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①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②。铺翠冠儿③,捻金雪柳④,簇带争济楚⑤。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中州:《禹贡》有九州,其中豫州在正中,被称为中州,这里是代指位于中州内的北宋都城汴梁。②三五:三五一十五,这里是指正月十五的元宵节。③铺翠冠儿:饰有翠羽(或说翡翠珠)的女帽。④捻金雪柳:雪柳为元宵节女子头上装饰,捻金雪柳指金丝编成的雪柳。⑤济楚:即齐楚,指整齐、漂亮。⑥怕见夜间出去:怕见即怕着或懒得,此句别本作“怕向花间重去”。
【语译】
落日如同熔化的金属,傍晚浮云如同和拢的白璧,雾霭染得杨柳浓绿,笛声吹响《梅花落》的曲调,谁知道有多少春天的感觉呢?而我的亲人又在什么地方呢?元宵佳节时天气暖融融的,但接下来难道不会再有风雨吗?诗酒朋友乘着华贵的马车或骑着高头骏马,前来邀请我出去,却都被我婉拒了。
想起当年还在汴粱昌盛繁华的时候,闺中女子本多闲暇,每年最看重的就是正月十五了。那时我们戴上装饰翠羽的帽子,插上金丝编成的雪柳,满头珠翠,打扮得整整齐齐,期盼着元宵节的到来。如今我却是如此憔悴,发髻在风中零乱,鬓角也苍白染霜,不愿意再在夜晚出门了。还不如躲在帘子底下,去听别人家的欢声笑语呢。
【赏析】
李清照此词,风格与《声声慢》“寻寻觅觅”迥乎不同,但凄怆哀婉则近似之。所谓“诗穷而后工”,李词本来就冠绝一时,而逮靖康以后,频遭离乱,使其阅历更丰富、感情更深刻、题材更广泛,作品返璞归真,已达极高的境界。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价易安词,说“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其实以李清照词的水准和格调来说,吴文英乃至周邦彦又如何能与她相提并论?
此词写元宵节,首句“落日熔金”,本指落日辉煌,映入水中,则水面金黄透红,如同金属熔化一般,所以廖世美在《好事近》开篇就有“落日水熔金”句,辛弃疾《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也有“一川落日熔金”句。但词人删去“水”或“川”字,直言“落日熔金”,是并言日、水,以及其间一切,都笼罩在透亮的光芒之中。再写“暮云合璧”,与前句恰成工对,傍晚景致于兹毕现。然后笔锋一转,问“人在何处”,并不明言此“人”何所指,其实这个字的内涵非常广泛,既包括离散和过世的亲人(比如其丈夫赵明诚),也包括词人自己,甚至包括所有遭逢离乱而南渡之人,短短四字,便概括了天地间之大变化,与人世间之大丧乱。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两句是倒装,当作“烟染柳浓,笛吹梅怨”,以见早春景致,烟柳之色已深,横笛吹响《梅花落》曲也即梅花飘零。柳色深浓喻离愁之深,梅花飘零喻身世浮萍,故问“春意知几许”,言下之意,春意不深,而人更惆怅。
继而点明“元宵佳节”,天气融和,以照应开篇“落日熔金”两句,但接着又一转折,问“次第岂无风雨”,天气再如何晴好,说不定转瞬间便会风狂雨暴呢。以此来表现叠经丧乱之人内心的孤苦、忐忑甚至惊恐,总觉得灾难下一刻又会降临。此词当为词人南渡后寓居临安而作,其时虽然生活艰难,但词名在外,故有“酒朋诗侣”逢节前来相邀,但词人还是婉言谢绝了,以见其精神萎靡,再无游乐之兴。
为什么不再有游乐之兴了呢?下阕由回忆开始解释。“中州盛日”,是指当年还在汴梁的时候,“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其实偏爱元宵佳节乃宋人习惯,光数数宋词中有多少描写元宵节的作品便可见端倪了,岂独闺门使然?但词人本身为闺中女子,故而从她最熟悉的生活着笔,写“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不全方位描写,而仅写梳妆打扮,这样落笔,是为了引出后文,作今昔对比。往昔如此精心装扮以度佳节,那么如今又如何呢?词人说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风鬟”喻爱人不在,故“首如飞蓬”,“霜鬓”喻年华老去,两鬓苍苍。如此形貌,还怎么敢出门去呢?更怎么有兴致“夜间出去”,加入到庆祝节庆的人群中去呢?词人便以此来“谢他酒朋诗侣”。
可是虽然不愿出门,词人却依旧怀念着过往的佳节欢庆,所以她要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悄悄去听别人转述节日盛况。由此可见,词人尚怀有一颗向往幸福的心,只是因丧乱所害,因境况所迫,才不得不按捺自己的情绪,躲在家中,不敢出门罢了。简单地无情绪、无兴致,其哀愁困苦之感仍略显浅薄,而经此一提升,则格调、氛围全出,真使人潸然泪下。
李清照此词少添情语,而情感浓厚,似用淡笔,但因此而更充满了无奈的伤痛。痛是一感,痛而不忍言则其痛更深,痛而欲言又止,其情便深上加深。
P53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