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湘平主编的《解读--2016》立足于最近几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展现2016年中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力的各种现象,力图发掘社会生活中的正在发生的的深刻变化与革新,以期在对比过往的同时,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向。作者文笔干练,论述具有穿透力,知识性强。
| 书名 | 解读--2016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沈湘平主编的《解读--2016》立足于最近几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展现2016年中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力的各种现象,力图发掘社会生活中的正在发生的的深刻变化与革新,以期在对比过往的同时,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向。作者文笔干练,论述具有穿透力,知识性强。 内容推荐 沈湘平主编的《解读--2016》精选了2016年度人们普遍关注的22个热点问题,分别梳理“来龙去脉”,扩展“相关链接”,萃取“微言大义”,进行“深度解读”,突显其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律动规律,使人们对经历却未必清楚、熟知却未必真知的现象和事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进而在博采众家观点的基础上以独到的视角洞察真相、前瞻未来,增益一种感知与领悟同在、体验与反思共存的生活智慧。 目录 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作为生意经的荷尔蒙技术景观——网络主播元年 世事如棋局局新——亚投行开业运行 美丽“微”世界——微信群和朋友圈大火 爱情无限好,只是近“房婚”——上海掀起离婚买房潮 当真诚日渐稀缺——全都是套路? 追财索命的诚信“盲井”——电信诈骗猖獗 共享经济时代来了—— 网约车合法化 马蓉:我不是潘金莲——王宝强离婚引90亿关注量 “唯金牌论”的终结与爱国主义的延续——中国人的奥运季 还是“丑陋中国人”?!——台州游客在日本顺走马桶盖 厉害了,我的中国——中国科技成果井喷 唯“毒”没有想到孩子——校园频现“毒跑道” 有一种雷同叫丰富——无处不在的表情包 没有一滴雨认为自己造成了水灾——邢台“7·19”洪灾 蒙圈的“共和国长子”——东北经济发展失速 世界围观的非典型活剧——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 被遽然休止的青春——多位青年非正常死亡 一样相思,两种闲愁——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效应 奈何卿卿误我——朴槿惠遭遇“闺蜜门” 生命和真相都该尊重——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 此心安处是吾乡——逃离,抑或逃回北上广 试读章节 生育观念的变与不变 中国人历来重视祖先,“父之党为宗族”,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祖先的血,任何一个宗族团体都将崇祖、祭祖作为自己最神圣的义务。宗法制度要求通过婚姻,承祖先、嗣后世、供祭祀,维系家族的延续和昌盛。宗族生育的繁盛是“祖有功”的重要表现。男孩还有传宗接代、赡养老人、提高家庭地位、扩大宗族势力等义务,因而“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成为每个宗族和家庭的企盼。“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男孩是家庭能否兴旺的支柱,因此被视为有如玉石一般的前程,女孩因要嫁人,因此被视为有如瓦片一般的命运。没有儿子不仅自己感到愧对祖宗,而且还会遭人轻视,被人视为“绝户”,断子绝孙是中国人诅咒他人使用的最恶毒的语言。 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更为这种血缘宗法提供了决定性的牢固而稳定的基础。在“男耕女织”的家庭劳作分工中,作为劳动力的男人是家庭生活的主要保障。那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男丁兴旺的情景成为家庭兴盛的重要标志。另外,人们生育既是为自家,也是为国家。“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之耻”。对传统社会的统治阶级来说,人口是劳役、赋税、兵役的来源,人口越多,供其压榨和奴役的对象也越多,人口多少直接关乎国力强弱、财富多寡,因而国家和君主也鼓励生育。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国家鼓励生育,子女到生育年龄不结婚,其父母要处罚;妻子不育要被休,儿子没后被视为不孝;而不育之人也会因此而自责愧对祖宗……久而久之,“早婚、早育、多生、生男”的生育观念就深深根植在中国人心中,成为一种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生育习惯一直延续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早生多生,多子多福”作为一种沉淀已久的社会意识,仍顽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由于社会稳定,国民经济逐渐好转,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极大的提高,国家实行鼓励生育政策,那种在旧中国低下的生产力制约下实现不了的早生多生、多子多福的愿望在新中国得到了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每个家庭平均要生5个以上的孩子,而在发生第二次“婴儿潮”的1965—1973年间,全国共出生近2.6亿人。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其固有的惯性向前滚动,如果不加以控制,有限的资源将难以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会举步维艰。为了遏制这种人口迅速膨胀的局面,中央决定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加速了我国传统生育文化的转变过程。由于严格的生育政策,家庭规模小型化,亲属体系简单化,城乡出现大量的独女户、双女户。现实的局面也使得中国家庭在观念上对女儿的养老、继替功能由初始的被动接受逐渐发展到普遍认可,加之《婚姻法》的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过去那种只有生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的意识也在淡化和消失。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女儿养老一点儿也不比儿子差,甚至更好,是以有“生儿子名气,生女儿福气”,“生儿子是建设银行,要努力打拼挣钱,生女儿是招商银行,将来靠女婿挣钱享受”等既戏谑又写实的说法。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生育观念与社会形态、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情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社会保障越健全,生育率就越低,也就越不需要借助强制手段控制。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三十余年,正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三十余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的要求已不再是数量上的,而是看重人口的质量。