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丢丢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马潇:间隔年出走,二十座城的悲歌欢酒

初见马潇——“卖票小青年”上了摇滚舞台

2013年的夏天,广州一如既往的热,去191酒吧做歌手亲友团的时候,我习惯性迟到,被截在门口。门口坐着一个小青年,白衬衫棉布裤人字拖,一边抽烟,一边坏笑着跟旁边的妹子闲扯。我对小青年说了来龙去脉,他掐了手里的烟,连质疑都没有就干脆地说,“甭买票了,等会儿我给你扣个戳,你进去得了。”他说话字正腔圆,语调随意。

当天有五支乐队,前面四支都竭尽所能地嘶喊,然而再激烈的音乐听多了也会疲惫,行至最后,上台表演的居然是刚才在门口卖票的小青年。他说,“大家好,我是马潇。”然后开始唱歌。他穿的并不像摇滚歌手那样“酷感”十足,棉麻汗衫,宽松阔腿短裤,夹脚人字拖,与台下的人并无分别。

低沉的贝斯响起,接着是一阵悠扬饱满的小提琴声,主唱马潇开口了。在他清亮而略带苍凉的歌声里,爱情瞬间化身为奋不顾身的追逐和昙花一现的美妙。一曲唱完,恍然回味,觉得故事还有几分荒凉。

马潇下台后问我他唱得怎么样,我说挺好,有点像许巍。他说,“你这是夸我还是骂我?”

“这个人有点意思”,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再见马潇——“湿润的南方,是否让你感到悲伤”

初见马潇之后,我回到了自己生活的轨道,没再去191酒吧听过live,也没再见过马潇。他的名字倒是经常出现在混迹于音乐圈的朋友的嘴里、豆瓣小站里、音乐分享会里,还有我的“常听歌单”里。后来我知道他来自宁夏银川,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才子,广州高摇的创始人。

直到2015年3月11日,我看到这样一条转发的新闻:《各自珍重——马潇与灰杜鹃乐队旧部告别演出》。消息里说贝斯张聪、小提琴吴双将暂离灰杜鹃乐队,3月15日灰杜鹃老阵容会告别演出。伴随我大学四年的乐队,让我第一次听民谣的乐队,终于只剩下马潇一个人。那天,我决定去见见马潇,就当告别一段青春。歌里那样唱,“湿润的南方,是否让你感到悲伤”。

3 月1 5号,“马潇&灰杜鹃”告别演出,马潇一如几年前那么洒脱淡然,小提琴一如几年前那么悦耳动听。唱到最后一曲,马潇有一刹那的恍惚,停了一秒想说话,终究还是摇摇头唱起了歌。每次有人说马潇的歌打动了自己,他都说,“歌里没故事,听的人心里有。不是我的故事,是你的。”

民谣与姑娘——“十三岁的时候我爱上了刘亦菲”

民谣歌手马潇并不像传闻中“从小喜欢音乐”,事实是——“十三岁的时候我爱上了刘亦菲,她大我五岁,我觉得我二十五岁的时候能娶到她,那时她三十。哥们儿告诉我人家是明星,我从此励志,开始弹琴写歌。我觉得这是没错的,错的是我做了民谣。不,错的是这个荒唐世界。”他为了梦中姑娘而学音乐,却没想到,漫漫时光,姑娘已经成了历史,音乐却是始终如一的挚爱。

自己摸索音乐的三年里,陪伴他最多的,是高中时写的《兰花》,歌里有他的姑娘和爱情。这首歌是他爱情的起点,也是他音乐道路的起点。

上大学的时候,马潇“离开了北方,忘记了温暖的阳光”,来到千里之外的广州。他出生在西北内陆城市,一直很羡慕沿海大都市的生活。但不久便发现,他一直想摆脱的其实是融入骨血里的,“家乡是一种有力量的东西,但只有走出去的时候,才能体会”。

在湿热的南方,马潇终于慢慢体会到对家乡宁夏那种质朴的感情,像一把黄土,可能什么都算不上,却可以让万物生长,那是一种特别纯粹的力量。终于,他把这种思念倾注在了自己的第一张EP《游子吟》里。

大学时光——“不务正业”的民谣青年

和其他哲学系学生不同的是,课业虽繁重,马潇还另有一番天地。他经常在酒吧里演出,并且一手创办了“广州高摇”。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马潇因为演出经常晚归,学校甚至为此专门开会讨论他的问题,而他自己也与宿舍管理员吵过架。不少人质疑,这个学生天天晚归还能毕业吗?

