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少奇一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峥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黄峥在写《刘少奇一生》时坚持了这样两条:(一)言之有据,事实准确,不虚构任何情节;(二)文字表达力求通俗活泼,明白易懂,对人和事都交待清楚。这样做的用意,是希望本书能使不同层面的读者都感到可信可读,即便是不太熟悉历史或原来不太了解刘少奇的人,也能读来饶有兴味,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内容推荐

黄峥著的《刘少奇一生》是一部记述刘少奇全部生平的普及性传记。书名之所以叫《刘少奇一生》而不叫《刘少奇传》,是为了避免重名,因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将编撰一部定名为《刘少奇传》的政治性传记。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普及性传记要求简明生动,篇幅适中,可读性强;政治性传记则讲究史料齐全,评论严谨,文字叙述也更详尽。对刘少奇这样一位历史伟人,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传记,才能满足各界读者的需要。

目录

第一章 走上革命道路

 ●湖南有个炭子冲。炭子冲有

 个外号叫“刘九书柜”的伢子

 ●讨袁斗争使刘少奇第一次经受革命

 的冼礼,可“习武救国”的梦想却破灭了

 ●从长沙到北京到保定又到上海,

 在连连受挫之后终于柳暗花明

 ●杨明斋介绍学员们去苏俄。从

 上海到莫斯科走了3个月

 ●就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即将开

 学之际,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第二章 工人运动领袖

 ●刘少奇被陈独秀派往湖南,在长

 沙清水塘同毛泽东第一次会见

 ●领导安源路矿1万多工人

 大罢工,刘少奇初露头角

 ●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

 潮,安源工会硕果仅存

 一●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的

 时候,刘少奇还不到27岁

 ●中共中央急调各路精兵强

 将,赶赴上海领导五卅运动

 ●邓中夏在欢迎会上说:刘少奇是我们工

 人阶级最奋发、最勇敢的一位战士

 ●浩浩荡荡的群众游行队伍冲进汉口英

 租界,把“米”字旗扯下来扔在地上

第三章 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

 、●署名“潭少连”的文件通过地下交通频

 频发出,顺直省委的整顿悄然进行

 ●奉天高等法院找不到刘少奇“煽

 动工潮”的证据,只好把他放了

 ●“拥护红毛子,反对白毛子”的口

 号在中东铁路工人中传播开来

 ●中共临时中央找刘少奇谈话,给

 他扣了一顶“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

 ●刘少奇匆匆告别妻子潜往中

 央根据地,没想到竟成永诀

第四章 开创华北新局面

 ●中共中央派刘少奇作为党中央代表赴

 ’华北,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KV的一封信引起震动。“打倒

 宋哲元”改成“拥护卷委员长抗日”

 ●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不时出现报

 端,人们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是谁

 ●刘少奇派周小舟、吕振羽密赴南京,

 同国民党方面谈判联合抗日

 ●张闻天代表中共中央批准薄一波

 等出狱,刘少奇要柯庆施速办

 ●华北上层统一战线全面

 展开,各路诸侯纷纷表态

 ●西安事变像一颗政治原子弹,给

 动荡的中国政局带来强烈冲击波

 ●毛泽东说:刘少奇指出了白区

 工作的病症,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华北抗日局面迅猛发展,共

 产党成为华北敌后最大政党

第五章 发展华中根据地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重点发展

 华中,派刘少奇出任中原局书记

 ●从渑池到竹沟,刘少奇沿途听

 取汇报,召集会议,部署行动

 ●小小竹沟镇热闹非凡,一派厉

 兵秣马、生气勃勃的抗日景象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切中时

 弊,很快在各根据地广为流传

 ●在洛阳贴廓巷56号,刘少奇同

 郭寄峤不期而遇,徐海东吃了一惊

 ●在总结彭雪枫游击队经验之后,

 刘少奇提出发展豫皖苏新思路

 ●新四军在津浦路两侧连打几个

 漂亮仗,皖东根据地初具规模

 ●皖东北一时部队云集,刘少

 奇抓紧点将布阵,扩大战果

 。●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大获全胜,开

 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胜利实现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任命刘少奇为中

 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政委

 ●重建后的新四军声威大震,华中

 抗日根据地一步一步巩固起来

第六章 进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

 ●从苏北到延安,穿越敌人100

 多道封锁线,行程3000里

 ●刘少奇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从此进入中共最高领导核心

 ●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作修改党章 报告,

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阐述

 ●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

 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

 ●刘少奇主持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重大决策,中共军队大规模战略移动

 ●刘少奇部署在东北“让开大路、占

 领两厢”,建立东、北、西满根据地-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中

 央五位书记分成两套班子

第七章 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

 ●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桕坡召开,解放

 区土地改革运动暴风骤雨般掀起

 ●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

 为建立统一的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朱德写来祝寿诗:“少奇老

 亦奇天命早已知”

