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萌著的这本《一蓑烟雨--法制日报凡人奇事专栏文集》可读之处在于,除了专业水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书中人物还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广泛的社会知识为破案奠定基础。比如在云南沾益县公安局庄法医一篇中,介绍他师父帮助他勘查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的死亡现场,不少人以为男孩是他杀,结果师父在现场发现一只剥皮的熟鸡蛋,确定男孩是病故而非他杀,理由是按当地风俗,病死的男孩不能进村,要埋在村外,在死者腋窝放一只剥了皮的熟鸡蛋,名叫还魂蛋,希望孩子早还魂、早投胎。还有通过粥皮有毒而米粥没毒判断罪犯如何投毒;某法医用红烧肉喂蝇养蛆以倒推出案发时间;一位老板对办案警察夸奖方才赊账买锤子而后来还回10元锤子款的小伙子讲诚信,警察查到那位小伙子用锤子打人实施抢劫,用抢得500元中的10元还老板的锤子钱……读者通过林林总总的案件了解社会与人心,对自我成长不无助益。书中一位女法医在工作中感觉不适、不快,用逛花市买一盆太阳花调整心情,我觉得女法医除了可敬,也很可爱。
杜萌著的这本《一蓑烟雨--法制日报凡人奇事专栏文集》介绍了,凡人奇事是法制日报视点新闻部创办的一个人物专栏,专栏以普通百姓的视角真实、生动地再现被采访者工作经历中难以忘怀的往事和心绪,让读者从故事中感受到被采访者的理想、志向、意志、自尊和勤勉的精神境界。报道人物涉及刑警、交警、巡警、派出所民警、看守所民警、强制戒毒所民警、法医、痕迹检验专家、公诉检察官、反贪检察官、反渎检察官、检察院内勤、法官等不同职业的工作者。
巡防北京站擒贼逾千人
老杨速写
人物档案:老杨,56岁,北京站公安段刑警,一级警督。
个性言语:我应该做得更好、更多。
第一印象:瘦瘦高高,目光犀利,头脑冷静,英武有威。
这里是首都北京。
这里是首都北京火车站,简称北京站。
这里始发的列车开往全国各地,可谓全国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之一。各路贼盗管北京站叫“棉花地”。
什么意思?
意喻此地为可“采摘”的“丰收”之地——这里客流量大,扒窃机会多;旅客带现金多,单次扒窃所得数额可观;即便行窃被当场发现,鲜有撕扯搏斗。
烂熟“贼经”
然而,各路盗贼来此“练活儿”风险极大,不要说北京站有着装警察成队巡逻,谁不知道有监控镜头,谁不知道有便衣警察隐身人群,若老贼在此失手,身陷囹圄,最怕在江湖上坏了“名声”。另眼反观,这里又是各路贼盗吹嘘胆大艺高、铤而走险之地。
“折”——贼道用语。
老杨进铁路公安工作32年,身手敏捷,擒贼逾干名,让来此“练活儿”的贼们“闻风丧胆”,以至于江湖上贼口相传:“北京站有个姓杨的,小心别折在他手里”。
回忆擒贼往事,老杨坦率相告,既有多个江湖出名的老贼“折”在他手上,又有一些功夫更高的贼没被他“折”下来。
那是山西大同一老贼,扒窃功夫了得,偏偏两次“折”在老杨手里。老贼被擒时冲老杨竖起大拇指,那意思是“能看破本人招法,还能出手抓现行,有本事”;号称“江南老大”一贼,炫耀自己在北京站广场遛个把小时能“下”八个钱包。老杨抓过好几个女贼,都称拜“江南老大”为师,眼瞅这些徒弟接二连三地在北京站被擒,传闻师父再不敢来此露脸。
“有比我功夫深的”,老杨说,“贼拿眼神给我递话儿了,不给你机会”。
放眼候车大厅,人潮汹涌。什么是专业眼神?窃贼与反扒便衣警察相互心知肚明。老杨说,“你靠不上去,或是人家下手利索,咱就抓不成了”。
识贼心、窥贼身,准确预判贼手伸出,并于贼手获赃瞬间铐住犯罪嫌疑人,如此一气呵成的抓捕过程岂是轻而易举练就的?
老杨数十年带过几十个“徒弟”,至今他仍然奋战在反扒一线,其技艺无人比肩。老杨在北京站内走上几圈,几十年的反扒秘诀是——“擒贼必知贼心、贼胆、贼眼、贼手”。贼来北京站,势必考虑安全扒窃,势必精选作案时间和地点。若论站前广场、候车大厅、进站通道、站台、车厢等何处最易发生扒窃,哪趟车始发前最易发生扒窃,老杨烂熟于心。
奋不顾身
苦苦辛劳一年的农民工、小商贩、小老板们在过年候车返乡回家时,在北京站因疏忽被扒手窃走财物和积蓄,有人捶胸跺地,有人掩面哭泣,有人沉默不语……
“敢来北京站‘玩活儿’的都是老贼。”
“什么是老贼?”
“老贼就是防范能力强、下手快、窃钱多的贼。”
老杨每天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站内外走来走去,磨旧多少衣服,磨破多少双鞋。
春运时,他一天超过15个小时在北京站里外一圈圈地转。有时跟踪目标整整一天。水喝不上,饭吃不上,憋着尿,就怕把目标跟丢了。
有贼被擒,他恶声恶气地对老杨瞪着眼说:“我肯定要报复你!”
