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宗师清定上师(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李富强编著的《一代宗师清定上师(精)》抢先发售多方面地展现了昭觉寺方丈清定上师鲜为人知的一生。清定上师生于清末,民国年间毕业于广东大学,后考入黄埔军校,接着又考入政训研究班,后从少校升至少将。40年代初选择释老,经过显密双修,成为一代高僧。

内容推荐

《一代宗师清定上师(精)》作者李富强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尽心搜求清定上师弘法的诸般事迹,以翔实的史料,向世人讲述了清定上师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展示了清定上师精进不懈、顾念他人、克己奉公、随遇而安、宠辱不惊的豁达胸怀和崇高的人格。

目录

序一

序二 怀念剃度恩师

序三

序四 世间丈夫人天师表

引言

第一章 钟灵毓秀

 一 高枧郑氏宗族信房一支

 二 礼仪之邦

 三 家世

 附:珠庭公部分著作及信函

第二章 影尘萍踪

 一 生逢乱世

 二 奔赴广州

 三 从共产党到国民党

 四 复兴社

第三章 舍俗出家

第四章 求戒昭觉

第五章 习密近慈

第六章 弘法东南

 一 故家八年新来客

 二 龙象自会露头角

 三 上海佛教新篇章 

 四 法幢高树上海滩

 五 佛教新时代的中流砥柱

第七章 铁窗道场

第八章 和尚医生

 一 俗装僧人

 二 有朋自远方来

 三 朝礼名山

 四 天台山上

第九章 昭觉开山新一代

 一 祖庭的召唤

 二 金刚道场的期盼

 三 年逾八旬又离乡

 四 荒寺重扬梵呗声

 五 历史名蓝迎新主

 六 艰难的起步

 七 圆悟墓前

 八 显密和合共恭亲

 九 龙天推出

 十 梵王刹起瓦砾丛

 十一 绍隆佛种

 十二 昭觉寺佛学院

第十章 树法幢于处处

 一 圭峰道场新法主

 二 天彭塔影护神州

 三 江南藏传佛教第一寺

第十一章 师恩难忘

第十二章 情系大千

第十三章 海峡隔不住的情缘

第十四章 示现涅槃

 一 为法何惜垂老身

 二 预知时至,安然舍报

第十五章 后人的追思

附:无上大宝恩师能海老法师德行实纪

清定上师生平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方孝孺在《明史》中有传,称他“读书日盈寸”,乡人称他为“小韩子长”,学重当时.他安贫乐道,“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洪武十五年,曾被召至京师,明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莊士,当光其才。’’后为仇家所陷,逮至京师,又蒙太祖“见其名释之”。洪武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任其为汉中府教授。于是,蜀献王朱椿特礼聘其来成都藩署,为世子师,每见陈说道法,蜀献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现在成都市青羊区,还有一条以他命名的方正街,即是当年他设馆授业的所在。

明朝第二代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惠宗建文帝继位后,方孝孺即被召往金陵,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咨询国事,批答奏章,主修《太祖实录》。

方孝孺最被人所推崇的是他的气节。建文四年(1402)六月,明朝历史上发生了一桩最为重大的事件,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以“祖训”为名“靖难”,实为朱氏皇族中皇位之争。燕兵攻下京师金陵之后,朱棣夺取其侄惠宗建文帝的皇位,后改元永乐。

在这场争权夺位事变中,朝廷中原本所有讨伐燕王的诏檄,都出自侍讲学士方孝孺之手,所以必成燕王兵攻人金陵后的追究对象。当时建文帝不知所终,为历史留下一桩至今未解的疑案。按照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建文帝在危难之中打开了他祖父朱元璋所遗留给他的一个铁匣,匣中装有一把剃刀、三件袈裟和三份僧人的度牒,领悟到这是先祖要他在临危之际削发为僧以逃脱这场劫难。于是就剃除了头发,着上了僧服,持着僧人应文的度牒装扮成僧人。随侍在他身边的御史叶希贤和吴王的教授杨应能,也分别削去头发,化装成僧人应贤、应能,在宫中放出一片大火,趁着混乱之机,从后水门逃离了皇宫。以后建文帝历经吴、楚、黔、蜀,辗转入滇,浪迹天涯三十余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就是与明成祖朱棣为调查建文帝是否逃往海外而引发的。

