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变迁(精)》由朱偰编著,首版于196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者将对文字做必要的调整,增加大运河的历史图片,重新包装出版。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杭州,经过四省,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南北航运的要道。本书分三部分:大运河的历史;大运河的地理;大运河的宏伟计划。
| 书名 | 大运河的变迁(精)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运河的变迁(精)》由朱偰编著,首版于196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者将对文字做必要的调整,增加大运河的历史图片,重新包装出版。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杭州,经过四省,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南北航运的要道。本书分三部分:大运河的历史;大运河的地理;大运河的宏伟计划。 内容推荐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杭州,经过四省,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南北航运的要道。朱偰编著的《大运河的变迁(精)》分三部分:1.大运河的历史,包括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以及大运河在历代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2.大运河的地理,分五段对大运河的地理特点做了详细描述,包括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黄河,从黄河到陇海铁路,从陇海铁路到长江,从长江到杭州;3.大运河的改建,包括大运河的综合利用及其在经济建设和交通建设上的重要意义。本书图文并茂、四色印刷、精装出版,对于大运河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目录 第一篇 大运河的历史 第一章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大运河的起源 第二节 隋代的通济渠、永济渠及江南运河 第三节 唐代的通济渠及广济渠 第四节 宋代的汴河 第五节 元代的大运河 第六节 明代的大运河 第七节 清代的大运河 第八节 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大运河 第二章 大运河对于历代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影响 第一节 大运河对于历代经济上的影响 第二节 大运河对于历代政治上、军事上的影响 第三节 大运河对于历代文化上的影响 第二篇 大运河的地理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从北京到天津 第二节 从天津到黄河 第三节 从黄河到陇海铁路 第四节 从陇海铁路到长江 第五节 从长江到杭州 第二章 从北京到天津——通惠河、北运河 第一节 通惠河 第二节 北运河 第三章 从天津到黄河——南运河、会通河 第一节 南运河 第二节 会通河 第四章 从黄河到陇海铁路 第五章 从陇海铁路到长江——中运河、里运河 第一节 中运河 第二节 里运河 第六章 从长江到杭州——江南运河 第一节 从长江到苏州 第二节 从苏州到杭州 第三篇 大运河的宏伟规划 第一章 统一规划、综合利用 第一节 宏伟的规划 第二节 改建后的规模 第三节 技术革新 第二章 大运河在经济建设上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大运河在交通建设上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 古老的大运河披上了现代化的新装 附录 运河南段航行记 试读章节 第三节 唐代的通济渠及广济渠 唐朝的经济中心在江、淮一带,可是国都却建在长安,为了把江、淮一带的财赋、漕米转运到长安,不得不利用运河。唐朝并没有开辟新的运河,而只是利用隋时遗留下来的通济渠和山阳渎,而加以疏浚、修整。 唐朝的漕运,是从东到西,利用长江、淮河、黄河、渭河,贯以山阳渎、通济渠,东起扬州,西至长安,长达三四千里。刘晏做转运使的时候,规定了一个严密的漕运制度,根据这个制度,采取节节转运的办法: 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口达太仓(长安),转相授给。船十艘为一纲,使将军领之……自是每岁所运,或至百余万斛①。 在这种情形之下,维持通济渠和山阳渎的航运,便成为唐代首要的任务之一。 唐代的通济渠,是由汜水(今河南汜水)开始,引河水入汴,东流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商丘、萧县、徐州入泗水;再由泗水入淮。山阳渎则由山阳(今江苏淮安)开始,经常丰堰、白马湖、宝应、高邮、扬州人长江,基本上是利用隋代运河的故道。这两条运河,对于唐朝利用淮南漕运接济西北军粮民食,起了很大的作用。 