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家往事/跨度新美文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树理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家往事/跨度新美文书系》作者高树理那些朴拙的文字,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黑土地上特有的文化韵味、风土人情、家长里短、掌故传说都纷纷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这是他对家乡深深思念的结果,也是对其乡愁的最好抚慰。他表达的不仅仅是感恩,更多的是留恋和珍惜。

内容推荐

《老家往事/跨度新美文书系》是地方作家高树理的散文集,分三辑讲述了北方家乡有趣味的往事,全书收录了《屯子名称的由来》《美丽的五大连池》《说一说老家的婚俗》《热热闹闹的大秧歌》等三十余篇散文。作者语言质朴,文中洋溢着北方乡土文化的气息,生活味儿十足,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

目录

屯子名称的由来

抗日联军两打北兴镇

美丽的五大连池

说一说老家的婚俗

热热闹闹的大秧歌

别有风味的二人转

听说书

父亲曾当过“劳头忙”的

那些所谓的迷信活动

我所知道的赌博

屯子里的风流事

大碗喝酒

儿时玩儿过的游戏

艰难生活中也有乐趣

曾经干过的农活

屯子里破天荒的几件事

关东三件宝

东北“三大怪”之说

所说的“三奇”并不奇

小孩起名也有讲究

二十四节气与数九歌

人们常说的口头语

民间流传的“四大歌”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什么叫屯子呢?我想这可能与古代屯兵制有关。比如秦始皇为了防御外族入侵,在东北的军事要地修筑长城,建丫山海关,从关内各省派重兵长年把守。后来这种屯兵方式逐渐向辽西辽东一带延伸,明清时期已遍及吉林、黑龙江。兵士远离家乡几千里,一旦服兵役到期,或战斗失败被打散,无力返回遥远的故乡,看到这里未被开垦的荒原无边无际,而且土地肥沃,就在当地安家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但仍沿袭屯兵时的称呼,把居住地叫什么什么屯。后来有山东人闯关东的,或者大灾之年逃荒到东北的,也有躲避官府追捕的。总之谁先到这里开荒立了屯子,就以谁的姓氏作为屯子名,不管后来增加多少住户仍然不变。比如佟家屯,就是佟家最先立的屯子;侯宝清屯,就是叫侯宝清的那个人第一个到这里开荒种地的。据《克山县志》记载,全县以姓氏和人名命名的屯子有四百五十九个,占全县村屯的67.2%。

也有少数虽然是以姓氏命名的,但不叫屯子,却与当年立屯子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我老家北面有个屯子叫滕家油坊,就是滕家在那里开了油坊,并因此发财成了地主;老家东面的姜大犁,就是当年姜家开荒用的是自制的大木犁,六匹或八匹马或牛才能拉得动;还有于家粉坊、刘家烧锅、孙家磨坊、张大锅盖,等等。老家东北方向有个叫瓦盆窑屯的,那是烧泥瓦盆出了名,连姓氏都不带了,直呼瓦盆窑。

以立屯子时的居住特点命名的屯子也不少。如老家西面十来里地有个屯子叫马家窝棚,就是老马家先在那里搭的草窝棚,开始开荒种地;老家前屯叫马家沟,就是马家先到这立的屯子,把房子盖在了两个丘陵之间的沟底;老家东面那个屯叫五座房,据说立屯子时只有五户人家,盖了五座草房。还有月亮泡、小后山、靠山屯、南泉子、倒仰上,等等,这些都与居住地的位置、地形有关。

最有意思的是以绰号命名的屯子,把立屯子人的特征充分显示出来了。老家附近有一个赵咬舌子屯,据说立屯子的人舌头有些短,说话吐字不十分清楚;吴大舌头屯,显然是立屯子人的舌头大,说话也不利索。还有张磕巴屯、傅小辫屯、王二棉裤屯、杨三秃子屯,等等,一听就知道屯子名字的来由是什么。但有的就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王尖头屯和孟老歪屯,一般以为立屯子的人长个尖尖的头,或是总是歪着脖子。尖头在东北土话里是滑头的意思,老歪是指心思不正、坏心眼多,说的是贬义。还有叫李大傻屯的,其实那人一点都不傻,比谁都聪明,是反着说的。

我老家那里的屯子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都有它的根据和来历。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

这里我重点说一下我的老家牛旺屯,它是北大荒屯子的剪影。

牛旺屯,在县城正北方向约九十里。屯子往北十八里是本县的北兴镇,再往北就是讷谟尔河,过了河就不属于克山地界了。往东约三十里进入德都县界,现在叫五大连池市,是个县级市。往西十里是讷河县九井乡马家窝棚屯。

牛旺屯原来一直归北兴镇管辖。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北兴镇南面划出一个曙光公社。老家的牛旺屯在曙光公社西面六里来地,为富民大队第一生产队,现在叫曙光乡富民村一社。

