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都有一段回不去的时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卫冰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Central Station(中央火车站)是我来澳洲以后听到的第二个地名。它是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最大的火车站,也是悉尼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说,一旦Central Station出现什么问题,大半个悉尼的交通就会陷入瘫痪。因此,从“9·11”事件以后,澳洲政府撤去了central Station里面所有的垃圾桶,对恐怖袭击做以最初级的预防。从Central Station发车的线路共有27条,15条开往各大城市,12条是悉尼市区运营线路。到达学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必须要从Holstone park乘7站火车到Central Station再转乘343路公车到学校所在的Watedoo(滑铁卢);第二种是直接从Holstone park乘8站火车到达Green Square(绿色广场),再步行15分钟到达学校;交通不能算是便利。大多学生选择第一种方式,因为可以使用周票,车费相对便宜,我也亦然。

第一天上课,想当然,我这个路痴一定会迷路,还好Carolyn给了我学校的地址,路人也算热情,总算顺利找到了343车站。旁边等车的白人帅哥很自然地跟我搭讪,强烈推荐车站旁边的咖啡和多纳圈,这是澳洲特色之一——和陌生人闲聊,借以打发无聊的等车时间。千万别误以为他看上我了,本姑娘这种白白净净的林妹妹式长相在澳洲人眼里可并不算出色,略感意外的是操着那不太流利的英语竟然也可以应付。相对国人等车时的冷漠,澳洲还是带给我了一点点的温暖,一直到我上车了,帅哥还不忘提醒我下次一定要尝试这家店的咖啡,让我不得不怀疑他是不是就一托儿。

排队上车,不急不躁。每人自动刷票,公车司机兼售票员。澳洲的车票分为单程票、单日往返票、火车周票、红色通票、绿色通票、紫色通票、棕色通票、季票和年票等。通票可以用于火车、公车和轮渡。使用区域按照不同的颜色来划分,红色涵盖区域最小,紫色涵盖隶属悉尼的所有城镇。由于我们学校在内城区,使用红色通票就行了。

到学校后参加了分班考试,学校根据语言水平的高低分出不同的语言班,语言班毕业才可以继续高中的学习。笔试很简单,口试也就问了些关于爱好理想之类的简单问题,类似的问题在国内练习过很多,所以应付起来倒也自如。一起参加考试的都是中国学生,在学校出出进进的也多为亚洲面孔,有点儿小失望。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Taylors College(泰勒学院),悉尼大学附属高中。

严格来说,我不喜欢学校的风格。商务气息很浓,只有一栋大厦作为宿舍、图书馆和教学楼等的合体,没有宽敞的校园,没有操场,什么都没有。突然间开始疯狂想念人大附中的宽敞的校园,美丽的中心公园,资源丰富的图书馆……

短短两日,发现了几点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国家的素质体现:第一,整个城市没有一个交通警察,所有红绿灯都靠按钮控制,要过马路的行人按钮,行人灯会自动转绿,根据灯的提示过马路就行,最适合的就是我这种不会过马路的人;第二,所有的机动车到人行横道前必定会为行人让道,就算你还没有走上人行横道,车也会提前在人行横道停下,等候行人先过;第三,火车站没有专人检票,公车上面没有售票员,一切都是机器控制;第四,公共场所没有人大声喧哗,公车、火车上的人大都手捧一本书默读;第五,每个人下车的时候必然会跟司机说声:“Thank you.(谢谢)”而司机也必然会回复:“You’re welcome.Have a good day.(别客气,祝你有快乐的一天。)”这些自然而然形成的习惯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刻意,与我们有外国友人来访时刻意表现出来的礼貌远远不同。我想,中国要发展成这个样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作为礼仪之邦的子孙,我第一次感觉到惭愧。2003年1月7日

上海男孩Andrew,算是我到悉尼的第一个朋友。初接触的时候觉得他话不多,但是好客。到达悉尼的第一天他主动带我去了网吧,让我通过邮件、QQ等方式给国内的亲人朋友报平安。现在想来,那时候还真是轻率,随便跟一个不相识的男生出门,虽然同住一套房子,毕竟互相不了解。以后要记得,防人之心不可无。

P6-7

目录

前言 缘起

第一部分 乍到异乡人初寒

第二部分 心路飘遥选科难

第三部分 酸甜苦辣尝初恋

第四部分 感怀雪梨忆流年

序言

我想人大附中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每一个人大附中毕业的学生都以是人大附中人而自豪。而现今尚未看到成功迹象的我也不例外。我常常在想,命运之手把我牵引向不同的方向都是从迈入人大附中开始。若是那一年15岁的我没有被人大附中的校园所吸引,我大概永远也不会有勇气把人大附中填人中考志愿,继而在高考那年背井离乡奔向异国。六年前,我把MsN space、人人网和电脑里留存的记录和独自在异乡成长的日记整理成随笔集《在海的那一边》第一版印刷发行,那时候的我认为回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当经历过的一切像过电影一样重现眼前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时候的心境,或快乐或忧伤。认真地去回味曾经发生的一切,看着青涩稚嫩的我是如何步履蹒跚地独自走过这些年。一回眸,经年已过;再回首,沧海桑田。尤记得,有个姐姐跟我说,女孩子20岁到25岁之间的这五年是过得最快的,那时年幼,眨眼间,却已至而立。

