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一直为小说家的巨大声名所掩,散文印行于世者并不多,世人之中知者亦少。
《写作生涯回忆(精)》是他的散文集,书中作品字里行间都充盈着诗画之美,透露出一种清淡秀雅的闲逸之风。阅读这些日常清谈式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张恨水那于寻常旧市巷陌之中寄寓的深深家国沧桑之感。
| 书名 | 写作生涯回忆(精)/张恨水散文全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恨水 |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一直为小说家的巨大声名所掩,散文印行于世者并不多,世人之中知者亦少。 《写作生涯回忆(精)》是他的散文集,书中作品字里行间都充盈着诗画之美,透露出一种清淡秀雅的闲逸之风。阅读这些日常清谈式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张恨水那于寻常旧市巷陌之中寄寓的深深家国沧桑之感。 内容推荐 “张恨水散文全集”系列丛书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的散文全集国内独家首次出版,带您走进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的张恨水的文学和内心世界,透过时评家的真实报道,全景式解读曾经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百态。 《写作生涯回忆(精)》是该丛书之一,分为九辑:写作生涯回忆、小说考微、小说艺术论、半瓶醋斋戏谭、文坛撼树录、花果山文谭、《水浒》人物论赞、序跋集、自述,所选篇目既具有代表性,又强调了新意蕴。 目录 写作生涯回忆 序言 我没有遇到好老师 跌进小说圈 礼拜六派的胚子 我的无名处女作 躐等的进修 第一次投稿 第一部长篇 失学之后 一节流浪小史 写作出版之始 北京的初期 新闻工作的苦力 通讯文字收入甚丰 关于《春明外史》(一) 关于《春明外史》(二) 关于《春明外史》(三) 《金粉世家》的背景 《金粉世家》的出路 《啼笑因缘》的跃出 北平两部半书 《斯人记》 《春明新史》 世界书局的契约 加油 武侠小说的我见 忙的苦恼 《新闻报》的续约 《太平花》 抗日的方向 《东北四连长》 《啼笑因缘》的尾巴 二次加油 西北行 西北回来 参加《立报》 办《南京人报》 被腰斩的一篇 在南京苦撑的一页 入川第一篇小说 《游击队》 抗战小说 《八十一梦》 生活材料 茅屋风光 《上下古今谈》 散文 斗米千字运动 夜生活 意外的救星 土纸书 榨出来的油 胜利后的作品 伪书 我死了 故事的利用 底稿·尾声 小说考微 小说考微 小说艺术论 谈长篇小说 长篇与短篇 短篇之起法 小说与事实 《玉梨魂》价值堕落之原因 《金瓶梅》 小小说的作法 小说也当信实 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 《儿女英雄传》的背景 小说的关节炎 章回小说的变迁 从自己的著作谈起 关于读小说 作小说须知 章与回 剪裁 《水浒地理正误》(一) 《水浒地理正误》(二) 免费邮筒 免费邮筒 半瓶醋斋戏谭 《打渔杀家》之两谬点 绮鸾娇之艺术 文明戏落伍之原因(一) 文明戏落伍之原因(二) 文明戏落伍之原因(三) 戏的音韵问题答无知君 小生人才之寥落 《马前泼水》之考证(一) 《马前泼水》之考证(二) 《马前泼水》之考证(三) 文坛撼树录 《战国策》 《苏东坡集》 《新五代史》 《随园诗话》 《白香词谱》 《纲鉴易知录》 《玉谿生诗笺注》 《续世说》 《曹子建集》 《十六国春秋》 《吴子》 《朱子大全》 《乐府诗集》 《古文辞类纂》 花果山文谭 对《月儿弯弯》一点贡献 我们的态度 落第诗 小说人物论 这第一炷香 欢喜冤家 星期六京沪夜车 《水浒》人物论赞 序 凡例 天罡篇(三十三篇) 地煞篇(二十三篇) 外篇(三十二篇) 序跋集 《春明外史》前序 《春明外史》后序 《春明外史》续序 《金粉世家》自序 《剑胆琴心》自序 《啼笑因缘》作者自序 作完《啼笑因缘》后的说话 《啼笑因缘》续集序 《春明新史》自序 《新斩鬼传》自序 《满江红》自序 《水浒新传》新序 《偶像》自序 《五子登科》前言 《夜深沉》自序 《夜深沉》序言 《弯弓集》自序 《弯弓集》跋 《巷战之夜》序 《中原豪侠传》自序 天风杂志序 自述 我的小说创作过程 总答谢——并自我检讨 我的创作和生活 我写小说的道路 我与上饶 当年此夜在南京 试读章节 跌进小说圈 我在了解字义以前,是很不幸的,没有遇到过一个好先生。十三岁的时候,我又回到了江西,并随家到了新淦县三湖镇。那个地方,是产橘子的地方,终年是满眼的绿树。一条赣江长时流着平缓而清亮的水,我家住在这平河绿树之中,对于我这个小文人,颇增加了不少的兴趣。父亲把我送到一个半经半蒙的私馆里读书(经馆是教授可以作文的学生。科举时代,得读九年经馆,才有能力去考秀才),所谓“出就外傅”,我就住在学校里。