马潇其实是误打误撞被分到中山大学哲学系的。他意外发现,最早对音乐产生思考的大都是大哲学家,比如柏拉图是较早对音乐有体系论述的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谈论音乐;还有中国孔子所修订的《乐经》。“我觉得那些人真的不一般,我看了之后觉得现代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态度太浮浅了。”

这种氛围的熏陶下,马潇开始注重探索自己的内心表达,除了写一些充斥着浓郁西北风味的民谣,他开始写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小情小爱”,例如《请你爱我或给我一把枪》《相忘于江湖》《走散在田野》,还有不久前发的失恋曲《幸有一曲可回首》。

但马潇很快遇到了瓶颈。伴随音乐风格的成熟,他不再满足于礼堂上观众拍手叫好式的认可,也不想再以狭小的“混圈”视野麻痹自己。他想写出更满意的歌,在人生阅历上,他需要超越自己。

对于一名原创民谣歌手而言,这一点,除了自己去经历,没有任何捷径。

间隔年出走——二十座城,全国巡演

施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里写到,我永远不能只在一片土地上耕耘。安定,于生命而言,这是一种多么残忍的状态。

2015年6月,马潇从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

在舍友们每天准时打卡上下班的时候,即将被学校“打包”扔进社会的马潇照例在宿舍气定神闲地拨弄吉他。和直接升学就业的应届生不同,马潇决定以巡演的形式进行一年的间隔年,让一腔热血与柴米油盐短兵相接,一个人一把吉他一口琴,唱着自己的歌,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生日那晚,马潇在珠江边喝醉了。喝醉的马潇在地图上画了条线,经过的都是他热爱的地方,桂林、大理、昆明、成都、上海、武汉、济南……他要唱遍二十座城,喝遍二十座城的酒,然后写一本《中国酒鉴》。

正如四年前,他背起行囊,毅然决然坐上南下的火车一样;四年后,他再度背起吉他,奋不顾身,去全国边走边唱。他希望如当年一样,离开熟悉的土地后能体会到安定状态里不能感知到的东西,然后再把它们写进歌里。他说,他的间隔年是满心欢喜的迷茫,迷茫让他感到安全,因为生活还有跌宕起伏的余地。

他对我说,全国巡演只是个开始,他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但音乐是他一直不会放弃的。正如他豆瓣小站所写,“你看生活,哭泣着奔向死亡,又放不下理想,挣扎着歌唱”。在我看来,音乐于他,与其说是理想,更不如说是生活的一部分。

对马潇,不想说goodbye,只道一声,see you again。P36-41

书评(媒体评论)

读完这些间隔青年的故事,我更加坚信:若每一个人都用心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用心爱每一个人。

——孔维(演员,传梦公益基金发起人)

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性,为什么不在这段旅程中来为自己创造个故事做主角?

——赵子巍(全球zui大青年学生组织AIESEC中国大陆区前副主席)

大学时我间隔年为一家国际青年组织服务,那一年猛然离开学校的环境接触真正的社会,感觉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应该有间隔年,发现自己,探索未知。

——王则开(世青创新中心秘书长)

间隔年的经历让我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让更多人了解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苏国睿(Hive北美负责人)

曾经听说无间隔不青年,虽然有些夸张,但足显其热血。我相信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什么,一定要趁早,一定能走心。

——钱洋(中国公益咨询行业先行者,ABC美好社会咨询社创始人、社长)

间隔年作为一种主动的自我教育形式,对形成健全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性格特质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让我们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回归初心并懂得安享人生简单的快乐。

——乔新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间隔年基金”发起人)

我很庆幸19岁那年下了间隔年的决心,从北大到巴黎学葡萄酒。我想旅途以及在别处生活之于年轻人的意义在于,趁能行走的时候疯狂汲取养分,用心观察文化的差异,打破原来的偏见与格局。

——高梓清(“Oh my dear!” 葡萄酒品牌创始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间隔年作为一种人生选择,给自己更多的空间与时间去探索世界、探索自我。且来看看新一代间隔年实践者的鲜活故事吧!

——青年志(专注于中国青年群体和青年文化研究,同时为品牌提供商业研究和咨询)

