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法国去瑞士
(一五八○年九月五日一十八日)
这部分日记由秘书用法语写成
……蒙田先生派马特科隆先生随同那位青年侍从,火速前去探望那位伯爵,看到他受的伤还不致有性命之虞。在博蒙,埃斯蒂萨克先生加入队伍同路旅行,跟着他一起来的有一位贵族、一名贴身男仆、一头骡子,还有两名跟班和一名赶骡夫随同步行,他分摊一半路资。一五八。年九月五日星期一,午饭后我们从博蒙出发,马不停蹄到了
莫城(十二里)吃晚饭,这是一座美丽的小城镇,坐落在马恩河畔。小城分三部分。市区与郊区在河的这边,朝向巴黎。过了桥另有一块地方称为市场,河水环绕,四周还有一条风光旖旎的沟渠,那里有大量居民和房屋。这地方从前筑有巍峨的城墙和敌楼,防卫森严;然而在第二次胡格诺动乱中,因为大多数居民属于这一派,所有这些碉堡要塞都被下令拆毁。这个城区,虽然其余部分俱已沦陷,但仍坚持抵抗英国人的进攻;作为嘉奖,全城居民都免缴人头税和其他税项。他们指出马恩河上有一座长约两三百步的小岛,据说是英国人投放在水中的填土,在上面置放辎重武器以攻击市场,因年深日久已成了实土。
在郊区,我们看到了圣法隆修道院,这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寺院,他们给我们看丹麦人奥奇埃的住屋和他的客厅。有一间古代膳房,放了一些大而长的石桌子,其体积实属罕见。膳房中间在内战以前涌出一泓清泉,供三餐之用。大部分修士还是来自贵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座显赫的古墓,上面直躺着两具骑士的石头雕像,身躯巨大。他们说这是丹麦人奥奇埃和另一位辅弼大臣。上面既没有字碑,也无族徽,只有一名本堂神父约在百年前命人添加的那句拉丁语句子:埋葬于此的是两位无名英雄。他们给我们看的宝物中有这两位骑士的遗骸。从肩胛到肘子的骨头,约有我们当代普通身材者整条胳臂的长度,比蒙田先生的胳臂还稍长一点。他们还给我们看他们的两把宝剑,长度大约相当于我们的双手剑,剑锋上有不少缺口。
在莫城时,蒙田先生前去拜访圣司提反教堂的司库朱斯特·特莱尔,在法国知识界颇有声望,是一位年已六十的瘦小老人,曾游历埃及和耶路撒冷,在君士坦丁堡住了七年。他给蒙田参观他的图书馆和花园内的珍奇。最罕见的是一棵黄杨树,茂密的枝叶向四处展开,巧妙修剪后像一只浑圆光}留的球,有一个人那么高。
星期二,我们在莫城吃过中饭后,赶到
夏尔里(七里)投宿。星期三中饭后前去
多尔芒(七里)投宿。第二天星期四上午,赶到
埃佩尔奈(五里)吃中饭。埃斯蒂萨克先生和蒙田先生到了那里,就去圣母寺望弥撒,这也是他们的习惯。还因为从前斯特罗齐元帅在蒂翁维尔围城战中战死时,蒙田先生亲眼目睹人家把他的尸体担进这座教堂。他打听他的墓地,发现他埋在那里,面对大祭台既没有墓碑也没有族徽和墓志铭之类的标志。有人告知我们说是王后下令让他下葬时不用任何仪式和排场,因为这是那位元帅的意愿。雷恩市主教是巴黎汉纳金家族的人,那时是那座教堂的本堂神父,正在那里主持祭礼。那天也是九月圣母节的日子。
弥撒后,蒙田先生在教堂里跟马尔多纳先生交谈,他是知名的耶稣会会士,精通神学与哲学。那时午饭后,马尔多纳先生到蒙田先生的住处来拜访时,他们好多话都是在讨论学问。他们还谈到其他事,由于马尔多纳与内维尔先生去过列日,刚从那里的水疗浴场回来,对蒙田先生说那里的水非常冷,大家认为饮用的水愈冷疗效愈好。那里的水冷得有人喝了会打冷战和起鸡皮疙瘩;但是过不了一会儿胃里会感觉十分暖和。他每次喝上一百盎司。但有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用不同刻度的杯子。这水不但可以在空腹时喝,还可以在饭后喝。他说疗效跟加斯科涅的矿泉相似。就他本人来说,他好几次喝了之后全身出汗、心跳加快,感到其药力很强,对身体却没有任何损害。他还看到试验,把青蛙和其他小动物扔在水里便立即死亡。据说在盛了这种水的杯子上放一块手帕,手帕立即就会发黄。饮用至少两周或三周。那个地方生活食宿非常方便,适合肠梗阻与尿结石病的治疗。然而,内维尔先生和他待了一阵后并不比以前更健康。P3-6
译序蒙田的《意大利游记》/马振骋
意大利游记
穿越法国去瑞士(一五八〇年九月五日一十八日)
瑞士(一五八〇年九月二十九日一十月七日)德意志、奥地利和阿尔卑斯地区(一五八〇年十月八日一二十七日)
意大利,去罗马的路上(一五八〇年十月二十八日一十一月二十九日)
意大利:罗马(一五八〇年十一月三十日一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
意大利:从罗马到洛雷托和拉维拉(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一五月七日)
