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桥自横》是一粒审视自我的时间胶囊。
作者王小骞回忆着、思考着、沉淀着,在自省中与接近真实的自己相遇,不断汲取内心的力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回忆高中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学习生涯、央视拼尽全力的奋斗历程、与丈夫谭江海的令人感动催泪的生活,性格的棱角被丈夫平顺地打磨,在“吃亏是福”中感悟“事缓则圆”的妙处。
这是一本看似顺其自然实则记满励志的正能量之作。
迷茫困惑每个人都曾有过,如何面对决定了不同的征途和风景,作者王小骞无须心灵鸡汤的注解,为自己煲了一锅走地老母鸡的鸡汤,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在拿到央视那张热乎乎的出入证时,作者湿了眼眶,流泪,只为掏心掏肺努力过、付出过;纵使别人做任何的选择,夜深人静自问时坚决而笃定的答案,照亮作者前行。
这是一本关于理解与包容的信札。
对伴侣的倾情爱恋、对女儿的疼爱,字里行间渗透得淋漓尽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耳鬓厮磨的感情需要用心经营,jizhi裸婚的代价是真情付出,如何谈恋爱、怎样学会去爱一个人,在感悟作者的经历中,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女儿的初绽是其人生的盛放,关于勤奋,关于踏实,母亲就是最好的榜样。
《独木桥自横》为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主持人王小骞的生活随笔集。王小骞在书中回顾自己作为优等生的挫折、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的一波三折、毕业后留在央视的甘苦点滴,以及颇有点小个性的自己被老公谭江海“平顺打磨”的经历,以此思考人生,岁月的沉淀给予当初那个倔强的女孩淡定和从容。
王小骞在书中记述了至今少为人知的人生经历:主持首秀、光鲜背后、流离青春、极致裸婚、晚孕艰辛……逆境练就强者的臂膀,幸运之神垂青于用心努力的人,每一篇文章都流露着真情实感,文字淡然却触动人心,蓦然回首,发现一切都只需顺其自然,生活会给你所想要的一切。残雪消融,春天来临,走向通往人生每一个新高度的独木桥,都要自然而然,方能水到渠成。
《独木桥自横》亦是一本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书,在感受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同时,使人懂得面对困境时应有的态度,如何爱自己的另一半,怎样守护好一份友情、爱情和亲情。
不是每个瑕疵都有修正的机会
广院的生活被学业和初恋安排得满满当当。军训犹在眼前,大四悄然已至。央视在播音系毕业生中进行了两次选拔,选出他们认为不错的几个学生进入央视进行毕业实习。这意味着央视对你感兴趣,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留下你。被选中已是倍感鼓舞,接下来就要看自己的表现了。承蒙央视厚爱,我在毕业实习生名单上。
我被指派到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开水、买盒饭、抢着擦桌子扫地之后,开始了编辑工作。
实习机会来之不易,哪容得实习鉴定上有半点差错。但往往绷得最紧的弦最容易出问题。
媒体行业的人都知道开天窗是多大的错误,在电视媒体,如果有人开了天窗,那就是播出事故,将成为职业生涯中一个巨大的瑕疵。能以“瑕疵”定论,已经是最轻的“刑罚”了。假如天窗开得够大,时机够巧,看到那个天窗的人有足够的话语权,那么丢饭碗也不是不可能的。
毕业实习期间,我就差点开天窗,至少是两分钟的天窗,如果噩梦成真,那将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上最大的天窗,想必我此后也别想再踏进央视门槛半步了。
那时候,总编室每天承担着制作《收视指南》的任务,每天五段收视指南,就是把当天即将在一套播出的节目缩编,做简要的内容介绍并附上播出时间,提示观众到时收看,这种形式在现在的电视媒体上也很常见,只不过现在的预告基本上只做30秒左右,那时候每段要做两分钟。
老师让我做编辑,我很高兴。虽然我学的是播音专业,但艺多不压身。很快,我就能独立承担所有编辑相关的工作了—周一早晨去磁带库借出本周要播出的重要节目的带子,用小推车拉到圆楼二层的自编机房,快速浏览并翻录其中的精彩片段,最好在午饭前将所有借来的播出带还回磁带库—播出无小事,电视台所有的工作都是为最终的播出,播出带不可以长时间被借走。下午我继续在自编机房,对翻录的播出内容进行剪辑。全剪完,就该合成了。合成就是对粗编完的内容进行深加工,做特技,配音乐,铺字幕。合成机房不比自编机房,需要提前预约时间,有时候约不到时间,就只能守在合成机房外,等前面的老师工作结束了,去蹭他没用完的预约时间,等上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我记得那年春节,合成机房被约得超负荷运转,根本不可能给一个实习生整块的时间完成《收视指南》的合成,没办法,我只好在机房外等。台里的业务气氛浓厚,大家都有品牌意识,都希望从自己手里做出的节目有亮点、是精品,所以在合成的深耕环节谁也不肯懈怠。苦了实习生小王,在机房外从晚饭时间等到凌晨一点半,才送走对作品心满意足的老师。 合成之后,是配音,这是我的强项。自从我接手《收视指南》的编辑工作,就没有麻烦过组里的主持人来配过音。
播出带全部完成之后,要请主任审片,签字,然后是最最最重要的一步—入库!忙活了这么多不就是为播出吗?
