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重订版施特劳斯集)(精)/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美)施特劳斯//(法)科耶夫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中文版曾在2006年出版,此次全部重新翻译,并依照英文新版(芝加哥大学2013年版)做了增补。

本书包含施特劳斯对色诺芬《希耶罗》做的义疏《希耶罗与僭主》以及施特劳斯在法国的老友科耶夫的评论《僭政与智慧》,还有两人的部分通信。由于触发了与科耶夫的争论,本书也极其有助于理解施特劳斯的古典立场何以与现代立场对立。本书揭示了古今政治科学的根本差异,振聋发聩。

因此本书不再只是施特劳斯对一部古典作品的解读,还展现了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间深刻的思想争论,也记录了两人由年轻到年老的友谊。凡此种种,使得本书当之无愧地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

内容推荐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重订版施特劳斯集)》借由解读色诺芬的《希耶罗》,力图揭示古今政治科学的根本差异,施特劳斯敏锐的眼力、细致的文本解读功夫在书中发挥到了极致。作为施特劳斯最易读、最易进入的著作,本书还标志着施特劳斯学术生涯的转折:正是从本书开始,施特劳斯深化了他早年对启蒙的一系列思考,开始着力探讨那些标志着他迈向思想成熟的主题,比如古今之争、隐微与显白、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神学—政治”问题。

本书还激发了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间深刻的思想争论,这场争论在现代世界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经由施特劳斯的两位后学的编辑之功,本书收入了科耶夫对《论僭政》的评论,以及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全部通信,既有助于我们理解施特劳斯的古典立场何以与现代立场对立,也使我们见证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由年轻到年老的深厚友谊。凡此种种,使得《论僭政》当之无愧地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

目录

中译本说明

序言及致谢

芝加哥大学版序言

增订版序言

导言

论僭政

色诺芬 希耶罗或僭政

施特劳斯 论僭政

 引言

 一 问题

 二 标题和形式

 三 场景

 四 关于僭政的教诲

 五 两种生活方式

 六 快乐与美德

 七 虔敬与法

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争论

科耶夫僭政与智慧

施特劳斯重述色诺芬的《希耶罗》

施特劳斯—科耶夫通信集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试读章节

简言之,在所有可能的政治家中,僭主无疑是最可能接受并施行哲人建议的。如果他接受了哲人的建议但不施行,他一定有充分的理由不这么做。此外,在我看来,这些理由在一个非“僭政的”统治者身上甚至会更有说服力。

我已经指出过其中的理由。一个政治家,不管他是不是僭主,他就是不可能采纳“乌托邦式的”建议,因为他只能在当下行动,他不能考虑那些与具体现状没有直接关联的观念。所以,为了得到听取,哲人将不得不给予关于“当前的事”的建议。但为了给予这样的建议,一个人不得不每天紧跟当前的事,因此就不得不搭上所有时间。可这正是哲人不想做的。就他作为一个哲人而言,他甚至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么做意味着放弃使他成为一个哲人的对真理的追寻,在他看来,惟赖于这一追寻,他才真正有资格成为僭主的哲学劝谏者,亦即成为一个有权比“未入门的”劝谏者享有更多不同礼遇的劝谏者,不管“未入门的”劝谏者可能多么理智和有能力。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用于统治,就不再是一个哲人,因此也就会丧失可能拥有的对于僭主和“未入门的”劝谏者的任何优势。