这学校是家宗祠,橘林环绕,院子里大树参天,环境很好。先生姓萧,是个廪生,人相当的开通,对学生取放任主义,对我尤甚。我和三个同学,有一间屋子可读夜书。夜书只是念念古文,我非常的悠闲。同室有位管君,家里的小说很多,不断地带来看。我在两个月之内,看完了《西游》《封神》《列国》《水浒》《五虎平西南》。而我家里,上半部《红楼梦》和一部《野叟曝言》,我一股脑儿,全给它看完了。这样,使我作文减少了错别字,并把虚字用得更灵活。六、七月间,先生下省考拔贡,出了十道论文给我作,我就回家了。 父亲办事的地方,是万寿宫。我白天不回家,在万寿宫的戏台侧面,要了一段看楼,自己扫抹桌子,布置了一间书房。上得楼去,叫人拔去了梯子,我用小铜炉焚好一炉香,就作起斗方小名士来。这个毒,是《聊斋》和《红楼梦》给我的。《野叟曝言》,也给了我一些影响。那时,我桌上就有一本残本《聊斋》,是套色木版精印的,批注很多,我在这批注上,懂了许多典故,又懂了许多形容笔法。例如形容一个很健美的女子,我知道“荷粉露垂,杏花烟润”,是绝好的笔法。我那书桌上,除了这部残本《聊斋》外,还有《唐诗别裁》《袁王纲鉴》《东莱博议》。上两部是我自选的,下两部是父亲要我看的。这几部书,看起来很简单,现在我仔细一想,简直就代表了我所取的文学路径。我在楼上干些什么勾当,父亲未加干涉,也很少有同学找我。约莫是两个月工夫,我自己磨练得仿《聊斋》仿《东莱博议》的笔法作文。当然,那是很幼稚的。因为用字的简练,甚至于不通。但先生出的十道论题,我全交卷了。尤其是一篇《管仲论》,交卷的时候,先生竟批改了,让父执传观。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受不得这荣宠,因之引起了我的自满,自命为小才子。 这年冬,回到了南昌。父亲母亲回家乡了。留下我和弟妹,托亲戚照料。没人管我,我更妄为。我收拾了一间书房,把所有的钱,全买了小说读。第一件事,我就是把《红楼梦》读完。此外,我什么小说都读,不但读本文,而且读批注。这个习惯,倒是良好的。我在小说里,领悟了许多作文之法。十五岁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徐先生教我,这先生是徐孺子后代,他们家传,是不应科举,不做官的。 先生很古板,没教会我什么。只是他那不考科举,不做官的作风,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印象。我这时本已打进小说圈,专爱风流才子高人隐士的行为,先生又是个布衣,作了活榜样,因之我对于传统的读书做官说法,完全加以鄙笑,一直种下我终身潦倒的根苗。小说会给我这么一个概念,我很不理解。恐怕所有读小说的人,也很少会和我这样受到影响的吧? P007-008 序言 闲适冲淡与家国情怀——张恨水散文札记 谢家顺 对于自己的散文创作,张恨水有两次提及,一次是写于1944年五十寿辰的《总答谢》:“不才写了三十四年的小说,日子自不算少,其累计将到百来种,约莫一千四五百万字”,“关于散文,那是因我职业关系,每日必在报上载若干字”,“朋友也替我算过,平均以每年十五万字计算,二十六年的记者生涯,约莫是四百万字。”另一次是写于1949年的《写作生涯回忆》:“我平生所写的散文,虽没有小说多,当年我在重庆五十岁,朋友替我估计,我编过副刊和新闻二十年,平均每日写五百字的散文,这累积数也是可观的。”“对散文我有两个主张,一是言之有物,也就是意识是正确的(自己看来如此),二是取径冲淡。小品文本来可分两条路径,一条是辛辣的,一条是冲淡的,正如词一样,一条路是豪放的,一条路是婉约的。对这两条路,并不能加以轩轾,只是看作者自己的喜好。有人说辛辣的好写,冲淡的难写,那也不尽然。辛辣的写不好,是一团茅草火,说完就完。冲淡的写不好,是一盆冷水,教人尝不出滋味。” 以上文字,一说自己散文创作数量,一表达自己的散文主张,是张恨水生前仅有的关于散文创作的自述文字。这对研究他的创作成就而言,益发显得珍贵。 较之小说创作,张恨水散文创作贯穿于他写作生涯始终,与他的思想性格、感情心态、生活阅历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而加强其散文研究,将具有透视作家心灵世界、观照作家创作思想的直接意义。 一、张恨水散文分期 早期(1912年--1919年) 张恨水少年时代,即受过严格的散文读写训练,十二岁那年,在两个月内,模仿《聊斋》《东莱博议》笔法作文,完成论文十余篇,其中文言习作《管仲论》颇得(萧)先生和父亲的赞赏。 真正开始散文写作,约在他十九岁那年秋天。他流落汉口,替一家小报写填补空白的稿子,并开始以恨水为笔名发表文章,这些稿子,除诗词外,也包括小品随笔和散文游记。 1916年冬,二十一岁的张恨水回故乡自修期间,在写小说的同时,写作题为《桂窗零草》的笔记,这是张恨水较正规的笔记散文。 1917年春,张恨水应郝耕仁之邀作燕赵之游。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旅行,虽旅途艰辛,却开阔了张恨水的眼界,促使他写了一部长篇游记《半途记》。这段流浪生活对张恨水的创作影响很大,“一来和郝君盘旋很久,练就了写快文章。