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黎贡山下雪了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宛小诺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宛小诺著的《高黎贡山下雪了吗》讲述当地人和这些不期而遇的旅人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引发我们对引发对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思考:我们的梦想和选择、努力和迷茫、孤独和困惑;“我”从这些遇到的普通人身中看见自己的影子,逐渐体会到对生活、情感、生命的新的理解:生活不应该是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应该卸下包袱,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我们每一次的出发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有一天回归生活,回归初心。

内容推荐

宛小诺著的《高黎贡山下雪了吗》中这些文章记录的是:“我”因对所从事的金融行业的厌倦和感情上的困惑,带着逃避性质地一个人去了她所以为的桃源,滇西南。在云南僻远山地行走的路上,看到了当地人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旅人以及他们的故事:离开北京去边远的和顺开旅店的青年人、检查出肿瘤在手术前完成一次远行的年轻姑娘、父亲过世后努力找寻生活目标和方向的男孩,等等。

目录

离开

CHAPTER 1 极地边城的阳光

 北海湿地,初遇北纬25度

 火山,曾经沧海变桑田

 银杏村,大桃心的温柔

 和顺,人生若如初见

 腾冲,重生的城市

 侨乡,故乡,他乡

 热海,追随徐霞客的足迹

 没有脚的鸟,所以不能停止飞翔

CHAPTER 2 高黎贡山的雪

 终于来到高黎贡山

 时间凝固在了知子罗

 碧罗雪山上的老姆登

 崇山峻岭问的喇嘛寺

 丙中洛,云端上的桃源

 怒江在这拐了个弯

 在雾里把四季看遍

 秋那桶,如诗,如向,如歌

 沿着丙察察重走茶马古道

 再见,怒江

CHAPTER 3 梅里雪山的星空

 云岭深处有云龙

 成咸的诺邓

 往事都凝在了盐里

 澜沧江,大河之章

 河谷中的教堂

 茨中,江边的稻田和葡萄园

 飞来寺的月色和星光

 在卡瓦格博的怀抱里

CHAPTER 4 金沙江的激流

 心中的香格里拉,心中的日月

 大山大江为伴的生日

 穿越中虎跳的绝壁

 愿有梦可依,有枝可柄

 束河古镇的三寸秋光

 风吹过了大理

 人间烟火,千般滋味

 环绕洱海的120公里

 与新的自己不期而遇

 归途

生活总会有微光

试读章节

飞机经停武汉,到达昆明已是凌晨。只眯了四个小时,又匆忙赶回机场,最早的航班——去腾冲。其实当时匆忙买下去昆明的机票时,我一点都不知道下一站去哪里,心想要不就先去梅里雪山吧,想了很多年都没成行的雨崩徒步;或者,去泸沽湖,十年前擦身错过的泸沽湖。但不多久,微信旅游平台上推送的各种“全国最佳赏秋胜地”中,我看到了满目金黄的腾冲银杏村。几乎在下一刻,我便在手机上买了一张昆明飞往腾冲的机票。

迎着朝霞登机,从长水机场巨大的停机坪望去,云朵被朝阳映得通透,天空的蓝是淡淡的,干净而梦幻,水彩般,像极了新海城笔下的青空。

飞行中,眼皮已经酸得都要打架了,却还是舍不得闭上眼睛。飞机冲破云层的那一瞬,太阳也正好跃上云端,华光万丈,云翻雾涌。脚下是连绵的绿色山峦,拥着晶莹而宁静的大湖滇池。云很低,好像就绕在山间,好像就笼在水上,丝丝缕缕,如纱如烟,在清晨明亮的阳光下,宛若天上仙境。

一小时的飞行,前方便是西南边陲的小城——腾冲。是啊,就是小时候的地理课本上“黑河一腾冲”线的腾冲,就是西南丝绸之路上曾经的重要驿站,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最后也是最远抵达的地方。

