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波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渔家子陈友谅

明朝的史学家高岱拿陈友谅与楚霸王项羽比,称赞说:“友谅之勇略,虽或未及项羽,而剽性狡悍,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败衄之后,旬日之间,而能陷城摧敌,其能开拓封疆,奄有荆楚,亦一时之雄也。”高岱惊叹陈氏为什么常在失败之后,马上又能攒积实力,“陷城摧敌”。其实这正是此人的特点:坚毅果敢,不为一时胜负而夺气,也许你正在为刚刚挫其凶锋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这家伙又卷土重来了,而且愈挫愈勇,有些像清末的曾国藩,善于“扎硬寨,打死仗”,而豪气一来,自以为看准了,敢把所有的赌注都押上。

单纯从军事的角度,陈友谅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出色的战术家。这样的人,当一个方面军的统帅,冲锋陷阵,斩将夺旗,是绰绰有余的。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他要的不仅仅是一场两场的战役胜利,而是要削平群雄一统天下。这不仅需要打仗,更需要综合的较量。而在战略和决策上,与朱元璋相较,陈友谅差之甚远。

陈友谅的一大失策是弑旧主徐寿辉而自立。前面说过,徐寿辉名为陈的主人,实则徒拥虚声,陈友谅在以徐寿辉为号召的这一系部队中,实力又最为强大,更重要的是,徐寿辉还在他严密掌控之中,他完全可以学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助徐寿辉的名义号令其他各将,去经营自己的事业。可是,我们看到,陈友谅太不懂韬晦的妙用,太注重一个虚名,仿佛是急不可耐般,匆匆杀死徐寿辉,又匆匆登位。我们看他杀徐之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就可以知道,徐寿辉实在只是他手中的一具傀儡,有这样一个傀儡,在其削平群雄前,对他来说,不会有任何威胁,只会有说不尽的好处。陈友谅的匆匆弑主,带来了很多恶果。第一,各路群雄崛起于乱世,虽意在逐鹿,但都还要打一些除暴安民的旗号,现在以下犯上,在儒家伦理根深蒂固的社会,明显陷自己于道义有亏的窘境;第二,原为徐寿辉系统的几支部队,现在因缺乏一个“共主”,转而分崩离析。有一定实力、原本对陈友谅又未必买账的将领,都借这个机会,名正言顺地把自己的杆子拉了出去。陈友谅的匆匆弑主,可谓图虚名而招实祸,与朱元璋的长期隐忍相比,失策多矣。

陈友谅打仗是一把好手,却几乎没有什么驭将之术,其手下没有涌现出多少能够独当一面、有勇有谋的大将。加之他自己曾杀旧主而代,骨子里可能害怕手下效仿,对部将往往疑而不能用,双刀赵普胜凶悍善战,是他帐下难得的猛将,却经不住朱元璋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就被陈友谅诱杀了。

军事上的一些局部成功,又滋长了陈友谅骄傲轻敌的情绪。当朱元璋离开自己的大本营金陵(今南京),亲率主力大军去安丰(今安徽寿县)征战的时候,陈友谅认定这是他夺回主动权的良机,空国而来扑向朱元璋的防区。这本来是正确的,可他却策略失误,不顺流直捣空虚的金陵,却屯大兵于南昌城下,拼命攻坚。后来打了胜仗的朱元璋也不无困惑地说:“使陈友谅乘我之出,直捣金陵,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也。”金陵空虚,便于夺取,又是朱元璋的老巢,一旦攻占意义非凡,窃以为陈友谅绝不会连这一点都看不到,根源实在于轻敌。南昌城在其数倍优势的重兵围困之下,居然能够硬扛长达两个多月之久,直到朱元璋的援兵赶来,这是陈友谅完全没有想到的。我们看陈友谅的战前部署,他意在先取南昌再顺流直下金陵的战略是很清楚的,他只是没有料到南昌一战会使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败灭。孙子兵法上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是打仗,就不能全图侥幸,而必须考虑自己的预定计划一旦不能成功如何善后的问题,而陈友谅的这次出兵却犯了大忌,他率领的是自己几乎全部的家当,而且把百官家属也带上了,甚至也没有准备阻援和打援,完全是孤注一掷,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豪赌式的战法。

陈友谅在鄱阳湖上与朱元璋相持,胜负还未明的时候,即有不少部下叛逃,传令属下救援也毫无反应,这就是他不善于驭将的恶果。不亡何待?《明史》说陈友谅落到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好以权术驭下”,实为奇怪可笑之论。真正能以权术驭下的是朱元璋,他不是胜利者吗?

