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著,朱永新、聂震宁总主编,王义国译的《培根随笔集(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作品蕴含着朴素、真实的哲理,处处闪耀着作者思想与智慧的光芒。通过自由灵活的文字,以公正超脱的格调,将渊博的学问、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倾注于作品中。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 书名 | 培根随笔集(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弗朗西斯·培根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弗朗西斯·培根著,朱永新、聂震宁总主编,王义国译的《培根随笔集(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作品蕴含着朴素、真实的哲理,处处闪耀着作者思想与智慧的光芒。通过自由灵活的文字,以公正超脱的格调,将渊博的学问、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倾注于作品中。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内容推荐 弗朗西斯·培根著,朱永新、聂震宁总主编,王义国译的《培根随笔集(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内容涉及到经济、宗教、爱情、政治、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方面,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具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此书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 目录 译序 导论 题献 一 论真理 二 论死亡 三 论宗教之统一 四 论报复 五 论逆境 六 论作伪与掩饰 七 论父母与子女 八 论结婚与独身 九 论嫉妒 十 论爱情 十一 论高位 十二 论大胆 十三 论善与性善 十四 论贵族 十五 论反叛和动乱 十六 论无神论 十七 论迷信 十八 论旅行 十九 论君权 二十 论进言 二十一 论拖延 二十二 论狡猾 二十三 论为了私利的智慧 二十四 论革新 二十五 论迅速 二十六 论表面上的聪明 二十七 论友谊 二十八 论消费 二十九 论王国和政府的真正伟大之处 三十 论养生 三十一 论怀疑 三十二 论谈吐 三十三 论殖民地 三十四 论财富 三十五 论预言 三十六 论野心 三十七 论假面具和盛典 三十八 论人的天性 三十九 论习惯与教育 四十 论命运 四十一 论有息贷款 四十二 论青年和老年 四十三 论美 四十四 论残疾 四十五 论建筑 四十六 论园艺 四十七 论谈判 四十八 论随从和朋友 四十九 论请托者 五十 论学业 五十一 论党派 五十二 论礼貌和尊重 五十三 论赞扬 五十四 论虚荣 五十五 论荣誉与名声 五十六 论司法 五十七 论愤怒 五十八 论事物的盛衰浮沉 论谣言(片断) 试读章节 当他们得到晋升的时候,也就不那么受人嫉妒。因为他们的好运似乎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而谁也不会嫉妒对债务的偿还,所嫉妒的只是奖赏和慷慨的赠物。再则,嫉妒又总是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所做的比较交织在一起,没有比较,也就无所谓嫉妒;因而嫉妒君王的人,只能是君王。然而应该看到,不足道的人在刚开始任事的时候最受人嫉妒,到后来却能较好地制服嫉妒;而在另一方面,有长处有功劳的人,当他们的好运长时间持续的时候,也就最受人嫉妒。因为到那个时候,尽管他们的德行依旧,但其光辉已不复如初,因为有新人成长起来,令其黯然失色。 血统高贵的人在晋升的时候,不那么受人嫉妒,因为那似乎是由于他们的出身而应该得到的。除此之外,这似乎对他们的好运也没有增加多少东西;而嫉妒就像阳光,阳光照射在堤岸上或者陡峭不平的地上,比在平地上晒得更热。而且由于同一个原因,那些逐级提升的人,也不像那些突然地、跳跃性地提升的人受人嫉妒。 那些把他们的荣誉与巨大的努力、忧虑或者危险连接在一起的人,也就不那么容易遭人嫉妒。因为人们认为,他们的荣誉是得之不易的,而且有时还同情他们,而同情又总是消除嫉妒。由于这个原因,你就一定会看到,那些更为深沉持重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又总是自嗟自叹,说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啊,不厌其烦地说:“我们是何等受苦呀!”(quanta patimur)这并不是说他们感到受苦,只不过是为了减轻嫉妒的锋芒。但只有在工作是加在人们的身上时,这种嗟叹才可以理解,而并非那种他们自找的工作。因为最增人嫉妒的,莫过于毫无必要而又雄心勃勃地把工作专揽在手。而最能消灭嫉妒的,又莫过于大人物能让所有的下属保留充分的权利和职位的重要性。因为依靠这个手段,在他和嫉妒之间也就有了许多道帐幔。 