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畅销、读懂人类行为第一本书由休·麦凯所著的《欲望心理学》全新修订上市
看透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也不看他做什么,要看为什么。没有不能解读的行为,没有不能看透的人,只有你没理解透的欲望!
接“地气”的心理学,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迹可循,谁都逃不掉的10种欲望。
佛洛依德说: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
无论是大众正常的日常行为,或是个别人的“重口味”行为,还是人人偶尔都会犯的“发神经”行为,一定都隐藏着“欲望”驱使。
“人术”不过如此,真正看透人“为什么”的一本书。
给予你便利的人,未必是真心想帮助你的人;阻止你甚至骂你的人,也未必是你的敌人。
看透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也不看他做什么,要看他为什么。
相近或相同的行为下,不同的欲望驱使——不同的“为什么”,体现一个人的根性。
看懂微表情,读懂重口味,所有读心术、攻心术、操控术的人性本源,看透人的欲望,没有搞不定的人,没有做不成的事。有人弄权,有人好利,有人喜名,不管是忠是奸,是善是恶,只要看透其行为背后的欲望驱动,就可以理解甚至预测他们的行为。
弗洛伊德:“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
由休·麦凯所著的《欲望心理学》是一本深刻解读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书。
看透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也不要看他做什么,要看他为什么,即他的行为是出于哪种欲望。这些欲望潜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中,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种或多种欲望的驱使,谁都逃不出这些欲望。
作为澳大利亚社会学研究者中的翘楚,休·麦基一生都在倾听人们心中的梦想、恐惧、热情、希望与绝望。他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人类内心记录者和解读者的超强技能,为你解读10种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始欲望。
序:欲望在驱使我们的行为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要表达“与众不同”——渴望重视
为什么在家庭中人们往往感觉不受重视
为什么有些人渴望被重视的感觉更强烈
为什么长期遭受冷漠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犯罪
为什么很多夫妻经常吵架却不离婚
为什么对孩子过度夸奖是有害无益的
为什么婚姻会出现“七年之痒”
为什么人们喜欢在行为和用品上模仿名人
为什么有些人对狗比对人好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用豪车和手表来彰显自己
为什么人们喜欢被倾听
怎样才能让人感觉“得到了你一心一意的关注”
第二章 为什么人人都有恋家情结——渴望自我空间
为什么很多人习惯于坐同一个位子
为什么总有些地方让我们怀念
目录为什么网络上容易出现欺诈等行为
为什么人们会对故乡有特别的感情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赖床
多数战争是源于对空间的争夺吗
为什么那么多人想买房子
第三章 为什么一些大科学家也会信仰宗教——渴望信仰
为什么人们需要信仰
为什么宗教能拯救一些人的精神
我们如何生活比我们信奉什么更重要吗
为什么有些人靠“相信”就能缓解病痛
为什么厂商热衷于做广告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去怀疑
为什么许多人容易依赖“领袖”
为什么很多人会对其他人的信仰感到费解
第四章 为什么我们需要对话——渴望联结
我们如何与自己交流
我们还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吗
为什么有时与人交流会遇到阻碍
为什么人们在网上交流流畅而见面后却感到尴尬
为什么许多城市中人会渴望回归自然
你的不幸来自缺乏某一方面的交流吗
第五章 为什么人们会因为做成了某事而兴奋——渴望自我价值
什么情况下人们才会“见义勇为”
为什么有些人退休后会感到焦虑
