在大型超市,还是普通街市,只要买了人家的东西,店家一定要说声“唔该”。他们认为顾客来店惠顾,就是对他们的帮衬,要予以感谢,即便你买的东西很少,很不起眼,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来了。一声“唔该”叫得人心里暖洋洋的,并无半点功利之感,完全是一种礼仪。可贵的是,香港人从没有嫌它麻烦,所以也从不省略。

在香港,若遇正式场合的演讲,一定要先说“尊敬的××、××”。从地位的高低或官职的大小依次排列,不能混乱,否则被视为大不敬。这些规矩还只是语言上的,日常生活中,港人的行为给人的感觉也特别客气。社交场合中,主办方必须赠送纪念品给与会人员。若是普通人相识,则一定少不了喝顿早茶,或吃顿夜宵。有时夜宵的时间可晚至夜里十二点,往往令内地来的朋友意想不到。

我在长洲见过一个异常客气的香港长者。他负责管理某单位别墅,少不了迎来送往,招呼客人。别墅在半山腰,出来进去很不方便,一般步行到码头来回要四十多分钟。但他每次都不厌其烦,坚持送客人下山,直至码头。那次,我们一行回去,他又坚持送我们下山。到码头后,我们劝其返回,对方还是不走,一直陪我们等了二十分钟轮渡。船进港后,我们以为这回他要回了,没想到,他又坚持陪我们走进船舱。船就要开了,几经辞让,他才反复叮嘱,依依不舍地慢慢离去,弄得我们感动不已。

据说,服务业是香港的金字招牌。我以为,这一方面得益于良好的商业运营环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香港规范的西方管理文化,但谁都不能否认,其真正的灵魂还是来自中华民族的血脉,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说广东话最接近中国古汉语的发音方式,那么,这些凝聚在古老文言中的精神特质,多少还在为我们当今的国人折射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2006/12/30

夜临香港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准备,作为2006年的赴港记者,我终于出发了。2006年12月27日晚上20:30,飞机准时到达香港。  香港的机场路虽然不是很宽,但车辆不多,而且光照很好,所以视线非常清晰。收费站没有人,经过站点时,开车的老马穿堂而过,吓了我一跳,以为他忘了缴费。后来才知道,香港的过路费是提前买卡缴费,各个站点都有监视器自动识别车牌号,自动放行,所以做到了无障碍通行,通行效率很高。

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片灯火通明,我以为进了市区,仔细观望,原来是个码头。走近一看,码头上移动吊车纵横交错,层层叠进,错落有序。吊杆上布满照明灯,与水面的倒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煞是好看,把普普通通的工业码头装扮得像一个繁华的闹市区。

四十分钟后,终于进了市区,车窗外更是眼花缭乱,时而是商业大厦霓虹闪烁的灯光,时而是儿童乐园七彩绚丽的摩天轮,城市夜景满溢了喧闹和华丽的气息。街区里,古老的有轨电车和新潮前卫的高级轿车相互争道,枯藤老树的垂柳与圣诞树上的彩灯相辅相成,又有高楼大厦和小巷幽径自眼前掠过,可谓气象万千,扑朔迷离,使人宛若置身于童话世界。

第二天醒来,俯瞰四下,才发现眼前180度角全是高楼。香港的广厦有个特点——瘦高,俗称“瘦楼”,像烟筒一样挺拔。我所住的公寓就是一栋每层两户高达二十八层的“瘦楼”。“瘦楼”的优点是省地儿。香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限,所以地价很高,只有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最大空间才能满足开发商的需要,“瘦楼”应运而生。此楼也有缺点,那就是挡光。记得以前去过内地一个旅游景区,内有一峡谷,俗称“落帽沟”,意思是只要你抬头望顶,帽子必掉,以此形容此沟的深度。在我看来,整个香港就是一个巨大的落帽沟,不管身处何处,抬头望去,都是高耸入云的大厦,偶有一片云彩从楼顶飘过,在玻璃墙面留下一幅移动的云景,赶上阳光正好路过,一个太阳的倒影耀眼眩目,晃得你睁不开眼。

这,就是香港。

P2-5

目录

序言 有温度的第三只眼睛

自序

人在香港

岛外闲话

序言

贾建京先生不是那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他的能力、他的职业,尤其是他的坚持,还有那份源自心底的虔诚和敬畏,使得他的言行与众不同。所以,就有了这本《西洋镜框中国心》。他是在用有温度的第三只眼睛看香港,客观、冷静、坦诚。书中既有大事也有小情,还有“忽闻”“暗问”,更有“闲度”。因此说,本书是了解香港特定时期的一份“快餐”读本。

之所以称之为“快餐”,是因为贾先生的文章篇幅精致,图文并茂,不及半盏茶的工夫,就可有滋有味地“饱餐”几篇,既“可口”,又见微知著。透过贾先生的文章和摄影作品,我们看到了特定时期下的香港唯一且不可复制的一些人物、场景、事件,乃至喧嚣与骚动,还有一种还原的力量和持久的渴望。有的文章看似寻常平淡,实则有情有义,有的开门见山,有的娓娓道来,有的戛然长鸣。或文或图,有如散落的珠子,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五光十色,没有粉饰和镶嵌,一切都是自然的,充满着真性情!有的人是在用技巧表达或是讲究表达技巧,有的人是让亲历和思想一起升华并融合在一起。贾先生属于后者。

《西洋镜框中国心》是有温度的。贾先生说:“做驻外记者的保险绳可不是系在腰间的,而是系在心间的。”无论是在境内还是在境外,他一如既往,执着、坚守,责任感在经常,使命感在日常,不矫揉造作,有个性地活着、行走着。摄像机既是他的笔,又是有温度的第三只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看到了“鲜为人知的香港”“千奇百怪的香港”“独具特色的香港”“让国旗插遍香港的人”“咖啡飘香的香港”“形形色色的香港”“畅通无阻的香港”“值得骄傲的香港”,还有璀璨烟火映照的香江……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看到,香港的大人物并不是高高在上,平凡市民更是呼之欲出,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缕海风都是那么鲜活和生动。贾先生说:“在香港感受不同,就要换个角度看香港,多一份对香港的了解,对香港的看法也就更加客观。”其实,《西洋镜框中国心》只是贾先生在香港工作和生活期间的一个缩影,不一样的香港注定与贾先生不离不弃。

缪金华

2017年12月2日

内容推荐

贾建京著的《西洋画框中国心(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收录了作者贾建京于2006年至2010年在香港担任记者时,撰写的博客文章。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作者在日常采访工作时的见闻;二是香港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包括人文、地理、文化、自然景观等。还有一类是作者的时代感言,包括对当时新闻事件的分析、解读,对比分析等,属于杂文类题材。由于作者性格开朗,观察敏锐,所以作品的语言充满了诙谐幽默、活泼向上的积极色彩,题材广泛,可以帮助读者了解香港回归后的真实面貌,撇清香港特区与中国内地文化差异。

编辑推荐

贾建京著的《西洋画框中国心(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是有温度的。作者怀抱着心底的虔诚与敬畏,用第三只眼睛看香港,客观、冷静、坦诚。书中既有大事也有小情,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香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缕海风,都是那么鲜活和生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