买来市面上关于留学的种种书籍作为借鉴,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另辟蹊径.坚定走我自己想走的路,让我的经历以日记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你们伴随我一起走过这些年,感受我的喜怒哀乐,看看我是如何从一个天真娇俏的少女变成平和恬淡的女人。因缘际会,《在海的那一边》有了新的命运,而第一版因为初恋分手而删去的种种感想也得以还原。曾经爱过的人们以另外一种方式留存在我的记忆和生活中,我应感激,他们的出现成就了今天的我。我始终记得那个单纯善良天真爱笑的17岁少女,怀抱怎样美好的梦想跨出国门;我也始终难以忘怀那一个个寂寞孤单无助的夜晚是怎样慢慢熬过。当人生有了一定阅历以后,回过头去再读这些稚嫩的文字,觉得特别温暖和欣慰。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未曾在物欲横流的诱惑中失去本心。在世人的眼中,也许我并未算得上多么成功,没有让人艳羡的工作,也没有什么说出来可以让人一震的成就,可这十几万的文稿,字字出自我的本心,句句都是我的感想,我为你们还原了一个在红色政权下长大的军人子女在异国他乡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这本书,就是我的心,而现在,我选择再一次把最真实的我剖析在你们面前。

我们的人生中总要面临很多选择,而每一次选择也许都会对未来造成巨大的影响。我和父母探讨过无数次,如果当初没有出国,如今会是怎样的光景?可以确定的是,我绝对不会是今天的我。当你看到我光彩夺目地站在人前侃侃而谈往年种种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看到我独自舔舐伤痕的悲哀与落寞。当你看我潇洒地穿过沙漠、越过高山、游走乡村、找回灵魂平静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看到我看破金钱、地位、名利和爱情时所经受的痛苦与绝望。当你看到我小鸟依人守在所谓良人身边琴瑟和鸣的时候,其实你并不知道我内心的空虚与寂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许并不能有机地结合,于是就有了很多如同我一样的“边缘人”,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我是一个中国女孩,有着东方人的面庞,却又有着西方人不羁的心灵;我行事循规蹈矩,却又内心叛逆;我被世人眼光左右做着所有“我应该”做的事,却并不因此快乐。然后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和我一样的人,于是,我希望找到一些共鸣,或者给那些尚未走到这步的人一些借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自出生那日起就有资格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外界种种,都不应该成为你做出选择的理由。出国、归国、结婚、生子、工作,都应该出自本心。愿每一个读到我的文字的人,都可以在此刻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你现在拥有的一切真的都是出自本心的选择吗?你快乐吗?你若不快乐,请问问自己的心,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快乐,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回报。

2014年11月于深圳

内容推荐

卫冰冰编著的《我们都有一段无法遗忘的时光》讲述了:从17岁到24岁,在一个女孩子人生中最精华的岁月里,摸爬滚打,从伤痕中变得成熟。一个天真单纯爱笑的女孩却终于埋葬在浮华的尘世中。拼命地读书,然后发现一纸文凭并不如当初想象中的那么吃香。用尽全力的恋爱,然后知道,有些东西,真的不是付出就有回报。经过了时间和金钱的堆积,终于抵达了无法企及的高度,然后,我迷失了自己。远离父母,独自在异国成长,他乡的月亮就一定是圆的吗?

编辑推荐

《我们都有一段无法遗忘的时光》作者卫冰冰曾就读于人大附中,留学于悉尼大学,喜欢旅行,阅读,烹饪,梦想游遍世界上所有神秘而美丽的地方。这十几万的文稿字字是作者多年留学经历的感悟,还原了一个军人家庭的子女在异国他乡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对于作者来说,留学的经历或快乐或忧伤,但这些经历让作者从青涩稚嫩变得恬淡从容。分享这些经历不仅可以帮助更多的留学生获得启迪,还能从实用的角度分享不少留学生活指南。作者结合亲身经历总结的不少小帖士,对于准备留学的读者来说极具参考、借鉴价值;本书又是一部随笔杂感,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学业压力,作者在自我调适的同时保持着冷静的思辨,如对东西方教育、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的分析,每有独到见解,理性精神赋予质直的文字以一定的深度与张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