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铁蹄下的江南名城(常熟老人口述日军暴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沈秋农主编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沈秋农主编的《铁蹄下的江南名城(常熟老人口述日军暴行)》收录口述史一百多篇,由于口述者绝大多数为常熟本地百姓,为体现口述史料的原汁原味,记录整理时对首次出现以方言所述的亲属的称谓或相关词语时,即在该词语之后加括注说明,如“老子(父亲)”“宅婆、宅娘(外婆、外祖世)”“嗨外(许多)”“交交关关(许许多多)”“汰浴(洗澡)”“夜快(傍晚)”,以便读者理解,在其他各篇重复出现时不再加注。

全书篇目排列基本以当年日军进犯常熟各乡镇时间先后为序,在各乡镇中再按口述者出生年月先后排序。

内容推荐

沈秋农主编的《铁蹄下的江南名城(常熟老人口述日军暴行)》收录作者征集的一百篇日军暴行口述档案,征访对象遍及城乡,口述内容绝大部分为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也有少部分听长辈忆述。2017年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0周年,也是中华民族爆发全民族抗战80周年。这百篇口述档案史料丰富,主题鲜明,文风朴实,记叙生动,除记录日军暴行下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还记载了日军推行奴化教育和建办慰安所的真实情况。该书的出版,意在为中国抗日战争史提供一个地区性的个案资料,这不仅是对侵华日军在常熟暴行的挖掘,也是一部生动的当代人口述档案,它不但对研究揭露侵华日军在常熟所犯暴行,而且对研究常熟地区的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江苏地区的抗日战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口述者大多为耄耋老人,他们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亲历者,更是日军暴行的受害者,对他们的采访征集具有抢救的价值。

目录

记录日军暴行的警示教材(序) 戴逸

铁证如山——对日军侵华暴行的悲愤控诉(前言)

[东张]

 郑耀民:一路灾难一路恨

 曹宝生:日机两炸东张镇

 柯新民:禽兽蹂躏横塘市

 王坚民:拉夫烧房绑木桩

 瞿永沂:父亲抗日遭毁尸

[吴市]

 高华媛:宝公兄弟遭枪杀

 何彩莲:壕沟里面死人多

 孟东明:六千里路血和泪

 王永元:身刺七刀祖父死

[徐市]

 包咲姐:东躲西藏避日寇

 王关林:冤魂血染蒋湾村

 马文华:徐市家园遭蹂躏

 归之春:劫难处处凄凉景

 钱康元:昼伏夜藏避凶祸

 姚桂英:家破人亡话逃难

 王康元:断臂留下终身恨

 姚凤笙:外公娘舅遭枪杀

[何市]

 蔡瑞荣:何市南桥受害烈

 王友成:亲历日军过陈泾

 殷妹金:阿伯沉河满腹恨

 俞庆:苦难冤魂长相忆

 徐坤元:赶虾冲鱼遭关押

 符大帅:惊魂枪炮铭记心

 端木莲芬:阿伯惨死镪水池

 宋二保:父亲被抓孩儿苦

 邹惠元:日寇烧杀寻常事

 陆丙元:炮轰何市百姓亡

 刘根兴:无辜杀戮寻常事

 盛振麟:巷中房子全烧光

 徐质田:关押审问我爹娘

[支塘]

 陈涵树:轰炸烧杀罪恶多

[白茆]

 陆和生:杀人强奸不堪忆

 陆瑞英:奸杀妇女随处见

[碧溪]

 王溥季:彩阿姐受辱惨死

 殷增兴:殷家宅基血泪仇

 陈浩兴:祖父刺伤爬回家

[浒浦]

 戴祥生:姐夫惨死炸弹下

 季月英:胞弟二人遭夺命

 樊菊芬:家产悉数化灰烬

 王瑞良:颠沛流离逃难苦

[梅李]

 马洪元:梅李商家损失重

 王鸿生:杀我亲人恨记心

 任春嘉:抗日亲属遭杀戮

[董浜]

 李瑞英:杀父之仇铭记心

 陆根林:烧杀抢奸罪难赦

[珍门]

 何耀文:轰炸烧杀沈家市

[周行]

 薛伟良:薛家宅基惨象多

 邵翠云:少年不忘日军仇

 王治平:冲锋队非奸即杀

[王市]

