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花事(一个唯美主义者的植物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谈瀛洲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谈瀛洲身兼学者、译者、作家、教授,可谓涉猎百艺。本书是他撰写的植物散文合集,分别以扶桑、昙花、茑萝、仙客来、风信子等为题,既细心观察了自然花草,又细致摹写了种植体验,兼谈细腻绵长的情感记忆和家风传承,行文优美。

谈瀛洲著的《人间花事(一个唯美主义者的植物散文)》,语言晓畅朴素,文章气韵生动。行文正如书中孙良的画,饱含着对细微生命力量与价值的热爱与肯定,著名画家孙良的优美水墨插画更与文字相得益彰。可谓一本立意、知识、修辞、插图皆佳的文艺作品。

内容推荐

《人间花事(一个唯美主义者的植物散文)》是被誉为“五角场玫瑰”“复旦大学的都教授”谈瀛洲所著的一部花事随笔集,以中国百姓家庭中惯常养植的花草为文章主角,一篇记述一种植物,计五十余种。内中穿插有孙良44幅古典水墨画作,对应散文集中的各篇文章。

目录

夏日的扶桑

菩提珠

迎春花

被鸟儿吃掉的枸杞

山茶花

石榴

红色的茑萝

顽强的太阳花

种罗勒

珊瑚

朱顶红

昙花不在我心外

火棘

晚香玉

唐菖蒲

大丽花

牵牛花

扁豆

夜饭花

丝瓜

木香

爬山虎

为夹竹桃鸣不平

仙人球

水仙

天竺

白兰花

变色小月季

花肥

种子

萱草

红花石蒜

茉莉手镯

假山

薰衣草

墨兰报岁

风信子

玉吊钟

洋水仙

杜鹃

杂草

剪残花

桂花

虞美人

松树

柏树

花经

干花

芍药

蜡梅

玫瑰

仙客来

两种秋海棠

冬日的牵牛花

洋紫荆

孙良的花鸟画

后记

试读章节

芍药

许多花都很美,但看了让人会有震撼之感的花,我觉得只有芍药和牡丹了,也许还有莲花,但因莲花常常开在池塘中,不能让人近观,所以这种感觉也就没那么强了。

看了芍药的花,你会感觉它是一种奇迹。主要是因为它的庞大,复杂。也许每朵花多少都是一种奇迹,但芍药给你的这种感觉确定无疑。

花儿是一种奇迹般的东西。你如果亲手种出过花来,你就会想重复这种神奇的体验。但这其中只有一半是你创造的奇迹,另一半是造物创造的奇迹。

我住的是顶楼的复式房子,平时多数花都放在屋顶阳台上。浇水时当然会去看花,有时也会专门上阳台去看花,但总不能老是站在那里晒太阳,所以看也是只看一会会而已。

辛劳一年,给它浇水、施肥,如果只是看它几眼,岂不可惜?

所以,只要是搬得动的植物,开花时我常常把它们搬到楼下客厅里,这样就时时可以看到。

今年“黄金轮”开得最早,四月底就开了,它的盆也不是最大,我就把它搬到了客厅。它的花型并不是很整齐,是由一片片大花瓣组成的复瓣大花,盛开时就像是一朵巨大的金灿灿的火焰,漂浮在空中。

芍药黄色的品种本来就少,经过“文革”又散失了许多,所以黄色品种算是比较名贵。

这种“黄金轮”我种了已有三年了,长势比较弱,前两年都只开一两朵花而已,而且有时开得并不十分好。它的新芽在早春时长出土面,就是嫩黄绿色的,娇嫩可爱极了,所以芍药也不是只有开花的时候可赏。今年“黄金轮”一下长出五个花苞,被我摘去一个瘦小的,最后开出四朵硕大的花来。

原来在室外的话一朵花不过开三四天,碰到恶劣天气的话甚至一两天就完了,但在室内可以开到一周。四朵花陆续而开,也让我欣赏了半个月。

还有一种芍药,是按“金带围”的品种买来的,按说开出来的应该是白色大花,中间有一圈黄色花瓣,但结果开出来的花有的是纯白色的,有的则在心子里带几根红丝丝,也很美。不像是“金带围”,倒像是有些书上写到的“雪原红花”。它开得稍晚,在五月上旬开。

种这种芍药的盆太大了,我实在搬不动,但又不想把它留在露天让它的大花被雨打坏,就把它搬到室内的楼梯平台上,在那里它静静地开出五六朵直径有二十多公分的巨花。

但凡大花,都怕烈日、疾风、暴雨。芍药在上海五月初开,这时的太阳对它来说已经太烈了。而且还常常会有大雨、大风的天气。烈日会很快把花晒得褪色、早谢;大雨则会让大花密密层层的花瓣里积满了水,很快会烂坏;大风的坏处似不必说了,那就是会把花吹散掉。