第八章 开国建国费运筹

 ●中共中央进驻北平,毛泽东

 要刘少奇赶紧去天津一趟

 ●刘少奇秘密赴苏同斯大

 林会谈,为歼园作准备

 ●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

 升起,历史打开了新的篇章 

 ●全世界刮起一股中国旋

 风,国际要事纷至沓来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国

 内工作更是干头万绪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刘少奇开

 始对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宏观研究

第九章 探求中国富强之路。

 ●刘少奇再次赴苏同斯大林会

 谈,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准备

 ●向社会主义过渡、制订宪法、全民

 选举,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

 ●高岗、饶漱石企图拱倒刘少奇、周

 恩来后取而代之,结果自取灭亡

 ●刘少奇向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说:现在

 的任务是保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波匈事件在各阶层人士中引起种种反应,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上工作日程

 ●继毛泽东之后,刘少奇当选为

第二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毛泽东严厉批评彭德怀,庐

 山会议由反“左”变为反右

 0刘少奇常常说:“国家主

 席也是人民勤务员。”

第十章 领导国民经济调整

 ●尽管庐山会议后不断反右倾、鼓

 干劲,“大跃进”还是难以为继

 ●刘少奇到湖南省农村住

 下来,调查研究了44天

 ●“我们这一代不要把森林搞光了,搞

 光了我们死后都是要受审判的!”

 ●蒙哥马利问:“你的继承人是谁?”

 毛泽东答:“很清楚,是刘少奇。”

 ●经过七千人大会、西楼会议、五月

 工作会议,调整国民经济大步推进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

 城乡四清运动曲曲折折,波澜迭起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抗争

 ●刘少奇主持常委会议讨论通过

 《二月提纲》,随后出访亚洲3国

 ●历时20多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开完了,可与会者仍充满困惑

 ●“文化大革命”哄然而

 起,工作组开进学校

 ●毛泽东写了“我的一张大字报”,

 刘少奇从第二位降到第八位

 ●毛泽东看了刘少奇的检讨后批

 示:基本上写得很好,很严肃

 ●各方面打击接踵而来。刘少

 奇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伪证报告获得批准,铸成中

 共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

 尾声共和国不会忘记

 主要参考书目

 注释

后记

试读章节

讨袁斗争使刘少奇第一次经受革命的

洗礼,可“习武救国"的梦想却破灭了

正当刘少奇在炭子冲附近的各个私塾读书的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变革。1911年10月,武昌城头一声炮响,爆发了辛亥革命。大清帝国的封建统治一朝覆亡,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民主共和国随之成立。但没有多久,革命胜利的成果落到了北洋军阀袁世凯手里。这种种变故,像层层展开的波涛,传到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给少年刘少奇带来了强烈的震荡。

刘少奇的二哥刘云庭在湖南新军部队里当兵。1911年10月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湖南新军奋起响应,刘云庭在长沙参加了所在部队的起义。第二年,他回家探亲,带回一本介绍辛亥革命的书。年方14的刘少奇读了这本书,心头激动不已。为了响应辛亥革命的成功,他当即要求姐姐为他剪掉辫子,以示同清王朝决裂。

革命的气浪一阵阵撞击着刘少奇,沉闷的私塾生活已经满足不了他那躁动的心怀。他再三向母亲和兄长要求走出本乡去外地上学,经过一番软磨硬泡,终于获得同意。1912年,刘少奇去西冲山上了芳储乡小学。191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宁乡县最好的学校——玉潭学校(又称宁乡县第一高等小学)。从此,他像一只冲出笼子的小鸟,飞向外面的世界。

1915年5月,窃国大盗袁世凯公然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玉潭学校的师生们奋起罢课游行,声讨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刘少奇义愤填膺,和几个同学胸前挂着“勿忘国耻”的标语牌,喊着口号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充满激情的学生游行队伍,行进在宁乡县的街道上,使这个平时比较宁静的江南县城充满了热烈的革命气氛。游行之后,刘少奇和同学们又在几处闹市街头向群众演说,还组成抵制日货的小组,将商店的日本商品检查封存。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了好几天,刘少奇始终是其中的骨干分子。

投身这场讨袁斗争;使刘少奇第一次经受了革命的洗礼。从此,他踏上了漫长的革命道路。为了表示保卫炎黄子孙、振兴中华民族的决心,他将自己的字“渭璜”改为“卫黄”。他在自己的书本、作业簿上,都用毛笔重新写上了刘卫黄这个新名字。在以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刘少奇用过许多化名和笔名,“刘卫黄”是他为革命而起的第一个新名字。