 曹敬元:放火烧房夫妻死

[赵市]

 陆顺泰:惨绝人寰大屠杀

[福山]

 陆永魁:福山镇成兵灾地

 缪洪祥:穆老福救牛丧命

 支根涛:金家湾屠杀幸存

[港口]

 祁龙威:丁丑避难惨状多

[大义]

 罗珍□:恶毒折磨我婆婆

 崔斌:逃难在外家焚毁

 陶保根:老爹枪杀在秆稞

 顾达元:老父亲死里逃生

[城郊]

 应小林:万丰桥畔杀人多

 吴虎宝:拒交银圆被戳杀

[兴隆]

 徐虎生:三死一伤岂能忘

[虞山]

 姚根金:琐琐屑屑苦和恨

 张彩芳:藏匿坟窠避凶魔

 周龙兴:瓶庐毁灭罪昭彰

 徐月娥:东洋兵是杀人狂

 姚美保:联珠洞里杀难民

[谢桥]

 顾纯学:终生不忘逃难苦

[冶塘]

 陆根保:滥杀无辜血债重

[练塘]

 平金保:西湖遗尸密层层

 王杏宝:烧杀淫掠仇恨深

 吴锦行:祖父尸骨暴荒野

[杨园]

 毛同生:乱世岁月苦难多

[张桥]

 陶友山:没有“三要”就“三光”

[唐市]

 钱翠娥:百姓泪送徐青萍

[藕渠]

 钱全□:血腥“清乡”关打杀

 钱妙林:屠杀发生在庙堂

 钱永根:一枪毙命四五人

[城区]

 顾锦珊:家产痛失居无定

 毛德新:布庄百家劫毁多

 吕恩:亲友被杀悲和仇

 陈森元:欺行霸市征军粮

 顾定宇:虎口逃生入“民抗”

 程民:辗转逃难苦与泪

 徐家骥:日机疯狂掼炸弹

 俞炳夏:千里逃难幸与祸

 宋以天:至今难忘大搜捕

 庞炳汉:石狮子庞家蒙难

 缪毓清:女扮男装心惶恐

 戴逸:宪兵队长搜我家

 韩惠英:亲人无辜遭枪杀

 马金保:杀人拉夫烧稻萝

 时文:南泾堂开慰安所

 朱淑英:积善庵成作恶地

 尹元贞:鞠躬留下羞辱印

 蒋曼美:损失惨重逃难苦

 苏禹:逃难碰到好心人

 王菊生:最是惨痛重阳节

 程佩庄:夺命炸弹五人亡

 屈虞生:百姓枪杀在酱缸

 杜伟根:住房被炸逃难苦

 陆文灏:逃难客死在他乡

 王惠珍:日寇枪杀我好婆

 杨增麒:兵灾降临常熟城

 殷惠芬:六人逃难五人亡

 李绪龙:家父抗日终殉难

 沈惠英:炸死一家十二人

 钱文辉:小日本兵初中生

[常州]

 吴忠林:我险遭日军杀死

后记

试读章节

曹宝生:日机两炸东张镇

曹宝生,原名曹保生,东张市镇人。1927年9月19日(农历丁卯年八月廿四)生,属兔。小学文化。担任过农村基层干部,1991年在乡镇企业退休。现住碧溪新区东张管理区江枫苑三区。

1937年时,我家里五个人,父亲曹进福(原姓徐)是入赘女婿,母亲曹桂生。父母亲共生了八个儿女,我是第一个;第二个是妹妹曹保芬;第三个是妹妹曹保英,她从小就送给人家了;第四个妹妹,出生不到十天,名字还未起就夭折了;第五个是弟弟曹保林,当时已经四岁;曹保林下面还有三个弟弟,是日本人来了之后生的,最小的生于1945年。

1937年九月初三早上,日本人从飞机上向东张镇掼炸弹,蛮多几颗,刚好是农民上市辰光,有两颗炸弹就掼在闹市里的唐家茶馆,据说目标是要炸王义庄,当时王义庄是国民党的驻军司令部,结果炸偏了。那次轰炸,上市的老百姓及店铺的营业人员死伤了几十个人。我家就在东张镇上南街的十字街口,一上一下的小楼房,日本人掼炸弹时,我还在床上,被老子(父亲)从床上拖起来就逃,一直逃到东张镇南面的二里湾姚家。我第二个妹妹曹保英三岁时送到这里了。我俚就在这里住几天。九月初七上午十点钟,日本人在飞机上第二次掼炸弹,当时市头已经过哉,老百姓基本没有伤亡,但我家的小楼房就在这次轰炸中被炸成废墟。之后,我家就在东张镇东街租了一所房子,一直住到新中国成立。

