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儿与少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的小学

我永远忘不了这样一件事:某年冬天,市里要来一个卫生检查团到我们学校检查卫生,班主任老师吩咐两名同学把守在教室门外,个人卫生不合格的学生不准进入教室。我是不许进入教室的几个学生之一。我和两名把守在教室门外的学生吵了起来,结果他们从教员室请来了班主任老师。

班主任老师上下打量着我,冷起脸问:“你为什么今天还要穿这么脏的衣服来上学?”

我说:“我的衣服昨天刚刚洗过。”

“洗过了还这么脏?”老师指点着我衣襟上的污迹。

我说:“那是油点子,洗不掉的。”

老师生气了,“回家去换一件衣服。”

我说:“我就这一件上学的衣服。”

我说的是实话。

老师认为我顶撞了她,更加生气了,又看我的双手,说:“回家叫你妈把你两手的皴用砖头蹭干净了再来上学!”接着像扒乱草堆一样乱扒我的头发,“瞧你这满头虮子,像撒了一脑袋大米,叫人恶心!回家去吧!这几天别来上学了,检查过后再来上学!”

我的双手,上学前用肥皂反复洗过,用砖头蹭也未必能蹭干净。而手的生皴,不是我所愿意的。我每天要洗菜,淘米,刷锅,刷碗。家里的破屋子四处透风,连水缸在屋内都结冰,我的手上怎么不生皴?不卫生是很羞耻的,这我也懂,但卫生需要起码的“为了活着”的条件,这一点我的班主任老师便不懂了。阴暗的,夏天潮湿冬天寒冷的,像地窖一样的一间小屋,破炕上每晚拥挤着大小五口人,四壁和天棚每天起码要掉下三斤土,炉子每天起码要向狭窄的空间飞扬四两灰尘……母亲每天早起晚归去干临时工,根本没有精力照料我们几个孩子,如果我的衣服居然还干干净净,手上没皴头上没有虮子,那倒真是咄咄怪事了!我当时没看过《西行漫记》,否则一定会顶撞一句:“毛主席当年在延安住窑洞时还当着斯诺的面捉虱子呢!”

我认为,身为教师者,最不应该以贫富来区别对待学生。我的班主任老师嫌贫爱富。我的同学中的区长、公社书记、工厂厂长、医院院长们的儿女,他们都并非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的甚至经常上课吃零食、打架,班主任老师却从未严肃地批评过他们一次。

对班主任老师尖酸刻薄的训斥,我只有含侮忍辱而已。

我两眼涌出泪水,转身就走。

这一幕却被语文老师看到了。

她说:“梁绍生,你别走,跟我来。”扯住我的一只手,将我带到教员室。她让我放下书包,坐在一把椅子上,又说:“你的头发也够长了,该理一理了,我给你理吧!”说着就离开了办公室。学校后勤科有一套理发工具,是专为男教师们互相理发用的,我知道她准是取那套理发工具去了。

可我心里却不想再继续上学了。因为穷,太穷,我在学校里感到一点尊严也没有,而一个孩子需要尊严正像需要母爱一样。我是全班唯一的免费生,免费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负担。“你是免费生,你对得起党吗?”哪怕无意识地犯了算不得什么错误的错误,我也会遭到班主任老师这一类冷言冷语的训斥。我早听够了!

语文老师走出教员室,我便拿起书包逃离了学校。我一直跑出校园,跑着回家。

“梁绍生,你别跑,别跑呀!小心被汽车撞了呀!”

我听到了语文老师的呼喊。她追出了校园,在人行道上跑着追我。

我还是跑,她紧追。

“梁绍生,你别跑了,你要把老师累坏呀!”

我终于不忍心地站住了。

她跑到我跟前,已气喘吁吁。

她说:“你不想上学啦?”

我说:“是的。”

她说:“你才小学四年级,学这点文化将来够干什么用?”

我说:“我宁肯和我爸爸一样将来靠力气吃饭,也不在学校里忍受委屈了!”

P7-9

目录

序 我的少年时代

第一辑 长相忆

 我的小学

 我和橘皮的往事

 我的中学

 第一支钢笔

 长相忆

 恰同学少年

第二辑 课桌课椅

 罐头的故事

 月饼的故事

 瘦老头

 花儿与少年

 课桌课椅

 大鸟

第三辑 红腰带

 初恋

 红腰带

 故人往事

 复旦与我

 十六路公共汽车咏叹调

 困境赐给我的

第四辑 老水车旁的风景

 清名

 老水车旁的风景

 最爱是兵

 不速之客

 兵与母亲

 走……

第五辑 有什么孩子就有什么未来

 走出高等幼稚园

 有什么孩子就有什么未来

 教育的诗性

 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文明的尺度

 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

 心灵的花园

序言

我的少年时代

怎么的,自己就成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了呢?