可是这两条运河,在唐朝统治的200多年中也时通时塞。大概在运河阻塞的时候,便不得不加以疏浚或另开河道,以维持漕运。公元712年(唐太极元年),魏景清利用泗州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西岸)的一条直河,引淮水到黄土岗,以直通扬州。公元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采访使齐瀚开广济新渠。,从宿州虹县(今安徽泗县)到淮阴以北80里地方,入于淮水,以便利漕运。可是这条广济新渠开成以后,由于上下游坡度过大,水流湍急,实际上不能产生什么作用,不久也就作废了。 由于运河时常淤塞,唐朝200多年间,不断进行了一些浚修工程。最初是在扬州附近,疏浚太子港、陈登塘,并修了三十四陂,以便利漕运,但是不久又湮塞了。淮南节度使杜亚,遂另在蜀冈开了一条渠②,并疏浚句城湖、爱敬陂,起隄贯城,以通大船。但是蜀冈一带地势较高,河水容易一泻而尽,不易蓄水。节度使李吉甫又在高邮境内筑了一道平津堰,以调节水流,泄有余而防不足,漕运遂得复通。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扬州运河水浅,又影响漕运,不能如期运到,盐铁使王播,遂从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利漕运。综观唐朝一代,运河虽时塞时通,但大部分时间是畅通的,在唐代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商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五代十国时代,扬吴及南唐,割据江、淮一带,和北方对抗,这一条运河,也就受战争影响,湮塞不通。公元958年(周显德五年),周世宗伐南唐,打算引战舰自淮入江,但阻于北神堰③,无法通过,计划另凿楚州(今江苏淮安)西北的鹳水(现在淮安西面老鹳河故道),派人前去视察。视察的人回来报告说地形不便,恐怕开凿起来花费太大,不拟实施。周世宗亲自前往勘察,认为完全可以实现,遂定出了规划,发动楚州民工开河,不出10天,便开成了。于是巨舰数百艘,都从淮河由运河而下,陆续开入了长江,遂平定了南唐。后周又疏浚了汴口的一段运河,引黄河达于淮水,以通江、淮的漕运。这样,便基本上恢复了隋、唐运河的旧观。 P15-18 序言 我国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它北起我国伟大的首都——北京;南边一直通到浙江省的杭州,经过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达1794公里。它和万里长城以及江、浙的海塘,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大运河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南北航运的一条要道,无论在交通史上、经济史上,乃至文化史上,都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起源于春秋时期,至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由于历史上多次洪水泛滥,加上疏浚不力,导致大运河多处淤塞。为了交通运输的需要和结合水利河网化的运动,1950年11月,中央成立了治淮委员会,制定了综合性的治淮工作方案。1956年起,又着手研究恢复大运河通航的计划。党中央和政府制定了关于大运河的“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分期建设、保证重点、依靠地方、依靠群众”的宏伟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大运河的整治工程不是恢复旧观,而是从根本上加以改造。有的部分是加宽加深,有的部分是河堤搬家,有的部分是湖中开河,有的部分是平地开河。在航道方面要能畅通2 000吨的大轮船,公路桥要能通行10吨以上的卡车和60吨的拖拉机。1958年冬季起,即开始发动群众,投入这个改造大运河的伟大水利建设工程。 本书首版于1961年,所以“大运河的变迁”指的是大运河在1961年之前的变迁。由于朱偰先生当时被打成右派,不便用真名,就启用“绍华”这个笔名出版本书。按照朱偰先生本人的说法,出版本书的目的是“配合当时的政治和生产任务,对大运河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他是从大运河的历史、地理及大运河的改建三个方面来介绍大运河的。为了适应目前的读者习惯,我们对于极个别语句和段落做了删节处理,对有的章节名做了更改,但有关大运河的介绍,基本上保留了作者的原文。 原书全文为繁体字,我们对全书进行了重新输入,改用简体中文。 另外,原书所有的古籍书名都没有用书名号,本书中一一加上了;原书中所有的数字都采用汉字,根据现在规定,所有数字都改用了阿拉伯数字。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也发现了原书中的个别明显错误,都做了更正。 为了让读者对大运河的变迁有感性的认识,我们在文中插入了大量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河段大运河的风貌,其中不少照片采自著名女摄影师晓庄女士。 在编辑过程中,难免会有疏忽之处,敬请谅解。 2017年8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