火山,温泉,古城,银杏。

我站在瓦蓝得不掺一丝杂质的天空下,似乎整颗心都在呼吸。

南国的阳光,请驱走我的雾霾,治好我的感冒,带走我的黑眼圈。

走出袖珍的驼峰机场,立刻就有出租车司机围了上来,问我要去哪里,和顺古镇还是银杏村。我隐约记得去往腾冲市区的机场大巴停得离机场并不近,而且到了市区后要再转车去和顺。此时的我,后背背着55L的登山包,胸前挎着相机包,肩上还挂着三脚架。我真的不确定长时间没出远门的自己用这幅病恹恹又没睡醒的身体能不能扛着这么多行李辗转反侧地抵达和顺。我打算先善待自己一回。正好有个面目和善的司机大姐亲切地问我:“姑娘,是不是要去古镇啊?”她说已经有一个客人了,我们可以拼车。说着,她指了指不远处那辆黄澄澄的出租车。车旁站着一个大哥,锃亮的光头映着明黄色的冲锋衣,在极地边城的耀眼阳光下格外醒目。我环顾四周,思忖着再找些人拼车,可上一航班的旅客早就走光了,下个航班似乎遥遥无期。

大姐见我犹豫着,急忙又补上一句:“我们现在就走,不耽误时间的。”

我点点头。大姐很开心地去开车门。我走上前冲光头大哥微笑示意算是打招呼。他虽然剃了个光头,看上去还算可亲,见我大包小包的,连忙帮我卸下来放到后排座位上。

离开机场的路上,司机大姐又亲切地跟我们攀谈起来,比如从哪来,在腾冲待几天,要去哪些地方玩等等各地都一个套路的问题,未了,又说道:“今天天气这么好,你们要不要去银杏村?我可以先带你们去看湿地和火山,最后把你们送到银杏村。”

其实我也没什么计划,只是觉得今天有些累,不想去这么多地方。

大姐见我们没作声,继续热情地游说:“你们今天如果去了和顺,明天再出来走这条线路也要这个价钱。今天我带你们去的话,这段从机场出来的车费我就不算你们了。”

P6-9

序言

离开

不过是六点的光景,冬日的郊区机场已经暗得如同深夜一般。

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了很久。蓝色的、绿色的引航灯星星点点,犹如昏茫大海上漂着荧荧鬼火。

远处的城市的金色光芒也慢慢地融进了这一片黑暗的混沌之中。

记得以前读过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已经遗忘,只深刻地记住了那个书名——《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等待,是苍老的开始。我想我大概是害怕这样的等待了。

所以在辞职手续尚未办完前,就匆忙买了这张飞往昆明的机票。

依稀记得那一年你从丙察察回来,和我说起一个人搭车沿着高黎贡山和怒江游荡的经历。那时你一边说着,一边随手用笔在纸上画下那条路线和一个个地名。

那张纸早就找不到了,就如同我早已忘了那一个个生疏的地名一样。

我还是不喜欢做攻略,只是在临行时,把几年前从你那儿拿的那本老版的《Lonely Planet·云南》塞进了背包。

未知的前方,和未知的前方一样,因为各种不确定性而夹杂着各种不安和畏惧,却也因为各种不确定性,更迷人地叫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这几年,每次出行都会约好同伴,规划好路线,,定好目的地,还有,必须回来的日期。

太久了,久得我都要忘记了曾经天涯孤旅的落寞与潇洒。

但原来,有一天,万里河山,终究要踽踽独行。

或许,孤独和未知,才是生命不变的常态。

后记

生活总会有微光

2014年的年末,在新年来临之前,我回到了杭州,开始去适应新的生活。

可时不时地,在不经意间,脑海中又会浮现出之前大半年的很多回忆:起伏不定的心情变化,一个人在云南的旅程,走过的山川和遇见的人……

之前那一年的秋天,我的生活走入了一个找不到出口的黑洞:日益厌倦的银行工作和自己坚持的爱好志向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无可平衡的程度,而情感铠甲的逐渐破碎更叫人感到对前路和未知的迷茫恐惧。那个秋天,我亟不可待地想逃离当时的生活。

最终下了决心递交了辞呈,同时也买了一张飞往昆明的机票。没有准备,也没有攻略,只随手带上了一本几年前的《Lonely Planet?云南》。当我在飞机上拿出这本书时——Lonely Planet,孤单星球——猛然觉得是那么的应景。原来,万里河山,我们每个人都得踽踽独行。