而方孝孺却没有这种绝处逢生的机会,燕王攻下南京之后,他陷为阶下囚。当时,著名高僧道衍法师姚广孝,以协助燕王兴兵并在这场同门皇位之争中功居第一,一向为朱棣所重。因为素知方孝孺的为人与才学,明知方孝孺必死无疑,不忍其惨遭杀戮,还是专门向朱棣郑重嘱托:“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有了这位高僧的嘱托,并也素知方孝孺的才学,朱棣转而予以笼络,命他为自己起草登极的诏令。抱定忠君的观念,面对一线生机,方孝孺不改笃守忠节的志向,誓死效忠于建文帝,竟然身披悼念亡人的衰絰,痛哭于殿陛。

据说,此时的朱棣曾经不惜以至尊身份,竭尽笼络,亲自离开卧榻,向方孝孺求全规劝。但大丈夫志不可夺,方孝孺以死相拒。夏燮《明通鉴》中说:“孝孺投笔哭且詈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上曰:‘独不畏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上犹欲强之,孝孺乃索笔大书‘燕贼篡位’四字。上大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尤。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报国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株连九族本是封建社会最为残酷的刑罚,此刻的朱棣,不仅处死了方孝孺,甚至株连了包括方孝孺朋友弟子在内的亲朋故旧共十族,据考据共达八百七十三人之多,行刑即达七日之久。郑氏家族中人也受到牵连,上师的祖先公智先生,字叔贞,就因曾经师事过方孝孺并受到推荐提掖,官至监察御史,也被追究而受戮。

朱棣可称中国历史上暴君之一,但是,方孝孺的学问、气节、道德、文章,很使宁海家乡的人们引以为荣,他的事迹也为后人广为流传.

高枧村四面环山,一条枧水绕村而过,土地肥沃,良田百顷。村里原有两座神庙,一座名赛雨庙,一座名扬州祠,现均不存。而坐落于村东龙头山南麓的多宝讲寺,不仅为一方胜迹,也是台州地区著名的古寺。

多宝寺始建于晋代,原由敦煌高僧昙猷法师创建在香山,初名“龙翔院”。南宋乾道八年(1172),郑氏宗族的一位祖先郑浞,官拜迪功郎,见该寺地处“险僻堪虞”,不便信众瞻礼和僧人修持,便联同其表弟、进士胡锡及同僚陈询等人,共同捐资重修,把龙翔院移建于高枧村龙头山南麓,并确定为天台山国清寺的下院,更名多宝讲寺。由此,多宝讲寺就成为专宗天台的道场。

P10-11

序言

清定上师一生戒行高洁,襟怀坦白,在佛教理论和修持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是佛教界的杰出代表人士,深受海内外四众弟子的普遍敬仰。正如赵朴初所言:“清定上师是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高僧。”

清定上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自幼聪颖过人,性格宁静,善根夙具,宣扬仁慈,倡导祥和,其理解力、想象力及思考力均超乎常人。1926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留校任教于广东大学哲学系的清定上师,毅然投笔从戎,考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官至中央高级党政军干部训练团少将政训主任。1941年,清定上师因不满国民党政治腐败,看破红尘,发大心愿弘扬佛教,萌出尘志,毅然舍弃将军身份,出家为僧,弘法济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1985年,应四川佛教界的邀请,不惜以耄耋之年,来四川弘扬佛法.先后在成都石经寺、昭觉寺任职,并担任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咨议委员会副主席。

清定上师一生爱国爱教,将爱国与爱教融为一体。根据佛陀教诲,力倡“三个统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国与爱教、爱国主义情感与爱国主义行为).如今,爱国爱教已成为新时期佛门弟子共同遵守的准则。清定上师在佛门内行持时时不忘祈祷世界和平,时时不忘祈愿祖国繁荣昌盛。清定上师一生不忘造福社会,平时自奉甚俭,弟子给他的供养,他或用于寺院建设,或用于赈灾济残,并积极资助“希望工程”及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成都市二环路建设、府南河整治工程等,他均率领昭觉寺僧众参与义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尊重。他还捐款资助北京亚运会,并应邀出席了亚运会开幕式。

清定上师一生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的神圣大业。1989年8月,他应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邀请,随中国佛教协会赴美弘法团到美国,被礼请为羯磨阿阇黎,为来自欧美各国的160余名僧俗弟子授戒,并谢绝当地僧众的恳切挽留,返回祖国。清定上师坚持运用他的影响力,积极为祖国统一作贡献,每有海外华人参谒拜访,他即使卧病在床,也抖擞精神主持灌顶法会为他们祈福。在香港回归日,他不惜年逾九旬的高龄执意亲往祝贺。台湾佛教领袖星云大师来访时,他亲自代表四川省佛教协会、成都市佛教协会予以隆重接待,并且专程陪同到宝光寺礼佛。对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先生后人的请求,他毅然恩准戴先生夫妇的灵柩于昭觉寺内安奉,展示出对台湾同胞的浓浓深情。

