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①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唯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唯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地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们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②,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做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她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她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地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哪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地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P7-9
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郁达夫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老舍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我作为一名步入老境的作家,从年少时代开始,六十多年来一直崇敬着一位中国的文学家,那就是思维最敏锐、民族危机感最强烈的鲁迅,阅读鲁迅已经伴随我的一生。
——大江健三郎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他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当过中学教员,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开始大量创作小说、散文、杂文,以笔代戈,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提起鲁迅先生,不少读者脑海中浮现的是“横眉冷对,以笔为枪”的战斗者形象。的确,鲁迅先生的笔向来是锋利的,毫不留情的,他直指中国社会最真实的伤口,将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将人的劣根性明明白白地点出来,深刻进行了剖析、否定与讽刺。这种自省的战斗精神,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本书将《呐喊》与《彷徨》合辑出版,希望读者能通过此书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自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这些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真实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旧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和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和比较彻底的否定。在艺术上,《呐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通过借鉴外国小说而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形式,以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
《彷徨》收录了鲁迅先生自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11篇小说。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鲁迅先生的心境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不再呐喊,转而关注那些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农民与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彷徨》寄寓了他对人生、对前途的执着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鲁迅先生这一时期的精神写照。
有人说,鲁迅先生是超越时代的,他往来于过去与现在,审视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时至今日,我们遇到的许多社会问题,仍然可以在鲁迅先生的书中找到病根。如同野草要顶破头上坚石的压迫才能拔节,人也需要挣脱顺服的蒙昧与麻木,才能真正地活着。这也许正是鲁迅先生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巨大意义。
提起鲁迅先生,不少读者脑海中浮现的是“横眉冷对,以笔为枪”的战斗者形象。的确,鲁迅先生的笔向来是锋利的,毫不留情的,他直指中国社会最真实的伤口,将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将人的劣根性明明白白地点出来,深刻进行了剖析、否定与讽刺。这种自省的战斗精神,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呐喊彷徨》将《呐喊》与《彷徨》合辑出版,希望读者能通过此书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录了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小说14篇。这些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真实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旧时封建制度和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抨击和否定。在艺术上,《呐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借鉴外国小说而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形式,以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
《彷徨》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11篇小说,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鲁迅先生的心境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不再呐喊,转而关注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农民与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之中,寄寓他对人生、对前途的执着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鲁迅先生这一时期的精神写照。《呐喊彷徨》将《呐喊》与《彷徨》合辑出版, 希望读者能通过此书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