P13-15

后记

本书2009年曾以《成功的为什么是朱元璋》为书名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具体过程是由一位书商朋友操作的,不久就售罄了。

这么多年,我从读者那边接到的最大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书名太俗滥,看上去像一本“成功学”著作;二是纸张和设计过于粗糙,拿到手里感觉像一本盗版书。

读者的意见和我个人的感受可以说不谋而合。近年来图书界做书有明显的精致化趋向,小精装之类的形式设计广受欢迎就是一个证明。而在这样一种趋势之下,这本装帧粗糙的小书居然还能被一些读者所接受,一方面,我对读者心怀感激;另一方面,我也期待此书能够“脱胎换骨”,以一种更好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

现在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换上了我最初写作时拟定的书名,对正文作了文字修饰,另外还补入了一些新的史料,可以说它已是一本全新的著作了。

陈寅恪诗曰:读史早知今日事。历史和今天的确需要打通,否则读史和研史就失去了意义。自2009年我专注于朱元璋至今,中国大地上的人事变化可谓纷纭,在心智容易动摇的时刻,我保持了向历史去寻找答案的习惯,而朱元璋恰是鉴往知今的一面宝镜。

关于朱元璋的是非争议从来就没有平息,试图“止争”的做法往往只会增加新的争议。

犹记当年写作之初,《历史学家茶座》一位编辑想刊发本书中的一篇文章,给我打电话说为慎重起见,稿子要给他们刊物的学术顾问、某位明史专家审阅,过了一段时间,编辑转达了专家的意见,说是“野狐禅”,据说专家还愤愤然地表示,当下戏说历史的风气太坏了。其实当编辑提起这位专家姓名的时候,我就预料到了结果,因为在这位专家关于朱元璋的大著里,完全沿袭着“农民起义、蜕化变质、地主阶级总代表”的类似老调,而且他以所谓“辩证”的方法看待和评价朱元璋,结果是功远大于过、推动了历史前进……

在这位专家批评我为“戏说”之后不久,中央党校所办的《学习时报》对我那篇文章进行了转载,视为新的“理论动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仍然是这位专家,近年又出了一本关于朱元璋的新著,还获了大奖,但我翻阅了一下发现,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基本一仍其旧。如果说当年我还想就到底谁在戏说历史的问题略作申诉,现在可以说对这种层次的争论已经毫无兴趣,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争论都富有价值。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去争论朱元璋了,且看如画江山如何?“最可惜一片江山!”

2017年4月记于广州

目录

自序 穿越历史的迷雾

第一章 威功的为什么是朱元璋?

 第一节 草莽中崛起的枭雄

 第二节 元末三雄的大结局

 第三节 小明王:乱世中的超级玩偶

 第四节 玩权力平衡木的大师

第二章 辣手治国的得与失

 第一节 “功狗”们的命运

 第二节 胡惟庸:“反臣”还是“棋子”?

 第三节 开国丞相李善长之死

 第四节 废相与“自虐式勤政”

 第五节 以猛治国:“猛火烤赢羊”

 第六节 朱元璋的反贪困局

 第七节 恩威莫测的恐惧:“纳谏”与“拒谏”

 第八节 完美主义的破产

 第九节 骨未寒,国先乱

第三章 洪武盛世的另一面

 第一节 朱元璋为什么嫉恨江南?

 第二节 “不合作即死”:高启被杀传递的信号

 第三节 在雄主手下讨生活不易:真实的刘伯温

 第四节 争当“教主”的明太祖

 第五节 洪武朝:“没有私生活”的一代

 第六节 八股、文祸与学校同兴

 第七节 枭雄也有幻灭时:暮年朱元璋

第四章 一代雄主的盖棺论定

 第一节 朱元璋是“地主阶级总代表”吗?

 第二节 帝国深宫中的“小农”

 第三节 海禁:寻找虚幻的安全感

 第四节 个人业绩与历史功罪:朱元璋究是几流帝王

附录 朱元璋大事要录

后记

序言

穿越历史的迷雾

这不是一本朱元璋的传记

本书以“朱元璋”为题,但读者将要看到的,并不是一本朱元璋传。

关于朱元璋的传记,前人早就有了,而且不止一部两部。为一般读者熟知,又得到专业人士认可的,则有吴晗先生多次改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定稿的《朱元璋传》,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先生撰写、初版于1993年的《洪武皇帝大传》。就我个人而言,虽然对这两本再版多次、印量极大的书都保留有自己的看法,但还是认为,经过像吴晗、陈梧桐先生等前辈学者的努力,关于朱元璋的基本史实,是早已考证清楚了,再写朱元璋的传记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写朱元璋传已无新意,而我对朱元璋又实在有着莫大的兴趣。怎么办?幸好,前人留下了一个空档,这就是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审视朱元璋,到目前为止,似乎尚无人去做。