日本人选择在东张白茆口登陆是有目的的,一是在东张镇东侧有一条从北新闸到支塘镇的简易公路,这条公路刚造好,路面压实后还没铺石子,桥造好了还没装栏杆;二是有一条白茆塘,从白茆口一直通往常熟。日本人在这里可以水陆并进,由于东张镇地处要冲,因此受灾也最严重。日本人登陆那几天,刚好连续下雨,简易公路不好行走,日本人就把老百姓家的门板卸下来铺在公路上,便于炮车行军,沿公路和白茆塘两岸的房子被一齐烧干净。

农历十月十一早上听见轰隆轰隆的炮声,炮弹飞到东张镇市梢,沿江火烧的竹叶灰随着炮声一直飘到东张街上,老百姓纷纷逃难。早上七八点钟,早饭还没吃,我俚一家门就逃难哉。老子挑副担头,一头是被头铺盖,另一头是我弟弟曹保林,我也帮着拿点小东西,先朝南逃了一段,因为日本人也是朝南跑,想想危险,就朝东跑,往娘的娘家老宅基跑。娘的娘家在太仓王秀乡(现属太仓璜泾镇)杨漕村曹家老宅基,我俚到老宅基上住在老伯伯家里,一直住到阴历年底回转。回转路上看到白茆塘里的死人多得不得了,潮来氽进来,潮退氽出去,有的搁浅在岸上,当地老百姓就帮忙掘个坑埋起来。

东张有日本人驻军是在1941年“清乡”时才有的,北新闸、东张镇上、横塘市都有驻军。东张镇上的日军驻扎在王采南、王颂贤(吴市区伪区长)家里,有十廿个日本人,其余是“和平军”。有一天,我还在睡觉,日本兵闯到家里,用刺刀枪挑开蚊帐,要我俚集中到东张小学校长郑士杓家东半部的空场上,排好队,从场上出发往王义庄方向跑,半途要路过祝小福开的豆腐店,墙上有一个窗洞,经过的人到那里都要停一停,实际是给里面的叛徒认一认,结果有十几个人被喊住后抓了起来,这些人被绑在自行车后座押到驻扎在支塘的日军队部,被抓去的人中有参加新四军的郑国俊、蔡三等。(P6-8)

序言

记录日军暴行的警示教材

(序)

十年前,我读过由沈秋农同志主持采编的《警钟长鸣——侵华日军常熟暴行口述档案》,里面收录了由三十多位有心人士采写的近九十位老人对日军暴行的口述档案,翻看那本书的目录,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也勾起我的回忆。因为,我的花季年华就是在日本侵略军的刺刀与铁蹄下度过的,深感屈辱和愤怒。

十年后,秋农同志的又一部新著《铁蹄下的江南名城——常熟老人口述日军暴行》即将出版,由他倾一己之力,完成采访和整理了一百多位老人的悲愤回忆,从而完成了一本难得的记录和控诉日军侵华暴行的警示教材。对此,我要向他表示感谢,因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我认识秋农同志有二十多年了,当时他还在常熟史志办公室工作。十多年前,他调常熟档案馆工作后,多次来北京看望我。因为他有长期从事史志工作的历练,所以我们交流起来很投缘。他多次采访我,其中就有对我所经历的日军暴行的回忆,每次提及都会促使我想起一些新的内容。去年十二月下旬,他又一次采访我,我就想起了当年日军宪兵队长到我家里搜查新四军的情节,提供给他后,他就补充到采访的稿子中去了。所以,搞口述档案征集不是一蹴而就的容易事,要相互沟通才能勾起回忆,由粗浅到深入,由点滴到全面。