为什么许多人做完家务后希望得到家人的称赞
为什么做擅长的事情会得到更多的满足感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好为人师”的人
人性本善吗
第六章 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群居——渴望归属
为什么许多人喜欢有自己的“圈子”
为什么有时球迷会做出疯狂的举动
为什么同一集团内会产生不同派别
为什么老乡在他乡相聚还喜欢说方言
为什么会对开宝马车的人印象不好
为什么自杀也会有“集体”
第七章 为什么人们总是欲求不满——渴望更多
为什么很多人失落时会酗酒或疯狂购物
为什么人们容易暴饮暴食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有钱不花的人是笨蛋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钱是人类价值的体现
为什么权力者和富人更容易嫉妒他人
为什么人们会迷信“经济增长”
为什么媒体总是能吸引到更多眼球
为什么有些人会“好战”
为什么很多事都容易成“瘾”
为什么多数人喜欢“怀旧”
为什么人们都想长寿
第八章 为什么权力总是充满吸引力——渴望控制
为什么人们会感觉生活“失去了控制”
为什么社会变化太快会让一些人感觉“恐惧”
为什么比起大事件,人们更愿意关心生活小事
为什么人们对图书或影视剧的解读各不相同
为什么让孩子遭受磨难对其心理成熟是有帮助的
为什么越多的标语、监控会让人越不安
为什么人们应该降低期望
为什么获得控制权的人容易趋于腐败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惩罚犯罪者可以“不择手段”
如何控制我们的时间和生活
第九章 为什么许多人会感到日常生活单调乏味——渴望意外
为什么人们喜欢让自己的经历听起来更具“戏剧成分”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着迷于网络游戏
为什么那些经历过大变动的人会显得更为稳重
为什么人们会遭遇“中年危机”
为什么那些对未来有憧憬的人更能承受磨难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出轨”
为什么有的人越“减压”越感觉累
第十章 为什么人们言必提“爱”——爱的心理
为什么身体接触可以增加亲密感
为什么爱情初期的激情无法保持长久
为什么离婚率如此之高
除了父母,谁会“无条件爱你”
为什么人们不认可异性“密友”
为什么爱和友谊的结束总让人难以接受
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所爱的人做出疯狂举动
什么是“世界上的事情”
致谢
为什么在家庭中人们往往感觉不受重视
在过去的10年问,我曾听过一个朋友描述他婚姻破裂、试图和解、最后放弃和好念头的经历,以及他的儿女们所遇到的困难。
当他的妻子最终离开的时候,他感到很困惑——在给他发出警告信号的几年里,他或是不以为然或是曲解这些警告信号的意思。他坚信他爱妻子,能成为正值青少年的孩子们的好父亲,支持女权主义,并且完全尊重妻子的独立。他声称他一直在尽力按妻子的意思做事:是妻子决定住在哪里、决定养几个孩子、决定请哪些朋友。
只是最近,在妻子搬到另一个州开始新生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才对离婚的真正原因略有所知。他记得妻子说,在这个婚姻里她失去了发言权。当时他并不清楚妻子的真实意思,也并不认为妻子失去了发言权,因为他感觉自己一直在听妻子的安排,并遵照妻子的想法做事。
他一直执着于自己错误的想法,直到现在才意识到他妻子当时一定感到自己完全被埋没在婚姻和家庭之中,以至于他的妻子再没有听到自己的声音。
“我在这个婚姻里失去了发言权。”这句话是众多女性以及一些男性的呼声,他们表面上是在享受为人父母的喜悦,对中产阶级的生活感到满意,他们甚至得到了配偶和子女的崇拜,但实际上他们在内心深处却感到别人认为的他们与真实的自己混在了一起,甚至已模糊得完全分辨不清了:我不应是别人所认为的那个我。
这些话都来自那些感到自己的关系网在减小或扭曲自己身份的人。如果他们经常听到自己说着违背己愿的话,那么他们的爆发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他们很期待重新获得自己的话语权以及真正的身份:我并不只想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一我也想成为“我自己”。
现在我们来说说青少年吸毒,这个问题通常是由复杂的情况所引发的,许多因素会同时起作用,如果将问题一般化处理则是在过分简化问题。青少年吸毒通常是他们感觉自己在家中不被重视或未被倾听而采取的一种报复,有时完全是逞能,有时是渴望得到或保持某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成员资格,有时是需要提升兴奋度,也有时是受好奇心驱使。