有贼被擒,他让老杨开个“价”,只要张嘴说个数,即可轻轻松松拿到一大笔钞票。
一次次威胁利诱只换得老杨轻蔑的淡淡一笑。老杨深知,擒贼势必要身体接触,受伤是常事,他胳膊、手腕、腰部、腿部都受过伤。
那年夏天,一壮汉恼怒扒窃被擒,拎着啤酒瓶往大理石地面一磕,抡起豁茬儿的酒瓶。一位与老杨搭档的便衣警察来不及避开,肚皮被划出一道30公分长的口子。老杨迎面踹向对方,却因避闪不及,右小腿被划出深达3公分的长长创口,“肉都翻出来了”。
“您这把年纪还在一线,打算干多久呢?”
老杨从容作答,目前身体健康状态尚好,腿脚还行,接着干几年应该没问题。老杨想着用积累几十年的经验,再漂漂亮亮地抓几个老贼。
这难道不是自讨苦吃吗?
老杨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更多,他心底的最大希冀如同那部电影的片名——“天下无贼”。
发表于2013年4月16日P1-2
为基层执法者塑像——序杜萌《一蓑烟雨——法制日报“凡人奇事”专栏文集》
杜萌送来一部书稿,嘱我写序,我答应了。
与杜萌同事多年,我了解他是位敬业、勤勉、有才华、有热情的好记者。书中收录他在三年多时间中,给《法制日报》“凡人奇事”专栏每周一篇采写刊发的稿件。这163位基层执法者中有法医、刑警、痕迹工程师、交巡警、反扒民警以及法官、反渎职反贪污的检察官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来自政法界基层,干着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却不被熟知、带点神秘感的工作:破案。
案发到案破,一字之差,山迢水远。这些基层执法者用自己的责任心、专业水准、工作态度,使疑云密布的现场露出真相。真相,何其难得!在法制健全的社会,靠证据说话,用合法、严谨、完整的证据链证明真相。这些基层执法者深知,大自然的日晒雨淋,会使有用的检材稀释、残缺、变性甚至灭失;人为的毁尸灭迹,更可能的线索进行造假、隐藏、扭曲;引破案入歧路,逃避高悬的法律之剑。书中人物所做的工作便是认真细致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大胆想象,小心求证,不走或少走弯路,坚持到曙光初现、案子告破的瞬间。基层执法者体现价值、享受成功那一刻。那一刻,他们伸张正义,惩凶治恶的职业理想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他们的工作,一个字:难;两个字:太难;三个字:特别难。所以至今不敢说破案率百分之百,离清平世界、朗朗乾坤还要花很大的气力、走很长的路。
本书可读之处在于,除了专业水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书中人物还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广泛的社会知识为破案奠定基础。比如在云南沾益县公安局庄法医一篇中,介绍他师父帮助他勘查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的死亡现场,不少人以为男孩是他杀,结果师父在现场发现一只剥皮的熟鸡蛋,确定男孩是病故而非他杀,理由是按当地风俗,病死的男孩不能进村,要埋在村外,在死者腋窝放一只剥了皮的熟鸡蛋,名叫还魂蛋,希望孩子早还魂、早投胎。还有通过粥皮有毒而米粥没毒判断罪犯如何投毒;某法医用红烧肉喂蝇养蛆以倒推出案发时间;一位老板对办案警察夸奖方才赊账买锤子而后来还回10元锤子款的小伙子讲诚信,警察查到那位小伙子用锤子打人实施抢劫,用抢得500元中的10元还老板的锤子钱……读者通过林林总总的案件了解社会与人心,对自我成长不无助益。书中一位女法医在工作中感觉不适、不快,用逛花市买一盆太阳花调整心情,我觉得女法医除了可敬,也很可爱。
他山之石也好,他山之玉也好,相信本书可让勤学有心的业内同行受到启迪,有所收获。
书中较少写作早年破案工作常用的夜以继日蹲守、地毯式搜捕,较多反映运用DNA等高科技手段破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公安工作水准的提升。
灯是一盏一盏点亮的。一人人采访,一篇篇成文,集腋成裘,串珠为链,渐成气象。记者既是认真细致的工匠,也是知识广博的杂家。坐在你面前的采访对象并非都肯说、想说、肯说出可用信息,因此需用真心真情结交朋友,用各种方法“撬”开其嘴。杜萌的采访写作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此人与彼人个性不同,此文与彼文情趣各异。书中写了几位反扒民警,这是个科技含量相对不高的行当,杜萌通过观察提取到他们的“专业眼神”,使人物变得立体鲜活。
荧幕上时常见不走心提问、不靠谱采访、“秒杀”观众期待的记者,专业高下,一比便知。
“凡人奇事”是《法制日报》视点新闻部曾经创办的一个人物专栏,专栏以普通百姓的视角真实、生动地再现被采访者工作经历中难以忘怀的往事和心绪,让读者从故事中感受到被采访者的理想、志向、意志、自尊和勤勉的精神境界。
专栏故事里的“凡人”是指在公、检、法一线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鲜少拥有耀眼的荣誉光环。“奇事”也不是耸人听闻的怪异之事,仅指不太为大众所熟知的工作经历,借以披露被采访者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
专栏自2叭3年4月16日刊发第一篇稿件,每周一篇,持续不辍,直至2016年7月30日止,历时39个月,共刊出163篇人物故事。稿件写作着力讲好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报道人物涉及刑警、交警、巡警、派出所民警、看守所民警、强制戒毒所民警、法医、痕迹检验专家、公诉检察官、反贪检察官、反渎检察官、检察院内勤、法官等不同职业的工作者。
作者特别感谢视点新闻部主任崔立伟对“凡人奇事”人物专栏的精心筹划,感谢他的信任与鼓励,感谢部门编辑陈晓英、余飞、杜晓、廉壹婷、赵丽、陈磊为专栏稿件的发表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书稿为统一体例,有极少部分稿件的大小标题略有变动,与《法制日报》刊登原文略有不同,敬请读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