二来他是个正式记者,经了这次旅行,大家收住野马的心,各入正途,我也就开始做新闻记者了”。 1918年至1919年,张恨水在安徽芜湖《皖江日报》工作期间,还曾负责两个短评栏和一版副刊的编辑工作,除写长篇小说外,还写“小说闲评”之类的论评式散文。 以上这些散文,因年代久远,或文稿丢失或报刊散佚,我们已无法见到,尤其是《桂窗零草》和《半途记》。 丰硕期(1919年--1938年) 张恨水开始大量写作各类散文,是在1919年秋到北京以后至1923年,这期间他任北京《益世报》助理编辑、芜湖《工商Et报》驻京记者,以撰写通讯为主。直至1924年5月、1925年2月,他先后主编北京《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世界日报》副刊《明珠》,张恨水的散文进入第一个密集发表期。长期新闻工作的锻炼,使张恨水成为一位阅历丰富、才思敏捷、注重纪实、面向社会的散文作家。 1934年5月,张恨水首次西北之行,创作了系列游记散文《西游小记》,内容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的民生疾苦。1936年他自办《南京人报》,自编副刊《南华经》并写了大量散文。 全盛期(1938年--1949年) 这一时期张恨水的散文创作贯穿于他在《新民报》工作的全过程。1938年1月,张恨水到达重庆即被陈铭德聘为《新民报》主笔兼副刊主编。自1月15日起,在副刊《最后关头》连续发表《忆南京》系列散文、《杏花时节忆江南》等多篇散文及大量杂感;特别是1941年12月1日至1945年12月3日开设《上下古今谈》专栏,张恨水每日一篇,累计发表杂文一千多篇,字数达百万字,这些是张恨水杂文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张恨水还结集出版了仅有的两本散文集《水浒人物论赞》与《山窗小品》。此外,张恨水又连续发表了回忆北京、南京的系列散文《两都赋》,以及《蓉行杂感》《华阳小影》等系列散文。这些作品的发表,体现了张恨水在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已呈全面丰收的态势。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除主持北平《新民报》工作外,还以副刊《北海》为园地笔耕不辍,先后有《东行小简》《还乡小品》《北平的春天》《山城回忆录》《文坛撼树录》等系列散文问世,以及大量杂感、杂谈发表。 …… 与《山窗小品》连载的同时,是《两都赋》,共二十六篇,其时张恨水任职重庆《新民报》,居住在重庆郊区南温泉三间茅屋之中,面对家破国亡的现实,对于曾经居住的北平、南京,不禁悠然神往,以忆旧笔法,采取日常清谈式白话行文,回忆南北两旧都的旧时巷陌、市井人流,间有斜阳草树、断井残垣的历史沧桑寄寓其中。凡北平之琉璃厂、陶然亭,松柴烤肉、大碗凉茶,南京之中山陵、鸡鸣寺,椒盐花生、铺子烧饼,乃至杨柳、梧桐类树木,均流于作者笔端,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清淡秀雅之中透露出闲情逸致,并在每文文末,将闲适灵动的笔锋一转,时有哀伤叹惋、言近旨远意旨流出,家国前途之忧思、个人身世之飘零,深得杜甫沉郁苍凉之气韵,不尽之意趣与无限之惆怅兼而得之。 两者相较,《两都赋》白话行文,《山窗小品》文言写就,虽文笔取径及描绘对象不同,但其中蕴含的一片抗日救国之心、一腔家国情怀却历历可见。 《西游小记》是作者西行的一组游记,文中尽数描述了所游历地区的地理状貌、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同时还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历朝历代的掌故以及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是游记散文的经典之作。 综观张恨水的散文创作,他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散文显得有些单薄,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则走向丰满和成熟,而五十年代则显得力不从心,行文枯涩生硬,缺少情趣。 张恨水执着于小说创作而又青睐散文,固然是记者的职业需要,但更深刻的原因却在于他的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观念轻小说而重散文,张恨水是一位旧文学根底极深的文人,自然难以避免这种观念的影响。也许正是传统观念影响加之中国古代散文(特别是明清笔记小品)的艺术熏陶,才使作家养成了特别看重散文、欣赏散文,并勤于写作散文的习惯,由此形成了一种闲适冲淡中寓家国情怀的独特散文风格。 基于此,我们研究张恨水时,理应不能忽视对张恨水散文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