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人之际(精)/长河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葛剑雄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所经历的抄家

对不满四十岁的中国人来说,“抄家”一词一定相当陌生,甚至不知抄家为何物。因为在今天中国的法律中,已经没有抄家这一项,公民住宅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搜查或没收都需要经公安部门批准,或经法院判决。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抄家是很普通的一种“革命行动”。特别是在1966年“文革”初期,一度抄家成风,在任何城镇中随时发生,随处可见。当时的《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赞扬“红卫兵”的革命行动:“好得很!”的确,抄家是从北京“红卫兵”的“革命行动’’开始的,但这股风刮到各地后,情况有所不同,我的经历就可证明。

当时我是上海市闸北区古田中学的英语教师。这是一所只有两个初中年级、几十名教师的新学校,只有三名党员,勉强够成立党支部。我是教工团支部副书记,积极要求入党。“文革”开始时,党支部组织“左派队伍”,成立“核心组”,我是成员之一,负责整理材料,实际成了支部书记的助手。

1966年8月,北京“红卫兵”上街“破四旧”经广泛报道和充分肯定后,上海当天就爆发“破四旧”热潮,随之传来“红卫兵”上门抄家的消息。中旬某日下午,支部书记去闸北公安分局开会,原来是布置抄家。回校后,他立即向其他两位党员和我传达:市委得到消息,北京的“红卫兵”将来上海抄家。为了争取主动,避免混淆敌我界线,执行政策,市委决定发动“红卫兵”小将统一采取“革命行动”,由公安部门、里弄干部予以配合。接着宣布注意事项,抄家的对象由公安局提供名单,里弄干部引路确认,不能搞错,不能随意扩大。查抄的范围是金银财物、现金、反动罪证、变天账、枪支、电台等。要造清单,查抄物资要集中保管,防止遗失和破坏。要宣传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要文斗,不要武斗,但要打击阶级敌人的嚣张气焰。日常生活用品和粮票、油票、少量现金等不要抄走,让他们能维持生活。对抄家对象要严格保密,不能走漏风声。

他带回来的名单有5家,西宝兴路的周某以前是米店老板,青云路一家是地主,济阳桥附近一家当过伪保长,另有两家已记不得了。接着马上开“革命教师”(已被“揪出”的“牛鬼蛇神”或被贴大字报多的对象自然没有资格参加)和“红卫兵”会议,由支部书记布置动员。当时学校党支部还牢牢地控制着局面,“红卫兵”基本都是原来的少先队干部和出身好的学生。接着分工,周某家估计缴获最多,由大队辅导员T带头;抄伪保长这一队特意指派复员军人Y参加,以便万一发现枪支时能现场处理。每队指定一位教师负责登记查抄物资,回校后由老党员W集中保管。我负责各队及支部书记间的联络。那时还没有手机,公用电话也不多,骑自行车来往是最快捷的联络方式。

天黑后,各路整队出发。我随同其中一队,将到目的地时,果然见民警在等候,然后由里弄干部领至被抄对象。大概事先已被看管,主人在家恭候。“红卫兵”一拥而人。可是那家地主只有一间棚户房,家徒四壁。“红卫兵”宣布采取革命行动,经过政策宣传,那地主交出一只戒指。在一片“打倒”的口号声中,“红卫兵”很快将屋子翻了个遍,实在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见有不少各色纽扣,就当作战利品交给负责登记保管的教师。“红卫兵”向地主追查“变天账”,地主不知所云,立即挨了一巴掌,被斥为不老实。我悄悄叮嘱“红卫兵”干部“不要武斗”,已有人在砸墙角,往地下挖,看能不能找到反动罪证。我知道不会有什么收获,但又不便多说,只是让负责登记战利品的女教师务必管好财物,就离开了这一家。

