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词三百首全解(纯美典藏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清)上彊邨民编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永遇乐

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①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②。铺翠冠儿③,捻金雪柳④,簇带争济楚⑤。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中州:《禹贡》有九州,其中豫州在正中,被称为中州,这里是代指位于中州内的北宋都城汴梁。②三五:三五一十五,这里是指正月十五的元宵节。③铺翠冠儿:饰有翠羽(或说翡翠珠)的女帽。④捻金雪柳:雪柳为元宵节女子头上装饰,捻金雪柳指金丝编成的雪柳。⑤济楚:即齐楚,指整齐、漂亮。⑥怕见夜间出去:怕见即怕着或懒得,此句别本作“怕向花间重去”。

【语译】

落日如同熔化的金属,傍晚浮云如同和拢的白璧,雾霭染得杨柳浓绿,笛声吹响《梅花落》的曲调,谁知道有多少春天的感觉呢?而我的亲人又在什么地方呢?元宵佳节时天气暖融融的,但接下来难道不会再有风雨吗?诗酒朋友乘着华贵的马车或骑着高头骏马,前来邀请我出去,却都被我婉拒了。

想起当年还在汴粱昌盛繁华的时候,闺中女子本多闲暇,每年最看重的就是正月十五了。那时我们戴上装饰翠羽的帽子,插上金丝编成的雪柳,满头珠翠,打扮得整整齐齐,期盼着元宵节的到来。如今我却是如此憔悴,发髻在风中零乱,鬓角也苍白染霜,不愿意再在夜晚出门了。还不如躲在帘子底下,去听别人家的欢声笑语呢。

【赏析】

李清照此词,风格与《声声慢》“寻寻觅觅”迥乎不同,但凄怆哀婉则近似之。所谓“诗穷而后工”,李词本来就冠绝一时,而逮靖康以后,频遭离乱,使其阅历更丰富、感情更深刻、题材更广泛,作品返璞归真,已达极高的境界。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价易安词,说“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其实以李清照词的水准和格调来说,吴文英乃至周邦彦又如何能与她相提并论?

此词写元宵节,首句“落日熔金”,本指落日辉煌,映入水中,则水面金黄透红,如同金属熔化一般,所以廖世美在《好事近》开篇就有“落日水熔金”句,辛弃疾《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也有“一川落日熔金”句。但词人删去“水”或“川”字,直言“落日熔金”,是并言日、水,以及其间一切,都笼罩在透亮的光芒之中。再写“暮云合璧”,与前句恰成工对,傍晚景致于兹毕现。然后笔锋一转,问“人在何处”,并不明言此“人”何所指,其实这个字的内涵非常广泛,既包括离散和过世的亲人(比如其丈夫赵明诚),也包括词人自己,甚至包括所有遭逢离乱而南渡之人,短短四字,便概括了天地间之大变化,与人世间之大丧乱。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两句是倒装,当作“烟染柳浓,笛吹梅怨”,以见早春景致,烟柳之色已深,横笛吹响《梅花落》曲也即梅花飘零。柳色深浓喻离愁之深,梅花飘零喻身世浮萍,故问“春意知几许”,言下之意,春意不深,而人更惆怅。

继而点明“元宵佳节”,天气融和,以照应开篇“落日熔金”两句,但接着又一转折,问“次第岂无风雨”,天气再如何晴好,说不定转瞬间便会风狂雨暴呢。以此来表现叠经丧乱之人内心的孤苦、忐忑甚至惊恐,总觉得灾难下一刻又会降临。此词当为词人南渡后寓居临安而作,其时虽然生活艰难,但词名在外,故有“酒朋诗侣”逢节前来相邀,但词人还是婉言谢绝了,以见其精神萎靡,再无游乐之兴。