在秋农同志的新著中,我读到了徐家骥、程佩庄、顾定宇、祁龙威、缪毓清等老人的回忆,徐家骥、程佩庄和我都住在东门大街,徐家骥就住在我家马路对门,至今我还与他保持着通信或电话联系。顾定字住在泰安桥头,和东门大街隔座桥,相距很近,他们的回忆使我对家乡的沦陷情况又有了新的了解。祁龙威、缪毓清都是我的同学。祁龙威的表兄杨无恙是当年很有名的读书人。日军到他家后,翻箱倒柜,藏书狼藉满地,甚至作大便纸撕用,令人不胜唏嘘。祁龙威夫人缪毓清同学为逃避魔爪,不得已女扮男装,随母亲东躲西藏,那些流离失所、居无宁日的悲惨遭遇,对我而言自是感同身受,难以忘怀。

虽然我的家乡对编史修志有着历史传承,但作为一地之史、一方之志,不可能将如此多的历史资料全部纳入其中。这部记录日军暴行的口述史专著,史料价值真实、丰富、详尽。虽然每个人、每户家庭的遭遇不尽相同,但汇集起来就是一幅在日军铁蹄下惨象环生的流民图,满纸血和泪的控诉书,是我们国家饱受外敌人侵与蹂躏的缩影,可以补史志记载之不足。同时,每篇口述史料都有具体的历史场景,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暴行累累,触目所见,充耳所闻,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富裕之家,也无论常熟城厢,还是四乡八镇,都是哀鸿遍野、满目疮痍的残酷景象,这些在书中都有翔实记录。此外,书中多篇文章记录了中国军队为抵抗日军侵略付出的重大牺牲。  我以为,该书原汁原味记录了具体的历史场景,体现了真实性、权威性、鲜活性。因为这是许多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因此,这也为了解和研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中国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民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每个人、每户家庭的痛苦经历对当代中国人而言都有历史的警示作用。

从这个意义来说,秋农同志的这部专著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我相信,随着岁序渐进,这本书的史料价值也会愈加彰显。

是为序。

戴逸

2017年3月25日于北京

(作者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后记

笔者从事党史地方志工作有二十多年,以后虽然转岗,但对常熟抗日斗争史的研究始终没有放弃并渐渐入门,但过去的主要精力放在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抗日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的历史、成果与贡献的研究上。因此,所作口述史征研工作大多局限于对抗日老战士如何投身抗日斗争的忆述,虽然也有对日军暴行的口述史征集,但不全面也不深透。1990年6月,《常熟人民革命斗争史》出版,标志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研究告一段落,虽然还有许多深入研究和宣传利用的工作要做,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史料征集、研究与编纂工作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从事党史工作的老同志渐渐离开工作岗位,对日军暴行口述史的征集研究历史性地交到笔者的手里。

2002年,由笔者主编的《常熟·1937》出版,这是一部以史料文献为主的专著,其中当年日军暴行受害者的口述档案以“历史追忆”为题作为一个“编”首次出现在常熟抗战史的著作中。著名评论家陈辽先生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比之同类题材的著作,《常熟·1937》具有勿忘国耻、永怀国殇、牢记国仇的三大特点,实现了对同类题材著作的超越”,同时,他“希望该书再版时,尽可能充实有关勿忘国耻、永怀国殇、牢记国仇的史料,将对常熟大屠杀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也就在该书送出版社之际,我转岗至市政协工作,一年后又调市委宣传部工作,又一年后奉调至市档案馆工作,虽然频频转岗,但对日军暴行口述史的征集研究一直系念于心,经数年努力,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日军暴行口述史专著《警钟长鸣——侵华日军常熟暴行口述档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八十九篇口述档案中,由我采访整理的有二十二篇。原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先生在书评中说:“《警钟长呜》这本书编得很好,因为它都是亲历者的回忆,就是口述历史吧,好就好在都是亲历者的回忆,很真实,很生动,也很具体,他没有很多的议论,讲的都是亲历亲见亲闻的事实,尤其记录了许多具体过程的细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些口述档案具有丰富性、现实性、直接性等特点,是研究日军暴行的第一手资料,很感谢采访的同志,抢救了这许多宝贵的资料。”该书是2007年岁末出版的,我也结束了四十二年工作生涯,步入退休行列。按理我可以放松、轻松、宽松地安度晚年生活,但我不能,多少年的积习难改,所思所想、一心投入的还是对常熟抗战史的研究和对日军暴行口述档案的征访工作。2015年秋,《日军常熟暴行录》出版,这是常熟第一部对日军暴行作专题研究的个人著作。虽说该书也是以史料文献为主,但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有些是首次公布,如日军的情报工作、建办慰安所等,八十多幅南日军随行记者拍摄的照片首次集中披露,应该说超越了《常熟·1937》,也超越了《警钟长鸣》。省社科联副主席、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华口述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新国教授为之作序点评,他认为:“这是一部真实记录侵华日军在常熟所犯罪行的专门史书,是一部别具匠心的地方抗战史料的编撰集成,是一部颇见功力的抗战研究的科研汇集。不但对研究揭露侵华日军在常熟所犯罪行,而且对深入研究常熟地区的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江苏地区的抗日战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还指出:“这既是对侵华日军在常熟罪行的挖掘,也是一部生动的当代人口述史。它大大丰富了该书的内涵,不但对研究揭露侵华日军在常熟所犯罪行,而且对深入研究常熟地区的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江苏地区的抗日战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久,他又在全省口述历史学会成立大会上对该书作了郑重推介,并推举我为省口述史学会常务理事。在深感荣幸的同时,我决心再作努力,在适当时候出版一部常熟百姓对日军暴行口述档案的专集,目的是不忘历史、抢救历史、研读历史。