接着我到西宝兴路周家。周某原来是开米店的,靠马路是店堂,里面是他的住宅,有几间平房,还有一个小院,在这一带算相当阔气的,去抄家的“红卫兵”和教师大概从未见过。等我到达时,屋内已经翻了个遍,橱柜箱子都已打开,但除了衣服、几件小首饰和少量现金、粮票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有的学生找到一个番茄酱罐头,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一定要砸开看,还说要看看里面会不会藏着什么。“红卫兵”正在院里批斗周某,他赤膊穿一条短裤,低头举着双手,衣服被汗水湿透。“红卫兵”高呼口号后,要他老实交代,将金银财宝和反动罪证藏到哪里去了,他虽然不断求饶,却一直说实在没有。

有的“红卫兵”急不可待,已经在房内撬地板,砸门框。我让“红卫兵”暂停一下,到院内休息,将周某带到屋内,让他坐下喝点水。我对周某说:“这次抄家是‘红卫兵’的‘革命行动’,要抗拒绝没有好下场。如果能自己交代,老实配合,‘红卫兵’一定会根据党的政策,只查抄金银财物和反动罪证,生活用品会留下,不会影响你家的正常生活。查抄的物品都会登记,留下清单,以后会根据党的政策处理。你要不交出来,‘红卫兵’挖地三尺也会找,到时候房子也毁了,你还得从严处理。”我还说:“我们是正规的‘红卫兵’,是通过派出所、里弄来的,还有党支部派来的老师,严格执行政策。要是碰到自己来的‘红卫兵’,东西抄走了连收条都拿不到。”看到他欲言又止,还在犹豫,我又劝他:“你这么大年纪了,命要紧还是钱要紧?你听我的话,我保证你的安全。只要把东西都交出来,‘红卫兵’不会砸房子,也不会再斗你,办完手续就离开。”这时他说:“老师,我听你的,你说话要算数。”我说:“你放心,党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现在交出来还是算坦白的,一定会宽大。”

他带我走到一个房间的门口,告诉我可以将门上的司必灵锁取下,原来在锁下面有一个洞,里面藏着两根小金条。又在一堆衣物中找到一个枕头,拆开边线,里面藏着一叠人民币。我肯定他的态度有转变,又说:“如果你真的愿意彻底交代,争取宽大,就应该先将最大的东西交出来。我们知道你不止这些。”他迟疑了一下,带我走到院子里,指着矮篱旁一根竹子,说在这里面。这根竹子顶上糊着石灰,敲掉石灰,下面露出油纸包着的一段硬物,原来是一根十两的金条。他说:“是老早就放在里面的,不是因为知道你们来抄家才转移的。”的确,竹子已很旧,石灰也是干的。我说:“你有实际行动,我们相信你,你可以慢慢想,不要漏了。”就这样他一件件交出来,老实说,要是他不交,就是挖地三尺,一时也未必找得到。最终获得的战利品是三十多两黄金、几件首饰、一千多元现金、一批毛料衣服、皮箱、电风扇等。

此时已过午夜,学校食堂用黄鱼车(三轮运货车)送来肉包子、稀饭。因为战利品多,得等天亮后找一辆卡车运回学校,“红卫兵”留在周家,或席地而卧,或坐着打盹。我让周某与家人睡觉,他说哪里睡得着,开始整理扔在地上的杂物。

P19-22

目录

第一章 往事历历

 故乡小学杂忆

 我所知的俞大缜

 我所经历的抄家

 我经历过的“学生政审”

 功夫在“书”外

 读萨苏的书,回忆中国抗战

 我的从教心得

 殉葬品和掘墓人:“文革”期间的中学教师

 当年“样板”

 读这本书是我人生的转折

 我当市人大代表

 1982年的记忆:搬家

 财富断想

 我的新书房

 我是“不拘一格”的受益者一一首批获博士学位二十周年感言

第二章 故人依依

 汪老远行感言

 真正的学者

 100岁老人,20岁青年: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

 与“鸭”同“巢”

第三章 人文游踪

 江河源头,青藏文化

 重走青藏路

 神山和圣湖

 赞美拉萨,祝福西藏

 “新疆”不“新”,新疆常新

 真正的归宿:访胡志明出生地

第四章 文化随想

 繁简字与书法修养

简化是大势所趋

“字如其人”的疑惑:有感于“王义庆《世说新语》”