尤其是,那些以一种无理而又傲慢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巨大幸运的人,是最易于遭到嫉妒的,他们只有在表现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时候才舒服,而表现的方法,或者是依靠外表上的炫耀,或者是依靠战胜所有的对立或者竞争;然而聪明的人却宁可给嫉妒献上供品,有时故意让自己在对自己影响不大的事情上受挫和被人压倒。尽管如此,但以一种朴素而又坦率的态度来做出伟大的姿态(这样一来那种伟大也就没有傲慢和虚荣),与以一种狡猾而又诡诈的方式来做出伟大的姿态相比,也就确实不那么受人嫉妒。因为在后一种做法中,一个人只不过是不承认他是幸运的,又似乎意识到他本人是欠缺价值的,因而也就只不过是引导别人不去嫉妒他。 最后,给这一部分作结论:我们在一开始说过,嫉妒的行为多少有点魔力在里面,因而要祛除嫉妒,唯一的办法就是祛除魔力,也就是说,只有除去那个“符咒”(人们是这样称呼它的),并把那个符咒放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那种更为聪明的大人物总是把某个人推到舞台上,让本来应该落在他们自己身上的嫉妒落在他的身上,有时是落在侍从和仆人的身上,有时是落在同僚和同事的身上,以及诸如此类;而甘愿充当这种角色的天性莽撞而又有事业心的人,又是从来不乏其人,那些人,只要能够得到权力和职务,是什么代价也肯付出的。 现在说说公众的嫉妒。在公众的嫉妒中还是有某种好处的,而在私人的嫉妒中则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公众的嫉妒就好比一种陶片放逐制度,那是当有些人太位高权重的时候,用来凌驾在他们之上的。因而,它也是对大人物的一种约束,使他们不至于越轨。(P36-37) 序言 本书翻译所依据的版本,是欧内斯特·里斯(Ernest Rhys)所编的“万人丛书”(Everyman’s Library)版。万人丛书版是公认的权威版本,其中奥利芬特·斯米顿(Oliphant Smeaton)所撰写的长篇《导论》是对培根的权威性论著,是学习或者研究培根的必读文。斯米顿的《导论》对培根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这本《随笔集》本身作了十分系统详尽的论述,读者读了之后自会对所论的作者和作品有一个明晰的概念,所以这篇译序也就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拟着重谈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翻译过程中,我经常由衷地慨叹,前辈中外学者为了人类的文化积累,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里斯的万人丛书版,除附有斯米顿的权威性《导论》外,还附有《引用语和外来语索引》(Index of Quotations and Foreign Words,with translation)和《注释词表》(Glossary),前者对本书中所使用的拉丁文引语等作了英文释义,有的还注明引语出处,后者则对本书的难字或者古今词义不同的字作了解释。若没有这两个“工具”的帮助,欲读懂培根的文章,谈何容易。 除万人丛书版之外,我还参考了J.麦克斯.帕特里克(J.Max Patrick)编的《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选》(Selected Essays of Francis Bacon,美国AHM出版公司1948年版)。这个选本收入了全书五十八篇文章中的五十一篇,外加一篇未完稿。这个选本是编者帕特里克对培根论说文的研究成果,由于是选本,所以注释也就尤见详尽。在每一页的脚注中,除了对引用语和外来语进行考证和解释外,还对某些难句作了释义,也就是所谓的paraphrase。paraphrase,在语言教学上就是“变换措辞”,也就是用不同的话说同一件事情,这既包括词义的选择,也包括搞清楚原句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所以帕特里克的难句释义极有价值。帕特里克在注释中,还指出了在个别地方培根在用典上“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论表面上的聪明》一文中,培根把原是昆提利安说的话,当成盖利厄斯说的话;在《论爱情》中培根将严肃明智的亚壁.克劳狄。凯西斯与贪恋女色的亚壁·克劳狄混淆了。培根的语言,不乏晦涩难解之处,所以我在翻译此书中,除了将帕特里克选本中已有的释义作为注释译出外,也针对个别费解的句子,在注释中加上了我个人的理解,提供给读者参考。 在我国,前辈学者在培根的论说文的翻译和研究上,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一提到培根,人们就立即想到王佐良先生译的《谈读书》(即本译本中的《论学业》)一文,此文已成为我国学者翻译外国散文的珍品。它自上个世纪60年代一问世起,便不胫而走,一时洛阳纸贵。时至今日,大家对《谈读书》中的不少话语仍耳熟能详,引用起来如数家珍。除《谈读书》外,王佐良先生还译有《谈美》和《谈高位》两篇,都是用文言译出的。我对培根的认识,就是从王佐良先生所译的这几篇文章和所作的相关论述中开始的。 在翻译本书的时候,我还参考了水天同先生的译本。据我所知,水天同先生是我国译出《培根随笔集》全文的第一人,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该书的翻译出版。