意大利:初访拉维拉(一五八一年五月七日一六月二十一日)
意大利:佛罗伦萨一比萨一卢卡(一五八一年六月二十一日一八月十三日)
意大利:第二次逗留拉维拉(一五八一年八月十四日一九月十二日)
书信
序文
〇一 致安东尼·迪普拉先生,巴黎市长
〇二 致父亲的信
〇三 致蒙田大人阁下
〇四 致亨利·德·梅姆阁下
〇五 致洛比塔尔大人
〇六 致朗萨克先生
〇七 告读者
〇八 致保尔·德·弗瓦先生
〇九 致吾妻蒙田夫人
一〇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一一 致马蒂尼翁大人
一二 致南都依埃大人
一三 呈亨利三世国王
一四 呈那瓦尔国王
一五 致马蒂尼翁大人
一六 致马蒂尼翁元帅
一七 致杜布依先生
一八 致马蒂尼翁大人
一九 致马蒂尼翁元帅
二○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二一 致马蒂尼翁元帅
二二 致马蒂尼翁元帅
二三 致马蒂尼翁元帅
二四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二五 致马蒂尼翁元帅
二六 致马蒂尼翁元帅
二七 致马蒂尼翁元帅
二八 致马蒂尼翁元帅
二九 致马蒂尼翁元帅
三○ 致马蒂尼翁元帅
三一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三二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三三 致马蒂尼翁元帅
三四 致马蒂尼翁元帅
三五 致波尔米埃夫人
三六 致安东尼·卢瓦泽尔先生
三七 呈亨利四世国王
三八 致M
三九 呈亨利四世国王
家庭纪事
序文
纪事
书房格言
序文
格言
蒙田的《意大利游记》
马振骋
当年,蒙田(一五三三一一五九二)在《随笔集》第三卷提到,他获得罗马元老院和平民会议颁发的“罗马公民证书”,人们才知道他旅行到过瑞士、德国和意大利。他对人性世情观察人微,在《随笔集》中记录了很多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然而对这次历时一年多的漫游却只字不提,未免让人感到意外。岁月荏苒,这件事慢慢也被人淡忘了。
(一)
这样过了近一百八十年。一七七○年,尚斯拉德的教堂司铎普吕尼神父搜寻佩里戈尔地区的历史资料,来到了蒙田城堡,那时产业已经易主,由塞居尔·德·拉·罗凯特伯爵居住。管家给神父捧出一只旧箱子,里面都是遗忘了几辈子的泛黄纸张。神父发现其中一份书稿,疑是蒙田写的旅行日记。征得伯爵同意,他把稿子带走再作深入研究。
神父对这份遗稿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后,再到巴黎请教几位专家,他们一致认定这部旅行日记确是蒙田的手迹无疑。
稿子是小对开本,共二百七十八页,十六世纪末的字体与纸张。手稿前面三分之一出自别人之手,三分之二是蒙田亲笔。蒙田在意大利卢卡水疗时,觉得用当地语言记事更加方便贴切,他书写的部分中一大半用的是意大利语,回到法国境内又改用法语书写。因而这是一部颇为奇特的作品。
若要让这么一部文稿出版,要做大量的校勘编辑工作。首先要把上面随意或者当时尚未定型的拼法辨别清楚,将几乎不存在的标点补全,这工作由普吕尼神父开始做了,不久塞居尔伯爵收回稿子,交给更有名望的学者、国王图书馆馆长默尼埃·德·盖隆编辑出版。工作人员经过反复研讨,最后定下这条原则,原书只改动错别字,词汇与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即使有点欠通而又没有把握勘正之处,为了不让读者怀疑对原作有丝毫的不尊重,也尽量保存原貌。
原稿中最难处理的还是意大利语部分。首先意大利书面语言还处在蜕变时期,而蒙田使用——用盖隆的话说——自以为是的那种意大利语,夹了许多托卡斯纳地区的方言、俗语,这让两世纪以后的意大利人感到无从下手。幸而,付梓之前,撒丁国王御前考古学家、法国皇家碑铭古文艺学院外籍院士巴尔托利恰巧在巴黎,他欣然接受这项翻译工作,还增加了一些语法与历史注释。
一七七四年,盖隆在罗马和巴黎接连出版了三个版本,稍后在当年和第二年又出了两个版本,可见当时此书受欢迎的程度。后来,存放在国王图书馆的日记原稿不翼而飞。盖隆主编的五个版本虽有不少欠缺之处,相互还不完全相同,但是后来的人只能用这五个版本进行比对了。
(二) 原稿到编者手里时并不完整,缺了前面几页,据盖隆说:“好像是撕去的。”缺了这几页,也少了一些重要信息。蒙田“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后十年,还在专心写他的随笔,在波尔多出版了一部分,丝毫没有封笔的想法,怎么突然决定离开妻女,撂下庄园管理外出旅行,而且一走就是十七个月?