社会需要高科技人才,子女要受较高程度的教育,养育孩子的成本加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的社会化,家庭和孩子的养老效用逐渐降低或削弱。这些因素的改变自然就诱导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早生转变为现代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 可以说,中国人的生育习惯的转变是在短短的三十余年的时间内通过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方式迅速完成的,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其不彻底性,上千年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生育观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转变,生育上的男孩偏好还需相当时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全面放开二孩”落地后国人呈现出的兴奋、矛盾、无奈、惋惜、雀跃,等等种种,更是这种新旧观念并行、碰撞、妥协与调和的最生动的写照。 纠结于生与不生之间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让万千家庭都蠢蠢欲动。但是,再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现实地摆上台面,很多家庭不得不偃旗息鼓。毕竟,这可是“生孩子”,一旦生出,“概不能退”,面对全面放开二孩,该如何抉择? 想生就能生吗? 不妨让以下几个“问题”帮你鉴别一下: 首先,有没有“财”养?经济基础决定生活质量,最现实的问题就在于,“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一个家庭的财力是有限的,一个看似戏谑实则很现实的调侃:有一个孩子还能每年去国外的马尔代夫、巴厘岛度假;有两个孩子就直接降格成国内北戴河一日游了。多养一个孩子,从他呱呱坠地起,他成长的每一步,背后都离不开“人民币”的支撑。 P8-11 序言 一 诗人木心有首小诗叫《从前慢》,后来被谱上了曲,广为人知,其中“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传为经典。其实,木心所说的“从前”不过是“早先少年时”。然而,在两千四五百年前,一个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慢”时代,庄子却发出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的感慨!如果庄子能穿越到今天,他老人家不知会被震惊成啥样。当下的人们,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们,都好似被施了“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成天风驰电掣,忙得脚不点地。 在难得的忙碌间隙,时下的众生又被人手一个的智能手机摄了魂、夺了魄,唯恐错过一条稍纵即逝的信息。确实,我们空前地拥有了大爆炸式的信息,真真假假,泥沙俱下,应接不暇,“快”几乎成为新闻信息的唯一价值,对真相与意义的追问也只是变成更多、更快、更新信息产生的驱动力。忙碌的生活节奏和对更多、更快、更新信息的喜好,使我们丧失了沉思的机会、反刍的能力和记忆的功能,一切都曾经发生,发生的一切我们都曾经与它那么接近,我们曾为之激动、狂喜、愤怒、吐槽,但在一波紧追一波、一浪盖过一浪的超载信息中,刚刚过去的一切又只留下一些似有还无的蛛丝马迹,一地不禁风雨的鸡毛碎片,从未 知其整体,知其所以然,知其真相若何。 杜牧在《阿房宫赋》煞尾时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确实,经历而不反思就形同没有经历,甚至更甚,见得越多越盲目,占有越多越空虚,追求越多越迷失。身处当下时代,一方面的确是“存在就是被感知”,我们不仅要感知这个世界,而且执着于被别人感知,“刷”所谓的“存在感”;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思故我在”,在无暇沉思、拒绝深刻、告别崇高的反智氛围中,好好思想是一条道德原则,也是洞穿幻象、复原整体、超越虚无、迫近自我的不二法门。 二 十多年前,我们在北京出版社连续两年出版了《社会热点解读》,分别对2002年、2003年一系列重大社会热点进行了解读。如今读来,恍若隔世却又异常鲜活。两本书不仅记录了彼时的事件,描摹了彼时的社会心理、思想动态,而且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思想判断,不少被证明是颇有预见性的。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没能持续下来。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都致力于价值观建设、文化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秉持“文化以价值为核心”“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终于,在2017年的春天,“社会热点解读”这项工作又得以“春风吹又生”。当我们重新开始这项工作时,心情无疑是悲壮的。因为与十多年前相比,世易时移,网络自媒体的极度兴盛已经把纸媒逼向绝境,碎片化的网络快速浏览已经代替优雅、精细的纸质阅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倔强”地出版一本上不及“学术”、下不达“网文”的纸质书籍,注定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然而,我们决定了,知其不可而为之! 《解读:2016》精选了2016年度人们普遍关注的22个热点问题,分别梳理“来龙去脉”,扩展“相关链接”,萃取“微言大义”,进行“深度解读”,凸显其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律动规律,使人们对经历却未必清楚、熟知却并非真知的现象和事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进而在博采众家观点的基础上以独到的视角洞察真相、前瞻未来,增益一种感知与领悟同在、体验与反思共存的生活智慧。 回望2016年,亚投行正式开业运行、科技成果井喷、奥运女排逆袭、网约车合法化,这些大事小情的成绩和进步令我们振奋;网络直播火热、表情包无处不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蔚为壮观,手指对屏幕的眷恋见证我们的惬意,也消耗我们不少时光;二孩到底生还是不生、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无数个生活的“哈姆雷特之问”让我们纠结;猖獗的电信诈骗、频发的校园“毒跑道”、邢台的水灾、多位青年的非正常死亡,让我们内心沉重、愤怒而悲哀;老百姓的离婚买房潮、王宝强等一干文体明星的离婚事件,一次次使我们对那个与人亘古、令人心迷的叫作“爱情”的玩意儿进行自我拷问;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朴槿惠遭遇“闺蜜门”,墙外开花墙内香,我们隔岸观火却未必洞若观火;失速的东北经济咋整?顺走马桶盖之类的事情如何才能不再屡屡发生?还有那无数长长的“套路”,我们该如何走出……充满喜怒哀乐的2016年已经背影模糊,却给我们留下太多意犹未尽的思索。 三 本书由沈湘平主编,参与编写的有石峰、程光泉、常书红、杨志、肖滔滔、艾静、何思源、黄少卿、李啸洋、李玉、张玲、王冠、马立君、武岫冰、端木雯敬、孟子嫄等。全书由沈湘平统稿,屈罡、刘翔、端木雯敬、孟子嫄承担了部分修改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志先生为本书手绘了一批漫画。杨先生画漫画并非科班,纯属业余爱好,但其作品质朴宏奥、别出心裁,为本书增色不少。 本书因系多人参与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资料,如何使用资料由该文作者自由裁量,并未一一注明出处,敬请谅解。由于时间短促,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3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