滇西,是一直驻留在我心底的一个“桃源”,虽然此前我从未想过会以这种几近放逐和逃避的状态去到那里。而当我真实地踏上那片土地,走过极地边城,走过三江并流,走过茶马古道,走过高原香巴拉……壮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人文和淳朴善良的当地少数民族一次次地将我打动,抚平我的焦躁,驱散烦忧。在那漫长的旅途中,我遇到很多人,同行一程,然后告别;听到了很多故事,给我勇气,看见生命的各种可能性。

西湖边的花开了,又谢了。在杭州的日子好似又回到了寻常的波澜不惊的一天复一天。而当那些记忆随着风,随着季节更迭的气息回到我的脑海中时,我忽然感到,带着那样一种心绪的那样一次旅行,不期而遇的那些人,于我,大概是这辈子绝无仅有的一次经历,再也不会有了。我想把它记录下来——人这一生,总有一些经历,一些人和事,一些心情,值得永远留在记忆深处,成为一段时光的见证。

而写作却比旅行更长久。那些山川、村镇、民族风情,在路上时只是浅浅地认知,动笔后却吸引着我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探究他们,了解他们。很多个周末,我泡在图书馆看书做笔记,读着那些我曾经路过的土地的故事,灵魂好像又飘回到那里,将那些风景重新又看了一遍。其实在写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也常常觉得矛盾,不舍得写完,怕写完了也就真正地结束了;但又希望快点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告别和释怀。

断断续续地一直写了一年半,初稿才完成。其间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连载过一部分,而后因为逐渐忙碌的工作也搁置了。因为知道这个题材的小众性,所以也没太去考虑出版的可能。却不曾想,在今年年中,看到《高黎贡山下雪了吗》的周华诚老师和潘飞编辑愿意将这个旅途中的故事出版成书,着实叫我感到有些意外而又惊喜。  一直觉得文字和人一样,带着某种磁场,会被吸引到一起,就像认可这些文字的编辑老师和我,就像我和看到这本书的你们,隔着远远的距离,也会产生共鸣。那一年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梅里雪山、玉龙雪山,还有一路上遇到的人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将它们留下来,是我的幸运。

这本书的策划周华诚老师,从最初的策划、联络到对成书的整体把握,就像爱他的孩子一样重视、关心着这本书制作的全过程,用他丰富的经验为出版的各环节提供宝贵的意见;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潘飞老师,更像对待一件艺术品般地打磨这本书,从文稿的编校到照片的精选,从开本大小到封面、内页的排版设计,无不细致入微、周全考虑。他们的专业、用心和匠心让我打心里感动和钦佩。也正是他们的肯定和鼓励,让我对文学、人文类型的写作又有了信心和热情,有了坚持下去不放弃的动力。

因为遇到了想法契合的人,很多关于书的决定便一拍即合,水到渠成。在讨论封面设计的时候,我想到了丽莎,那个我在云南茨中教堂认识的姑娘。她毕业后来到杭州的学校当美术老师,自云南分开一年多后我们又相聚在同一个城市。我在朋友圈看过她画的大山草原、落日星空。曾经走在路上的旅人的心情,我们感同身受。所以我请她给这本书绘制封面,她一口就答应了。我们对着高黎贡山的照片又回忆起那段旅程,描述我们各自的感受,几次的讨论和修改,于是有了现在这张素净、壮阔而又温柔的封面图。感恩,她画出了周旋于我心里、梦里的图景!

时间马不停蹄,从那年我出发去高黎贡山,到现在这个故事即将出版,一晃已过去了整整三年。曾经在路上的朋友们,也在这如水的时光中悄然改变着:小艾有了个可爱的儿子,生活平静幸福;小左结束了援滇的工作,回到上海成为一个康复科医生;叶子完成了手术,身体恢复后又能继续她的户外旅行;小庚走出了前一段恋情的困境,遇到了新的爱情;阿海回了家,重新开始经营他和父亲共同的日料店的梦想……

夜再黑,也有微茫的星光闪烁。

生活里万千烦恼和艰辛,却总有这样细微的光和亮,温暖、照耀、鼓励着我们。

过往终究成了过往,成了书里的一个故事。我知道,前方仍有明亮的光,鲜丽的颜色。

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会再回到高黎贡山。在落雪的冬季,看见高黎贡山上的白雪茫茫,释然,平和,欣喜。

宛小诺

二〇一七年十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