仿佛站在人生的山头上,五十岁的年龄已在向我招手,如俗话常说的——“转眼间的事儿”。我还看见六十岁的年龄拉着五十岁的手,我知道再接着我该从人生的山头上往下走了。如太阳已经过了中午,不管我情愿不情愿,我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于是茫然地,不免频频回首追寻消失在岁月里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我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父亲是建筑工人,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工人。我六岁的时候他到大西北去了,以后我每隔几年才能见到他一面。在十年“文革”中我只见过他三次。我三十三岁那一年他退休了,在我三十三岁至四十岁的七年中,父亲到北京来,和我住过一年多。一九八八年五月他再次来北京,已是七十七岁的老人了。这一年的十月,父亲病逝在北京。

父亲靠体力劳动者的低微工资养活我和弟弟妹妹们长大,我常觉得我欠父亲很多很多。我总想回报,其实没能回报。如今,这一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

母亲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就没穿过新衣服,我是扯着母亲的破衣襟长大的。如今母亲是很有几件新衣服了,但她不穿。她说,都老太婆了,还分什么新的旧的,年轻时没穿过体面的,老了更没那种要好的情绪了……

小胡同,大杂院,破住房,整日被穷困鞭笞得愁眉不展的母亲;窝窝头,野菜粥,补丁连补丁的衣服,露脚趾的鞋子……这一切构成了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物质的内容。

那么精神的呢?想不起有什么精神的,却有过一些渴望:渴望有一个像样的铅笔盒,里面有几支新买的铅笔和一支书写流利的钢笔;渴望有一个像样的书包;渴望在过队日时穿一身像样的队服;渴望某一天一觉醒来睁开眼睛,惊喜地发现家住的破败的小泥土房变成了起码像种样子的房子——起码门是门,窗是窗,棚顶是棚顶,四壁是四壁;在某一隅,摆着一张小小的旧桌子,并且它是属于我的,我可以完全占据它写作业、学习……如果这些渴望都可以算是属于精神的,那么就是了。

小学三年级起我是“特困生”、“免费生”,初中一年级起享受助学金,每学期三元五角,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每学期三元五角,每个月七角钱。为了这每个月七角钱的助学金,常使我不知如何自我表现,才能觉得自己是个够资格享受助学金的学生。那是一种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负担,用今天时髦的说法——“活得累”。对于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我,由于穷困所逼,学校和家都是缺少亮色和欢乐的地方……

回忆不过就是回忆而已,写出来则似乎便有“忆苦”的意味,我更想说的其实是这样的思想——我们的共和国毕竟在发展和发达着。咄咄逼人的穷困虽然仍在某些地方和地区存在,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尤其在城市里,当年那种穷困已经不普遍了。如果恰恰读我这一篇短文的同学,亦是今天的一个贫家子弟,我希望他或她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梁晓声能从贫困的童年和少年度过到人生的中年,我何不能?我的中年比他的中年,将是更不负年龄的中年呐!

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十分幸福,无忧无虑,被富裕的生活所宠爱着,是令人羡慕的,是一件幸事。我祝愿一切下一代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和少年。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不是这样,也不必看成是很不幸的事,不必以为自己便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了,更不必耽于自哀自怜。我的童年和少年,教我较早地懂了许多别的孩子尚不太懂的东西——对父母的体恤,对兄弟姐妹的爱心,对一切被穷困所纠缠的人的同情,对生活负面施加给人磨难的承受力,自己要求自己的种种责任,以及对生活里一切美好事物的本能向往,对人世间一切美好情感的珍重……

这些,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也可以认为,是生活将穷困施加在某人身上,同时赏赐于他的补偿吧。倘人不用心灵去吸取这些,那么穷困除了是丑恶,便对人生多少有点促进的作用都没有了……

愿人人都有幸福的童年和少年……

内容推荐

《花儿与少年》围绕梁晓声的童年、少年时代往事展开,以故事为主,辅以少量对当今教育问题的思索杂文,包括“长相忆”、“课桌课椅”、“红腰带”、“老水车旁的风景”、“有什么孩子就有什么未来”等五部分。既有对生命历程中遇到的师长、同学、陌生人的温情回忆,又有对卑微者逆境中展现人性之光的细腻描摹。这类充满人性美的故事,不仅能够打动青少年,更能滋养他们的心灵。

编辑推荐

《花儿与少年》收录了作家梁晓声回忆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典散文三十余篇,包括《花儿与少年》《我的小学》《我的中学》《我的少年时代》《我与文学》《我和橘皮的往事》等。全书描写了艰苦环境下同学们纯真美好的友谊、坚忍刚强的品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现个人在世间受到的全部教育,来自学校、家庭或社会,传递知识、品格或人生真谛。通过感人肺腑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感悟,彰显爱的力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