《随笔集》对这次旅行没有直接记载。蒙田只是说:“旅行我觉得还是一种有益的锻炼,见到陌生新奇的事物,心灵会处于不停的活跃状态。我常说培养一个人,要向他持之以恒地介绍其他五花八门的人生、观念和风俗,让他欣赏自然界各种形态生生不息的演变,我不知道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学校。”在另一处又说:“贪恋新奇的脾性养成我爱好旅行的愿望,但是也要有其他情景促成此事。”
那么是什么情景促成了他的旅行呢?他在路上积极前往有温泉浴场的地区,住上一段时间,医治他从三四年前开始时时发作的肾绞痛。这是一个家族遗传病,他的父亲就是死于此病。因此有人说是这件事使他不敢掉以轻心,要走出城堡换一换空……到什么呢?首先是它直接反映了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一五二七年,罗马遭到了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军队的洗劫,那时还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虽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丁托列托、维罗纳斯、柯雷乔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杰作。但是真正用绘画、雕塑等艺术品把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装扮得玲珑剔透、光彩炫目的,还是在此后不久的西克斯特五世教皇时代。蒙田看到的主要是希腊精神的传承与新旧罗马的交接,这点与二百多年后歌德的游记颇不相同。歌德看到的是文艺复兴后结出的果,蒙田看到的是文艺复兴前留下的根。
沿途城镇在蒙田看来不是孤立的单体,而是珍珠似的串在一起的长链,在时间上如此,在空间上也是如此。经过一个地方都郑重其事标出距离,如:
洛雷托(十五里)……
……
安科纳(十五里)……那就是说洛雷托离前一站十五里,而安科纳又离洛雷托十五里。这个标志想来蒙田也有他的用意,当年马可·波罗行走在路上得到这样的体会,他说:“旅行时你意识到差别在消失,每座城市与所有城市都是相像的。”但是蒙田又像司汤达所说的,一路上眼睛看着不同的东西。距离是间隔符号,也是连接符号。
《意大利游记》还向我们证实,蒙田在《随笔集》中对自己的描述是真诚的,首先这部书是写给自己看的,生活中的真性情与语言上的不讲究毕露无遗。旅行日记写于去瑞士、德国和意大利的来回路途上。此后在波尔多当了两任市长,共四年;一五八五年卸职后,在蒙田城堡书房阅读大量历史书籍,继续写他的随笔。他若有意要出版日记,完全有时间整理修饰。现在这样出版,虽然有违于作者的原意,倒反留下一件可信的证据。有人说《意大利游记》是《随笔集》的后店,意思是店堂卖的与库房藏的货色没有什么两样。不是像卢梭在《忏悔录》中说的:“我把蒙田看作这类假老实的带头人物,他们讲真话也为的是骗人……只暴露一些可爱的缺点……蒙田把自己画得更酷似本人,但是只画了个侧面。”《意大利游记》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侧面,这两个侧面是完全对得上号的。
这部作品文采不追求飞扬华丽,真情则相当流露。从阅读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些不甚有趣的章节。我们在随笔中看到蒙田,如同在他逝世后三十年出生的莫里哀,对当时的医生极尽嘲笑之能事。蒙田不信任医生,说后悔以前没有对自己病程的详细记录,以便总结出对自己的治疗方法。他到温泉浴场,不厌其烦地谈一天喝下多少杯矿泉水,泡上多长时间温泉,尿出什么样大小形状的结石等等。这有点令人扫兴,但也不能怪他,还是前面那句话,他没有要别人读他这部书,就像外人擅自推开你的房门,可不能怪你怎么赤裸上身站在镜子前不够雅观。
蒙田《随笔集》出版前后都作过几次重大增删修改。此书若由蒙田亲自定稿,肯定不会像目前这样,如今这部保持原生态的率性之作,读者看来也有其自然妩媚之处。
米歇尔·德·蒙田于一五八○年九月五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十七个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的书房,他有机会深入不同的城邦和地区,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他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蒙田旅行,就像蒙田写作,信马由缰,不仅欣赏到了自然界各种形态生生不息的演变,还了解到了五花八门的人生、观念和风俗。
米歇尔·德·蒙田一生留下来的作品,一是《蒙田随笔全集》,另外一个就是《蒙田意大利游记》,这是蒙田的另一散文力作。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马振骋将其完整译出,在中华文化语境中,这尚属第一次,这对中国读者全面了解蒙田有着重要的意义。
《蒙田意大利游记》讲述了作者在旅行中所欣赏到得自然界各种形态的生生不息演变,更了解到了五花八门的人生、观念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