目录

推荐序:间隔年,更好地了解自己,也更好地了解世界

序言:你和自由的距离有多远

王宇希:活着,聊着,走着

严然然:野蛮生长的花朵

李贝贝:从波士顿到北京,没有计划的间隔年

高法璞:一个非正常学霸的间隔年成长史

马潇:间隔年出走,二十座城的悲歌欢酒

张李亚:用画笔勾勒生命的底色

徐绽放:公益只是埋下了一个因,但它总会结果

宋小雨:没想到,我的间隔年一去就是七年

爱思:以马为梦的半野生女子

豆豆:心怀世界的南方姑娘

邬烈威:半路出家搞艺术,嬉皮青年的间隔之旅

陈思扬:从被迫休学到享受间隔年的点滴

坨坨:间隔年是一种向死而生的自我救赎

Alicia:拉美大地上的逆向舞蹈

韩骁:出走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谢咏丽:间隔年只是不特别于其他的一种人生经历

朱华东:景观设计师的自我成长

Cherry:世界很大,我不想被束缚

朱英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刘诗游:在非洲大草原的人生休耕期

三娘:间隔年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张筱叶:“钢铁”扎营康复村

葛莉:间隔年是一次说停就停的旅程

刘顶:我在路上,与世界对话

周宸:间隔年是值得给自己的礼物

涂琳:如果用毕业两年,荒废人生

赵荔:居于室而见天地

王嘉熙:一个有魔力的人

顾潇逸:用一年时间重新发现生活的模样

Alisa:来自苏州小镇的“叛逆少女”

序言

间隔年,更好地了解自己,也更好地了解世界

几年前,怀着鼓励更多人走出国门、看看世界的想法,我写了一本书叫《出国自助游教室》。读完这本《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我看到了作者和分享者们类似的初衷:展现三十个不同背景的青年人真实的间隔年故事,让对间隔年有兴趣的人了解间隔年,让正在认真考虑间隔年的人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间隔年”这个舶来品,最近几年也俨然成为了中国青年中的热词,各种相关的书籍、杂志、报道层出不穷。随着人们对概念的熟悉,关于间隔年到底值不值得的讨论也趋于白热化。这是很好的事情,更多的人在日益理性地看待这件事,这点对于那些严肃考虑自己要不要间隔年的人来说尤为重要。一头是想象中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的美妙“越轨”人生;一头是对这一年做什么,如何得到家庭、朋友、学校、单位支持和间隔年之后何去何从的担忧。和人生众多重大决定一样,让人左右为难。

这本书的意义,不是像职业规划书籍一样,教你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优的选择;而是通过对中国三十个间隔青年的访谈,收集和整理他们各自独特的体验和经历。通过这些故事,你能了解他们决定间隔年的动机,可以看到不同间隔年的选择,以及最重要的,他们如何回顾和评价这段经历对于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媒体塑造的间隔青年叛逆、决绝、吃喝玩乐的形象不同,你会发现间隔青年们无论在间隔年前,还是间隔年中,都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和挫折。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的迷茫,有很多无奈和束缚,也曾为是否要间隔年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他们为了规划自己的间隔年颇下功夫,间隔年的过程中也会事与愿违,也没有人心安理得地花着家里的钱去逍遥自在。

有困难,才有意义。

我欣赏的,是他们真诚负责的态度和对意义的提炼。每个人都很开诚布公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甚至对自己的局限性也直言不讳,而绝少有轻浮的炫耀和武断的评判。

在这性格、成长背景、专业或职业、间隔年经历完全不同的三十个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相似的人生阶段,相似的顾虑,相似的迷茫。也正因为这样,对我们也有了更多参考的价值,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此外,从他们对间隔年的回顾中,我们能看到的,不是技巧层面上这段经历如何让我在求职中脱颖而出,或者为我的出国留学申请加分,而是价值层面上这段经历让我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和在追寻意义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如果你曾出国自助旅行或者生活过,你会发现同一件事情,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和我们的看法大相径庭;你也会发现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多么缺乏沟通和理解,彼此的偏见又是多么根深蒂固。类似的,你以为从事公共服务的工作需要的只是一颗善心,而真实情况则是干难万险,披荆斩棘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间隔年,更好地了解自己,也更好地了解世界,从而重塑自己和世界的联系,是这些背景和经历各自不同的间隔青年们都有的共识,而这,就是我理解的间隔年的意义。

开卷有益,快来读这些精彩纷呈的间隔年“真人书”吧!

内容推荐

唐丢丢著的《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源于一个“间隔青年”的采访项目,寻找30名中国间隔年实践者,通过文字呈现30名中国青年的努力奋斗。他们中有人因病放弃梦想却努力走到另一个高度,有人是完成了乞力马扎罗山的攀登之行的学霸,有人正在进行全国巡演,有人致力于公益项目……30个青年的故事集结成书,有挣扎,有冒险,有体验,有思考,记录这个时代里,为了自由与成长而上路的年轻人们。

有些事情你现在不一定会做,但他们的故事告诉你,你能做到的远不止眼前这些。

生活的可能性,比你想象中更多。

编辑推荐

唐丢丢著的《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通过文字呈现30名中国间隔年实践者故事,有挣扎,有冒险,有体验,有思考,记录这个时代里,为了自由与成长而上路的年轻人们。

间隔年是一个发源于西方的概念,如今在中国的年轻人中也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欢迎。

间隔年并非单纯的旅行或休息,而是提前接触社会、发现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书中的故事主人公在间隔年中为理想而努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希望对我们有一些启发作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9: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