什么是政治文化?套用一些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参与现实政治生活过程的经验积累,包括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抛开缠夹的术语,通俗地说,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审视朱元璋,就是看朱元璋身上有多少历史因袭的影子,他又改造了哪些传统;在现实政治生活里他采取的种种举措,放到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中,能否有一个合情或合理的解释,而这些措施又结出了什么果实……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初衷,我在写作本书时,并没有平铺直叙朱元璋的一生,仅在最前面一章中撮其大概,而最用力处,则是把朱元璋作为传统政治文化“孕育”“浸泡”下的一只“麻雀”,结合其一生中最重要、最耐今人思索的事件,综合运用一些初级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方法,剖析这位独特帝王的性格、心理,和这些事件对后来中国历史进程、社会变迁的影响。

“中间代史学”:游走于专家和草根之间

历史正成为一种时尚。

首先,是因为历史本身是有趣的;其次,不同的个体和人群,都可以从历史中各取所需,做皇帝的说“可知兴替”;大臣们说“可明得失”:知识分子说“鉴古知今”:普罗大众则说“让人聪明”……

过去我们说到历史的时候,大都意味着庄重和肃穆,那是因为历史曾是专家的专利;时移世变,到了网络时代,历史更多地成为一种供人娱乐和调侃的东西。于是,理论告诉我们,在以往单一的“专家史学”之外,诞生了“平民史学”,或日“草根史学”。现实告诉我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坊间打着历史的旗号,卖得最好的书,往往就是“草根史学”。

我敬重“专家史学”,专家意味着对研究理论的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丰富储备以及对史料的充分研读,比如你想得到关于朱元璋比较准确、翔实的知识,还得到专家著作里去找;我也欣赏“草根史学”,“草根”们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历史推到受众面前,他们仿佛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力,总能把沉重化为一笑。

对历史感兴趣者中,不是任何人都能当好“专家”或“草根”的角色。因为我的天资和客观条件,我注定成不了专家,同时由于我个人的趣味,我也当不好能够将历史之千斤当四两拨弄的“草根”。那么在专家和草根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空间了吗?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不禁造生了一个“中间代史学”的概念。熟悉当代新诗的人一看即知,这是从“中间代诗人”这个概念中偷来的。不过,我并未像诗歌理论家那样,准备借此表达一种多么深刻的主张,只是勾画出一种游走于专家和草根之间的姿态罢了。

我之所以标举“中间代史学”,既是缘于自己既做不了专家也不是“草根”,也是因为对这二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专家在专门之学上当然都下过很深的功夫,但也许正因为无暇或不屑旁顾,往往难免会就专业谈专业,缺乏开阔的视野,而出现观念束缚过重的问题。我为了写这本书,读了不下60种(注意,不是60册)关于明史的史料和著作,还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意外发现,并非专业研究明史的陈建华的《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对我的启发还在很多专业明史学者的论著之上。有些明史专家的著作,看得出下过很大的功夫,但我们现在读起来,却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舒芜先生评陈迩冬关于三国历史的著作《闲话三分》时,曾经说过:“说历史要能撄现代人心”。窃以为,不少专家之书都有一个很大的缺憾,就是无法“撄现代人心”。你通过披阅史料,把一个帝王的生活描述得非常精细,供给了读者知识,当然不错,但如果无法激发当代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思考,还怎么“撄人心”?而草根史学,则越来越沉迷于用网络时代的语言复述历史故事,它给了人们最初的新奇,却因为缺乏对历史的“穿透力”,很难让受众再进一步,至于其因准备不足而产生的知识硬伤,更常常贻笑大方。

理想的“中间代史学”就是要填补专家和“草根”之间的这个缝隙。它以专家史学辛勤建立的大厦为基础,力戒硬伤,而又能够跳出专业圈,轻松解除既有观念的束缚,以一种冷静的心态平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当然,它也愿意尽可能地借鉴草根史学容易让受众接近的一些长处。

我这本书就是游走于专家和“草根”之间的一个尝试。我希望它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用大历史的眼光、以当代人的视角观察得来的崭新的朱元璋的形象。这样一个标准,对我这个天分和努力都不够的人来说真是太高了一点,只能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可能的一点新意  由于我的写作旨趣,本书或许会在以下几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新意:

放弃贴标签的做法。所谓贴标签,就是先根据某种先验正确的理论,给历史人物贴上程式化的标签,然后无论这个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个标签都会如影随形,万变不离其宗,而不管在具体的场景中,这个标签离基本史实和情理有多远。比如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不是就成了某些史学家所指称的“明朝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朱元璋的人生是不是真的有一个所谓的“蜕变”,即前期造反代表农民利益,后来削平群雄则站在了农民的对立面;又比如朱元璋打击富人的政策,是不是对农民利好等等,我都立足于史料提出了个人的私见。私见未必对,但都是独立思考的产物,而不是根据某种理论推演、套来的。

对历史中的每个个体平等看待,尊重个体的感受和权利。由于重集体轻个体的传统,以及历史决定论的影响,我们向来习惯于把历史人物放到一个宏大的背景中去评判,然后得出貌似客观实为冷漠的结论,却常常忽略历史曾经是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上演的,这些个体的感受和权利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他们的血泪不能轻易被一些宏大的符号所遮蔽。比如朱元璋所实施的军屯和逼迫富户移民,历史著作中都是予以盛赞的,认为“有益于战后生产力的恢复”,“推动了历史前进”,但我们不应忘记,军屯的成效是以对军屯中低级士兵权利的极大剥夺为代价的,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富户的呻吟虽然微弱,但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论史者也不应充耳不闻。

“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并重。“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区分是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出来的。所谓“历史意见”,就是指当初在具体的历史时期,有关各方对某一人或某一制度意见之反映;所谓“时代意见”,就是指时过境迁,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评论过去时代中的人物和制度。我所理解的钱穆先生的“历史意见”,就是要求论史者尽可能回到历史现场,不超越历史人物所置身的时代,不以今人事后之高明来嘲弄古人。虽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时代意见”是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的,但我们读钱穆先生的书,就知道,他是偏重于“历史意见”的。而本书写作,则以“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并重,这不仅仅因为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更重要的是,对朱元璋这个曾经对中国历史上有过巨大影响的人物,以大历史的眼光和当代人的视角观照,说出我们的“时代意见”,其中全无讥诮和炫耀高明之意,而是着眼于现在和将来。试举一例,关于海禁,我们讨论这一历史事实,固然应该分析当时客观情势和海禁所发挥的一些现实作用,但它给后来中国长期闭关锁国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不结合今入对当时全球局势的了解,予以重新认识。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努力避免情感的渗入。在中国历史上,在帝王行列中,朱元璋是一个毁誉不一的人物,几乎到了褒者扬之升天,贬者抑之入地的程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差地别?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论史者不同的境遇、立场和诉求,对这个历史人物寄托了迥异的情感,或者引发了一些不同的联想。而我则努力避免这一点,只是把朱元璋当作一个冷静观察的客体,史料是怎样记载的,我自己想到了什么,无论好坏都心平气和地摆出来。自然,人的眼力有优有劣,看走眼的地方是难免的,欢迎读者批评。

内容推荐

朱元璋是“明朝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吗?朱元璋打击富人的政策真的对农民有利吗?朱元璋推行的“逼迫富户移民”和“军屯”政策值得盛赞吗?朱元璋的人生真的有一个所谓的“蜕变”吗?对于朱元璋,为何褒者扬之升天,贬者抑之入地?……

本书试图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审视朱元璋:看朱元璋身上有多少历史因袭的影子,他又改造了哪些传统;在现实政治生活里他采取的种种举措,放到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中,能否有一个合情或合理的解释,而这些措施又结出了什么果实。

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黄波著的《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并没有平铺直叙朱元璋的一生,仅在最前面一章中撮其大概,而最用力处,是把朱元璋作为在传统政治文化“孕育”“浸泡”下的一只“麻雀”,并结合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方法,剖析这位独特帝王的性格、心理,以及这些事件对后来中国历史进程、社会变迁的影响。

编辑推荐

一本将朱元璋“个人业绩”和“历史功罪”清晰区分的书!

一本将“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并重亘新意迭出的书!

一本从政治文化角度切入,以现代公民理念评判帝王的书!

大历史的眼光,现代人的视角,游走在“专家史学”与“草根史学”之间的一次大胆尝试!

一个意想不到的明太祖呼之欲出!

黄波著的《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深刻剖析了朱元璋成功的机缘,客观公正且不乏人文色彩,文字亲切而不媚俗,史料详实。本书是近年来国学热潮之中的冷静思考,堪为佳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