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
吴承恩著的《西游记》共一百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7回)写孙悟空出身,包括石猴出生、访道学仙、闹龙宫地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大闹天宫,最终被如来骗入掌心,镇压于五行山下。第二部分(8-12回)写取经缘起,交代唐僧一江流儿一身世、魏征斩龙、观音菩萨到长安访察取经人、玄奘应诏西行。第三部分(13-100回)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个徒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西游记(无障碍阅读学生版)》文前深度导读,文后附《西游记》主要人物关系表,堪称是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无障碍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最佳文本。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这里指历日),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玩耍)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qie,带领)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瞑(ming)目(闭眼)蹲身,将身一纵,径跳人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福气,运气)!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自然形成)的家当。”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缠(迟疑)一会,也都进去了。石猴端坐上面道:“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gong,拱手行礼)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列年龄顺序)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列队)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停留)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指死亡)为虑。
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古人把动物分五类’称“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佛教指人和其他生物永远像车轮一样在天堂、地狱、人间循环转化),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泛指人类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众猴鼓掌称扬,都道:“善哉!善哉!”
次日,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遍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lu,山脚)幽深。他也不怕狼虫,不惧虎豹,登山顶上观看。
过一山坡,约有七八里远,果然望见一座洞府。挺身观看,真好去处!又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yao,远得无踪迹)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看够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真个丰姿英伟,相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
那童子出得门来,高叫道:“甚么人在此搔扰!”猴王扑的跳下树来,上前躬身道:“仙童,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搔扰。”仙童笑道:“你是个访道的么?”猴王道:“是。”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ta,坐卧用具),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P2-3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它以生动的神魔斗争故事、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打动世世代代的亿万读者,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艺术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上永放光芒。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0?—1581?)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辑录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他出身于一个从“两世相继为学官”终于没落为商人的家庭。据《天启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却“屡困场屋”,直到四十三岁时才补上岁贡生。后因母老家贫,就任长兴县丞,这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不久即“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可见他的功名和仕途都不顺利。他不满现实,在诗中自称“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二郎收山图歌》)。这种情绪在《西游记》中处处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此外,吴承恩从小爱读稗官野史,常常偷着买这类书籍阅读。长大后,这种兴趣愈益浓厚,这使他加深了关于神话传说的知识修养。他对自己在稗官野史方面的能力是很自信的,他在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已佚)的自序上说:“国史非余敢议,野史氏其何让焉!”这种自信在《西游记》中得到了证明。