1915年12月,倒行逆施的袁世凯竞复辟帝制,做起了皇帝。消息传来,宁乡县城再次掀起了抗议的浪潮。刘少奇和同学们重新发动罢课、游行、演讲等活动,一直持续到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后才复课。

1916年夏,当刘少奇以名列前茅的成绩从玉潭学校毕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18岁的青年。下一步怎么办?他面临抉择。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黑暗。袁世凯垮台之后,中华大地复又陷入派系纷争的军阀们的铁蹄之下。祖国和人民在苦难中呻吟。怎样才能拯救祖国、帮助老百姓翻身?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强国富民之路?这些问题困扰着刘少奇等许许多多有志青年。他们在认真地思考,执著地追求。

出路在哪里?一时还难以找到。刘少奇别无良策,只有先继续求学。玉潭学校的史地教师梅冶成是一个革命思想激进的人,同长沙楚怡学校主任教员何叔衡相熟。刘少奇和同学任克侠、贺执圭便去求助于这位梅老师,请他给何叔衡写一封介绍信,然后带着介绍信,步行几十里来到长沙求学。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进入设在长沙的宁乡驻省中学就读。

刘少奇在小学读书时,就对岳飞精忠报国、班超投笔从戎等故事钦慕不已。现在面对国家孱弱、外侮入侵,老百姓备受战祸之苦的局面,他越来越感到武力和军事的重要。1916年秋,当他听说湖南省省长兼督军谭延阎在长沙开办陆军讲武堂时,非常兴奋,立即决定中止中学学业前往报考,实践投笔从戎的理想。

可这个讲武堂专收下级军官和退伍军官。刘少奇只好向二哥刘云庭求援,设法向刘云庭的一位刚退伍的战友借了证件,冒名顶替报上了名。考试的结果,刘少奇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找不到校舍,讲武堂迟迟开不了学。刘少奇一直等到第二年3月,才踏进讲武堂的教室。头半年是文化补习,接着是军事训练。不料,军事课程刚进行一个月,护法战争爆发。1917年10月南北两军在长沙发生激战。陆军讲武堂在湖南省督军署旁边,因而成了双方交战的战场。在一阵阵炮火纷飞过后,讲武堂校舍成了一片废墟。手无寸铁的几百名学员,在战乱之中一溜烟走散各方。讲武堂就这样被迫解散。刘少奇也只得离开长沙,回到家里。P6-8

后记

本书是一部记述刘少奇全部生平的普及性传记。书名之所以叫《刘少奇一生》而不叫《刘少奇传》,是为了避免重名,因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将编撰一部定名为《刘少奇传》的政治性传记。我想,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普及性传记要求简明生动,篇幅适中,可读性强;政治性传记则讲究史料齐全,评论严谨,文字叙述也更详尽。我认为,对刘少奇这样一位历史伟人,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传记,才能满足各界读者的需要。

大约七八年前,当时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李琦同志提议,鉴于刘少奇的政治传记短期内难于出版,可先写一本普及性传记,以应社会急需。由于业务繁忙等原因,这一提议迟迟未能付诸实施,一直到1993年初,才列入刘少奇研究组的业务计划,确定由我来撰写。1993年春节后,我开始整理材料,设计提纲,3月份动笔。本想当年写出初稿,可中间因为参加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刘少奇诞辰95周年两个学术讨论会和修改《刘少奇年谱(初稿)》,占去了大半年时间,原定计划只得推迟。为了不至拖延太久,1994年我不得不撇下别的事情,抓紧一切时间写作。这样紧赶慢赶,总算在1994年8月完稿。

我在写这部传记时坚持了这样两条:(一)言之有据,事实准确,不虚构任何情节;(二)文字表达力求通俗活泼,明白易懂,对人和事都交待清楚。这样做的用意,是希望本书能使不同层面的读者都感到可信可读,即便是不太熟悉历史或原来不太了解刘少奇的人,也能读来饶有兴味,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这部传记的写作,汲取了当今刘少奇研究中的新成果,得到许多领导和同志的帮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研究员拨冗审阅了书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刘少奇研究组组长刘崇文编审受室领导委托主审本书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刘少奇研究组的马济彬、陈绍畴、张宝山、周以谟、马云飞、张飞虹、吕小蓟、王双梅、张文和等同志给了我很大支持。特别是王光美同志,我曾随同她到湖南宁乡、江西安源等地访问,多次听她介绍刘少奇的生平和工作、生活情况,最后她又审阅了书稿。另外在出版、印刷过程中还得到不少同志的关心协助。在此,我谨向所有这些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错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多多批评指教。

作者

1995年8月于毛家湾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