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屯旧事/万象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扎麻棵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翩翩小鸟来入梦

小时候,我长得很丑。

大大的脑袋,常常剃着光头。面色黝黑,四肢细小、无力,挺着个大大的肚子,像个蜘蛛,有的人叫我“大肚子蝈蝈”。不知道什么原因,常常爱流鼻涕,鼻涕像粉条一样挂在唇边,偶尔吸吸鼻子,两条鼻涕也跟着上下窜动。村里更多的人叫我“二埋汰”。

跟我有一比的是“大埋汰”。他居然也是很大的脑袋,剃着光头。他脑袋后面长着巴掌大的一块什么疮,一天到晚淌着脓水,惹得苍蝇蚊子围着嗡嗡乱转。

夏天,婶子和姐姐们聚集在井旁,边洗衣、刮土豆皮,边唠叨着家长里短。我也在旁边玩耍。有的婶子会喊:“二埋汰,帮婶子把土豆挠子拿来。”我知道这是在喊我,便一声不吱地将土豆挠子送到婶子手里。

冬天,一帮小孩儿在冰上玩出溜滑,我来了,远远地看着。小朋友们助跑一段,然后一个立定,像根冰棍一样,双脚在冰面上滑行,很好看。“二埋汰过来玩啊!”我用泛亮的袖头子蹭蹭鼻涕,不动窝。那两条鼻涕已经过嘴

没人喜欢我和大埋汰。同龄的人不跟我们玩,比我们小的我们不屑于跟他们玩,我们两个只好常常在一起玩。

有一天,大埋汰的姑姑来了,给他带来几块糖。他含在嘴里,蹦跳着来我家找我,把糖块咬在门牙之间让我看。手指甲大的月牙形糖块,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我很馋,就商量着大埋汰把糖借给我含一会儿。大埋汰爽快地答应了:“行啊!你上次还给俺含了五个数呢,这次俺也借你含5个数。5个数后就得给俺啊。”我头如捣蒜地答应。他将糖块吐给我,便数,“1、2、3、4、5。”这五个数在舌间过得太快了,刚品到一点甜头,就到时间了。我想狠狠地再吸一口再把糖块还给大埋汰。这一吸力气用大了,糖块直接通过嗓子,顺着食管,滚落到肚子里了。无论我怎样用手抠嗓子也吐不出来。见此情景,大埋汰早已跳脚,哭嚎起来,拽着我,找我母亲索赔。

母亲正从锅里捡新蒸的玉米饼子,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叹了口气。找出一块又大又脆的锅巴,递给大埋汰说,“这糖块进肚子里了,也不能豁开他肚子拿出来,婶子补偿你,给你块最好的锅巴。”大埋汰抹了一把眼泪,不情愿地接过来,哀怨地瞪了我一眼,才回家去了。

还有一个不嫌弃我的,就是我二叔。

二叔是我五爷的孩子,住在我家隔壁,比我大七八岁。当时,他去镇里上初中,整天穿着整洁的学生服,背着黄书包出入。他是我的偶像,我是他的粉丝。

他特别擅长打家雀。打鸟有很多讲究。喜鹊打不得,打了会冲掉人的喜气。乌鸦是凶鸟,打不得。别说打,碰都碰不得,沾晦气哩。

五奶早晨起来上茅楼,见两只白肚子、通体黝黑锃亮白翅膀的花喜鹊,像俊俏的小媳妇扎着白围裙,落在院里的白杨树上,正对着院子喳喳乱叫。五奶抬头见吉,喜上眉梢,心想,家里一定快要有什么好事了。不一会儿,果然邻村的二白活来了,给大儿子提亲。还没见对方长啥模样,五奶便说,能成,能成,一定能成。今天早起,花喜鹊报喜了嘛。后来,大叔与那女人相见,果然感觉很好,于是结婚生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乌鸦浑身黑色,后背的羽白闪着耀眼的蓝光,金黄的嘴巴带着金钩,沙哑的嗓子,哇哇乱叫。不要说打,连见着都要躲。二楞爹下午上工,刚出自家院门,见一老鸦蹲在自家土墙上,哇哇乱叫。老人心头立刻掠过一丝不快,抓起一土垃坷便打。那老鸦张着翅膀,飞起来了,却拉了一泡屎,滴落在二楞爹的肩上。此后不久,二楞爹胃穿孔做手术,人活下来,却干不了重活了。整天身体轻飘飘的行走。每提起此事,二楞爹总是感叹,乌鸦?可远离它,谁沾它谁倒霉。