但依据“父权项目”负责人西澳大利亚大学医学教授布鲁斯·罗宾逊博士的调查研究说明,导致青少年选择吸毒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失一位与其关系密切、对其关爱的父亲。的确,罗宾逊的研究显示,如果没有一位关系密切的父亲,那么会使青少年吸毒成瘾的危险加倍。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当没有得到父亲的爱、理解、支持和指引的时候,青少年会试图做出更加鲁莽的表现,并寻找一些可以补偿父爱缺失的事物。 研究中为何会如此强调父亲而不是母亲的影响呢?罗宾逊教授的解释是,母亲会积极投入并参与到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中,但是,从父亲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经常会担心未成年子女因染毒而得病,但通常不太善于或不习惯与未成年子女在一起并和他们交谈。当然,就这个结论来说,会有很多例外,但这暗示了如果父亲表现得比母亲更疏远孩子,那么他们的子女会把这理解为“妈妈重视我,而爸爸不重视我”。
P(6-7)
前言:欲望在驱动我们的行为
或许我们要比祖先聪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理智的。
我们说一套,做一套。
我们批评别人这不该做,那不该做,而自己却在做着不该做的事情。
我们经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有时我们却会不顾自身安危去帮助毫无关系的人。
欲望是驱使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们自认为合理地解释了我们鲁莽、冲动或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对诸如做何种工作、是否要孩子、在哪里居住等问题都做了合理的安排,但结果我们总是会“百密一疏”,甚至会贸然行动。
我们无法解释:那些愚蠢和欠妥的事情,我们为何明知不能去做,却最终还是做了。
在诸如野心、性欲、妒忌和贪心等强大力量的驱使下,我们明知别人和自己会痛苦,但还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
也难怪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惑,我们所有人都会受到一连串诸如欲望、激情、期许和需求的驱使,它们对谁而言都是很难权衡的,更不用说控制它们了。我们需要太多不同的东西,甚至有时想同时占有它们,这也就是我们经常会感到纠结的原因。
正是由于各种欲望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我们才很难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单一的解释。这不正像我们上班是为了实现一种欲望,我们跳舞是为实现另一种欲望,我们装修厨房或购车又是为了实现与上述不同的欲望。我们的各种欲望相互交叉和重叠,通常都是相互竞争着以争夺我们的关注。举例来说,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会感觉到对关怀的渴望和对控制的欲望是相互作用着驱使我们的。我们总是希望能够稳定地生活,同时又期望着惊喜的f丑现。
试想这些欲望就好比织成一张大网的丝线:我们似乎可以将它们拉拽出来单独审视,这也正是这本书中我们要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似乎都很难独立存在,因为它们都是这张网的一部分。因此我没有对本书的各章节进行重要性排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对“欲望”进行分级。
我们的各种欲望不仅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竞争的,它们也会此消彼长。谁没有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想着昨日让自己心情澎湃的种种激情突然消逝的情形?谁没有努力去做了那些别人认为该做的事情,或努力得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东西,却仍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感的时候?
这些欲望都是什么?
