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访妮萨/明德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玛乔丽·肖斯塔克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非洲

我和一群昆族女人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她们身材娇小,我坐在她们旁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为不习惯盘腿而坐,我不断扭动着身子。天空中的半轮月亮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下,星星出来了。耳畔边回荡着治愈之舞的旋律。女人们一边拍着手,一边唱着歌。拍手的节奏复杂,歌声时有时无,起伏重叠。她们把头歪向一侧,想让声音在耳边多停留一会儿,以便能听清自己的歌声。她们盘腿而坐,膝盖和双腿拢成一个松垮的圆圈。不经意间,圈圈相连,就这样身体和歌声融为一体。

在人群中央有一堆燃烧的篝火,火焰随着人群的活动时而跳跃,时而奄奄一息。男人们和几近成年的大男孩们在女人围成的大圆圈之外跳舞。他们修长的上半身几乎与黑夜融为一体,难以辨别。伴随着舞步,男人们赤脚跺在凉凉的沙地上,发出砰砰的响声,给歌声添加了新的旋律。他们的每一脚都跺得那么沉重有力,脚后跟在沙土地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圆坑。他们渐渐把我们围起来,保护着我们,让我们远离世俗,远离未知的危险。

昆人说他们祖先的灵魂也在这里,他们是被舞蹈和歌声吸引来的。他们就坐在远处黑漆漆的地方,很有可能是来捣乱的。一位治疗师对着祖先的灵魂大声叫喊着,警告他们不要过来惹麻烦,不要来害人。治疗师在盘腿而坐的女人中间迂回穿梭着,他把手放在病人和其他人身上,为她们治病祛疾。女人们伸出手扶住他颤抖的身体和双腿,当他靠近火堆时,她们又伸手护住他的脚以免被炭火烫到。

我因为拍了太久,手有些乏了,便停了下来。我把手放在盘在一起的大腿上休息,释放跟着她们不停地拍手所积聚的压力。昆人传统歌曲的旋律在我耳边回荡,听起来既熟悉又舒缓。伴随着这旋律和治愈之舞,我的思绪飞出这个有着一小片一小片传统茅草屋以及一些相对现代的泥屋的小村庄,飞出这几个共用着一口水井的村落,来到了安宁静谧、广垠无袤的喀拉哈里沙漠。有一架飞机从这片黑暗神秘的沙地上空飞过,飞机上的人丝毫觉察不到下面的沙土地舞台正上演着激烈的人生戏剧。

歌声暂时停了下来,周围传来闲谈声,远处拴在驴身上的铃铛也叮当作响。声音随风而来,我的思绪又被带回到现实中。人们又慢慢跳起了治愈之舞,他们的歌声和舞蹈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一阵强烈的幸福安宁感也随之而来,在历经漫长而又艰辛的旅途后,我终于得以放松下来。

1989年6月,我离开亚特兰大的家,在博茨瓦纳西北部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喀拉哈里沙漠的最北边待了一个月的时间。我曾经两次来到这个地方生活和工作,但这一次来,已经是14年后了。

我第一次来昆桑部落,或者说布须曼部落是在1969年。那个时候虽然昆桑人或布须曼人部分时间还在进行狩猎活动,但是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尝试并效仿他们讲班图语的邻居——赫雷罗人和茨瓦纳人的游牧和农业生活方式。

那一次我在这里待了大概两年的时间,学习昆桑部落的语言。昆语里有很多塞音、闪音、喉塞音、紧气式元音以及不同的音调等。我当时所掌握的语言足够我完成对昆桑妇女个人生活的研究。我的研究采用了访谈和生活经历讲述相结合的模式,研究话题涉及她们的孩童时代、婚姻、性生活、友谊和梦想。她们讲完之后,我会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进一步深究她们的经历和感受。

在我所采访的8位昆族妇女中有一位显得与众不同。与其他7位相比,她更开放,更愿意和我讲述她的私生活。她当时50岁左右,在言语表达方面极具天赋。在第一次的田野调查中,我们进行了15次访谈。1975年,我第二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又进行了6次访谈。在这21次访谈中我和她的对话录音长达25个小时。她知道我想写关于她的事情,为了保护她的隐私,我们两个商量着选用了“妮萨,,这个化名。我翻译并编辑整理了我和妮萨的访谈录音,1981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妮萨:一名昆族女人的生活与心声》一书,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妮萨的生活。