燕子是从来不打的。村西头住着吴瞎子,左眼框里眼珠瘪瘪的,一眨眼,只有两片薄薄的肉皮上下眨动。二叔说,眼瞎是打燕子造成的。谁打一只燕子,谁就会像吴瞎子一样瞎一只眼睛。谁打两只燕子,就会瞎掉两只眼睛。

我喜欢燕子,我觉得它是我那贫穷的村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年春天.冰雪消融,草木返绿,池水泛波,杨柳鹅黄时节,小燕子便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它们或一只单个的独来独往,或夫妻二人边飞翔边嬉戏,或三五成群上下翻飞,给那些没有生气的低矮的土房、矮小的土墙、散乱的茅草堆平添了新的景色。

小燕子那油黑锃亮的身子,铜浇铁铸一般落在树上,墙上,房上,总能引得我们驻足观望。它们或者箭一样地冲上云霄,或者落叶似的俯冲下来,或者呈一字形飞在半空中,那熟练优美的动作,使我们钦佩不已。它喝水的动作真漂亮,舞动着树叶一样细小的身子,拖着剪刀般的尾巴,轻轻飞过水面,突然尖嘴在水面一划,还没看清它是否喝着水,它已经斜着身子飞远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圈圈浅浅的不断扩大、越来越淡的涟漪。

在乌云压顶风雨欲来的时候,大人们忙着躲雨,抱柴火,燕子们会不声不响地飞临到电线上,整齐地排成一排,一个个伸着小脑袋,眨着眼睛,呆呆地俯瞰忙忙碌碌的人们。P3-5

后记

当我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化作一字一句,合集成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我长期绷紧的心情稍许放松了些。好似肩上扛了装有30斤白面的袋子,走了好久,突然卸下,可以坐在上有树荫下有芳草的路旁休息一样。终于可以歇歇脚喘口气喝口水脱下鞋吹吹风了。

我从1961年麦苗青青的时节降生,直到1977年早春,冰消雪化的时候,离开故土,迁往北大荒,再到1980年进城读书,总共在乡下生活了20个年头。在松花江上游的平原地区和下游的小兴安岭余脉的潜山区,分别生活了16年和4年。生命和生活以此为起点,至今已走过了55年的悠悠岁月。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故乡的经历常常使我不得安宁。那些早已湮灭在岁月长河中的一座坯房、一堵土墙、一棵老树、一片园子,常常无端地闯入我的梦境。伴随着老师、邻居、亲属、同学、村民们的一张张脸孔,一副副表情,一串串故事。那样模糊,又那样清晰,那样遥远,又那样切近,那样生疏,又那样亲切。它搅得我寝食难安,昼夜不宁。终于在2015年万木葱茏的盛夏,在完达山余脉群峰连绵的山脚下,云峰居家中,我展开雪白的A4纸,写下了“老屯旧事”四个字。此后,故事、人物便雪片一样,纷纷扬扬地飘到眼前。我将它们一一付诸汉字、句式、段落、篇章中。累了,到附近的山脚下走一走,那里有大片的绿树、浓荫、野草、鲜花、鸟语、小路。形成了新的思路,又回到写字台前,执笔疾书。不知不觉地,发现山上的树叶黄了,草枯了,秋虫低鸣了。书稿也写到了第三十三章走出山外。当北方朔风劲吹、雪满山岭的时候,我抱着厚厚的书稿,和妻子飞到南海边。在三亚这样一个温暖湿润的城市,在我的抬头望海的斗室里,开始了书稿的加工和润色工作。好像个老修鞋师傅,扎着齐胸高的蓝围裙,聚精会神地坐在灯前,眼前摆满了钉子、锤子、鞋子和楦头。

累了,妻子陪着我到海边走一走,椰树摇曳,海浪絮语,沙滩松软,海风轻抚,海鸥翻飞,天蓝云白。回来,她敲电脑,我执笔,很有点你挑水来我浇园的气氛。当三亚暑气蒸人、酷热难耐的时候,我们抱着厚厚的书稿,又飞回双鸭山。看见青山满目,大地覆绿,才意识到,从动笔写下第一个字,到杀青、对红、付梓,已经一青一黄,一个寒暑过去了。