为什么不再有游乐之兴了呢?下阕由回忆开始解释。“中州盛日”,是指当年还在汴梁的时候,“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其实偏爱元宵佳节乃宋人习惯,光数数宋词中有多少描写元宵节的作品便可见端倪了,岂独闺门使然?但词人本身为闺中女子,故而从她最熟悉的生活着笔,写“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不全方位描写,而仅写梳妆打扮,这样落笔,是为了引出后文,作今昔对比。往昔如此精心装扮以度佳节,那么如今又如何呢?词人说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风鬟”喻爱人不在,故“首如飞蓬”,“霜鬓”喻年华老去,两鬓苍苍。如此形貌,还怎么敢出门去呢?更怎么有兴致“夜间出去”,加入到庆祝节庆的人群中去呢?词人便以此来“谢他酒朋诗侣”。

可是虽然不愿出门,词人却依旧怀念着过往的佳节欢庆,所以她要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悄悄去听别人转述节日盛况。由此可见,词人尚怀有一颗向往幸福的心,只是因丧乱所害,因境况所迫,才不得不按捺自己的情绪,躲在家中,不敢出门罢了。简单地无情绪、无兴致,其哀愁困苦之感仍略显浅薄,而经此一提升,则格调、氛围全出,真使人潸然泪下。

李清照此词少添情语,而情感浓厚,似用淡笔,但因此而更充满了无奈的伤痛。痛是一感,痛而不忍言则其痛更深,痛而欲言又止,其情便深上加深。

P534-535

目录

赵 佶 燕山亭(裁剪冰绡)

钱惟演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

御街行(纷纷堕叶飘香砌)

张先千 秋岁(数声越鸠)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晏 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清平乐(红笺小字)

清平乐(金风细细)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踏莎行(祖席离歌)

踏莎行(小径红稀)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韩 缜 凤箫吟(锁离愁)

宋 祁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踏莎行(候馆梅残)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

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柳 永 曲玉管(陇首云飞)

雨霖铃(寒蝉凄切)

蝶恋花(埒倚危楼风细细)

采莲令(月华收)

浪淘沙慢(梦觉)

定风波(自春来)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成氏(晚秋天)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王安国 清平乐(留春不住)

晏几道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木兰花(东风又作无情计)

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

清平乐(留人不住)

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六幺令(绿阴春尽)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

留春令(画屏天畔)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苏 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永遇乐(明月如霜)

洞仙歌(冰肌玉骨)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秦 观 望海潮(梅英疏淡)

八六子(倚危亭)

满庭芳(山抹微云)

满庭芳(晓色云开)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晁端礼 绿头鸭(晚云收)

赵令畴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清平乐(春风依旧)

晁补之 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

忆少年(无穷官柳)

洞仙歌(青烟幂处)

晁冲之 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舒 宣 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

朱 服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毛 滂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

陈 克 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李元膺 洞仙歌(雪云散尽)

时 彦 青门饮(胡马嘶风)

李之仪 谢池春(残寒消尽)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周邦彦 瑞龙吟(章台路)

风流子(新绿小池塘)

兰陵王(柳阴直)

琐窗寒(暗柳啼鸦)

六丑(正单衣试酒)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满庭芳(风老莺雏)

过秦楼(水浴清蟾)

花犯(粉墙低)

大醣(对宿烟收)

解语花(风销焰蜡)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解连环(怨怀无托)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关河令(秋阴时睛渐向暝)

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尉迟杯(隋堤路)

西河(佳丽地)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浪淘沙慢(昼阴重)

应天长(条风布暖)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贺 铸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感皇恩(兰芷满汀洲)

薄幸(淡妆多态)

浣溪沙(不信芳春厌老人)

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

石州慢(薄雨收寒)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

天门谣(牛渚天门险)

天香(烟络横林)

望湘人(厌莺声到枕)

绿头鸭(玉人家)

张元干 石州慢(寒水依痕)

兰陵王(卷珠箔)

叶梦得 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

汪 藻 点绛唇(新月娟娟)

刘一止 喜迁莺(晓光催角)

韩 嘤 高阳台(频听银签)

李 邴 汉宫春(潇洒江梅)

陈与义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蔡 伸 苏武慢(雁落平沙)

柳梢青(数声匙鸩)

周紫芝 鹧鸪天(一点残钮欲尽时)