在这些欲望之中,有些是对真理、美丽、公正或和谐等精神层面的抽象期许——比如我们在梦境中会梦到的理想状况:生活更富有、更满意或世界更美好。我们之中有些人受到实现这些理想的激情的驱使,付诸毕生的心血:他们成了伟大的慈善家、社会改革运动的领袖、建筑设计师、画家、作曲家或作家等。但我们之中还有一些人是通过听励志的音乐、参观美景或参与艺术和文学创作来实现自己的这些欲望的。
有些欲望更为基本:对物质持续不断的需求促使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水、睡眠和庇护场所。
随之而来的是一组与身份感、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相关的欲望,我们称之为“社会欲望”。这些欲望影响着我们的处世方式,诸如爱情和友情、家庭生活、工作、权力和邻里社区关系的方面。
对于这些渴望,有多少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呢?美国精神病学家戈登·李文斯顿认为,做一个有所期望、能爱他人、有事可做的人,你才能把事情做好。你或许想在既定时间里实现各种不同的渴望,但似乎仅有30%—40%是我们的合理期望。
为什么不单独谈论两性
由于我们成长于后弗洛伊德时代,所以一直受着弗洛伊德的观点的影响(尽管他本人并没有对此进行过于深入的研究),即“性驱使我们做事”。众人皆知,虽然“性驱使”是强劲的,但它也会引起麻烦:其强劲的欲望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分散,特别是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或面I临中年危机之时。它驱使我们经历一些最为不顾后果的行为以及一些毫无希望的时刻。有时它可导致苦涩的悔恨、内疚和困惑,但它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对爱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当然它还可导致孩子的诞生。
那么性欲为什么不属于我们这个欲望网络十条线中的一条呢?(本书分为十章,以十条线来讲述欲望网络)在我们的社会和情感生活之中,性是我们实现其他欲望的方法之一,而其本身并非是一种我们这里所谈及的欲望。当然,如果将其看作是纯粹的对两性的基本追求的释放,那么它本身可以称为是一种欲望,尽管一些人要反对“基本”这个词,而把性满足与真理和美好一同归为精神范畴。
很显然,基于作用于脑部的性激素的强烈效果,以及性和爱关系方面的复杂经历,在性方面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纯粹的、单独的范畴,正如“基本”和“更高”的欲望一样。通常情况下,会有很多超出性欲本身的东西(或欲望),而这些“超出部分”正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欲望关乎我们如何选择
本书所探讨的十种欲望在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由于我们时而受着高尚动机的驱使,时而又受基本动机的驱使,因此这些渴望之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将我们最好的以及最坏的一面展现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本书中有几个章节对“阴暗面”的叙述只有寥寥数语。
揭示各种欲望所表现出来的最为阴暗的一面是为了说明其他人也会遭受同样的困扰——如果我们自身得不到满足感的话,那么恶意的想法就很可能挥之不去。比如拒绝承认他人,这正是我们对“受到重视”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一种惯常的表现;嘲笑他人的信念很可能是我们对“信仰”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想让别人少得到些东西的想法是我们对“获得更多”的渴望未被满足的一种表现;收回好感是我们对“爱”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无节制的欲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麻烦,但未实现的欲望则是情感方面的定时炸弹。当“受到重视”这个渴望受到挫败时,挫败本身便可成为个人、社区乃至国家手中所掌握的危险武器。而对“爱”的渴望受到挫败则可使我们的整个世界观蒙受阴影。
这些欲望每一个都可得到或好或坏的利用:这些是我们做出的选择,正是这些选择形成了我们所处社会的形态。
《欲望心理学》促使我展开了社会学者应做的工作,即对人性进行直接的调查(对我、我的家人、朋友和我所遇到的每个人进行调查)以及阅读他人著作,特别是小说家的作品,因为我坚信小说家的工作比任何人都更为艰难,因为他们要尽力去解释人们的行为。
根据我的理解,不要通过直接询问他人来获知其做一件事的原因。我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间接的:我所热衷的方法是邀请一组人——朋友、邻居和同事——来相互交谈,谈论生活的一些细节,而我则认真倾听他们的谈话内容,并注意他们的谈话方式,然后将其与他们的实际行为相联系。
“为什么”是我们总想问的,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避免这样问,因为它可产生一种期望,即期望对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进行合理的解释。虽然有时我们的行为方式连我们自己都很难解释清楚。
在本书中有许多观点都是通过引用实例的方式来表示的。这些都或多或少地逐字引用我本人研究项目的参与者的谈话内容以及我与家人、朋友的交谈内容。另有一些引用则是为了隐藏说话人身份、使原文更流畅或将两句合并而进行的修正。
为什么我要称它们为“欲望”呢?我们可以称其为动机、希望、梦想或目标,对于这些称谓我都可以欣然接受,但是我选定“欲望”是用来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即尽管这些是我们想做的——有时是十分热衷做的,但它们并不像我们更为基本的生理需求一样,它们并没有控制着我们。我们缺少了水、食物或睡眠便不能生存:那些是毫无商量余地的。
但是本书中所探讨的这十种欲望则完全可以进行商议,它们并不是关乎生存,但有关我们如何选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