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首先要弄清诗人的亲眷交游
——陈冠明、孙愫婷《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序
二十多年前,因为协助编辑本系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见到杨廷福先生的《杜甫交游考略》,觉得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课题,只是仅以一篇文章两万多字的篇幅来论列,似乎远远不够,罗列既难全面,考证也难以深入。近日陈冠明先生将他与孙愫婷女士合作完成的大著《杜甫亲戚交游考》打印稿寄给我,希望我提出批评意见,并请我写段文字冠于书首。这使我既有机会先期读到他们的大作而感到快慰,又为自己对此素无研究,难以写出真切的体会而感到惶恐。我与陈冠明先生相识多年,虽然见面机会不多,但学术联系则比较频繁。他先后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和烟台师范学院(现改名为鲁东大学),学校图书条件虽然不太适合做基本文献研究工作,但他始终不渝,孜孜以求,硬是做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工作。对此,我是十分敬佩的。同时,我也觉得,他是一位执着求道的学者,于友朋中各种不同学术见解,都能够诚恳接纳,妥善处置,不苟且也不执拗。因此,即便我所述有不妥当处,不能传达他的真正意蕴和成就,大约也可以得到他的谅宥和理解。
唐代是士族社会,每一个士人都生活在特定的人事关系中,他一生性格的形成、生活的氛围、事功的成就,都离不开这样一种特定的人事背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如此。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自序中引丹纳《艺术哲学》后所作的分析一样,一流大家的成就,是与一大批二三流的作家的努力分不开的。他的见解,引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研究唐代文学的学者对于唐代各种层次作家生平、作品及其文学成就的多方面探讨,取得学界公认的成就。同时,再伟大的作家,也无法脱离特定的人事氛围,由他五服内外亲属以及师友、同僚、门人,还有形形色色他乐意或不乐意打交道的人物组成的各式人等,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生命轨迹。
从宋代以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宗旨,学者为重要作家编撰年谱,以期弄清其生平大概和作品写作的时序,并借此讨论其一生的成就事功和作品寓意,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至于要将其一生所涉及的人事关系全部弄清楚,则一般学者很少涉及。原因大约是小作家资料少,常常无法弄清原委;大作家则资料太多,其交游的重要人物另有极其丰富的文献,难以概述,一般人物则记载罕闻,无从考证。
其实,这些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从年谱的体例来说,本书上半部《杜甫亲眷交游年表》,将杜甫生平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排出约一百六十年问的年表,弄清了自杜甫祖父杜审言以下的几百位人物的生平情况。我们据此可以知道,在杜甫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与他有关的其他人正在做什么,也可以了解到他的朋友中,最后见于记载的是元和年间刘禹锡在朗州的朋友董颋,时距杜甫去世已近半个世纪。这些研究,当然有其特定的价值。仅从谱例来说,冠明先生的著作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P8-10
尚君将为复旦带来光荣。
——朱东润
窃以为,以尚君同志十余年来在唐代文学基础研究也就是文献资料考证上所作出的业绩与贡献,他也必将为中国的唐代文学研究带来光荣。
——傅璇琮
上编
为盛唐二张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熊飞《张说之文集校注》序
知人论世首先要弄清诗人的亲眷交游——陈冠明、孙愫婷《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序
《邺侯家传》作者李繁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罗宁、武丽霞《汉唐小说与传记论考》序
王仁裕:陇南僻乡走出来的诗文大家——蒲向明《玉堂闲话评注》序
两《唐书》新点校本是两岸共同的事业——詹宗佑《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序
近三四十年学术风气的转变与敦煌诗歌之集大成研究——徐俊《鸣沙习学集》序
为流播东瀛的每一部汉籍书写学术史——孙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序