踏莎行(情似游丝)

李 甲 帝台春(芳草碧色)

李重元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

万俟咏 三台(见梨花初带夜月)

徐 伸 二郎神(闷来弹鹊)

田 为 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

曹 组 蓦山溪(洗妆真态)

李 玉 贺新郎(篆缕销金鼎)

廖世美 烛影摇红(霭霭春空)

吕滨老 薄幸(青楼春晚)

鲁逸仲 南浦(风悲画角)

岳 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

张 抡 烛影摇红(双阙中天)

程 垓 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

张孝祥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念奴娇(洞庭青草)

韩元吉 六州歌头(东风著意)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

袁去华 瑞鹤仙(郊原初过雨)

剑器近(夜来雨)

安公子(弱柳丝千缕)

陆 淞 瑞鹤仙(脸霞红印枕)

陆 游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陈 亮 水龙吟(闹花深处楼台)

范成大 忆秦娥(楼阴缺)

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

霜天晓角(晚晴风歇)

辛弃疾 贺新郎(绿树听鹧鸠)

念奴娇(野棠花落)

汉宫春(春已归来)

贺新郎(凤尾龙香拨)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摸鱼儿(更能消)

永遇乐(千古江山)

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

祝英台近(宝钗分)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姜 夔 点绛唇(燕雁无心)

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

踏莎行(燕燕轻盈)

庆宫春(双桨莼波)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琵琶仙(双桨来时)

八归(芳莲坠粉)

念奴娇(闹红一舸)

扬州慢(淮左名都)

长亭怨慢(渐吹尽)

淡黄柳(空城晓月)

暗香(旧时月色)

疏影(苔枝缀玉)

翠楼吟(月冷龙沙)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

一萼红(古城阴)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章良能 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刘 过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严 仁 木兰花(春风只在园西畔)

俞国宝 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张 钱 满庭芳(月洗高梧)

宴山亭(幽梦初回)

史达祖 绮罗香(做冷欺花)

双双燕(过春社了)

东风第一枝(巧沁兰心)

喜迁莺(月波疑滴)

三姝媚(烟光摇缥瓦)

秋霁(江水苍苍)

夜合花(柳锁莺魂)

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八归(秋江带雨)

刘克庄 生查子(繁灯夺霁华)

贺新郎(深院榴花吐)

贺新郎(湛湛长空黑)

木兰花(年年跃马长安市)

卢祖皋 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

宴清都(春讯飞琼管)

潘 枋 南乡子(生怕倚阑干)

陆 椒 瑞鹤仙(湿云黏雁影)

吴文英 渡江云(羞红颦浅恨)

夜合花(柳瞑河桥)

霜叶飞(断烟离绪)

宴清都(绣幄鸳鸯柱)

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

花犯(小娉婷)

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

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点绛唇(卷尽愁云)

祝英台近(采幽香)

祝英台近(剪红情)

澡兰香(盘丝系腕)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惜黄花慢(送客吴皋)

高阳台(宫粉雕痕)

高阳台(修竹凝妆)

三姝媚(湖山经醉惯)

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踏莎行(润玉笼绡)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

鹧鸪天(池上红衣伴倚阑)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贺新郎(乔木生云气)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黄孝迈 湘春夜月(近清明)

潘希白 大有(戏马台前)

黄公绍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朱嗣发 摸鱼儿(对西风)

刘辰翁 兰陵王(送春去)

宝鼎现(红妆春骑)

永遇乐(璧月初晴)

摸鱼儿(怎知他)

周 密 高阳台(照野旌旗)

瑶花慢(朱钿宝块)

玉京秋(烟水阔)

曲游春(禁苑东风外)

花犯(楚江湄)

蒋 捷 瑞鹤仙(绀烟迷雁迹)

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女冠子(蕙花香也)

张 炎 高阳台(接叶巢莺)

渡江云(山空天入海)

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解连环(楚江空晚)

疏影(碧圆自洁)

月下笛(万里孤云)

王沂孙 天香(孤峤蟠烟)

眉妩(渐新痕悬柳)