清定上师晚年抱病期间,四川省和成都市党政领导及统战部、宗教局负责人都十分关注他的健康,多次上门看望,并组织和安排医学专家精心治疗,但终因年事已高,不幸于1999年6月22日安详示寂。1999年7月2日,清定上师追悼大会在昭觉寺藏经楼前举行,中央统战部办公厅、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四川省委办公厅、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均送了花圈。赵朴初会长发来唁电,文云:“惊悉清定上师安详舍报,寂音传来,曷胜哀悼!上师显学密行,一如仙露明珠;毗尼严净,胜似松风水月。人天眼灭,众生痛失依怙,正觉圆成,法轮务祈常转.惟愿不舍众生,乘愿再来,不违本誓,回向娑婆。遥仰西天,不尽依依,特电哀唁,谨申追慕。”

清定上师离开我们已经十四年了,但他的崇高形象和高尚节操始终令我们追思缅怀.本书较为客观并详细地记录了这位爱国爱教高僧的突出行迹,也反映出新中国佛教事业的繁荣昌盛景象,为佛门后学树立了一座崇高的人生标杆。

后记

无愧于孝悌矣,持此意以遍示后人,庶由族逮乡,由乡迄国,始于一世,

终于世世,亲其亲,长其长,即天下平不难矣,况一高枧哉。此有于所谓

为仁之本,为君子所当务,而足以绵若齐公之家法,不至视至亲若路人

者,惟此道也,是为序。

时洪武十九年八月吉旦

眷后学方孝孺顿首拜撰

1958年,我移家成都青龙场铁路家属区,近邻的昭觉寺,成为常往游览的场所。

这是一座全国的著名佛教寺院,享有“第一禅林”盛誉。日本禅宗源于中国,则奉这里为该国禅宗的祖庭。“文化大革命”乍起,这里就受到了严重冲击,全部造像被砸,法器荡然无存,标志性建筑大雄宝殿和说法堂被夷为平地。四十几位僧人,被迫向社会宣布废除素食,废除僧装,恢复俗家姓名,暗地仍保持着僧团的完整。

1974年,成都动物园进驻昭觉寺,僧人们的主人身份一变被纳人大集体职工建制,每天列队点名,听从修桥铺路,挖土石方等基本改建工程的任务排。夜深入静时,仍各自小心翼翼地念诵着佛门功课。

“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后,1979年,建国前的最后一任方丈定慧法师重来旧地,这位曾出任过四川佛教会长的高僧,“土改”运动中被判刑11年劳动改造,如今见千载祖庭彻底毁灭在自己这一代,跪地恸哭不已。我的母亲与另外几位居士婆婆,受寺内僧人的委托,要我代他们起草一份向社会发出的呼吁,请求在寺院残存的建筑群中,划出一处殿堂来,供他们过宗教生活。

在与僧众们第一次座谈时,问起我的年龄。一位僧人随意解释说:“他是清定上师圆具戒品的那一年出生的。”清定上师是哪位高僧?使我这无名后生,竟然与之联系了起来。座谈也由此改变成他们对诸多往事的追忆和缅怀。当时,我尚听不懂他们对这位高僧的赞叹和颂扬,而其舍弃将军的尊贵毅然出家的履历,让我感到太具传奇色彩了。

随着时代的春风劲吹,一篇无足轻重的《呼吁书》,竟然在佛教界中流传。1982年元月,成都市佛教协会第三届代表会议,在停顿了二十年后重新召开,《呼吁》也正式提上了落实宗教政策,维护佛教合法权益的议程。1983年,国务院正式确定了工42座寺观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道教寺观,昭觉寺赫然名列为四川省重点寺观的第一位。1984年,昭觉寺与成都动物园正式划界,彻底分开。名蓝须有主,僧众们不约而同,都把期盼投向了时在浙江天台山的清定上师。

1985年6月4日,清定上师终于搭乘着上海至成都的183次列车,于6月6日2工时17分驾临成都。在车站外久久迎候的,有成都市佛教协会的领导,有成都昭觉寺的僧人,还有专程从龙泉驿区石经寺赶来的僧人。由于我对这位高僧的行程早有所知,列车刚刚停稳,就抢先登上11号车厢,第一次仰慕到这位老人家的尊容。智德、宏觉两位法师随侍其后,也向我投来亲切的目光。而站台上,竟是昭觉寺与石经寺的僧人一场互不相让的争抢,他们都要把这位高僧接向他们的寺院。

这一年,由于延误了农历四月十五日开始的结夏安居,在石经寺里,清定上师领众只得顺延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后安居。于是,成都佛教界依遵佛制被迫停滞多年的这项重大活动,由此重启其端,恢复开展。10月2日,清定上师重返昭觉寺祖庭。面对处处的狼藉,当即提出了“提振道风,培植僧才,重建大殿”三项目标。于是,昭觉寺重辉的历史伟业,就此有序开展。

为这位老人立传的念头油然而生。但是,凭我疏浅的学识和拙劣的文笔,能胜任吗?