不少人一听屯子的名字,就以为这屯子养牛兴旺,一定是立屯子的人靠养牛起家的,所以叫牛旺屯。

P2-P3

序言

高树理先生创作的《老家往事》一书即将付印,嘱我为其作序,我欣然应允。

我和高树理先生虽然都出生于黑龙江省,但相距千里。他老家克山县盛产大豆、土豆,我老家五常县盛产中国最好的大米。当年高先生曾在克山的涌泉林场工作,我远离家乡五常下乡到现在的五大连池市附近的沾河林业局,这时我俩相距不到二百里,且同属于小兴安岭林区。后来我们先后来到中原油田,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一九八七年,我在油田负责编辑一本文学刊物,高树理先生的处女作小小说《画圈》就是我编辑发表的,我们因此相识、相知,成为文友、朋友。

我曾在他家的书房浏览过,一面墙的书架上满满的书籍。随手拿过几本,发现有些书的边角已磨皱或卷了边,有的封皮显得破旧,一看就明白那是多次翻看的结果。作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中层干部,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看书,让人心生敬意,他必定有着山高水长般的內心世界。看书是积累,也是沉淀,于是便有了写作的基础和冲动。二○一一年高树理先生退休时,将在油田工作期间发表的、自称是豆腐块的三十多篇文学作品,归纳印制了一本小册子,叫《拾梦集》。为什么叫《拾梦集》呢?高树理先生在此书《序》中写道,他从小就爱读文学名著,也梦想有朝一日能写出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但因种种原因这个文学梦破灭了,现在出这样一本小册子,就算是拾梦、圆梦吧。

梦,一旦拾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高树理先生的文学梦在故乡,在油田。在他的心目中,故乡是一片滋生梦的沃土,蕴藏着强大的创作动力;故乡是一幅精彩的山水画,百看不厌,爱不释手;故乡更像陈年老酒散发着馥郁芳香,常常让人醉在思乡的梦里。他写故乡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遣词造句,都带着浓浓的乡情。他退休后三次返回故乡,广泛收集素材,以伟人毛泽东主席次子毛岸青在克山参加土地改革为主线,用三年时间创作了长篇纪实小说《燃烧的黑土地》。这部作品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不仅丰富了毛家的红色家史,也为家乡克山增光添彩。尤其是东北方言运用自如,更加突出了北大荒的地域文化特色。这部书二。一六年初再版发行,我真为他高兴!

高树理先生对故乡饱含深情,有几次和他聊起来,都发现他的目光里有着淡淡的忧伤。他说,屯子东面的大草甸子不见了,那些汩汩冒水的泉眼早已被土淤死,那条原来日夜流淌的小河几乎干涸,西边的树林子也没了,屯子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但记忆中的故乡依然温暖灿烂,现实中的故乡还是他的最爱。他想用文字把听见、看见和亲身经历过的老家过去那些事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于是《老家往事》来到了我们面前。我看这本书的初稿时,仿佛与他在东北的土炕上盘腿唠嗑,娓娓道来。那些朴拙的文字,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黑土地上特有的文化韵味、风土人情、家长里短、掌故传说都纷纷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这是他对家乡深深思念的结果,也是对其乡愁的最好抚慰。他表达的不仅仅是感恩,更多的是留恋和珍惜。我想,高树理先生留下的是自己深深的生命足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他是那种有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物,我为他骄傲!

有幸与高树理先生成为挚友,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收获。他的许多作品我都是第一读者,尤其他郑重地请我提出修改意见时,我对他更是敬重有加。我把他创作的《燃烧的黑土地》和《老家往事》称为“黑土地两部曲”,他肯定还要写黑土地的三部、四部曲和反映石油生活的作品,因为高树理先生的梦还在继续,还在远方。

我们期待着!

中原油田作家协会主席韩明

后记

黑龙江省克山县是我的家乡,牛旺屯是我的老家,我离开家乡已整整三十年。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可以说是魂牵梦萦,时时想念。可又无法回去久住,也看不到、留不住它原来的样子,这就是我的乡愁。

牛旺屯建屯子较晚,生活比较简单,人际关系也不复杂。但它与其他屯子一样,人们在这片黑土地上耕耘劳作,繁衍生息,也不断地演绎着北大荒的风土人情。现在想一想,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故事发生,不仅有趣,有些还有滋有味,也有意义,这些是黑土地文化在生活中的真实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家那些延续上百年的生活习俗有的消失了,有的淡化了,也有的进步了。我退休以后,闲下来经常想一想过去经过、见过、听说过的老家那些事,很值得咀嚼和回味。于是,就以生我养我的牛旺屯以及附近的村屯、乡镇为主体,把那些有趣的往事如实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也算是对家乡的怀念与感恩吧。

从二。一四年七月开始动笔,我边写边回想,断断续续写了十几万字。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大庆教育学院退休教授张暹征先生,在方言使用和有关生活习俗知识方面给予了及时指导。对老家过去的那些事,我八十四岁的老母亲记得非常清楚,她在重病之中,仍然能清晰地帮助我回忆。

二。一五年十二月此书初稿完成以后,中原油田作家协会主席韩明先生进行了认真的阅读,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我的朋友陶红、荣立国、浦新新、马新,在草稿修改、打印方面给予了热心的帮助。特别是我克山的老乡、同事、好朋友,原中原油田供热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印忠,退休后凭着自己的技术实力,组建了濮阳市宏威天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产品质量一流,市场销售一直看好。他听说我写了反映家乡那些事的书,非常高兴,在出版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1: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