《西游记》主要写孙悟空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故事本身是有历史根据的。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僧人玄奘曾只身赴天竺(印度)取经,越过百余国,历经十七年,行程数万里。回国后,弟子辩机根据他的自述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各国风土人情、佛教遗迹等见闻,但没有什么故事。此后,他的门徒慧立、彦惊又撰写了《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本书则增加了许多神话色彩。此后,唐僧取经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当时艺人讲说取经故事的底本,书中出现了化作白衣秀士的“猴行者”的形象,他神通广大,从中可以看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影子;还出现了“深沙神”的形象,则是沙僧的前身。元代出现了《西游记平话》(今不传),比《取经诗话》更为成熟完整,《永乐大典》中保存此书“梦斩泾河龙”的故事,与《西游记》第十回前半部分内容基本相同。在古代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还记录了《平话》中“车迟国斗圣”故事片段,内容差似《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另外,此书还有八条注文,记述了《平话》的故事情节,其中有大闹天宫、黄风怪、红孩儿、女儿国等许多热闹场面,并出现了随唐僧取经的沙和尚和黑猪精猪八戒。在金代元代和明代,取经故事还被搬上了戏剧舞台,金元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均已失传,现在可见到的有元末明初人杨讷著《西游记杂剧》,写了唐僧出世、闹天宫,收龙马、收八戒、女人国逼婚、火焰山等故事。吴承恩《西游记》正是在以上历朝唐僧取经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写成的。
《西游记》共一百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7回)写孙悟空出身,包括石猴出生、访道学仙、闹龙宫地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大闹天宫,最终被如来骗入掌心,镇压于五行山下。第二部分(8—12回)写取经缘起,交待唐僧(江流儿)身世、魏征斩龙、观音菩萨到长安访察取经人、玄藏应诏西行。第三部分(13—100回)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个徒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莫哀一是。请代研究者即有“劝学说”、“谈禅说”、“讲道”说等等,亦有人认为是理学小说,即阐扬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进入20世纪,认识有很大变化,鲁迅和胡适都做出了迥异于前人的评说,他们共同的大贡献就是扯掉了以往“微言大义”的神秘主义面纱,还其本来面目。他们都认为是以游戏的态度写神魔故事,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话(详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西游记)考证》)。这一真知灼见不仅拨开了前人认识的迷雾,而且也是后来研究者的津梁。一些论者所提出的有关《西游记》主题的矛盾、人物的矛盾、情节的矛盾等等,都可以在鲁迅和胡适的论说中找到答案。《西游记》作者“玩世不恭”的游戏态度并不影响小说表达积极的思想意义。它不是说经讲道的宣教,而是以游戏诙谐的笔调调侃人间神界的丑陋百态,也歌颂正义勇敢的美德和敢于向强权恶势力挑战的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生活的明代社会,政治黑暗,统治者荒淫无道,小说中所暴露的人世间和神魔界的丑恶正是现实的反映。正如鲁迅所说:“讽刺揶揄取当时世态。”例如书中写了九个人间国度,其中许多都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比丘国国王服用长生不老之药,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做药引,反映了统治者的愚昧和残忍。至高无上的佛祖对取经的唐僧竟然索取“人事”,说以前卖贱了经,教后代儿孙没钱用。唐僧只好拿出紫金钵才换取了有字经。这既是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揶揄,也折射出人世的贪婪和龌龊。
《西游记》作者倾注最多心血的是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武器是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一个筋斗翻越十万八千里。他闹冥府,勾生死簿;闯龙宫,向龙王索要兵器。他敢于向至高无上的天庭挑战,当他发现“弼马温”的封号是个骗局时,心中火起,打出南天门,索性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号。玉帝给他造了“齐天大圣”府后继续欺骗愚弄他,他于是再闹天宫,天兵天将都不敌他的金箍棒,后来虽然被捉住投进老君炉焚烧,不仅没伤他一根毫毛,还炼就了他火眼金睛。他向玉帝挑战,“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如不让出天宫,“定要搅攘,永不清平!”在取经途中屡遭妖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全赖孙悟空才得以化险为夷。孙悟空的形象成为正义、智慧、勇敢、力量的化身,他是敢于和各种丑恶势力斗争开战而胜之的大英雄,在他身上寄寓着被奴役被压迫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理想。
《西游记》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作者将民间传说戏剧艺术升华为结构完整的鸿篇巨制,构造了一个庞大的神魔世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它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想象和夸张的运用。书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画卷:鹅毛飘不起的流沙河,铜铁身躯也要化成汁的火焰山,一扇即让人飘出八万四千里的芭蕉扇……孙悟空神奇的出世,超人的武艺,神鬼莫测的变化,等等,这些超自然的人物和自然现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西游记》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诙谐和讽刺的风格。“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鬼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如五十一回写孙悟空与妖怪作战丢了金箍棒,谒见玉帝求救:“‘伏乞天尊垂慈洞鉴,降旨查勘凶星,发兵收剿妖魔,老孙不胜战栗屏营之至。’却又打个深躬通,‘以闻。’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后恭?’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这些官话从大圣口中说出,极为可笑,而那句“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读之则令人绝倒!又如写车迟国佞道灭佛,到处捉拿和尚,就是“秃子、毛稀的都难逃。”写孙悟空在朱紫国行医,让国王吃马尿合成的丸药。写平顶山猪八戒巡山的滑稽表演,等等,都是讽刺幽默的经典段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他“复善谐趣”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