我上次来昆桑部落已经是14年前的事了。如今,我又一次踏上了来这里的路,只是这次来的时候内心有一种特别的紧迫感。妮萨如今已经68岁了,她的年龄已经远远超出了昆人55岁的平均寿命。我自己年纪轻轻,却也在鬼门关转了一圈——一年前我被诊断出了乳腺癌。虽然我活下来的概率还算高,而且很多乳腺癌患者最后也活了下来,但一想到最终有很多人因为这个病而不治身亡,我还是有些胆战心惊。我的未来被这个死亡阴影深深地包裹着,每一天我都在饱受这个残忍事实的摧残,现实也因此而变得不可捉摸。P1-5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不是标准的人类学文本,这是一本个人传记,里面掺杂着肖斯塔克与乳腺癌的抗争……肖斯塔克再次启程(去非洲),但是她对这次探索所抱有的浪漫情怀不久就消失殆尽了。这一次,妮萨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和肖斯塔克聊天……肖斯塔克在《重访妮萨》里讲的并不是重建联系和救赎,而是一个她必须要重返的这个地方的故事,一个曾经在她生命里占据了重要阶段的民族的故事。

——梅雷迪思·弗朗西斯卡·斯莫尔,《自然史》

我们面前呈现的是一位女性和一位母亲的故事,她遭遇了一场恐怖的威胁生命的疾病,她想去找一个离家很远的民族,去他们那里寻求治愈之方、希望和理解。肖斯塔克的游记让人动容又引人入胜,她想通过这部游记去面对自己生死的现实问题。书中精彩的描述把读者带到故事里,真挚的情感打动着读者,激起他们的共鸣。

——特里斯坦·麦康奈尔,《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后记

玛乔丽·肖斯塔克于1996年10月6日去世。

妮萨在1997年11月得知玛乔丽去世的消息。这是她当时说的话:

紧紧地,婉特拉紧紧地抱着我。我们就像一个人,紧紧拥抱着彼此。婉特拉,我在你睡的沙土地里迎接你。安息吧。我不知道为什么神灵们把你带走了。你给我的牛都死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

塔沙伊不是唯一一个伤心的人。

婉特拉,带走你的神灵不会让你迷失在路上的。他们会直接把你带到他们想让你去的地方,所以你的家人会好好地生活下去。

伟大的神带走了我的女儿,弄瞎了我的眼睛。她就像我的眼睛,神带走她,我的眼睛也就瞎了。不知道还能再见不,因为神把我的女儿带走了。

目录

一、非洲

二、多比村的声音

三、精神之旅

四、妮萨在里面

五、礼物和酬劳

六、去丛林里

七、夜里的狮子

八、村庄印象

九、妮萨记得

十、深度降灵舞

十一、过去和现在

十二、士兵和间谍

十三、治疗师妮萨

十四、最后的告别

后记

致谢

内容推荐

《重访妮萨》讲述的主要是作者玛乔丽·肖斯塔克重返非洲再次寻访原始部落昆族尤其是其中一位名为妮萨的女子时的旅行经历、感受和对当年田野经历的对比回想。当时作者身患乳腺癌,她试图故地重游,进行一次“精神之旅”“心灵之旅”。作者和包括妮萨在内的一群昆人,进行了一次狩猎采集的旅程,途中开展了多次当地传统的降灵治疗仪式和舞蹈,作者对青春、健康和友谊的渴求跃然纸上。不过,《妮萨》中所展示的那种和谐关系出现了裂痕,使肖斯塔克进而反思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权力、经济及对双方关系的定位和期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但人类普同性中的某些品质毕竟有能力超越体质、种族、文化等的差异性,肖斯塔克也由此在她的阿非利加(Africa)中感知到一种“天命”。

编辑推荐

一个是生活在博茨瓦纳的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人,一个是生了病的美国人类学家——《重访妮萨》把读者带回到玛乔丽·肖斯塔克在其经典之作《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中曾经心酸写到的那个地方,但是这里的土地已经明显变了。出版于1981年的《妮萨》一书曾经给人类学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做了次让人不安的介绍:两个文化完全不同的民族能够做到真正地理解彼此吗?被诊断出乳腺癌的肖斯塔克觉得自己还有未完成的工作,于是她在1989年再次回到了博茨瓦纳。这本书简单而又直接地讲述了作者对多年前就已经认识的昆族人民的重新认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7: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