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学琴,您是否正面临着这样的困惑——
我的孩子适合学乐器吗?
学乐器,兴趣重要吗?
我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和课程?
别人都学钢琴,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学钢琴,还是学习其他乐器?
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除了琴技还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帮他渡过这些难关?
为了孩子学乐器,在精力、财力上我到底需要投入多少?
孩子学到什么程度,我和孩子可以统一口径,决定放弃?……
阅读这本袁泉、于佳著的《这样陪孩子学乐器孩子不抵触学得好》,帮助家长在孩子学乐器之处理清头绪,清晰目标,让家长和孩子在学乐器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袁泉、于佳著的《这样陪孩子学乐器孩子不抵触学得好》围绕孩子在学琴过程中出现或遇到的具体问题、家长的困惑不解而展开全面细致的解说:怎样正确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乐器,怎样规避孩子的逆反心理,怎样选择一位好的老师,陪练家长如何做等等,为准备培养琴童和琴童家长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1.当孩子“遭遇”乐器
说来惭愧,我小时候被我妈妈逼着学了二胡,专业的老师、一对一的小课、每天1小时的练习,我在骂声中学了4年,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4年的努力付之流水。
我的学琴经历属于琴童中比较常见的,也是很可惜的那一类。
十几岁的时候我感叹:早知道最后半途而废,那4年学琴的时间还不如用来玩,但到了二十几岁真正走上社会,我才发现,虽然我没能掌握高水平的二胡演奏技巧,也没能力在公开场合演奏出美妙动听的二胡曲,但那4年的乐器学习终究让我受益终身。
有句俗话叫“艺术是相通的”。
我从18岁时开始写小说并陆续出版作品,我越来越觉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对音乐的体验,乃至对所有艺术形式的领悟都是彼此融会贯通的。了解音乐、学习一门乐器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这点绝对毋庸置疑。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电视台工作,作为一名电视编导,在平时的工作中虽然不总是和音乐打交道,但片花配乐、形象片包装、晚会音乐的处理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工作都让我觉得那4年“烂到家”的二胡学习帮了我大忙。相比从来没有系统学过音乐的同事来说,我对整个节目在艺术上的把握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后来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帮你找工作》的职场真人秀节目,我们借助电视这个平台帮应届大学生,尤其是才能出众的职场新人,寻找用人单位。在一场供电公司的招聘中,最终脱颖而出的两个应聘者条件相当,但只能录用一名。公司人事部门的主管考虑再三,最终将录用证书交给了一位姓蒋的同学,原因是他的兴趣爱好一栏写着“会拉小提琴,已取得八级证书”。
我们现场采访了这位人事部门主管,询问他录用蒋同学的理由,他明确表示,在应聘者硬件条件相当的时候,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个人素质。“会拉小提琴,已取得八级证书”代表这位蒋同学多才多艺。他进入单位以后,一些单位组织的文体活动,他可以多多参与,他在小提琴方面的专业技能也能代表公司参加系统内部的文艺比赛,说不定还能帮单位拿奖争光。
类似的录用理由在很多大型国企、事业单位是非常常见的。很多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甚至偏执地认为,会一门乐器的应聘者相对素质更高。
我个人觉得,会乐器的人不一定比不会乐器的人综合素质更高,但会乐器的孩子比从来没学过乐器的孩子更自信,更善于展示自我。登台的经历让他们的童年更加丰富,这些孩子也更乐于展现自己的特长,通俗地说就是这些孩子“不怯场”。
案例
琴童丁丁(琴龄13年) 丁丁目前就读于上海某名牌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他属于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的那类孩子。会跆拳道,会游泳,会围棋,会小提琴,喜欢画漫画、打篮球,还当过中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怎么看都是一个阳光大男孩。用他妈妈的话说:“这小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学什么都谈不上专业级别。”
高中时,丁丁的文化课在“一本线”左右晃荡,妈妈着急啊!就算勉强进了一本,如果填报的学校普通,专业不热门,丁丁未来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那时候丁丁妈瞄上了“高考艺术特长生”的招生简章[1]。
所谓高考艺术特长生,是一些名牌大学为组建校级管弦乐团、民乐团或合唱队而专门招收的一批在艺术方面有特长,文化课成绩又不错的高考生。通过这类大学的艺术特长生考试后,孩子就可以获得高考降分或达一本线即录取的优惠条件。
丁丁妈针对几所丁丁文化课成绩擦边的大学,在网上填写了“艺术特长生报名表”,经过初审以后,丁丁参加了艺术特长生的专业考试。这几所学校丁丁分别取得了“高考加10分”或“达一本线即录取”的资格。