毕业实习的日子在这样的节奏中一天天过去,静水流深的中央电视台没有任何动静,既不表示对你的肯定,也未显露出对你的否定。我呢,往返于央视和广院(我还是习惯称我的母校为“广院”,总觉得“广院”是我们的,“传媒大学”是师弟师妹的)之间。每天,都像进京赶考一样。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路途好远啊。央视在军事博物馆附近,广院在定福庄,直线距离27公里,往返54公里,也就是108里地,每天!穷秀才赶考,盘缠自然是不多的,买了学生月票,从广院坐312路至终点站八王坟,再坐1路、4路或57路到军博。如果哪天心情好就单花两块钱坐一次双层巴士(双层巴士不能用月票),如果运气也足够好,可以占到巴士二层的头排座位,那叫一个高兴,瞬间进京赶考就变成了京城一日游。
现在,有时候我和谭江海开车途经长安街,还会回味那段日子,回味双层巴士二层头排的欣喜。有时候会看到公交车站有学生模样的男生女生揽着胳膊拉着手,闲聊着等车,我们会像当年那样皮打皮闹地笑着说:“你看你看,原来的咱们俩!”
一天,回到广院已是晚上了,匆匆洗漱完毕,爬上我的上铺倒头睡去。鬼使神差地,睡到早上五点多,激灵一下醒了,脑子里出现一行字幕:“没!入!库!”
清醒了一下,确认了,的确没有入库!主任签完字,我抱着带子回到办公室,内急,去了一趟卫生间,然后,然后回广院了!该死,最早的一条《收视指南》应该是七点钟左右播出,该死!快,快,快去台里!
P37-41
曾经看过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就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大师用这种蛤蟆隐喻自己,时常会将眼光投向自身,正面的或不堪的,在自省和反观中试图找到真实的自己。
黑泽明智慧而谦逊,在自省中与最接近真实的自己相遇,为未来的前行汲取内心的力量,令我感佩。我,无法望大师之项背,但也有意找到自我并成为更好的自己。于是,便有了在书写中追问的想法。
巧合的是,正当我在心里盘算着何时动笔以及从哪里说起的时候,长江文艺出版社找到了我,不能不说心有灵犀—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事件,是巧合也是缘分。
不巧的是,今年上半年,我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无规律地暴走于演播室、外景地、办公室、早教课堂和儿童医院之间。先生出差长达数月,我不得不独自支撑家里家外,工作加带娃,更是让这“声色”升级。自从有了宝宝,对“犬马”也颇有心得。我时常在与她的游戏中学牛叫学狗爬;吐舌狂喘,告诉她这是狗狗在利用舌头散热;趴伏在地扮大马,等她跨上我的后背嘎嗒嘎嗒扬鞭大笑。其实,当牛做马并非一定悲情,照顾幼子理所应当,非但不是对孩子的恩惠,自己也可沉醉其中,效犬马之力仍乐此不疲。
出版社约书稿时,也正是我独自研发如何让“声色”更响亮浓烈、让“犬马”更生动有趣之时,正中下怀又未免心下一沉—可能吗?在满满当当的日程里再加上写一本书?但几乎未加思索就下了结论—可能且必须。宝宝在一天天长大,当她开始寻找心中的偶像时,作为母亲,不能只有柴米油盐的照料或扮牛马学犬吠的游戏,我该是她更多方面可参照的榜样,关于勤奋,关于踏实。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在撰写书稿时,正在向两岁迈进的女儿早早很乖巧,阿姨带她外出散步,别人问她:“你妈妈呢?”她忽闪着长睫毛认真地回答:“在写字呢。”
写字,在“声色犬马”的碎片化的安宁中,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守护天真的早早,照见并剖析自己成长的源头,又是件有点残酷的事—所以蛤蟆的油才可贵。如史铁生老师所言:“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回望那些与我擦肩而过的,不再纠结;正视那些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的,无论巨细,也无论当时的悲喜。因为它们成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