泰山研究也可以提升到当代学术前沿水平——周郢《泰山与中国文化》序
与杨庆存院长谈师祖茹经老人唐文治——杨庆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序
让张钫的生命轨迹和学术事功为更多人知晓——李鸣《张钫先生纪念文集》序
宗谱家牒于保存中华文化之意义——《五松郜氏新修宗谱》序
写出真情就是文学的高尚境界——严荣德集序
下编
年谱编纂是研究文学家的基础工作——凌文生《洪迈年谱》序
八仙信仰是中国后期传统社会的多棱镜——党芳莉《八仙信仰与文学研究》序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杨万里《负暄集》序
重视研究文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李德辉《唐代文馆制度及其与文学和政治之关系》序
坚守学术的矜持和品位——金程宇《稀见唐宋文献丛考》序
韩愈成为专学是宋学定型的重要一章——杨国安《宋代韩学研究》序
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是有待拓宽的大题目——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序
在道教文学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园地——罗争鸣《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序
唱和诗是情感交流与人际应酬的重要载体——岳娟娟《唐代唱和诗研究》序
在苦读绩学中体悟学术,提升境界——唐雯《晏殊类要研究》序
古籍数码化带来古籍辑佚学的空前机缘——史广超《(永乐大典)辑佚述稿》序
为唐代科举的瑰丽长卷做精致笺释——陶绍清《唐摭言研究》序
附录
朱东润师《八代传叙文学述论》整理后记
朱东润师《文存》整理后记
朱东润师《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
朱东润师《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朱东润师《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整理后记
本书收历年为友人、学生著作所撰序,初拟书名为《读书与治学》,已交出版社,但总感不满意。今年六月末与罗时进教授同车赴京,说及此憾,忽念稼轩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似可以“我见青山”名书,得罗教授激赏,遂得确定。盖稼轩本意,写人与自然之相得无间。青山绵连,何处无之,远望则悠然成峰,变化气象,迫近则葱茏森蔚,蓊郁苍茂,藏龙卧虎,不可涯量,稼轩乐观其妩媚丰茸,想其必亦能理解一己之与世乖违,颓放纵肆,块垒沟壑,苍茫悲歌,所谓互为欣赏者,不能得谐于世俗,何妨邀情于莽苍?人我合一,万物同我,此之谓也。
自念向学以来,多遇师友,刻意求进,稍得声援,学有歧互,知有浅深,每能稍通声气、理解心曲者,未尝不以为人生幸事,当浮大白。年岁渐深,为学稍进,亦得名列学宫,忝居导师,得英才教育之,就学问点拨之,喜其得悟学理,自成见解,窥求数年,终或有成,更感人生欣快,莫过于此。承师友、门人信任,偶有所成,嘱我弁言,领略风华,感受新知,真有稼轩当年青山独往,阅尽繁盛之感受。
序之为体,防自汉魏,其例必自本书起兴,因感知而引发议论,传首读之愉悦,记成就之艰难,揭著述之旨要,作学术之鼓吹,自有不同于他体者。初作一二,或有不赞同者,于行文间偶商榷之,得前辈提醒方知未恰。然今人所作,多托空言,称许赞美,不存边际,私心亦颇不能赞同。我本非过于自信之人,又怯于回绝人情,每得所请,未尝不辗转反侧,犹豫多时,不知何处着笔。后稍得解,觉一切均当持实事实述之态度,叙彼此之缘分,述初读之领悟,作微婉之引领,存师友之情分。间亦略作变化,因某事或引发议论,甚至远离本题,独述机杼,是否允当,亦终难衡断。总望不逢迎,不徇俗,不虚誉,不囿情,揭示精髓所在,指示向上一路,不知诸师友与及门诸生有以赞成否。
本书分上下二编,上编为友人嘱撰,下编应及门诸君命题,各揭主旨,俾便体会。初成,责编告篇幅尚短,斟酌之下,附收近年整理业师著作之五篇整理记为殿,亦可作去岁小书《转益多师》之补充。为师尽整理之责任,深感光荣,不称序而仅作附记,微意存焉,读者鉴诸。承郑培凯教授题端,董生伯韬督促成编,并铭感焉。
2016年10月1日于复旦大学光华楼
《我见青山(精)》收集陈尚君先生十年来撰写的序文及其业师朱东润著作的整理后记。序文分为上下二编,上编为友人嘱撰,下编应及门诸君命题,其内容或是陈述个人作品的主旨、创作的经过,或是对朋友、弟子著作的点评,或是对文学作品的品评、鉴赏和考订。
陈尚君著的《我见青山(精)》收历年为友人、学生著作所撰序。
序之为体,防自汉魏,其例必自本书起兴,因感知而引发议论,传首读之愉悦,记成就之艰难,揭著述之旨要,作学术之鼓吹,自有不同于他体者。初作一二,或有不赞同者,于行文间偶商榷之,得前辈提醒方知未恰。然今人所作,多托空言,称许赞美,不存边际,私心亦颇不能赞同。
本书分上下二编,上编为友人嘱撰,下编应及门诸君命题,各揭主旨,俾便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