写作是快乐的,愉悦身心的。写过程中,每一个毛孔都荡漾着欢乐。对于我来说,用一年的时间,回忆和记录二十年的生活,是非常值得的。在写作的日子里,仿佛又活回去了,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一个没有离开故土的人,其实是没有故土的。正如一个牙齿健康的人,感觉不到牙齿的存在。我在远离故乡的山林旁,大海边,回忆和描写故乡,那个当年我咬牙切齿地逃离的地方。很奇怪,当我身处故乡的时候,它的影像是模糊的,而当我远离了它,它反而是清晰的。几乎历历在目,触手可及。于是,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回归故里。

我知道,过去的生活,是一个样子。我记忆的生活,是另一个样子。而我写下来的作品中的生活,又是一个样子。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生活,已经不是原生态的生活。原生态的生活,像放映电影一样,已经过去了。文学作品也不能把它复原。文学作品能更生动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它。所以,作品中,凡出现的人物,无论真名假名或是碰巧重名,作品中凡出现的事件,无论真事假事或是碰巧重合的事,都不是原生态的人和事了。它是我记忆中的。经过加工的,艺术化了的新人新事。它记载和说明着我们共同经历的历史。

尽管如此,由于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写法,由于采用了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真实地名和人名,作品仍会给人以真实记录的感觉。尽管作者坚持露丑就露自丑、露脸尽可能露他人脸的原则,作品仍可能给读者,特别是我熟悉的读者,带来某种不快。在此,本人郑重道歉并请求理解。这是一部以个人经历为线索的长篇小说。

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周海燕女士和马苏娜女士,从书的框架到细节,提出很多意见,后期编辑制作工作由她们承担。我毫不怀疑她们的眼光胸怀和敬业精神,将使此书因形式精关而足以掩盖内容上作者写作能力不足带来的缺憾。

特请好友,中央民族大学艺教中心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书画家徐广伟博士,为本书题写书名。南京钟山书画院书画家沈文惠为本书绘制插画,在此致谢。

现在,我诚惶诚恐地将作品呈现在你的眼前了。如同挣了第一笔钱的孩子将它捧给父母一样。希望文学爱好者喜欢,希望内行人批评,希望我的同乡、老师、同学争论。无论我笔下的乡村生活怎样,让你向往或是让你反感,我知道,我将不再拥有这样的生活。我不会以年轻的心和身,再次经历乡村生活。我的生活将按原轨迹继续向前,走向一个日渐衰老和多病的暮年。这是我的悲哀,也是我的无奈。这也是我写作此书的初衷。我把我的青春和我经历的乡村生活,高高地举起,放到历史和艺术的祭坛上,然后,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叩头再拜:别了,我的青春,我的永远难忘的珍贵的不完美的乡村生活。

著者

2016年5月

目录

上卷:上江岁月

1.翩翩小鸟来人梦

2.在姥姥家过年

3.学毛著积极分子

4.南甸子,伊甸园

5.冻柿子

6.忆苦思甜

7.老家山东蓬莱

8.瓜秋

9.爷爷的心事

10.露天电影与小人书

11.父亲进城

12.知青来了

13.黄表纸烟雾笼罩的村庄

14.母亲

15.闯关东来的孩子

16.见到城市

17.张老师

18.军旅梦作家梦

19.苏老师

20.屯迷糊

21.下决心当农民

22.家里不和

23.远走他乡

下卷:山里生活

24.来到黑金河

25.初恋

26.“国务院直属村”

27.教师梦碎

28.哦,黑木耳

29.走向县一中

30.山村女教师

31.重点班文科班

32.错失真爱

33.走出山外

后记

内容推荐

扎麻棵著的《老屯旧事》以“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适当穿插祖先闯关东、父辈在东北谋生的故事,形象生动地描摹了那个时期,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场景、人物命运、社会变迁及民风民俗等。作品文笔流畅,细致入微,将一幅幅平民视角下的乡村生活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是作者多部畅销书和影视文学作品之后的又一部倾情力作。

编辑推荐

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东部,蜿蜒流淌,呈几字形,流经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人称松花江上游地区为上江,吉林人称松花江下游地区为北大荒。作者16岁之前在上江谋生,16—20岁在北大荒奋斗。扎麻棵著的《老屯旧事》记录了作者20岁之前的生活,自然地分为上卷上江岁月和下卷山里生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