事实上,这并不是哲人试图直接影响僭主的每一次努力必然没有效果的唯一原因。比如说,让我们假定柏拉图留在叙拉古直到去世,而且他(当然是迅速地)爬升到了一个能够做决定、因而能影响政治大方向的位置。在这种情形下,可以确定柏拉图会得到僭主的倾听,并能实际指导僭主的决策。但这时会发生什么?一方面,狄奥尼修斯急于施行柏拉图提出的“极端的”改革,因此他肯定不得不不断强化他的统治的“僭政的”性质。那么,他的哲学劝谏者不久就会发现自己面临着“良心困境”:他追寻一个体现在“理想”国家中的“客观真理”,这一追寻与他那与“暴力”相抵触的“美德”概念发生了冲突,而他不愿继续使用暴力。另一方面,柏拉图能意识到(狄奥尼修斯则不能)自己知识的界限,他不久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到达了这些界限,于是他就在自己的建议上变得犹犹豫豫,因而不能及时给出建议。这些理论上的不确定性和道德冲突,以及不再有时间投身哲学的事实所激起的“良心的罪疚”,很快就会使哲人厌恶所有直接的和具体的政治行动。同时,由于哲人明白给予僭主“普遍观念”或“乌托邦式的”建议是可笑或伪善的,哲人会提交辞呈,让僭主“安静地待着”,不给予他任何建议以及任何批评,尤其是如果他知道僭主在追求他本人作为劝谏者——他自愿中止了这一角色——期间一直追求的目标。

这等于说,哲人面对僭主时的冲突不是别的,而是知识分子面临行动时的冲突,更准确地说,是面临行动的倾向甚或必然性时的冲突。黑格尔认为,这一冲突是发生在基督教或布尔乔亚世界的唯一真正的悲剧——哈姆雷特和浮士德的悲剧。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冲突,因为它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冲突,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由于不可能政治地行动却不放弃哲学,哲人放弃了政治行动。但他是否有任何理由放弃?

我们不可能援引前面的讨论来为这样的选择“辩护”。依据定义,哲人不应没有“充分理由”就做出一个决定,也不应采取在一个条理分明的思想体系中“不能得到辩护”的立场。因此我们仍旧要弄清,依哲人自己的判断,他如何能为放弃政治行动(在此词的准确意义上)“辩护”。

一个人或许倾向于给出的第一项“辩护”是容易的。哲人并未解决一个问题,这一事实未必会令哲人烦恼。他不是智慧者,因此他依照定义生活在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对他而言,这些问题一直是开放的。他要成为一个哲人,所要求的就是他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而且寻求解决它们。寻求解决的最好方法(至少在柏拉图主义者看来)是“辩证法”,亦即由“对话”来检验和刺激的“沉思”。换言之,最好的方法是“讨论”。所以,在我们所说的情形中,哲人可以不用给予僭主日常的政治建议,或者不用避免对掌权的政府进行任何批评,他能够仅限于“讨论”以下问题:他本人是否应该统治?他是否应该仅仅劝谏僭主?他是否应该把他所有的时间用于一种更加“高级”、更少“世俗”的理论性追求,从而避免任何政治行动,甚至避免对政府进行任何具体批评?讨论这一问题就是哲人永远在做的事情。特别是,这是色诺芬在他的对话中做的,是施特劳斯在他的书中做的,也是我本人在当前的评论文章中做的。这样一切看来都井然有序。可一个人还是禁不住有些沮丧,因为对手头问题的这一“讨论”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却还没找到某种解决。

或许一个人可以试着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超越与哲人们的讨论,并使用黑格尔为了达到“无可争辩的”解决所用的“客观的”方法。

这就是历史的验证的方法。

P196-198

序言

施特劳斯最初发表《重述》(Mise au point),是在《论僭政》法文版中(Gallimard,1954)。他选择在英文版中删去其中两个段落,《什么是政治哲学?》(1959)收入的版本是如此,《论僭政》英文“修订扩充版”(1963)中亦如此。在我们早先编定的《论僭政》中,我们自作主张,恢复了极其重要的最后一个段落。如今我们又被说服恢复另一个删去的段落。这个段落出现在今版的第193页。我们从Nathan Tarcoy拥有的清楚、干净的打字稿中复制了这一段落。非常感激他把打字稿交给我们处理。打字稿上的评注不知出自谁手,我们并未视之为权威,也未据之做任何推测。还要感谢Nathan Tarcoy、Hilail Gildin、Heinrich Meier、David K.O'Connor、Emmanuel Patard、Olivier Sedeyn,以上诸位提醒我们注意上一版本中的疏忽和打印错误。

古热维奇/罗兹

2012年5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