所有美丽、复杂的东西都是娇嫩、脆弱、易坏,需要细心呵护的。

芍药(或者其他像牡丹、月季这样的大花)在开花的时候你说要让它经经风雨、锻炼锻炼,你这不是在爱护它,而是在摧残它。这时把它搬到室内,就可以多看几天,也对得起自己一年照顾它的辛苦。

P286-288

后记

网上可以查到的我最早写的一篇植物散文,是2011年7月16日发表在《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的《未有花时》(在这本书里这篇文章已改名为《迎春花》)。记得在这之前还在广州的《随笔》杂志上发过一篇《牵牛花》,但那时报刊的文章还没有上网,我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写的了。

也就是说,这本集子里的散文,写了有六七年。一开始写得很慢,过一两个月才写一篇,而且篇幅比较短,只有一两千字。到后来,尤其是2016年的下半年,我集中写了一些,篇幅也比较长。当然,在这几年里我也做了许多其他的事,教了书,出了一部长篇小说,翻了一本王尔德的童话,今年又写完了一部名叫《迷蝶记》的长篇小说的初稿。

一开始写关于植物的散文,并没有想到要结集,也没有啥次序。碰巧想到要写哪种花,或家里正好有哪种花在开,就写了。后来这些文章慢慢积得多了,就想到可以出一本集子。

在编集子的时候,又发现这些文章多少都跟我人生某一阶段的经历,或者说情感记忆有关,实际上可以整理出一个次序。

也就是说,写这些植物散文,对我来说也是追忆似水年华,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史。

在这当中,其实还有不少时间上的空隙,还有不少可以写的。这,就留待以后慢慢补充吧。

我写的并不是一本种花书。但是,这本书里又确实包含我种植许多植物的实践经验,和关于这些植物特性的文字。所以,园艺爱好者读我这本书,也会偶有所得。

我自以为这本集子里的散文,都是些言之有物的散文,也就是说,多少包含一些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散文,而不是空洞的“风花雪月”的散文——其作者并没有比普通读者在某一方面有更多知识。但后者倒常常被当作是正宗的散文。

所以,这本集子里的散文,在一开始发表时,多少还遇到过一些阻力。在这方面,要多多感谢一些报纸、杂志的编辑,是他们的鼓励、帮助,使这些散文得以发表。

在这里,我尤其要感谢的是《文汇报》“笔会”副刊的舒明兄,和《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的吴南瑶女士,是他们“催产”了这里的许多篇散文。舒明兄还专门提议为我在“笔会”设立了《闲情偶植》的专栏。

我从二十六岁起开始发表散文,这对一个从事文学的人来说,起步是晚了些。主要原因是当时没有网络,《萌芽》杂志也还没有开始组织“新概念”作文比赛,我找不到发表的门径。

我最早写的散文,多数是跟文学有关,可以说主要是来自于书的散文。后来想,为啥不写写直接来自于自己生活的散文呢?

这也是我开始写植物的原因。因为园艺,是我自童年起就有的一个发自天性的爱好。

当然,具体写作过程中,我还是看了不少书的,也引用了一些。许多植物都有跟它相关联的文化,有的厚重一些,有的浅薄一些。人们在种这些植物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植物本身,还有文化附加上去的种种价值和意义。

而且,那些园艺历史久远的植物经过人们的代代选育,已不复是它们野生在自然中的样子。和人一样,它们已是自然和人类文化的一个复合体。

但是,过多地去咀嚼、品味这种文化,就会重复一些老生常谈,讲太多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故事。

所以,我最珍视的,还是这些文章里包含的我的个人经历,我自己和我所爱植物间的互动。

散文,我觉得是一种比小说要灵活得多的体裁。小说要讲个故事,多少有些叙事的压力;散文则可以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有说明,也可以没有。但我觉得散文中最好有一点叙事,这样可以让散文更活泼。所以在文章中,我有时也会插入一点故事,放一小段对话。

我选择写哪种植物,跟它本来的名气没啥关系。比如名气很大的梅竹菊,就都没有写,牡丹也没有写。但现在没写,不等于以后不会写。

忽然想起,我在中学时就写过一篇名叫《兰花》的作文,语文老师觉得好,推荐去一本当时专门刊登中学生作文的杂志——《作文通讯》,发表后还有不少其他学校的同学写信给我呢。

这么说来,我最早发表的文字,就是一篇植物散文。

原来是兜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起点。

2017年7月5日 谈瀛洲于习勤圃

书评(媒体评论)

谈瀛洲氏绍续历代名物考据及美文传统,又沾溉以欧美文学新泉,博学通识,幽情逸趣,皆有所寄于此浮嚣时代,非一般莳花弄草之作可比也。

——郜元宝(复旦大学教授)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就是谈瀛洲和他笔下花木世界给我的印象。谈瀛洲是君子,他养的花木,亦是君子。相对沉吟,很久了,共同绽放。

——周毅(《文汇报·笔会》主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