几经对这位老人的采访,几乎使我知难而退。因为在我拟为之立传的这位传主,从不讲述他自己过去的往事。如果讲到佛门各项法门的修法,他都边讲解,边示范,侃侃而谈,不厌其详。而对我最需要了解的关于他大起大落、惊心动魄的人生际遇,他是真真地视作过眼云烟,你不问,他就不答。即或回答,也简洁得令人难明其中的情节。我煞费苦心地提起有关的史料,期望能唤起他对往事的回忆,除让我惊叹这位耄耋老人记忆力的精准外,而所能得到的真实素材,实在太难太少。问起“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他对上海大中学校学生组织赴南京请愿活动的处置,曾受到过蒋介石的嘉勉。他回答:“南京已经布防,我怎么能让学生向枪口上撞!”当问到近慈寺在一次春荒时,他临危受命,一度曾任筹集僧粮的监院,“那是郑璧成居士等的鼎力护法,我不过用了俗家与他同姓的因缘而已”。甚至还反问我:“‘成人之美,代众之劳’乃僧职本分。这有什么值得可写的呢?”如此而已。

这位老人还谆谆告诫我说:“过去的事都已过去,要意在当下!”

但是,我的想法却得到了成都市佛教协会的鼓励和支持。余昌文、曹硕文等前辈,不仅向我讲述他们的所知所闻,并且提供采访线索。昭觉寺的老僧们,多次为我举办了专题座谈会。1991年,成都市外事办《走向世界丛书》编辑出版《昭觉寺》画册,特设了“方丈清定大和尚”条目,这位高僧,便被推向社会,作了初步介绍。

1999年6月22日,一代宗师安然舍报。这位千载古刹一一昭觉寺的又一代开山祖师,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尊重。为参与治丧活动,我住在昭觉寺里十多天,亲眼看到的是,每日昼夜不断,晴雨相间,前来悼念致哀人群的络绎不绝。为上师立传的初心容不得我改变了,于是,重整旗鼓,作难行之行。

第一次到上海采访,行将启程,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闻讯,立即通知局内的业务处,派专人与我同行。

我的采访活动得到上海的佛门前辈和上师家乡的热情支持。上师的亲属郑令德教授即使再忙,也要拨冗予以接待。周有祉、倪维泉等先生都是亲炙于上师教下的弟子,均倾其所知。在上师的家乡浙江三门县高枧村,老年协会会长郑有备先生,特把不为外姓人阅的《郑氏宗谱》供我笔录。2003年,《清定上师年谱》草编完成,四川省宗教局局长王增建先生,亲自批准出版。

2009年,有关上师生平事迹的《仙露明珠松风水月》初编告成,四川省宗教局副局长杨伯明先生亲自执笔修正并为之润色。省佛协秘书长王立军先生对此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该稿被纳入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成都市民族宗教文化丛书》系列出版。为该书命名的,是英年早逝的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赵文先生。

对这本旷日持久,断断续续延宕了二十多年始草就的书稿,虽然至今仍使我感到差强己意。但是,让我始终不能忘怀的,是成都市佛教协会理事会的鼓励和支持,秘书长沈逖、陈永新等领导都亲自予以指导。

感谢更多佛门亲友倾力支持,我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其中,众多提供了史实图片资料的,我至今尚不明他们的姓名,惭愧。

感谢巴蜀书社有关人员对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其中,有退休数年的周锡光先生;感谢原四川《晚霞》杂志副主编罗西蜀先生,在本书送审及编辑过程中,独力承担起全部的后期工作。

令我深受鼓舞的是,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亲为本书题笺书名。中国佛协副会长宗性法师,为本书的出版,题写了颂赞,使本书蓬荜生辉。智敏上师及昭觉寺现方丈演法大和尚为本书赐序,谨致以衷心感谢。

感谢高航先生和朱永福先生以及上海佛教界众居士对本书出版发行的大力支持。深切缅怀业已往生的周有祉、倪维泉等诸位长者。同时,感谢徐扬、黄忠领、潘荣发等对我的帮助。

此刻,我殷切地希望无数亲仰清定上师的佛门信众,热心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家学者,对本书予以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