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

长亭怨慢(泛孤艇)

高阳台(残雪庭阴)

彭元逊 疏影(江空不渡)

姚云文 紫萸香慢(近重阳)

僧 挥 金明池(天阔云高)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念奴娇(萧条庭院)

永遇乐(落日熔金)

序言

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也,而后世莫能及焉者也。”词又称“曲子词”“曲子”,它的产生、发展、创作和流传都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词的起源较早,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大约到中唐时期引入了文坛,发展成为固定的文学样式,唐末五代时期开始流行,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唐末五代时期,有了一批专长填词的作家,词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技巧也成熟起来,五代末期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可称为这一时期词作的集大成者。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为青楼女子和教坊乐工而创作的,爱情相思、离愁别恨,几乎成了词的唯一主题。

北宋前期的词是唐五代的延续,题材虽略有扩大,但基本上仍不出爱情、相思、离别、游宴等范围,如欧阳修等大家,许多严肃的内容可以见其诗文之中而不在词中。在柳永之前,词基本上都是抒情的小令,直到柳永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为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词发展到这一时期,不依附于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打破词只写绮语艳情、题材狭隘的传统观念,用来反映更加丰富的生活层面的革新想法也出现了。当是时,范仲淹、苏轼横空出世,在他们的笔下,词的风格、题材内容得到,解放。

待到宋室南渡之后,慷慨悲歌和爱国情怀在词作中开始闪光,但更普遍的则是习于苟安,追求声色,词作更明显地趋向典雅化,代表人物有白石道人姜夔、吴文英等。宋亡入元之后,词多模仿先贤而缺乏创新,渐趋没落了。

朱祖谋(1857~1931年),原名孝臧,字古微,自号上疆邨民,又号沤尹。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授编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迁侍讲。辛亥革命后,他隐居沪上,专心研究词学,其词作精雅俏丽,音律缜密,风格略似姜白石、吴文英,人称一代宗匠,除选编的《宋词三百首》外,另有《湖州词征》等。

宋词的选本,历朝历代有不下数十种,有名的如《花庵词选》《绝妙好词》等,不是有时代的偏见,就是有个人的主观,加以有的选得太宽,有的选得太严,因为选者和作家的宗派不同,很失公允。在初学的人看来,并不适宜上手。比较起来,朱孝臧所选的《宋词三百首》可称得上是“最精粹的词选”。

自然,虽说号称“最平正无疵”,但那是与当时的其他选本相比较而言的,时至今日,自然有许多可议之处。此书编次上仍遵循帝王后妃最前、僧侣女性最末的旧例,将做过皇帝的宋徽宗放在第一篇。选词的标准上,以典雅为上,侧重于格律声调,所以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的作品入选最多。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没能入选,大概是朱孝臧以为他们以诗为词,非词之本色。但即使如此,这一选本仍不失为学习、了解宋词的理想入门之书,“大抵宋词专家及其代表作品具已人录,即次要作家如时彦、周紫芝、韩元吉、袁去华、黄孝迈等所制浑成之作,亦广泛采及,不弃遗珠”。

本书对朱孝臧的选本进行精编,除加以注释、语译、赏析之外,还对许多作品进行了“对照阅读”,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等名篇佳作,朱孝臧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选人,本书将其放入“对照阅读”,使读者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拓展阅读,不使绝妙好词有遗珠之憾。

内容推荐

《宋词三百首全解(纯美典藏版)》对朱孝臧(自号上彊邨民)的《宋词三百首》选本进行精编,除加以注释、语译、赏析之外,还对许多作品进行了“对照阅读”,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等名篇佳作,朱孝臧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选入,本书将其放入“对照阅读”,使读者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拓展阅读,不使绝妙好词有遗珠之憾。

编辑推荐

上彊邨民编的这本《宋词三百首全解(纯美典藏版)》中所选词作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传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是目前宋词选本中最为全面的作品之一。因词萌芽于隋唐之际,成型于晚唐五代时期,所以本书酌情收录了唐、五代时的佳篇名作,以示其源流变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50:45