因为有了“高考加分”这颗定心丸,在那年的高考中丁丁发挥得不错,高考成绩比一本分数线多出了6分,最终他不仅进入了名牌大学,而且选到了比较热门的对外汉语专业。如果光依靠高考成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进入大学后,丁丁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团,经常参加演出活动,还代表学校去台湾地区交流演出。后来,他和几个外国学生组成了弦乐四重奏,因为就读于对外汉语专业,外国学生请他当家教辅导汉语。用丁丁妈的话说:“这小子看着干什么都不行,上了大学后居然自己赚钱自己花,连生活费都不用我出了。”丁丁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丁丁正打算申请出国当汉语老师,他将那些看起来杂七杂八没什么用的特长、爱好依然填写在申请表格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孩子学习各种中西乐器的大国。无疑,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提高了全民的素质,为专业院校储备、输送了优秀人才。但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仍然存有很多误区,许许多多父母苦于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比如现在约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绝大多数孩子学琴应该怎么定位,他们都能成名成家吗?显然不可能。这些孩子学琴应该定位在造就人、提高人的素质层面上,通过学琴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拥有一个丰富的、优雅的内心世界,终身受益。
而对待那百分之五左右的要从事音乐专业的学琴的孩子们,要求就完全不一样了。要知道,造就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首先,孩子要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双手的修养、在舞台上神经的承受力等,都必须是上层的。同时,做父母的要有一个人全天候的陪同,从生活到学习、练琴全方位管起来。郎朗是爸爸陪出来的,李云迪是妈妈陪出来的。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得到一位“明师”的指导,而不是“名师”,明白的师傅才能教出高徒。
袁泉的这本书比较全面、系统的对孩子在学琴当中碰到的问题给予了回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得见、摸得着,是一本孩子学琴的指南!
我和妻子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答疑”,回答那些准备让孩子学琴或孩子已经在学琴的诸位琴童家长的种种疑问。
因为回答了许多重复的提问,也回答了许多我们以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于是决定写这样一本书,给那些准备或已经踏上学琴之路的宝贝和家长们一些参考。这本书不能让你的孩子一夜之间成名成家,也不能让孩子的练琴时间立刻变得轻松有趣起来,但我以为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琴童家长必修的科目。
不要以为学琴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就像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性格品质是家长用心缔造的结果一样,音乐素养的培养和高质量、有效率的艺术学习也与家长的努力密不可分。我用十几年的音乐教育经验汇成了这本书,希望可以帮家长找到孩子艺术学习的方向和出口,让学琴、练琴不再是每个琴童家庭每晚备受折磨的事情。
这本书得以出版,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盛中国老师,感谢您于百忙之中垂阅此书,并亲笔写下序言。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小提琴教育家、作曲家张靖平教授,没有您老自我幼年开始的悉心栽培,就没有我在专业上的成绩,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
感谢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教授武晓锋先生,民乐艺术大师、琵琶演奏家潘亚伯教授的联袂推荐!感谢书中作为案例出现的所有琴童及其家长,谢谢你们毫无保留地允许我用你们的实例进行分析。你们用曾经走过的弯路、历经磨砺后得到的宝贵经验,让更多的孩子在今后学琴、练琴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顺畅。
同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是:陈小芳、顾云珍、郭婷婷、郭志田、花蕾、江成、刘畅、陆阳、宋望梅、孙梅、翁国强、翁欢、徐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向这本书的小读者、大读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祝你们可以在音乐的领域,在琴声的海洋中,感受无限美好!
袁泉
袁泉的这本书比较全面、系统的对孩子在学琴当中碰到的问题给予了回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得见、摸得着,是一本孩子学琴的指南!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盛中国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学乐器或者准备学乐器,这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家庭必备的实用手册。
——青年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头奖得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 武晓峰
现代的父母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却忽视了教育的方式方法。《这样陪孩子学乐器,孩子不抵触,学得好》让孩子快乐学琴,让音乐教育与孩子的整个教育活动相结合,让家长轻松面对孩子学琴中的点点滴滴。
——音乐家、指挥家 钱建明
本书不仅为那些热衷钢琴、小提琴学习的孩子提供了有益建议,也为有兴趣学习民乐的孩子给予了实用的指导。通过该书,家长可以更加理性地帮助孩子选择乐器,让孩子更好地享受音乐教育带给他们的乐趣。
——琵琶演奏家 浦东派人琵琶传人,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获得者 潘亚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