经过十五个月的辛苦征访与写作,《铁蹄下的江南名城——常熟老人口述日军暴行》一书交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时此刻,我快慰与感恩同在,义务与责任共存。我可以毫不自谦地说,我确实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对老人的走访上。每篇征访稿的完成,少则跑两三次,多则跑七八次,力求真实、准确、清晰,因此快慰是必然的。同时,我感念不忘的是那一百多个接受采访的老人及其亲属,还有许多为我提供线索、介绍甚至陪同采访的朋友,没有他们的热情帮助和支持,我的采访虽然也能完成,可势必要花更多精力和时间。自2002年1月20日完成第一篇采访稿,至2017年3月,已有十五载寒暑更迭,在一百位老人中已有二十多位辞别人世,而他们的口述史稿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对后人的告诫,所以我要以感恩之心对每一位帮助我、支持我的前辈、师友表示由衷谢忱。

我自2002年10月离开史志办公室,按理征集口述档案史料、从事抗战史研究已不是我的分内之事,可我认为工作职责没有了,社会义务和责任还在。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璀璨之处,吸引了邑内外文人墨客及专家学人的目光,为之歌以咏之、手舞足蹈,这并无不当。但我却甘愿聚焦于对那段民族屈辱史、名城沦陷史、百姓苦难史的研究。这段历史,时间不是很长,分量却很重,离现实很近。虽然那场全民族抗战终以人民的伟大胜利宣告侵略者的失败,但全国人民所付出的生命与财产的代价极为巨大。面对胜利,人们往往会陶醉于欢乐而淡忘痛苦。对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八〇后”“九〇后”“〇〇后”,能熟悉抗战史,能了解人民群众在外敌入侵岁月里所蒙受巨大痛苦与灾难的青少年只怕是凤毛麟角,因此作为曾经的史志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档案工作者,我有义务,更有责任将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血泪史予以抢救和记录并继续做好研究与宣传工作,发挥好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往事不可追,今夕犹可待。历史不可淡忘,更不容遗忘,特别是在日本右翼集团一再兴风作浪,肆意歪曲历史,否认罪行,妄图再燃战火的今天,我们更应知耻而后勇,知苦而惜甜,知难而奋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丰富内涵、深远意义和庄重使命。我为能将自己生命的光和热奉献给抗战史研究感到满足,因为我爱祖国、爱家乡,这也是我一生的追求和信仰。

在本书行将面世之际,我十分感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戴逸教授为之拨冗作序,对我的付出与收获予以肯定与好评。感谢市关工委俞惠良主任的支持和帮助,为征访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许多方便,感谢家人对我开展日军暴行征访工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要感谢的人还有许多,这说明,本书的采访整理者虽然是我一个人,但实际上有许多朋友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与支持,使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温暖,这也是我从事这项工作得以坚持、坚守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剑研究员对本书的推荐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使本书得以在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八十周年之际与读者见面,使我对日军暴行口述史的征访工作终于有了理想的成果,额手称庆,幸甚至哉!

2017年4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