 普通话与方言

谁说了算

上海人说上海话

 姓名与称谓

解决同姓名之难: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管理

称谓的困惑

 文物与国宝

馆藏文物是否太多了

确立文物的合法保管权

对“国宝工程”的希望

国宝如何回家

 从历史地理看地域歧视

 中国饮食的另一面

 徐霞客、朱载埴与郦道元

第五章 现实感怀

 人物春秋

钱永健与钱学森

请查一下王益博士的来历

奉劝李院士反躬自问

中国的教授为什么“申请科研基金很勇敢”

专家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我对“开学第一课”的忧虑

如获诺奖提名,亦勿过于激动

 大学之道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

冷眼看排名,冷静找差距

大学的“大气”与必要的管理并行不悖

大学该不该有这些“围墙”

此书何必出线装本

对新教材不妨宽松些

体育节的设立应该因时制宜

 热点话题

从华南虎看周边态度

反兴奋剂的最大障碍是特殊利益集团

山寨无法成功,文化尚须创新

观看“嫦娥探月”能收费吗?

“嫦娥”探月与科学普及

学唱“样板戏”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吗

第六章 历史随笔

 得天下与治天下

 杯酒释兵权之后

 不可理解的赋税额度

 科举制度:存废皆有理

 “正史”也要创新

 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创造历史的人如何进入历史

 “上海道台”不等于上海市长

 关于家谱

序言

2006年间,我将从2001年7月后写的数百篇文章分别结集出版,其中文史方面的评论、散文、杂文、随笔交中华书局,经祝安顺兄悉心编辑,至2007年出了《人在时空之间》。大概还受读者欢迎,安顺兄又嘱我出续集,于是将此后两年内写的同类文章收集起来,由安顺兄与责编按同样体例编辑,在2010年初出了《人在时空之间》二集。

近年来,梁由之先生一直垂注拙著,已帮我出了好几本新著旧作,询得此两书交中华书局的版权期已过,而中华未要求续约,遂力荐交九州出版社再版,我自欣然从命。

由于两书原来是先后结集的,所收文章写成于数年之间,且非同时编辑,所以同一主题的文章有时会出现于两处,栏目虽同一,内容却分为二。一集所收为四年间所作,二集所收不足二年,自然不如一集充实。由之与黎明建议将两书篇目重新编排,新设栏目,同类文章按内容重组,分为两册。结果不仅两书篇幅均衡,自成体系,且排列有序,面目一新。

至此,由之与黎明建议不再沿用《人在时空之间》原名,分别命名为《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我虽赞赏二位的创意,感谢他们的盛情,却颇有顾虑。要是厚爱我的读者看到后以为是我的新作,买去后却发现与原来两书内容相同,我岂能辞其咎!但另一方面,经由之先生与黎明先生这番努力,并赐予新名,这两书的确并非简单的重版。于是我请求二位同意署编者之名,一则使名实相符,一则少减我未沿用旧名之责。

葛剑雄,2017年11月30日

内容推荐

葛剑雄先生是历史学者,其视野涵盖中外、跨越古今。《天人之际(精)》中他回忆往事,书写历史变迁,探讨语言文化,甚至直论时人时事,无不站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轴上,微言大义,智慧动人。其独到的眼光与深切的关怀同时兼具,优美的文笔与深刻的思想融于一炉。

编辑推荐

当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葛剑雄先生的随笔集,特殊年代的往事回忆,社会世相的犀利评说,从大历史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葛剑雄老师是学者文人,有着学者的严谨和远见卓识,又有文人兼善天下的情怀,所以在《天人之际(精)》的笔下,或拷问历史、或针砭时事、或探讨文化、或缅怀故人等等,都真诚而深刻,引人深思。此外,葛剑雄老师经历过截然不同的时代之变迁,见识过中外之差异,往往能站在历史与国际的维度上以广阔深邃的视野看待问题,给读者以启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