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荷底的风声
一本传记里,一位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人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虽然身居闹市,但他一生中待得最多的地方是乡村。他所结识的人当中,最多的不是高官政要,不是富豪商贾,而是偏僻乡村的那些农民。
穷人看不起病,他们更需要帮助。这是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说,只有在乡下,他才会心安。于是,乡下的田间地头,茅檐瓦舍下,矮床土炕上,到处都有他为农民看病的身影。农民们说,我们不敬神,他是我们唯一尊奉的客人。
他死之后,好多人去为他送葬。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一个有爱的人,他已经睡着了。但一个医生的良知,却永远醒在这个世界上。
在那个贫苦的年代,有一家人穷得揭不开锅,亲戚朋友们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这家人向他们伸出手乞要什么。然而,一位平素与这家人交往不多的邻居,却拿出自己仅有的一袋米,分出一半,给了这家人。很快,这个邻居也无米下锅,孩子饿得嗷嗷直叫。有人笑话这个邻居,说他傻,哪知,这个邻居瞪大眼睛说,他们饿得快不行了,我拿出粮食给他们吃,傻在哪里?
我认识一位基层的人大代表,因为关心民生疾苦,深得人们的拥戴。在每一次会议上,他提的问题,都以尖锐而闻名。他说:“我不怕得罪人,我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就要为人民说话。”他说,他最喜欢一位作家写过的一首诗,好多次,我都听到过他铿锵有力的朗诵:
如果,这个世界都近视了,
我愿站在高处,握住你的手,
告诉你我看到的一切。
如果。这个世界的耳朵都被堵塞了,
我愿变成风,掠过你的耳底,
亲口说出真相。
如果,这个世界被扭曲了,
我愿站直自己,挺起骨骼和灵魂。
我的血脉里奔涌着良知,
而良知,是照彻穹宇的闪电……
一个有良知的人,常常醒在这个世界上,为他人的疼痛醒着,为他人的苦难醒着。他们,感受着别人的疼痛,牵挂着别人的苦难,吃不下,睡不着,寝食不安。所以,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会是一个自私的生命,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良知,是荷底的风声。一阵清风刮过,满池的翠荷,摇曳生姿,楚楚动人,流转飘摇出生命之大美。而一个人的良知,也像这荷底的风声啊,你看,与它相伴的人,都是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最美的生命。
(摘自《中国青年》2006年第18期)
平凡的爱高贵的心 2007年11月13日,三门峡水力发电厂原电气工程师、年仅44岁的卢新杰因肺癌不幸去世。
参加葬礼的亲友们发现,这个月薪3000多元的工程师死后竟无一分钱存款,他留给人们的只有20年的捐款单据!有人算了一下,卢新杰1983年到厂工作,20多年来,以他做工程师的收入,至少可以存下二三十万元!除去他的最低生活开销,余下的钱他全部捐了出去——他才是真正的“裸捐”啊!
卢新杰的遗物中有几个档案袋,里面装的都是他生前向社会捐款的汇款单据、证书和往来信函。单据显示,从1987年到他去世的2007年,他年年都在捐款,多数年份捐款1000元至5000元不等。他捐款的范围很广:这里遭水灾了,他捐款;那里地震了,他捐款;希望工程,他捐款;慈善活动,他捐款;身边的人遇到困难,他捐款;他乡的陌生人有难,他也捐款。
整理遗物时,卢新杰的同学陈小民偶然从一个档案袋中找到了共青团云南红河县委和红河县宝华乡中心小学分别写给卢新杰的感谢信,他才知道卢新杰曾给该校捐赠了一套“希望书库”!于是他就打电话向共青团红河县委询问,得知确有此事。共青团云南省委、共青团红河县委、宝华乡政府和中心小学得知卢新杰去世的消息非常震惊,纷纷发来唁电表达他们的哀悼之情。
2008年初,宝华小学退休校长、哈尼族人白仲祥一行4人专程自费从云南赶到三门峡来祭奠他们心中的大善人。白仲祥说,卢新杰1997年5月通过团中央和共青团云南省委向宝华乡中心小学捐赠了一套价值两万元的“希望书库”。他是截至目前给宝华乡捐赠最多的人。此后,卢新杰多次写信询问学校的变化、“希望书库”的管理情况、学生们喜欢不喜欢等事宜。1998年和2007年,他又先后两次向该校捐款2000元。后一次捐款,是在他身患绝症去世前一个月!白校长不停地自责:“都怨我,生前没有邀请新杰先生到红河走走看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却未能报答,真是永生遗憾啊!”临走时,他执意邀请陈小民代表卢新杰到宝华看看“希望书库”。
几个月后,陈小民“代表”卢新杰来到云南。白校长告诉他,10年前,宝华乡中心小学专门留出两间教室作为“卢新杰希望书库”,书柜中的每一册图书封面都印有“卢新杰希望书库”的标记。10年来,有近万名学生在这里吮吸知识的甘露。白校长流着泪双手捧着一册“卢新杰希望书库目录”送给了陈小民,请他对照目录检查书库是否有图书遗失、损毁。陈小民细细地查看后,禁不住手扶书柜,泪流满面地告慰卢新杰:“兄弟,书库管理得很好,你若在天有灵,应该感到高兴!”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