坦率地讲,如果没有水天同先生的译本作参考,我怀疑我是否有能力把这本书译出来。 前辈学者对培根所作的研究,也对本书的翻译多有启发。杨周翰先生说:“我们读培根的作品,总发现他爱连用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概念。”表达同一个概念的两个词,自然应是意义相近的词,或者笼统地说是同义词。杨周翰先生的这句话,使我找到了一把理解培根作品的钥匙。 我是怀着深深的钦敬之情,提到上述中外学术界前辈的名字的。他们为人类的文化积累,付出了何等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何等不可磨灭的成就!我在汲取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之后,才有可能将这个译本奉献给读者朋友。牛顿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更远的话,那就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不敢说我“看得更远”,我自知我的学力与前辈学者无法比拟,但就一本书的翻译而言,我以一个学生的态度,毕恭毕敬地请教了中外学术界前辈的著作,则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得益于前辈学者的学术成就的条件下,为读者朋友奉献出一个尽可能完美的译本,是吾辈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此,才谈得上学术的薪火承传。 …… 培根的文章怎么引人人胜?“琼生有一段话评论培根演说,说得很好。他说:‘若论说话干净、准确、有分量、最不空洞、最没有废话,谁也比不过他……听众不能咳嗽,不能回首他顾,咳嗽一下或回一下头,必有损失……‘每个听他演讲的人唯恐他结束。’” 有关培根的风格特点,王佐良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拜读以后,觉实难割合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故全文引证如下。王佐良先生说:“培根本人喜欢用拉丁文写他认为重要的著作,以为这样才可为全欧洲的学者所知,而且可垂久远。这也是他未能摆脱同时代文人的积习的一端。其实他是很会运用本国文字的。有两种风格并存于他的文章中:有时简约,有时繁复。但不论何体,他总以准确达意为目的,文章总是条理分明,论点清楚。但是如果以为培根只有冷静的智慧而无热情的诗意却是错了:他对于推进科学是充满热情的,在谈到人类征服自然的前途时真是雄辩滔滔;他的文笔也不时闪耀着诗情,而且正因为他的文章饱含着智慧,一般是朴素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诗情一出现,就显得特别美丽,令读者的眼睛为之一亮,对于文章意义的体会也就特别深刻了——总之,绝不是那种仅仅写来为装饰与炫耀的浮华辞藻。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做到马克思所说的,使‘物质以其诗意的感性光泽对人全身心发出微笑’。诗人雪莱在谈到培根的随笔《谈死》(按:亦即《论死亡》)的时候,还曾赞叹地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诗之辩护》”这本《随笔集》是培根的主要文学著作,他的风格特点在这里表现得也最为显著。 诗人雪莱赞叹说,培根是诗人,这不由令我们想起了那个“莎士比亚作品实为培根托名所著说”。此说开始于19世纪中叶,根据有二:一是在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所谓的内在证据,即所展现出来的知识和所使用的词汇;一是外部条件,即莎士比亚本人的生平并不清楚,而且一个农夫的儿子(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一个自耕农)不大可能拥有这样精湛的创作才能。当然,莎士比亚的作品到底是莎士比亚本人所作,还是培根所作,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大可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学术争论问题。不过我觉得,以培根在《随笔集》中所展现出的大手笔来看,培根是有能力写出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培根用他的著作,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按照斯米顿的说法,这本《随笔集》初版一问世,就几乎成了一本划时代的书。何为划时代?举例言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是一本划时代的书。斯米顿还认为,这本《随笔集》还是一本世界性的书,不是为一个国家而作,而是为世界而作,不是适应于一个时代,而是适应于所有的时代。这一点,已被几百年的历史所证实。而且,我实在看不出,未来的世世代代的人,竟还会有不看这本书的理由。所谓不朽,也就是能与时间相抗衡。这本《随笔集》,就是一本能与时间相抗衡的书。 王义国 2009年1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